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单位:临朐外国语学校姓名:王静钊教学设计教学反思评选《消化和吸收》教学计划和教学反思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描述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各器官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2.描述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过程。过程方法:通过探究活动“空腔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得出结论,认识科学探究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在探究中可能会有新的发现和新的提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重难点重点: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其生理功能。难点:1.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其形态结构特点。2.食物的化学性消化。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复习提问①我们每天吃的食物都含有哪些营养物质?②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与人体内的这些营养物质一样吗?吃猪肉会长猪肉吗?学生思考,吃猪肉不会长猪肉。2.原来食物中这些营养物质只是构成人体内营养物质的原料,那是怎么转化的呢?创设情景:周围的人有的吃的很少却长的很胖,有的人吃的很多,却长的很瘦,这是为什么呢?从而引出消化系统。学生思考回答:跟人的消化吸收功能有关。各小组交流对问题2的看法,了解本节课的大概内容。二、讲授新课(一)消化系统的组成1、展示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挂图。学生以自己经验识图并分析各部分功能。教师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这幅图能帮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引导学生总结:消化系统是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消化腺分为位于消化道之外的大消化腺,如唾液腺、肝脏、胰腺。他们通过导管开口于消化道。和位于消化道壁内的小腺体,如胃腺、肠腺。他们数量甚多,都直接开口于消化道。2、根据图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结合实际经验分析各个器官在人体的大致位置。生:胃位于腹腔左上侧,肝脏位于腹腔的右上侧。阑尾位于右下侧。教师继续发问:食物残渣不小心进入阑尾,就会引起阑尾发炎,大家猜想某同学患有阑尾炎,哪一侧腹痛?请同学讲解原因。生:右下侧腹痛。3、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指导学生分析消化系统的各部分功能,并说明自己所代表的器官为什么重要?引导学生总结(二)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请几位同学在课堂上咀嚼一小块馒头,告诉大家什么感觉?为什么?生:馒头在口中越嚼越小。教师追问:馒头在口腔中是否只是变小了,还有没有其他的变化?学生思考:馒头变小了,也变甜了。口腔有哪些结构,各自有什么功能?学生:牙齿、舌、唾液。牙齿咀嚼,舌搅拌,唾液分解淀粉。接下来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探究实验1.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分析讨论2.教师指导同学阅读课本内容,尝试提出问题:馒头在口腔里越嚼越甜是否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唾液分泌有关?3.作出假设:教师请同学根据已有经验作出假设。学生:馒头在口腔里越嚼越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唾液分泌都有关。4.制定计划:请同学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实验情况,其它同学补充有那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学生小组讨论思考:(1)取新鲜馒头,切成大小相同的A、B、C三小块。将A块和B块分别用刀细细地切碎、拌匀(模拟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C块不做任何处理,作为对照。改进:用小刀不能切很碎,故取干馒头搓成碎屑,可以增大与唾液的接触面积。(2)用清水将口漱净,口内含一块消毒棉絮。约一分钟后用干净的镊子取出棉絮,将棉絮中的唾液挤压到小烧杯中。改进:清水本身有一些杂质和细菌,故改用凉开水漱口。脱脂棉应尽量用少量的,以便能快速的去处唾液。(3)取三支洁净试管标号①②③,然后作如下处理:①试管:A馒头碎屑+2ml唾液并充分搅拌②试管:B馒头碎屑+2ml清水并充分搅拌③试管:C馒头块+2ml唾液不进行搅拌然后将三支试管一起放入37C的温水中。(4)三分钟后,取出三支试管,各滴加两滴碘液,摇匀。然后观察记录各试管中的颜色变化。改进:试管取出后冷却,再滴加碘液。5、讨论和完善计划、实施计划制定初步计划后,通过小组讨论来检查自己的计划,对考虑不周地方进行修改。(1)多大的馒头块做实验最适宜了?学生:馒头应该尽量小,而且应该大小一致,以覆盖试管底部为宜。(2)怎样才能尽快获得较多的纯净唾液?学生:取唾液前漱口,将少量消毒棉絮放在舌下,想想酸性食物增加唾液的量。(3)实验装置在37°C的温水中保持多久为宜?学生:大约三分钟。6.分析结果,得出结论①试管不变蓝,馒头中的淀粉被分解成麦芽糖。②、③试管变蓝,馒头中的淀粉没有或者少量分解成麦芽糖,麦芽糖遇到碘液不变蓝。7.表达交流(1)与同学交流这项探究的过程、结果和结论。你的结论与其他同学的一样吗?如果不一样,与同学一起分析原因。学生:颜色不一样,我们取的馒头块较大,唾液量不足,效果不明显。学生:效果不一样,三支试管的馒头量不一致,而且滴加碘液的量不同。(2)牙齿、舌和唾液的作用,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牙齿起到咀嚼作用,唾液能湿润食物,舌起搅拌作用使食物与唾液充分混合。(3)口腔中有什么物质使淀粉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学生思考: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将淀粉分解成麦芽糖。(4)三支试管都放入37°C水浴中加热的原因是什么?学生思考并回答:因为人体的正常体温是37°C,体外试验要模拟这个环境,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分解淀粉的效率最大。引导学生小结:(1)、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被分解成麦芽糖。麦芽糖有甜味,遇到碘液不变蓝。(2)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成小分子物质的过程叫消化。消化分为物理消化和化学消化。思考:有的人吃饭喜欢细嚼慢咽,而有的人吃饭狼吞虎咽,你认为哪种进食方式比较科学?为什么?生:细嚼慢咽的进食方式比较好,因为这样使食物与唾液充分混合,有助于口腔进行物理消化和化学消化,同时减轻胃肠的负担。(三)食物在胃中的消化1、指导学生阅读斯帕兰扎妮研究胃的消化作用实验“教材第12页”。2、分析讨论,做出推测。3、讲解。食物在胃内的消化:胃壁内有很多的胃腺,能分泌大量胃液,胃液中的胃蛋白酶对蛋白质有初步消化作用。胃壁的肌肉有收缩功能,能引起胃的蠕动,可以将食物进行研磨和搅拌,形成食糜,并将其送人小肠。4、思维拓展:胃为什么不能消化自己?引导学生自主学习P13“相关链接”,总结:胃可以分泌一种粘稠的胶冻状物质,覆盖在胃的表面,另外胃内表面的上皮细胞排列紧密阻止胃酸侵入。三、板书设计1.消化系统的组成消化系统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外消化腺:肝脏、胰脏、唾液腺消化腺内消化腺:胃腺、肠腺2.淀粉葡萄糖蛋白质氨基酸3.消化概念:食物中的淀粉、脂肪和蛋白质都是分子大、结构复杂的有机物,进入消化系统后,逐步分解成简单的物质才能被人体吸收的过程。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思考讨论:患有慢性肠胃病的人大多比较消瘦,为什么?学生:患有慢性肠胃病的人消化功能不好,对食物消化不彻底,而且吸收功能不好,营养物质的吸收受到阻碍。因此患有慢性肠胃病的人大多比较消瘦。引出消化吸收。二、讲授新课(一).食物在小肠内的消化演示胆汁乳化作用教师课堂演示胆汁乳化作用实验,同学们细心观看。请同学讲讲看到了什么?用课堂知识讲讲为什么?1.大家观察到了什么实验现象?学生:油和水本来是不相容的,但加入胆汁振动之后变成浑浊的乳状液。教师补充:胆汁乳化的概念。2.实验结论?学生:油脂在胆汁的作用下发生了变化,变成了乳状液。教师补充:胆汁不含消化酶,但能将脂肪乳化成脂肪颗粒,增加脂肪与消化酶的接触面积,有利于脂肪的消化。4.课堂讨论:有句成语叫“肝胆相照”,从本节的学习中你知道这句话的生物学基础原理吗?为什么患有肝炎的病人不能吃油腻的食物?学生思考:肝胆在人体位置比较近。教师:肝脏分泌的胆汁要贮存在胆囊里,在生理作用上相互照应。胆汁作用下脂肪变成脂肪微粒,在小肠液、胰液的共同作用下才能别分解。若得了肝炎,对于脂肪的消化效果不好。因此得了肝炎的人不能吃油腻的食物。5、多媒体课件展示:食物在小肠内的消化全过程。6、引导学生总结:食物进入小肠后,进行彻底的消化。小肠里的胰液和小肠液中也含有能消化蛋白质和淀粉的酶,在这些消化酶的作用下,进入小肠的蛋白质和淀粉被进一步分解成氨基酸和葡萄糖。胆汁作用下脂肪变成脂肪微粒,这就是乳化作用,增加脂肪与消化酶的接触面积,有利于脂肪的消化。在胰液和肠液的作用下,脂肪被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7、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三种有机物的化学性消化过程。(二)、营养物质的吸收1、食物被消化了,营养物质就一直停留在消化道内吗,还是直接排出体外?学生:营养物质不会一直停在消化道内,也不会直接排出体外,而是被人体吸收。据学生回答引出吸收。吸收概念: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壁进入人体循环的过程。2、以牛百叶和胃穿孔为例,让同学理解消化道壁是由哪几种基本组织构成?学生:牛百叶不易咀嚼说明有肌肉,为肌肉组织。胃穿孔会出血,说明有血液为结缔组织。这时候病人会感到疼痛,还有神经组织。引出任何的器官都是由四种基本组织构成,即——结缔组织、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构成。3、吃同样质量的蔬菜和肉类,那样不容易感到饿?学生:吃肉不易感觉饿。教师补充:回答正确,这和胃的排空时间有关系。糖类的排空时间较短,蛋白质稍长,脂肪更长一些。因此吃肉不易感到饿。排空时间引出各器官的吸收物质。各类食物在胃里的排空时间比较,胃可以吸收少量的水、酒精和无机盐。学生认真做笔记。4、展示营养物质在各消化道内的吸收图并讲解。胃: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葡萄糖小肠: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水、无机盐、维生素大肠: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5、比较得出,胃、小肠、大肠都可吸收的营养物质是什么?学生:胃、小肠、大肠都可吸收的营养物质是水和无机盐。引导学生总结:小肠是吸收的主要场所,并明确消化与吸收是个连续的过程。引出小肠适于吸收的结构特点。6、组织学生进行资料分析,认识小肠适于吸收的结构特点。直观的实验现象引起学生的注意和观察,更能够帮助学生找到答案。①小肠的长度为5-6m。②小肠内表面皱襞和小肠绒毛都可以扩大吸收面积。③小肠绒毛壁很薄,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三)、课堂讨论1、小肠的那些特征决定了它对食物消化和营养物质吸收起主要作用的的器官?学生讨论:胰脏和肝脏分泌的消化液都要注入小肠,小肠中含有多种消化液,食物在小肠里最终被消化,所以小肠是消化的主要器官。另外,小肠长度,有环形皱襞,绒毛,丰富的毛细血管决定了小肠是营养物质吸收的主要场所。教师评价:对教材知识掌握较好。2、小肠和大肠的结构比较?指导学生用放大镜观察猪小肠和大肠的特点。学生:大肠较短,小肠较长。小肠肠腔有环形皱襞和绒毛,绒毛下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大肠肠腔只有皱襞。教师补充总结:直观的实验现象引起学生注意和观察,更能够帮助学生找到答案。大家在生活中要培养善于观察的习惯和一丝不苟的精神。小组交流讨论对本节知识的记忆方法。总结顺口溜记忆法:淀粉消化始口腔,唾液肠胰葡萄糖;蛋白消化从胃始,胃胰肠液变氨基;脂肪消化在小肠,胆汁乳化先帮忙,颗粒混进胰和肠,化成甘油脂肪酸;口腔食道不吸收,胃吸酒水是少量,小肠吸收六营养,水无维生进大肠。三、板书设计1、食物的消化2、营养物质的吸收胃: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葡萄糖小肠: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水、无机盐、维生素大肠: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3、总结:(顺口溜记忆法)淀粉消化始口腔,唾液肠胰葡萄糖;蛋白消化从胃始,胃胰肠液变氨基;脂肪消化在小肠,胆汁乳化先帮忙,颗粒混进胰和肠,化成甘油脂肪酸;口腔食道不吸收,胃吸酒水是少量,小肠吸收六营养,水无维生进大肠。教学反思七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且好动,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欲望,想要了解自己的身体结构。他们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对消化系统有一定的了解,但食物在消化系统内怎样消化和吸收的知识比较缺乏。而这部分知识又比较抽象,因此,在教学中我尽可能运用多种手段将教学内容形象直观化。(1)讲消化系统组成及其作用时,可以利用消化系统的解剖图,让学生结合经验识图,讨论各个器官的作用。这样从学生自身出发,可以激发学生了解自己的热情。学生识图和已有知识有时衔接不上,还需在教学过程中加强训练。(2)三大类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的消化过程学生记忆起来比较吃力,所以把

1 / 1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