品行困难学生的帮教案例一、现状小雨,男,9岁,是我班上的一位学生。学习成绩一般,平时不善言谈,但特别好动。最另人厌恶的是小雨在班上经常有小偷小摸,贪小便宜的现象。一段时间里,班里经常有同学反映新买的学习用品不见了、带来的零花钱不翼而飞了,可就是苦于找不出这个拿走人家东西的人。直到有一天,同学们都去上体育课了,我无意间发现小雨正在翻别人的书包,当时我并没有拆穿他,但对于他的行为我已产生怀疑。于是放学后借故找他进行交谈。开始她吱吱唔唔不肯承认,当我告诉他老师并不想去追究他以前的过失,只想看到一个诚实、勇敢的小雨,敢于承认错误、勇与改正错误的小雨时,他难为情地低下了头。为了他的发展,我没有惊动班级同学,私底下先进行教育,并和小雨的父母取得联系。据小雨爸爸说,在家中,也发现他无端地多了许多学习用品,比如说铅笔啦,橡皮啦,课外书什么的,但也没放在心上。直到前一段时间,发现孩子好几次从半夜里爬起来,偷拿父母衣服口袋里的钱,才把他狠狠地教训了一顿,还追问到那些学习用品都是从同学那里拿来的,而这些钱主要是用来买一些零食和玩具,还经常分一些给同学们。当时孩子也被打得够狠,他也保证下次不敢了,一定改正,并再三要求父母不要告诉老师,因此这事也就这么算了。后来也反反复复多次,家里是打也打了,骂也骂了,他的理由是自己也不想拿的,可就是看到同学有了新的学习用品,有了好东西,就会控制不住自己了。作为小雨的父母,一方面觉得丢人,实在是没脸见老师,所以一直没敢跟老师讲;另一方面实在是工作忙,没时间去管他,所以也就这么顺其自然了。一、原因据了解,小雨从小就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在老家,由于父母常年外出打工不在身边,爷爷奶奶对他是宠爱有加,只要是他提的要求一般也都是有求必应。直到要读二年级了,其父母才把他从老家接来在本地就读,又是租房,又是上学的,开销大了,经济上也就开始拮据了。平常不给一分或很少给他零用钱,对于他的其他要求也往往都是以“不行、不可以”告终的。再加上这里的孩子生活条件好,看到同学们吃得好,穿得好,用的学习用品更是品种繁多,要多漂亮就有多漂亮。无形中就倍增了几分羡慕与嫉妒,也曾多次向爸爸妈妈提出要求,要这个买那个,但都遭到了拒绝。更让他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但是骨子里的他不想让别人瞧不起自己,更不想在物质条件上输给别人。于是他不再向父母提要求了,而是自己想办法来解决。综合以上几点来看,我初步分析,他的偷窃行为是为了满足个人物质欲望,还偶而给同学一点小恩小惠,满足他个人的虚荣心。此癖不及时治疗,发展下去后果严重。家庭环境从孩子一出生就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发展和品德的形成。好的环境使孩子健康成长,而有些孩子却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不关心他人、妒忌心重、自我为中心、自卑等等。最有效的解决办法是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家长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所以我主动与小雨家长联系,在经常性的交流、沟通中,达成一致意见:①增强抗诱惑的能力。首先要控制引发不良行为的外部因素,多抽出一点时间关心教育孩子,当他有好表现时,要适时给予表扬与奖励。有时可以是口头的夸奖,有时可以是五毛、一元钱的奖励,有时也可以是一份小小的礼物,以利于及时巩固良好的行为。建议家长给他准备一个储蓄罐,让他存一些零用钱,当想买喜欢的东西时,可以自己去购买。②培养正确的是非观。家长要耐心教导,让他知道拿别人东西的可耻与危害,要勇于承认错误,敢于改正错误。当发现孩子把别人的东西拿回来时,一定要耐心引导他,并责令他将其送回,千万不可视而不见。③勤与教师取得联系。偷窃是儿童常见的不良行为,孩子小的时候没有偷的概念,因此家长不要有任何心理负担,更不要怕难为情,关键是要帮助他从小改掉这一不良习惯。我们要共同多关心孩子的学习、品德行为,使其学习、品德双丰收。联系的方式主要有电话交流、书面沟通和当面交谈等。④引导参加各种活动。引导他参加各种有益于身心的娱乐活动,多交好朋友,使他在良好的氛围中受到熏陶,淡化、消退不良行为,逐步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在今年的运动会中,我有意让他报名参加了跳绳比赛,并坚持每天都和他一起练习,不断地给予鼓励。终于在运动会上,他夺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当时全班同学都为他欢呼,围在他身边向他祝贺。小雨更是开心得不得了,高兴地对我说:“老师,我拿到第二名了!我,我成功了!”在这次活动中,他体验到了成功,找到了自信,也融合到了这个班集体中了,整个人也变得更加积极上进了。四、成效和感想1、成效①同学反映:班里很少出现丢失东西的事情了。②母亲反映:小雨回家比以前懂事多了,能主动帮母亲做点家务,家里有什么好吃的都能想着爸爸妈妈了。③小雨自己:看到人家有好的东西时,我不会再像以前那样嫉妒了,更不会有非得到不可的想法了。如果想要,我可以跟父母说,也可以自己存零花钱去买了。我明白拿别人的东西是不光荣的,是不对的,更是可耻的。我不会再犯以前的错误了!2、感想①纠正学生的不良言行,要考虑到道德教育、法纪教育与学生主体意志的关系,要动之以情,晓之以哩。在这个案例中,学校、社会都教育学生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遵纪守法的人,一个人格高尚的人。小雨犯了拿同学学习用品及零用钱的错误后,如何处理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强制性管理,让他在严厉惩罚之下服从,但这样其主体的认知意志没有多大变化,其道德行为是被动的。另一种方法是让学生做道德教育、法纪教育的主体,让他站在拿东西的问题之上,在老师、家长的循循诱导下去理解、去体验、去“悟”,让她去体验偷东西享受是“动物我”的需要,没错;但从“现实我”、“道德我”的角度看是错的,只有从“现实我”走向“道德我”,才能活得有意义,这是自己从不自觉逐渐到自觉的人格升华。这种道德知识、法纪知识通过“悟”的过程,从认同——同化——内化为他的认知结构,从而对自己潜能发掘充满期望。②道德品质与法纪观念的形成需要行为的训练和迁移。小雨通过在老师及家长的帮助过程中“悟”出道理,通过小小作业(每天为家里做一件自己力所能及的事),用此种行为训练来验证认知进步,克服自己的过程,扫除懊悔可怕的情绪。小学生的年龄小,由于认知水平低,更需要行为训练,以便更进一步强化认知的体验。③用“爱”调出班级好味道。在这个案例中,是“爱”保护了小雨幼小的心灵,是“爱”让小雨悟出了真我,是“爱”让小雨找回了自信,是“爱”让小雨体验了成功,是“爱”让小雨改变了不良习惯。这里既有老师的爱护,也有同学的关爱,更有父母的亲爱。同样在班集体的建设中,也需要“爱”,“爱”可以调出班级好味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