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纲要求六年考情(1)群落的结构特征(Ⅰ)[2016全国Ⅲ,T31(1)](2015全国Ⅱ,T4A)(2014全国Ⅰ,T6)[2015全国Ⅱ,T31(2)](2013全国Ⅰ,T5C)[2013全国Ⅰ,T32(3)][2013全国Ⅱ,T31(4)](2)群落的演替(Ⅰ)(2015全国Ⅰ,T4)(2014全国Ⅰ,T30)[2013全国Ⅰ,T32(1)](3)实验:土壤中动物丰富度的研究(4)实验: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考点1群落的结构特征[基础梳理]自学教材把握命题来源1.群落的概念与物种组成(1)群落(2)物种组成①意义:区别的重要特征。②衡量指标:。a.丰富度概念:。b.常用统计方法:记名计算法和。不同群落物种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目测估计法2.种间关系种间关系概念实例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狼与兔、鹰与鼠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等牛与羊、水稻与稗草寄生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蛔虫与人、菟丝子与大豆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豆科植物与、地衣中的藻类与真菌食物资源和空间有利根瘤菌3.群落的空间结构(1)A图为群落的结构垂直①表现:垂直方向上有明显的现象。③意义: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等环境资源的能力。分层阳光(2)B图为群落的结构①表现:水平方向上生物常呈分布。②影响因素:地形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的不同、生物不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等。(3)群落结构的形成原因与意义①形成原因:长期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②意义:。水平镶嵌光照强度自身生长特点自然选择利于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教材易漏全关注(1)关注教材P72~73资料分析:①种群资料1中的实验结果?提示:在合适的条件下,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均能正常生长繁殖。由于这两种草履虫具有相似的生活习性(尤其是能以同一种杆菌为食),当它们被放在同一个容器中培养时,起初两种草履虫的数量较少,而食物(杆菌)数量较多,因此表现为两种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均增加。但是,随着两种草履虫数量的增加,相互之间对食物的争夺表现为大草履虫处于劣势,双小核草履虫处于优势。随着双小核草履虫数量的增加,争夺食物的优势越来越大,最终大草履虫失去了食物来源而灭亡。两种草履虫没有分泌杀死对方的物质,进一步证明了该实验结果是由于两种草履虫争夺资源,这就是竞争。②分析猞猁与雪兔种群数量的波动情况,你能发现什么规律?提示:90多年的资料表明,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之间存在相关性。例如,从1845年到1855年间,猞猁数量的增加导致雪兔减少;而雪兔的减少,又会造成猞猁减少,之后雪兔又大量增加。从多年的调查看,雪兔和猞猁相互制约,使它们的种群数量在一定范围内波动。③猞猁的存在对整个群落的稳定可能起到什么作用?提示:雪兔是以植物为食,猞猁是以雪兔为食。猞猁的存在不仅制约雪兔的种群数量,使得植物→雪兔→猞猁之间保持相对稳定,而且由于植物资源比较稳定,进而使得另一些以植物为生的动物数量及其食物链相对稳定,因而整个群落可以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④资料1和资料2中,两个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有什么不同?提示:资料1中两个种群之间是通过食物间接地发生作用(竞争);资料2中两个种群是通过捕食与被捕食直接地发生作用(捕食)。资料1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一方处于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最终灭亡。资料2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两个种群数量相对稳定。(2)教材P74想像空间:想像一下某个森林群落通过自然选择形成分层结构的大致过程。提示:首先,要明白自然选择的要义是什么。其次,要明白森林群落经垂直分层后,其中的植物种群在资源和空间的分配上有什么变化。由此想像出通过自然选择,不同形态结构的森林植物在森林群落的空间分布上呈现垂直分层现象。[科学思维]重难精讲强化核心素养1.生物种间关系互利共生寄生竞争捕食数量坐标图营养关系图常见形式举例地衣、大豆与根瘤菌蛔虫与人牛与羊,农作物与杂草狼与兔,青蛙与昆虫2.生物种间关系的判断(1)“同升同降”―→互利共生,如图甲。(2)一升一降―→竞争寄生―→一方灭绝―→竞争,如图丙―→两方皆在―→寄生,如图乙说明:在竞争力不同的两种生物中,一方因竞争力弱灭绝,而寄生关系中,一般不会淘汰物种。(3)交替升降→竞争捕食→一方最高时另一方最低→竞争,如图丁→升降紧相随→捕食,如图戊■科学探究结合教材P73图4-10完成P77基础题2。提示:屏障撤掉后,很可能出现以下情况:由于种群A捕食种群B,种群B的数量减少,而种群A的数量增加。但随着种群B的数量减少,种群A因食物来源减少而出现数量减少,种群B的数量又会出现一定的增加。这样,假设水族箱中资源和其他条件较稳定,种群A和种群B将出现此消彼长的相对稳定情况。答案解析[精准命题]依托知识提升解题能力命题点1群落结构的理解1.(2018·福建泉州模拟)下列不属于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是()A.种间关系B.性别比例C.空间结构D.物种组成答案解析解析: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有种间关系、群落的丰富度、空间结构、物种组成和优势种等;性别比例是种群的特征,不属于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答案:B答案解析2.关于群落的结构,以下理解不正确的是()A.竹林中竹子高低错落有致,其在垂直结构上有分层现象B.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与植物的分层现象密切相关C.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出现的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D.不同地段生物种群有差别,在水平方向上呈镶嵌分布答案解析解析:垂直分层现象是群落的特征,竹林中的竹子是一个种群;群落中的动物以植物为食,所以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与植物的分层现象密切相关;种群的分布受到水源、温度、气候等的影响,所以呈镶嵌分布。答案:A答案解析3.某地土壤中小动物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如下表,以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表中的信息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B.不同土层中小动物的分布与光照无关C.不同土层中的小动物都是消费者D.土壤中某种小动物个体总数下降则该地物种丰富度随之下降答案解析解析:分析表中数据可知,不同深度的土层物种数不同,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A正确;土层中小动物的分布与光照有关,B错误;不同土层中的小动物有的是消费者,有的是分解者,C错误;土壤中某种小动物个体总数下降则该物种的种群密度下降,但不能反映该地物种丰富度的变化情况,D错误。答案:A[误点·迷点](1)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之和=种群,一定区域内各种生物种群之和=群落。(2)要有多个种群,如竹林中竹子只是一个种群,就不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3)各个种群间要形成不同的种间关系,如捕食、竞争等。通过各种不同的种间关系,使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不同的空间,形成群落的空间结构。答案解析命题点2种间关系的判断4.下图甲、乙、丙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或饲养)两种生物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甲图所示B.噬菌体与细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乙图所示C.甲、乙、丙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关系D.丙实验初期,主要表现为竞争关系,后期X的种内斗争加剧答案解析解析:由图可知,甲、乙、丙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关系,豆科植物与根瘤菌是互利共生关系;噬菌体与细菌为寄生关系,而不是捕食关系。答案:B答案解析5.如图所示为甲、乙、丙三种生物的种群密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已知甲和丙之间没有直接的能量传递,则甲和乙、乙和丙的种间关系分别是()A.竞争、竞争B.捕食、寄生C.寄生、竞争D.捕食、互利共生答案解析解析:由题图可知,乙和丙表现为“同生共死”的同步变化,则乙与丙之间为互利共生关系;又因乙的种群密度随甲的变化为非同步变化,故甲和乙之间为捕食关系。答案:D[误点·迷点]辨析种间关系(1)竞争和捕食的区别①竞争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为了争夺资源、空间等生活条件而发生斗争,并不以直接获得食物为目的。②捕食则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目的是获得食物与能量,用以维持自身的生存,以下情况不属于捕食:一种生物以非生物为食,如牛饮水;一种生物以同种的幼体为食,如鲈鱼以本种的幼鱼为食(属于种内斗争)。(2)寄生与腐生的区别寄生是从活的生物体内获得营养物质;腐生是从死的生物体内获得营养物质。(3)种内斗争与竞争的区别简记为“同斗争,异竞争”。“同斗争”:同种生物争夺资源和空间是种内斗争,如公羚羊争夺配偶。“异竞争”:不同生物争夺资源和空间是竞争,如水稻和稗草争夺阳光。考点2群落的演替[基础梳理]自学教材把握命题来源1.概念:2.过程:(以裸岩上的演替为例)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3.演替的类型类型项目初生演替次生演替起点一个从来没有被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或其他的地方植物覆盖植被原有植被土壤条件种子繁殖体类型项目初生演替次生演替时间经历的时间经历的时间较速度缓慢较快影响因素自然因素较为关键实例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的演替森林砍伐地、弃耕农田上的演替4.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进行。漫长短人类活动速度和方向■教材易漏全关注(1)回答教材P78问题探讨中的讨论2:提示:火山爆发后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在火山爆发中,有些物种可能会绝灭;在恢复过程中外来新物种可能会进入。群落结构因此而发生了变化,一般不能恢复原来的群落结构。(2)结合教材P79图4-14回答教材P78中的思考与讨论:①讨论1:提示:因为苔藓和草本植物无法直接从裸岩中获取养分,而地衣可以通过分泌有机酸而从裸岩中获取养分。②讨论2:提示:通过地衣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并积累起了有机物,这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条件。而苔藓生长后,由于其植株高于地衣能获得更多的阳光,处于优势地位,其结果是逐渐取代了地衣。③讨论3:提示:能找到这些植物。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了优势,取代了灌木的优势,但在森林中各种类型的植物都是存在的。(3)结合教材P81图4-16完成教材P81中的思考与讨论:①讨论1:提示:至少有两种因素在小路周围的杂草分布中起作用:一是人的践踏,从耐践踏而言,车前草最强,狼尾草次之,狗尾草最弱;二是植物之间的竞争,在远离人践踏的地方,茎秆较高的狗尾草优先获得阳光,车前草等处于劣势。②讨论2:提示:如果小路被废弃后,人的践踏活动停止了,在路周围会慢慢长出茎秆较高的植物,逐渐成为优势植物。于是,就会出现“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景象。(4)教材P82侧栏思考题:为什么大面积围湖造田是洪灾频繁发生的原因之一?提示:大面积围湖造田,使湖面大大缩小,减少了蓄洪容积,降低了蓄洪能力,导致洪灾频繁发生。[科学思维]重难精讲强化核心素养群落演替的方向及变化规律方向简单→复杂→稳定复杂→简单→稳定实例大多数自然群落受污染或破坏的群落能量变化增加并趋向于稳定减少并趋向于稳定物质变化■科学探究如图表示两种群落在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的变化曲线,依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甲、乙分别属于哪种演替类型?判断依据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火灾后森林中的演替宜用哪条曲线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哪种演替速度更快、历时更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1)由于甲曲线群落演替起点的物种多样性为零,因此甲应属初生演替,乙曲线存在起始物种,故应属次生演替。(2)火灾后森林的演替应为次生演替,与乙曲线相同。(3)次生演替的速度更快,时间更短。[精准命题]依托知识提升解题能力命题点1群落演替类型的判断1.如图表示某地云杉林的形成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群落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B.演替的方向和速度主要与气候、土壤等条件有关,与人类活动无关C.在群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