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的概述一、幼儿园教育环境的定义从广义的角度来讲,幼儿园教育环境是幼儿园教育赖以进行的一切条件的总和。它既包括人的要素又包括物质的要素;既包括幼儿园内的小环境,又包括与幼儿园教育相关的园外的家庭、社会、自然的大环境。从狭义的角度来讲,幼儿园教育环境则是指幼儿园的内部环境,幼儿园内的物质环境和人际环境。幼儿园教育不仅要考虑幼儿园内的小环境,更要从整个社会系统来考虑幼儿园教育的大环境。创设良好的幼儿园教育环境,使幼儿耳濡目染,对幼儿的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具有特殊的意义。如幼儿对图书、玩具等都有放在一个地方固定的印象后,若哪天有东西放置不符合秩序,幼儿就会责查:“是谁把图书放在积木里?”“为什么搞乱?”,这说明原有的“整洁”的环境,形成了幼儿对“整洁”的要求。幼儿吃饭不用桌布,汤、菜在桌上不易觉察,也不易引起老师的重视,同时也不易引起孩子对自己行为的责备感。而铺上干净的桌布,幼儿吃饭的行为和动作在老师的指导下,能较快地形成良好的吃饭习惯。幼儿园教育环境,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智力开发、良好品德和性格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同时还能陶冶和增强幼儿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二、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的特点(一)环境的教育性幼儿园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其环境是在教育目标的指引下,有目的、有计划,针对幼儿的特点而精心创设的。遵照《规程》“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的要求,幼儿园将各种条件加以优化、合理组合,“使幼儿园的每一个平方都发挥其教育功能”,把教育意图渗透在环境之中。如有一个幼儿园,进门是一条“之”字形的弯曲小路通向教室,路边有小水池,其旁有一个江南农村常见的小水车,水车旁连着一个儿童乐园里常见的脚蹬滚筒。这样一个环境设计充分考虑了幼儿的特点:幼儿走直路也喜欢拐来拐去的,那就让弯曲的小路去满足他们;造型优美的水车既美化环境又让城市的幼儿大开眼界、而且不光让其看,还让幼儿自己操作,有趣的蹬滚筒游戏使他们能亲眼看到水车怎样把水运到另一个地方;游戏之余,腿部肌肉力量不强的城市幼儿又能得到一次很好的锻炼。由此不难看到,幼儿园环境的教育性是其它非教育机构难以比拟的。(二)环境的可控性如上所述,幼儿园小环境是专业的教育工作者精心设计的,因此,它是一种高度结构性的组合,不仅教育性强,其可控性也很强。表现在:环境的构成处于教育者的控制之下。社会上的精神、文化产品,各种儿童用品必须通过筛选,选其精华作为教育内容组织到环境中。教师有效地调控环境中的各类要素,维持环境的动态平衡,使之始终保持在最适合幼儿发展的状态。而幼儿园的外环境,这是教师难以控制的。环境的可控性和环境的教育性之间相互促进,可控性保证了教育性,教育性使可控性有明确的标准和方向。(三)影响幼儿园环境的质量的主要因素影响幼儿园环境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三方面。一是物质条件。物质环境好比是幼儿园教育赖以展开的舞台。没有舞台、或舞台太小的话,“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难以演出精彩的剧来。二是人的要素。舞台是静态的,其布景再好,如果没有人去使用,那也是毫无意义的。因此,人的因素是最宝贵的,当满足了基本的物质条件后,可以说,人的因素是决定环境质量的关键。在幼儿园教育中,幼儿园园长的教育观念和管理水平,教师的观念、人格、专业水平和行为等是环境中对教育质量影响最大的因素。有的教育家把教师的价值观和专业信念作为决定环境效能的一个维度,认为越是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价值观和教育理论基础的教师,越可能提高环境的效能。这一观点在实践中不乏例子,比如不少贫困地区的幼儿园教师,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克服困难,因地制宜地提高教育质量,使幼儿在各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而有的物质条件很好的幼儿园,却由于教育观念、工作态度不正确,结果使物质上的高投入并没有转化为教育效能上的高产出。三是幼儿园文化。相对于人和物等可见因素,文化较为抽象,似乎难以捉摸。但它对幼儿园环境质量的影响不可忽视。由于我国社会的大变革,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之间正面临互相交织、互相冲突、互相取长补短的局面。在这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五光十色的文化现象正在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领域。由于文化与教育的特殊关系,教育受到的影响更是巨大的。对幼儿园教育来说,社会文化主要通过园长、教师、家长等作为载体,以及可见的物质形态(比如物化的精神产品,书、文艺音乐作品、各种工艺装饰品、建筑物等)和不可见的观念形态(如人的社会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精神风貌等),直接或者间接地成为幼儿园的文化构成。在这一过程中,能否对社会文化作出正确、自主、明智、有远见的选择和追求,而不是盲目地赶潮流、良莠不分、急功近利,这主要取决于幼儿园人的因素,决定于园长、教师、家长的综合素质。选择和追求的不同会使幼儿园的文化品位和格调出现高低之分、文野之分、雅俗之分,从而使幼儿园环境的氛围和布置及环境的教育也随之迥然不同。三、幼儿园内环境创设的原则(一)目标性原则围绕教育目标创设环境,并随着教育目标的变化而变化,使环境适合幼儿所处的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需要,从而引起幼儿的兴趣,充分发挥环境的教育功能。如:为配合刚入园的幼儿顺利地完成从家庭到幼儿园的过渡,教师在活动室内为幼儿设立了宠物角,准备许多鲜艳、个大的毛绒玩具和有趣的电动玩具,并请家长配合为幼儿带来他们在家最喜爱的玩具,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使他们感到在幼儿园也有许多他们喜欢的东西。在创造环境时应目标明确,对干扰环境教育目标实现的各种因素要坚决抵制,比如环境的商业化色彩、不良文化的侵入等。(二)安全、卫生、便于活动的原则安全、卫生是幼儿生活的环境应具备的首要条件。在对室内外进行安排和布局、挑选各种玩具材料、安放各种活动器材时,安全和卫生两个因素是教师的基本考虑。教师要注意检查活动室的温度、湿度、通风情况,检查桌椅用具的边缘是否尖锐、是否有松动,检查玩具材料是否经过消毒和日晒,是否有幼儿能吞得下去的或尖利的玩具,检查各种卫生剂、电源是否置于远离幼儿的地方等。但也不能因强调干净、秩序安全而限制了幼儿的活动,束缚了幼儿的手脚。应压缩室内桌椅所占的面积,尽量把空间留给孩子,使他们不局限于座位上,可以在活动区之间自由走动,自由选择材料和伙伴。丰富的玩具材料吸引幼儿动手操作。他们的手脚放开了,获得了充分活动的机会和条件,敢于大胆尝试和探索,便于在积极的活动中得到发展。(三)和谐性原则幼儿园的环境应该是充满爱、温暖和相互尊重,这是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要改变教师不尊重幼儿的兴趣、需要、人格的做法,坚持正面教育,尊重幼儿的意愿,给予幼儿更多的独立和自由,建立亲密和谐的师生关系,让每个幼儿都相信:“我是好孩子”、“老师喜欢我”。不仅如此,幼儿园的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都应建立一种和谐的、相互尊重的关系。(四)主体性原则幼儿发展是在与周围环境交互作用中主动构建的过程。牢记幼儿是自己发展的主体,环境的创设是为了教育幼儿,为了幼儿的健康发展。教师在环境创设中要注意观察了解不同孩子所处的不同发展水平和不同需要,充分利用多种环境材料,使幼儿都得到活动的机会,主动参与环境创设。例如:请幼儿与教师共同组织以“美丽的夏天”为主题的一面壁画。教师引导幼儿收集关于夏天自然环境变化的经验,对布置的内容提出建议,并为幼儿准备各种不同的材料供他们选择来剪桃子、做荷花、折扇子等,并将做好的布置在墙壁上。从一起讨论到一起欣赏,整个过程都是幼儿主动学习的过程。幼儿在参与创设的过程中感到自己是被重视的,他们对自己创造的美就会格外地珍惜。班级学期教育教学计划是每学期开始前,由幼儿教师根据本学期园务计划和全园学期教育教学计划。按照《纲要》对所在年龄班规定的教育内容要求,结合本班的实际制定的学期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它反映班级学期教育教学的具体项目、内容、要求和工作重点等,是各年龄班教师学期教育教学工作的依据。班级学期教育教学计划大致包括以下内容:1.本班情况分析,包括班级人数、男女比例、幼儿智力水平,道德、健康状况、个性特征及其家庭教育状况等。2.对本班幼儿在体、智、德、美各方面的教育教学要求,对个别幼儿教育教学要求。教材内容的确定以及按要求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具体措施。家长工作的内容要求和联系方式。3.班级学期教育教学的总体目标。包括身体发展目标、认知发展目标、社会性发展目标以及个别教育目标等。4.新班幼儿的接待工作和大班幼儿的结业工作。(五)因地制宜,注重效用性的原则效用性原则就是以最小的投资生产出最大的效用。每个幼儿园都有自己所处的特殊环境,各幼儿园都应根据自身的条件因地制宜进行教育环境的创设,显示出独有特点和地方特色。为使幼儿园环境产生最大的效用,在环境装饰时应注意:应该强调实用,因地制宜,因陋就简,不应该盲目攀比,追求豪华,而应充分利用现有物质条件,创设适宜环境,提高环境利用率和使用价值。如某园面积小、条件差,便将四个班教室分别作为“角色区”、“建构区”、“美工区”、“表演区”,各类材料集中摆放,既避免了一起玩玩具不足,又避免了空间不足。游戏时,全园打破班级界限,共同游戏,大大提高了空间和材料的利用率,满足了幼儿的需要。而条件很好的幼儿园,除各班设活动区外,还可设立专门的科学游戏室、角色游戏、音体活动室、图书室、电教室等专用教室,供全园轮流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