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一知识积累与语言运用10分1.根据要求填写诗句。(按题记分,一共6分)(1)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一诗中想象别后重逢时情景的诗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2)荀子的《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学不可以已”。(3)白居易的《琵琶行》中运用比喻,由琴声想到珠玉声的诗句是:“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4)“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是李白在《登金陵凤凰台》一诗中的名句。2.根据要求选择正确的答案。(1)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C)(2分)道家意境有两种基本形态:一种是物我不分的意境。庄子说:“万物与我为一。”在道家那里,真正有一种澄心观物的超越的态度,①物与我、人与自然也真正地融为一体了。②儒家凸显主体(我)的地位,③在儒家那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单向的;④道家则是淡化主体(我)的地位,在道家这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双向对话和交流的关系。另一种是无我意境。道家贵无,在他们看来,既无本体,也无主体;既无物,又无我。⑤在艺术中,⑥衍生出无我意境来了。陈来先生说,庄子、陶渊明体现了无我之境。蔡报文先生也说:“‘无我之境’就是‘庄学之意境’。”此类意境属老生常谈,故不举例。总之,陶渊明、李白等人的诗境是道家意境的杰出代表,山水诗、玄言诗、山水画中亦多有道家意境。(2)下列交际用语使用得体的一项是(D)(2分)A.阁下亲自莅临指导,我倍感尊贵。B.小明,要多向老师同学不耻下问,这样学习才能提高。C.老李,家母古稀之庆,我特来恭贺!D.张兄,奉上拙著一本,敬请斧正。二阅读与鉴赏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8题。(17分)给“直升机父母”的七条忠告南桥①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近年社会关注不少。这些孩子父母远游,其教育“营养不良”。城市中产家庭的儿童,则存在教育“营养过剩”。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家教和保姆组成的庞大阵营,带着浓厚的焦虑和期待,如同大山一样压在孩子身上,童年就这样压碎了。这个问题有一定的世界性。泰迪·韦恩在《纽约时报国际生活》中称,现在有不少夫妻不愿意要孩子,其中原因之一是养育负担太大。有的家长特别害怕被拉入其他妈妈的团体,害怕游乐场和日托中心的交际,以及那些没完没了的活动和课程——如今这些活动和课程是中上层阶级养育子女的常规内容。是不是所有的父母都必须陷入这种疯狂呢?其实过了头的养育,才是今日教育焦虑的一大根源。②儿童发展研究者曾提出“直升机父母”一说。③前斯坦福大学新生管理处主任、哈佛大学法学博士朱莉·莉斯考特-海姆斯博士,写了《如何养育成人:打破过度养育陷阱,成功养大孩子》一书,力陈“过度养育”的弊病。过度养育是指孩子力所能及或是可以学着做的事,父母都去代劳。例如,小孩打闹,大人帮助协调解决。去什么地方,家长都不放心,要亲自接送。“我们就像对待珍稀花草一样对待孩子,在照料上不厌精细,一见风吹草动,怀疑孩子可能受到打击,便冲上去保护。”④过度养育会损害孩子的能力、韧性、快乐和自我意识。如果说家长、孩子、家教是生产者的话,大学、用人单位、未来配偶,则是消费者。海姆斯多年接触刚脱离父母的大学新生。若这些新生成长中“养育过度”,其行为会立竿见影地显露出来。海姆斯自己接待新生的时候,有的新生话都不会说,而是父母在边上代劳。⑤过度养育的后果,会往后延续多年。在日后就业上,被呵护过度的孩子,遇到用人单位,更会问题多多。2005年,一个名叫理查德的常青藤学校毕业生在华尔街某投资银行就职,年薪25万。他的工作时间很长,很辛苦,妈妈心痛,想方设法找到小伙子老板的电话,跟他抱怨。次日小伙子上班时候,在电梯口就进不去了,保安把他的东西装在一个纸盒子上拿过来,让他走人,纸盒子上写着:“问你妈妈去。”这个老板或许不应该用这种恶劣的方式处理问题,但小伙子妈妈的做法颇让人厌烦。儿子都工作了,还大事小事来插手,恐怕哪个雇主都难以接受。⑥在婚姻家庭问题上,《圣经》上告诫男女成人之后,要离开父母,和配偶结合,成为一体。失败婚姻则是一方甚至双方无法割断和原家庭的脐带,任由父母控制。2016年初北大一位教授,和银监会一位美女处长闹出离婚大战,在网上传得沸沸扬扬。双方父母互向孩子配偶单位写控告信。两个功成名就的当事人,在婚姻家庭的纠纷中,却离不开父母的控制,外人看了纳闷,可在我们这个“可怜天下父母心”声音极高的国度,这种事实在寻常。⑦看完此书,我总结过度养育有七宗罪:(1)只给东西不练能力。(2)(3)(4)只重视学习和升学。(5)(6)(7)不听专家意见。⑧针对这七宗罪,不妨建议如下:⑨第一,要放权授能而不是微观管理。在企事业单位,大家可能都知道经理人对于员工的管理,一种叫授能是给员工自主权,让他们自行决定工作方式,承担相应风险,此间除了完成工作之外,员工能力、积极性得到提升。另外一种管理,是微观管理,抓西瓜也抓芝麻,事必躬亲,员工得不到合理训练,能力不升反降,管理者本人也累。这种领导是无能的领导。家庭也是社会组织,运作上不无类似。大事小事事必躬亲的家长,是无能的家长。⑩第二,适度“放养”,教会孩子如何和陌生人说话,而不是“不要和陌生人说话”。问题是孩子成年后会接触一个又一个陌生人,不是所有陌生人都危险的。有危险的陌生人,不与其说话不一定就能解除危险,不如教会孩子如何应对。⑪第三,学会延迟满足,让孩子吃苦吃亏。过分强调要给孩子瞬间满足,不能刺激他们的心灵。父母都把孩子当成了纸糊的泥捏的,受不起一点打击。为了鼓励、夸奖他们,让他们瞬间满足则不惜代价。得让孩子吃点苦,吃点亏,这样他们会成长得更皮实些。⑫第四,不要参与恐怖的“升学军备竞赛”。父母为了孩子成功,每一步都跟着扶持:帮孩子选课,选容易得A的课程,帮孩子做作业、写文章等。在中国不要说上大学了,就是找幼儿园、小升初的过程,都是家长在血战。其实正规教育没有这么重要,本书说的原生家庭中的家教对人的成长更为重要。⑬第五,让孩子根据不同年龄的能力,学着做家务。由于过度强调孩子的学习,强调培养孩子的自信,一些日常、琐碎的事情,比如家务,都是家长代劳。孩子日后进入社会,毫无准备。不会做这些都还事小,关键是孩子没有父母陪伴的时候,要会安全、高效地做事。劳动给人带来快乐,完成任务且能帮助他人,也会带来荣誉、自豪和团队归属感。有家教的人家,无论中外,都会蓄意在这方面训练。⑭第六,让小孩渐渐自己拿主意,自己解决问题。家长应该训练小孩在做事、办事上,逐渐独立自主。家长让小孩自己思考,不要过早给答案,学一点“苏格拉底式询问”和批判性思维方法。⑮第七,多听专家的,而不是周围婆婆妈妈的。比如和有类似想法的家长形成一个社区;和配偶达成共识。建议大家去关注一些相关专家,不要看微信上水平和自己差不多的人的文章。一些作者为了寻求更多关注,有强烈的媚俗倾向。多去看看真正的专家学者怎么说,可以改变我们的很多错误观念。⑯人类总要经历些风吹日晒,否则无法应对日后更大的风浪。现在“直升机父母”说法都过时了。父母中新的品种叫“无人机父母”。他们平时看不到,却通过短信、微信,隐形地在遥控。一旦孩子有丁点问题,他们立刻抵达现场,“危难之处显身手”。还有一个新说法,叫“割草机父母”,说这种父母,在前面给孩子清道,什么杂草和石子都不留下,让孩子的路平平坦坦。小孩的路,都是家长给铺好了,哪还需要他们去走出来?(选自2016年12月10日《南方周末》,有删改)3.第②段画线的词语“直升机父母”在文中是指那些过度养育未成年或已经成年的孩子的父母。(2分)4.对第①段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2分)A.文中提到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为了引出城市中产家庭的儿童教育存在“营养过剩”。B.“童年就这样压碎了”一句中“这样”指代的是家庭成员的阵营庞大,家长的焦虑和期待沉重。C.教育“营养过剩”问题不仅仅是在中国存在,而且有一定的世界性。D.根据泰迪·韦恩的说法,现在有不少夫妻不愿意要孩子,根本原因是养育负担太大。5.根据文章③—⑥段的内容,概括“过度养育”的危害。(2分)参考答案:这种过度养育会损害孩子的能力、韧性、快乐和自我意识,也影响他们往后的就业和婚姻。6.以下对文章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2分)A.第①②段提出文章讨论的对象,总领全文。B.第③至⑦段着重阐述了过度养育的危害。C.第⑧至⑮段提出了针对上文的七条建议。D.第⑯段继“直升机父母”又提出了“无人机父母”、“割草机父母”,他们名称不一样,性质也不一样。7.根据文章提到的七条忠告,填写表格(4分)参考答案:(大意相同即可)(2)圈养着不让其经风雨。(3)过分强调瞬间满足。(5)不组织孩子从事家务和劳动.(6)代替孩子思考。8.下面有一段小学生和妈妈的对话,结合文章的观点,对妈妈的态度加以评析。(不超过80字)(4分)妈妈:今天上学怎么样?孩子:还好,可是我把书包忘到学校了。我怎么办?妈妈:你觉得该怎么办呢?孩子:妈妈,你能不能开车带我回学校去拿?妈妈:对不起,不行。我下午还有别的事。你觉得可以怎么解决呢?孩子:我可以打电话问同学,问作业是什么?妈妈:可以。孩子:可是我需要的东西可能在书包里。或许我可以发邮件给老师,告诉她我忘了,问她怎么说。妈妈:也可以。按你自己的想法,然后试着自己解决看。参考答案:言之成理即可。采薇老师按:这里命题老师偷懒了。或者评卷组放水了。按照高考的标准,回答这样的题目,不可能“言之成理即可”。回答这样的题目,首先需要对语段中妈妈的态度作出分析和总结,这样可以得到1分;其次需要回到题目的文本中去,结合这些文本中提出的观点作出评判,这样可以再得到1分;最后,需要在上述两点的基础上,给出你的观点,并拿出依据,这样可以得到2分。这叫依据采分点给分,考察的是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南方周末》刊载的原文中,这段对话之后,原作者说:“我就这两个问题在网上提问,看读者会选哪一个。很多读者都选第二种,后者鼓励小孩想办法解决问题,另外养成不依赖家长给自己收拾的好习惯。实际生活中,很多人做第一种,这样更简便。”如果在试卷中只作这样的回答,大概只能拿到1分。所以我们的同学一定要知道,考试有自己的规则,你也可以叫它“套路”。要按这个“套路”来。(二)阅读下文,完成第9-12题。(15分)九月初九木心①中国的“人”和中国的“自然”,从《诗经》起,历楚汉辞赋唐宋诗词,连绾表现着平等参透的关系,乐其乐亦宣泄于自然,忧其忧亦投诉于自然。在所谓“三百篇”中,几乎都要先称植物动物之名义,才能开诚咏言;说是有内在的联系,更多的是不相干地相干着。学士们只会用“比”、“兴”来囫囵解释,不问问何以中国人就这样不涉卉木虫鸟之类就启不了口作不成诗,《楚辞》又是通体苍翠馥郁,作者似乎是巢居穴处的,穿的也自然不是纺织品,汉赋好大喜功,把金、木、水、火边旁的字罗列殆尽,再加上禽兽鳞介的谱系,仿佛是在对“自然”说:“知尔甚深。”到唐代,花溅泪鸟惊心,“人”和“自然”相看两不厌,举杯邀明月,非到蜡炬成灰不可,已岂是“拟人”、“移情”、“咏物”这些说法所能敷衍。宋词是唐诗的“兴尽悲来”,对待“自然”的心态转入颓废,梳剔精致,吐属尖新,尽管吹气若兰,脉息终于微弱了,接下来大概有鉴于“人”与“自然”之间的绝妙好辞已被用竭,懊恼之余,便将花木禽兽幻作妖化了仙,烟魅粉灵,直接与人通款曲共枕席,恩怨悉如世情——中国的“自然”宠幸中国的“人”,中国的“人”阿谀中国的“自然”?孰先孰后?孰主孰宾?从来就分不清说不明。②中国的“自然”与中国的“人”,合成一套无处不在的精神密码,欧美的智者也认同其中确有源远流长的奥秘;中国的“人”内充满“自然”,这个观点已经被理论化了,好事家打从“烹饪术”上作出不少印证,有识之士则着眼于医道药理、文艺武功、易卜星相、五行堪舆……然而那套密码始终半解不解。因为,也许更有另一面:中国的“自然”内有“人”——谁莳的花服谁,那人卜居的丘壑有那人的风神,犹如衣裳具备袭者的性情,旧的空鞋都有脚……古老的国族,街头巷尾亭角桥堍,无不可见一闪一烁的人文剧情、名城宿迹,更是重重叠叠的往事尘梦,郁积得憋不过来了,幸亏总有春花秋月等闲度地在那里抚恤纾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