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结构上次我们谈了故事“结构”的三大原则,即:故事的结构系统是以“事件”为中心的、故事的结构应该符合讲述性的基本特点、故事的结构应该是诸元素和谐结合的统一体。今天我们谈两个问题:故事的整体结构以及故事结构的种类问题。一、整体结构一位著名剧作家说过这样一段话:“结构是对人物生活故事中一系列事件的选择,这种选择将事件组合成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系列以激发特定而具体的情感,并表达这一种特定而具体的人生观。”在这段话中,我们要特别注意一个词:“战略意义”,也就是说,我们考虑一个故事的结构,应该从“战略”这个高度高瞻远瞩,高屋建瓴,要从一定的高度看,要从整体看,要把构成一个故事的各种元素(诸如人物、事件、情节、环境、节奏等)综合起来考量,而不能像搭一个草棚子那样随意为之。我们应该如何来认识故事的整体结构呢?我曾经把故事的整体结构形态归纳为一句话:“两三个人物围绕着一件事在两三个环境里展开两三次矛盾冲突。”这里的“两三”其实是一个虚数,有“不多”的意思,为便于说明和记忆,才用了这个词。在上面这句话里,我把一个故事里各种元素之间的关系以及由此形成的基本结构状态作了说明,从总体上说,几乎所有的故事都应该是这么一种结构状态,当然,如果是中篇、长篇,那么人物会更多些,事件会更复杂些,环境会更丰富些,但其整体的基本格局还应该是上面概括的那样。上面概括的基本结构状态中包含了人物、事件、环境、矛盾冲突这四个要素,其实还有一些是由这四个要素生发出来、而我们并未提出来的,比如节奏、详略、过渡、线索、悬念、开头、结尾等等,这些都和整体结构的设计有关,都需要我们精心筹划。说到整体结构,还有一个问题应该提出来,即“人物和事件的关系”。我们应该看到,“故事”是以事件(情节)为中心的,但其最终目的同样如小说等文学样式一样,也是为了表现人物的,我们既不能让事件淹没人物,也不能一味地“塑造人物”而忽略了情节的地位,我们的故事作者要善于在自己的作品里设置人物和事件(情节)的合理关系,而这种关系,必然会决定和影响故事整体结构的设置。简言之,也就是说,你写一个故事,你要设置故事的整体结构框架,你就必须考虑这样一个问题:人物和事件的关系设计得是否合理?是否完善?此外,我们可以用几句话来概括一个故事整体结构的基本原则:主干突出,层次明晰,疏密得当,张弛有度,有头有尾,整体和谐。在这么一种结构框架下,一个故事从发端至结尾,其冲击力呈递增趋势,直至最后达到高潮。二、故事结构的种类1.传统的故事结构种类有关故事的结构种类,曾有人作过一些阐述和归纳,大致如下:三段式:这是很典型的一种结构方式,如《三笑》、《三进山城》、《三打祝家庄》、《三封密电》、《三请皮老虎》,等。为什么要“三”而不要其他数字?其实道理很简单,“一”为开端,“二”为发展,“三”为结局,“三”其实蕴涵了事物发展的一个相对完整的过程,如果在一个故事中,仅有“一”则显得单薄,缺少发展,没有过程,显得意犹未尽;有了“二”,虽有发展,但推进得尚为不够;往往是有了“三”,方显得曲折有致,变化有度,有头有尾,始成格局。在我们故事作者的大量作品中,虽然题目中并没有明确标示“三”,但也往往以“三”作为故事的结构样式,不一一赘述了。包孕式:这是指在一个大的故事里“套”一个小一些的故事,呈包孕之态。连环式:几个情节呈环状相连,形成一个整体。重复式:在一个故事中对某一情节段落进行若干次的重复,《狼来了》就是这一结构的典型演绎。以上几种结构形式,其区别还是很明显的,比方说,包孕式和连环式的区别,前者是一个大故事里套着一个小故事,后者是几个容量、地位大体相当的故事呈并列状地串联在一起,不存在“包”与“被包”的关系;而连环式和重复式的区别也是明显的,前者所“连”之“环”的内容是不一样的,而后者则是重复着几乎相同的情节段落。以上这些结构形式,追根溯源,其渊源都是传统故事,而在四十多年的新故事创作中,上述这些传统的结构形式已经有了更丰富的发展,比较明显的一点是:我们的作者不满足于一种形式的运用,而是把若干种结构形式结合起来,从而使新故事的结构变得更为丰富多彩。2.新故事在结构上的发展美国著名电影导演罗伯特·麦基在阐述银幕制作的基本原理时曾把电影的结构作了如下表述:“节拍——场景——序列——幕——故事。”他认为在一部电影中,最小的结构单位是“节拍”,若干“节拍”成为场景,若干场景成为序列,依次类推,最后成为一个最大结构——故事(电影)。我觉得我们不妨借用罗伯特·麦基的说法,简言之,他的“节拍”类似于我们故事中的细节,若干细节形成了情节,也就是“段落”,或叫章节、层次,如果我们把“段落”作为故事的基本单位,那就容易把话讲清楚了。从大的方面说,新故事的结构就是两种形式,一是独体式,一是复合式。独体式:在一个故事中,仅是一个段落,也就是一个情节,一个层次。这类故事的结构较简单,《故事会》上的“情节聚焦”、“幽默世界”栏目往往是这个类型的作品。“独体式”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是:从结构上看它并不复杂,仅是一个段落,一个场景,一个部分,但在这个“独体式”的结构里又安设了若干更小单位的段落、片段、层次,如7(上)的《主持婚礼很好玩》就是这样一种复杂一些的“独体式”结构,这个故事虽然写的仅是阿P在主持一次婚礼时的情景,但其间有一个较为曲折、多层次的过程。那么,同期的《意外横生的晚上》是不是独体式的结构?不是,因为它的场景、层次不止一个,它包含了“闵生加油、酒吧失窃、横生车祸、真相大白、警察偶遇”等若干个情节段落,和《主持婚礼很好玩》的结构有着明显的不同。复合式:这是和“独体式”相对应的一种较为复杂的结构形式,我们上面所说的三段式、包孕式、连环式、重复式等其实都是复合式。复合的形式较多,有时会是两个段落,也就是两个情节连在一起,一大一小,一主一次,这种状态有点像“葫芦”,上端小些,下端大些。这种“葫芦状”的结构在故事中也是较多见的,7(上)的《花生油的爱》大体上就是这样的结构:老王头买油、众女儿送油。还有一种是两个以上的段落并联在一起,这其实就是上面说的“连环式”,数环并联,形成一体,《意外横生的晚上》可以视作是这样的结构形式,还有,7(上)的《七窍玲珑心》也是这样的结构,后者比前者更复杂,所连接的“环”(段落)更多,而中篇就更复杂了,比方说6(上)的《跑第二的孩子》,从大的方面看,小伟一共跑了三次,整个故事就是由这样三个结构上的“环”组成的,而每个“环”里又有若干情节段落,结构显然复杂多了。说到“连环式”,有一个情况必须提出:“连环式”之“环”,指的是内容较为厚实的情节段落,而在一些作者的故事作品中,相连的不是“环”,充其量仅是一些单薄的细节,几句对话,几句叙述,几句描写,整个故事就是由这样一些分散的、琐屑的、细微的内容组合起来的,它们不是“连环式”,而是“流水状”,仅是一些水滴,而不是我们所需要的“浪花”。这种“流水状”结构的故事,如果末尾没有高潮,没有一个很好看的“点子”,则是无法立足的;如果后面有好看的情节,则应尽量挤干前面“流水”的水分,加快节奏,以维持内容上的可读性。从来稿看,这种“流水状”结构形态的故事数量不小,这是我们应该重视的一个倾向。有些复合式在结构的设计上较为复杂,这期的中篇《九张脸》即如此:此故事是从现实写起的,即第一节,然后第二、第三、第四这三节写了三件往事,前两件是历史上的事,后一件是二十多年的事,最后第五节回到现实,和开头呼应。这个故事的整体结构,其实还是一个复合式,其中第二、第三、第四这三节是连环式,这一局部的连环式“包孕”在一个整体结构里,结构上显然复杂多了。下一次我们再谈谈当前故事创作在结构设计上存在的一些不足,以及故事结构的优化问题,作个预告,再见!编辑讲故事:故事的节奏(2)作者:邢悦期数:2009年6月下如果说情节的节奏是一种“隐性”节奏的话,那么我们直接接受的“显性”节奏就是叙述的节奏。正如音乐不可能都是2/4拍的一样,叙述的节奏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对于不同题材、不同风格、不同篇幅的故事来说,节奏都是不同的。因此我只能根据个人的经验,试着来总结一些原则:原则一:“不要浪费你读者的时间。”“一吐为快”是每个表述者的根本愿望。作为一个故事作者来说,由于对生活的不断挖掘和思考,内心有很多要表达的东西,迫切地想告诉读者,于是会不由自主地借助某些片段,表露对生活的独特见解。或者,有些作者抱有对读者的善心和关怀,担心读者一下无法完全理解自己的意思,或者会对某个细节产生疑问,于是在叙述过程中不断地加以解释说明,或回溯缘由。这样的写法固然能让作者很过瘾,但我不得不提醒:故事的读者是很无情的。他们最关注的问题,是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命运,归结为一句话“这事儿后来怎么样了呢?”。他们会容忍并赞扬你独特有趣的讲述方式,但对你冗长、反复的表达或者脱离情节本身的议论感到不耐烦,他们宁可自己从故事情节中体会生活的味道。读者在阅读故事时,和阅读小说、散文、诗歌时的心境是不同的。当他拿起一篇故事准备阅读时,他都有一个心里的预期,他将要阅读的是一个以情节为主要核心价值的文学作品,当然如果你想通过这个情节来表现主题、刻画人物,这是更高层次的要求,但最基础的判断好坏的标准是情节。就如同你拿起一瓶啤酒,你不会因为它喝起来像茅台,而觉得获得了超值享受。因此,只有围绕核心情节来展开的叙述才是适当的、需要的。同时,不要忘记你的读者也是有思想、有知识的人。阅读文学作品的人,会开启他们的文字转化系统,将书面符号转化成直观的印象,一旦这个系统开动,思维就开始了。换句话说,读者会运用自己的日常习得,自发、自动地帮你完善你没有告诉他们的东西。这点,和那些埋在沙发里的“电视土豆”并不相同。因此,如果对一些读者业已明白的事情反复交代,读者们会非常反感,因为他们会认为你低估了他们的智商,并且在浪费他们的时间。当然,这其中的“度”的把握需要一些经验,主要的原则还是围绕情节、尽量精炼。原则二:“让你的读者喘口气。”情节紧张、环环相扣的故事固然不错。但“让人喘不过气来”的并不一定是好故事。事实上,对很多故事来说,场景和段落的概念还是需要的。读者的注意力维持时间是有限的,如果你不能保证让你的读者全神贯注地看完你的故事,那么就应该在叙述中“张弛有道”。在主要情节时让读者兴奋起来,同时要适当安排过渡,让读者稍稍松弛一些,以便迎接更精彩的下个部分。讲故事有时像上菜,要一道一道有规律、有层次地来,而不是一股脑地全堆在读者面前。这样读者就能更方便地“消化”故事情节。这也就能说明为什么故事中常常会用“三段法”,戏剧中常常用“幕”来分割。因为它要留给读者或观众以喘息的空间。对于那些无法分成三段的单一事件来说,一个核心事件的起因、经过、高潮、结尾,或者那些构成事件的、有层次的要件,都是我们进行割离的参考标准。让人容易理解便于记忆的故事,是那种可以明晰地判断出“首先……然后……其次……最后……结果……”的故事。而不是只能看到“……………………………………”的混沌故事。原则三:“读者是来看戏的。”我经常能收到这样的故事,它的叙述足够精炼,表达足够清楚,情节也足够连贯。但看起来却始终不像一个故事,反而让人感到像是一个按了“快播”键的影碟,有一种“急吼吼”地感觉。的确,故事的第一要务是情节事件。但并不是很利索地把事情交代完了就行了。故事毕竟是一种文学,而不是案情报告。它反应的是生动的人和事。因此,故事还需要让人看到生动的场景,让读者看到一场“戏”。回想一下我们小时候给小朋友讲故事的情景,是不是时不常地要模仿一下人物的动作?是不是有时候还要把手指头竖在头顶上,化装成一只兔子?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你的讲述对象对这种鲜活的形象很感兴趣,他们不会责怪你因为模仿故事中一个啰嗦的人讲话,而耽误了他们的时间,反而会被你逗得哈哈大笑。因此,在读者感兴趣的地方,围绕着故事做些展示,是大家愿意看到的。现在,我们不需要再竖起手指来讲小白兔和大灰狼的故事了。因为读者已经能帮你完成一只兔子的形象。读者感兴趣的是:日常平衡的人物关系,被突发事件打破后会如何演变;充满复杂情感纠葛的两个人,见了面后会如何对话;眼看不能解决的矛盾,在最后能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