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黄楠森等:《马克思主义哲学史》8卷本人民出版社2005黄楠森等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中、下)北京出版社1994年版黄楠森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孙伯鍨、侯惠勤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与现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杨春贵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教程(第2版)》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安启念:《新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张一兵:《回到马克思》,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张一兵主编:《马克思哲学的历史原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俞吾金、陈学明:《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新编·西方马克思主义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张一兵、胡大平:《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与逻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阿格尔:《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麦克莱伦:《马克思思想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绪论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研究对象和特点1.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的对象及其与其它学科的差别2.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特征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分期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发展及其在欧洲的传播2.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世界各国的传播和发展3.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世界各国的研究和曲折发展三、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意义和方法1.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意义2.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方法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1836——1848)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和理论来源(2学时)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1.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大生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物质前提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发生了新的变化,产业革命导致了阶级关系的尖锐化和无产阶级的觉醒。2.无产阶级的发展壮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产业革命的直接后果是阶级斗争的尖锐,资产阶级的急剧积累和工人阶级的日益贫苦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工人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斗争由经济斗争向政治斗争转化,无产阶级作为社会的主要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3.19世纪自然科学的重大发展及其对人类实践活动的影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1)自然科学在当时的主要突破是三大发现:A:能量守恒定律B:细胞学说C:生物进化论(2)自然科学的成就对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影响A:在马克思看来,自然科学与大工业一样是人的对象化活动的积极成果,它的意义在于对于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B:恩格斯则主张用自然科学在各个领域中的成果来揭示世界的普遍联系,以此建立一个科学的世界图景,从而揭示出自然、社会和思维领域的普遍规律。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1.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2.19世纪英、法空想社会主义。(1)对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2)规律思想。他们一般都肯定人类社会的历史是有规律地向前发展的过程,反对把资本主义看做是永恒不变的思想。(3)关于未来社会的构想。废除私有制、消灭剥削、人人劳动等等。3.复辟时代法国历史学家的历史理论复辟时期:是指1815年拿破仑失败之后欧洲封建主纷纷复位,在法国建立波旁王朝,并结成了欧洲大陆封建君主先后参加的神圣同盟,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称做是复辟时代。这个时代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基佐。他提出的主要的观点有:A:注重财产关系B:肯定阶级斗争的存在C:第三等级有推翻封建制度的权利,但是他否认第三等级内部的阶级斗争4.德国古典哲学(1)黑格尔的历史观A黑格尔的哲学具有巨大的历史感。B在黑格尔关于自我意识和绝对理念论述中,包含着人对人的劳动的深刻认识,这对于马克思产生了重大的影响。(2)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A、费尔巴哈坚持唯物主义的立场,以自然为基础而肯定思维与存在的统一,把思维看作是存在的产物,“思维是主体,存在是宾词”。B、他的唯物主义是人本主义的唯物主义。在这一点上,他远远高于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水平。他认为,人体现了思维与存在的本质,人构成了新哲学的核心。C费尔巴哈以人的本质的异化,人的观念的异化来说明神和神学,强调不是神创造人,而是人创造了神。在上述几方面的见解中,恩格斯更注重第一点,这与恩格斯更强调自然主义的立场有关:而马克思更注重第二、三点,这些思想对他的实践哲学和异化理论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第二节马克思和恩格斯新世界观的转变一、中学时期追求真理、向往自由的马克思。二、波恩大学时期1835年进入大学学习三、柏林大学时期阅读了黑格尔的著作,参加了青年黑格尔派四、博士论文——越出青年黑格尔派1、伊壁鸠鲁的原子论与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的区别第一、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主要是“决定论”,只承认原子的下垂运动和原子的冲击。第二、伊壁鸠鲁的原子论屏弃了决定论,坚持世界是由偶然性决定的。渴望确立人的自由。他是既承认原子的下垂运动和原子的冲击,同时也承认原子脱离直线的偏斜运动。马克思认为,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是无神论和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理想主义。总之,在马克思看来,在希腊晚期哲学中,特别是在伊壁鸠鲁的原子论中,包含着一种自由理性的原则,一种以至高无上的自我意识为核心的理想主义和无神论立场。这正是马克思所极力追求的哲学立场,也是马克思研究希腊哲学的主要动机。2、哲学的功能——哲学的世界化与世界的哲学化这是马克思的博士论文所涉及到的另一个主要的内容。马克思强调自我意识主要是与他对哲学功能的理解有关。在他看来,自我意识应该走出自身,成为一种实践的力量。A哲学与世界的、理念与实体之间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关系:同一与分裂。当世界的具体状况是合理的时候,哲学与世界是同一的。这时的哲学是具体的,世界是合理的世界。当世界与哲学处于分裂状态的时候,哲学是抽象的,世界是不合理的。具体说来,就是现实的世界与合理的事物之间发生了分裂。B当哲学与世界相矛盾的时候,哲学应该走出自身成为一种实践的力量,成为一种批判的哲学或者是行动的哲学,从而通过彻底的革命来恢复世界的和谐。C批判哲学与行动哲学的目标是实现哲学的世界化与世界的哲学化。重建合理的世界与作为具体整体的哲学之间的和谐与统一。3、马克思的自我意识与青年黑格尔派的哲学观点的不同A其他青年黑格尔派的批判哲学与行动哲学只是形式上的,他们回到费希特的立场,把精神与具体的现实割裂开来,赋予精神以绝对的力量和自律,在他们看来,精神作为自我意识是同存在决然对立的,精神是自身完善的,因此自我意识在自己的范围内批判了一切改造世界的任务就完成了。B马克思则认为,自我意识并不是自我完善的,它只有走出自身成为一种实践的力量,才能够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正因为如此,马克思很快转入现实批判五、青年恩格斯接受了青年黑格尔派的影响,参加了青年黑格尔派的活动,强调在理性转化为现实中实践的作用。六、莱茵报时期:对现实的反思(1842——1843)这一时期,马克思一方面继续坚持自我意识和自由理性的立场,另一方面又遇到了与这一理论相矛盾的现实问题,这促使他进行了反思和对现实的批判。他主要关注的重要的问题有三个。一个是书报检查令和出版问题,一个是莱茵省议会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一个是摩塞尔河沿岸农民的贫困问题。(一)继续坚持自我意识与自由理性的立场1、国家、法律的基础是自由理性。2、精神的本质是自由,自由的出版是人民的精神的慧眼。3、书报检查制度是对出版自由,即对自由理性的不合理的限制和扼杀,因此必须取消。(二)理论与现实的矛盾1、物质利益问题和等级问题决定人民对待事物和法的态度。不同的社会等级有不同的利益,这决定着他们指定法律的态度。2、客观关系问题:人的行为是由一些客观的关系与制度所决定的。在评论书报检查制度时,马克思就指出,人们往往只注意个别人和检查官,而忽略了决定他们行动的社会制度问题。其实个人的行动与制度是一致的,仅改变个人的行为并不能解决问题,人的行为是由一些客观的关系所决定的。因此解决问题的办法是改变政治制度而不是撤换某个执行官。3、强调哲学要走出自身,成为一种现实的批判的力量,哲学不是世界之外的遐想,而是时代精神的精华。4、哲学是世界的本质。马克思看到了物质利益及客观的关系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但是他依旧认为,理性是世界的本质。真正的理性存在于人民之中,而出版物与哲学是这种理性的集中体现。七、克罗茨纳赫时期1843.5-10克罗茨纳赫笔记《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市民社会决定国家1、黑格尔国家观的基本思想是国家决定家庭和市民社会。A:市民社会最初是指僧侣阶层和封建贵族之外的第三等级之中的新兴的资产阶级,因此它有时同资产阶级社会具有同样的意义。B:市民社会的引申含义是指财产关系、经济关系与社会关系,尤其是指资本主义的物质生产关系。2、如果家庭和社会的法律与利益同国家的法律和利益发生冲突,家庭和市民社会要服从国家,它们的存在以国家的存在为转移。3、针对黑格尔的这种的做法,马克思得出了自己的结论。A:不是国家决定家庭和市民社会,而是家庭和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家庭和市民社会才是国家的基础和前提。B:不是政治国家决定私有财产,而是私有财产决定政治国家,私有财产是国家制度的基础。C:政治国家是虚幻的共同体,它代表着虚幻的共同的利益,它不是市民社会矛盾的调和而是市民社会的矛盾的表现。八、《德法年鉴》时期1844年马克思在《德法年鉴》上发表《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1、彻底的人道主义的批判哲学A:把哲学批判同政治批判结合起来,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评。B:批判就世界中发现一个新的世界。C:以人本身为核心的理论应变成一种改变世界的物质力量。2、人类解放理论A:宗教解放及局限性。宗教不是世俗狭隘性的原因而是它的表现,人们的宗教异化的根源在于人们的政治异化,因而,不应该把世俗问题归结为神学问题,而应把神学问题归结为世俗问题。不应以迷信说明历史,而应以历史说明迷信。B:政治解放及其局限性。政治解放的宗旨是推翻封建专制制度,通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废除国权、承认信仰自由,取消财产资格对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限制等等。政治解放的主要局限性在于,政治解放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宗教问题,政治解放并没有解决现存社会的问题。政治解放并没有取消私有制。3、人类解放理论。超越政治解放与宗教解放的局限性,实现真正人的解放。手段是坚持不停歇的革命,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是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第一、人类解放的内涵是消灭私有财产,扬弃人的自我的异化。第二、人类的解放的完成是人真正的过着类生活。第三、人类解放的力量是无产阶级。4、恩格斯在《德法年鉴》上发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和《英国状况——评托马斯·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标志着恩格斯也实现了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思想转变。第三节马克思恩格斯对科学世界观的探索一、异化劳动理论在科学世界观形成中的重大作用及其局限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从对宗教、国家和法的批判进到对“市民社会”(社会物质生活关系)的批判,从哲学进到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主要成果是提出了劳动异化理论,并在这一理论基础上阐发了自己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共产主义思想。1.异化劳动理论的提出及内涵:根据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全面阐发的异化劳动理论,在人类社会一定发展阶段即私有制阶段上,人的劳动创造物采取了同人相对立的形态,成为统治转人的生命活动的异己力量。在资本土义社会,这种异化达到了顶点,其表现形式亩如下四个方面。(1)劳动产品和人相异化。工人的劳动生产物成为不依赖于劳动者的独立力量,以至于他们生产得越多,他们占有的产品就越少,而反对他们自身的异己力量就越大。劳动产品的异化表现了资本主义分配方式的对抗性和剩余劳动资本化的趋势。(2)劳动本身与工人相异化。产品异化的根源不在于分配,而在于生产活动本身的异化,这是劳动者的自我异化。劳动对于工人来说完全是外在的东西,他在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肉体和精神的力量,而是否定自己,从事着非自愿的、折磨人的、强制性的劳动。(3)人同人的类本质相异化。马克思把自由自觉的活动看作人的类本质,把这种自由劳动所创造的产品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