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生理学复习资料(重点全)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动物生理学复习资料-----重点:血液循环、呼吸、消化、泌尿、内分泌(粗体重点)考试题型:名词解释:8个,激素的概念必考一个填空:每题0.5分单选:每题2分简答:加粗标明有1、2、3要点的东西论述:1到2个绪论动物生理学的研究方法:1.急性实验(①离体实验;②在体试验)2.慢性实验内环境稳态:组成内环境的各种理化因素的变化都保持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称为内环境稳态。内环境稳态是细胞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必要条件,也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神经调节:机体受到刺激时,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通过反射活动对其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体液调节:内分泌腺和具有内分泌功能的组织细胞产生的特殊化学物质,通过体液到达较远或邻近的特定器官、组织或细胞,对其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体液调节作用方式:内分泌、旁分泌、自分泌、神经分泌特点:范围广、缓慢、持续时间长动物生理功能的控制系统:非自动控制系统(开环系统)、反馈控制系统(闭环系统)、前馈控制系统。反馈调节:即受控部分发出反馈信号返回控制部分,使控制部分能够根据反馈信号来改变自己的活动,从而对受控部分的活动进行调节。反馈包括正反馈和负反馈。正反馈:从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称为正反馈。如:排便、分娩、血液凝固负反馈:反馈信号能够降低控制部分的活动,称为负反馈。如:血压、体温、肺牵张、血钙、第一章、细胞的功能1.细胞膜物质转运方式:被动转运(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入胞和出胞单纯扩散:指一些小分子的脂溶性物质顺浓度梯度(电化学梯度)从膜的高浓度一侧到低浓度一侧的方式。如:二氧化碳、氧气易化扩散:某些物质需要细胞膜上的特殊蛋白的“帮助”,顺浓度梯度(电化学梯度)从膜的高浓度一侧扩散到低浓度的一侧。如:Na+通道易化扩散分类:载体介导的异化扩散、离子通道介导的异化扩散。主动转运:在细胞膜上载体的帮助下,通过消耗ATP,将某种物质逆浓度梯度进行转运的过程。主动转运特点:(1)逆浓度梯度转运(2)消耗能量(3)需要载体介导主动转运分类:(1)原发性主动转运如:钠钾泵、钙泵、碘泵(2)继发性主动转运如:葡萄糖和氨基酸的转运2、细胞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细胞的兴奋性:细胞受到刺激后发生反应(具有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的能力。刺激:引起细胞、组织或机体产生反应的各种内外环境的变化。兴奋:细胞受到刺激后发生的反应(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刺激三要素:强度、持续时间、强度对时间变化率。2细胞兴奋时的兴奋性变化:绝对不应期:对任何刺激均不产生反应。↓相对不应期:锋电位下降支的后期,↓较强(阈上)刺激能引起反应;超常期:负后电位,兴奋性高于正常,较弱(阈下)刺激能引↓起反应;低常期:正后电位,对阈上刺激产生反应。↓正常细胞生物电现象:一个活的细胞无论是它处于安静状态还是活动状态都存在电活动,这种电活动称为生物电现象。其中包括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静息电位:细胞在静息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也称膜电位或跨膜静息电位。静息电位极性:外正内负。在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内K+的高浓度和安静时膜主要对K+的通透性,是大多数细胞产生和维持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K+的平衡电位)动作电位:指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而兴奋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膜两侧的电位发生快速而可逆的倒转和复原的过程。(离子的流动)极化(polarization):膜两侧存在的内负外正的电位状态。去极化(Depolarization):膜电位绝对值逐渐减小的过程。反极化(Depolarization):膜电位由内负外正→内正外负。复极化(Repolarization):膜电位去极化后逐步恢复极化状态的过程。超极化(Over-polarization):膜电位绝对值高于静息电位的状态。静息电位产生机理:(1)膜两侧存在浓度差和电位差(2)膜选择透过性(3)静息状态下膜对离子有选择通透性动作电位产生机理:第一阶段:动作电位上升支的形成(去极化相的形成):产生原因:刺激引起膜对Na+的通透性瞬间增大(Na离子通道被激活),膜外的Na+内流,使膜电位由-70mV增加至0mV,进而上升为+30mV,Na+通道随之失活(Na+的平衡电位)。第二阶段:动作电位下降支的形成:Na+通道失活后,膜恢复了对K+的通透性,大量的K+外流。使膜电位由正值向负值转变,形成了动作电位的下降支。第三阶段:后电位的形成:当膜电位接近静息电位水平时,K+的跨膜转运停止。随后,膜上的Na+-K+泵(Na+-K+-ATP酶)被激活,将膜内的Na+离子向膜外转运,同时,将膜外的K+向膜内运输,形成了负后和正后电位。峰电位:动作电位是在极短的时间内产生的,因此,在体外描记的图形为一个短促而尖锐的脉冲图形,似山峰般,为峰电位。后电位:负后电位(后去极化);正后电位(后超极化)。阈电位:能进一步诱发动作电位除极化的临界值称为阈电位。兴奋在一个细胞上的传导:局部电流学说;跳跃式传导第二章、肌肉1、肌肉的生理功能:运动、交流、平衡、产热。2、肌肉的分类:平滑肌、心肌、骼骨肌。骨骼肌的活动由运动神经直接控制。3、骨骼肌的物理特性:骨骼肌具有延展性、弹性以及粘性等物理特性。4、骨骼肌的生理特性:兴奋性、传导性、收缩性。3肌微丝的分子结构:每条肌原纤维由许多肌微丝组成。包括粗肌丝(由肌球蛋白组成。大约200-300个肌球聚合而成一条粗丝。)和细肌丝。肌动蛋白与肌球蛋白为收缩蛋白;原肌球蛋白与肌钙蛋白为调节蛋白。5、骨骼肌的收缩形式:等长收缩和等张收缩、单收缩和强直收缩等张收缩:如果让肌肉两端游离,使肌肉收缩时,只有长度的变化而张力保持不变的收缩。等长收缩:在实验条件下,固定肌肉两端,使肌肉收缩时,不容许发生长度的变化,而只表现为张力的变化的收缩。单收缩:在实验条件下,骨骼肌受到一次刺激所引起的一次收缩称为单收缩。包括潜伏期:从刺激开始到肌肉收缩所经历的一段时间。缩短期:从开始缩短到产生最大收缩的时间间隔。舒张期:从肌肉最大缩短到恢复原来初长的一段时间。强直收缩:指在一定频率的连续刺激下,肌肉收缩不断地总和,使肌肉处于持续的缩短状态,称为强直收缩。临界融合频率:引起完全强直收缩所需的最低刺激频率称为临界融合频率。收缩总和:在实验条件下,肌肉受到一连串刺激,若后一刺激落在前一刺激所引起的收缩的舒张期内,则肌肉不再舒张,而出现一个比前一次收缩幅度更高的收缩称为收缩的总和。6、运动终板的兴奋传递:运动神经纤维到达肌肉时,不断分支,每一分支支配一条肌纤维。神经纤维末梢失去髓鞘嵌入到特化的肌细胞上,形成运动终板7、兴奋收缩藕联:将基膜电位变化为特征的兴奋和以肌纤维长度变化为基础的收缩联系起来的过程。包括三个步骤:1.动作电位的传导2.信息在三联管部位的传递3.纵管系统中钙离子的释放和在积聚。钙离子对肌球蛋白中ATP酶活性的调节是兴奋-收缩偶联的基础8、肌丝滑行学说:肌纤维收缩时,肌节的缩短并不是因为肌微丝本身的长度发生了变化,而是由于两种穿插排列的肌微丝之间发生了滑行运动,即肌动蛋白的细丝像“刀入鞘”一样向肌球蛋白粒微丝之间滑进,结果使明带缩短,H带变窄,Z线被牵引向A带靠拢,于是肌纤维的长度缩短。9、影响肌肉作功的因素:1、肌肉负重的大小:在一定范围内,肌肉作功大小与肌肉负重大小呈比例关系。2、肌纤维的初长3、肌肉的收缩速度:适宜的收缩速度可以得到较大的功率。速度过快——能量消耗于维持肌肉收缩的状态速度过慢——能量消耗于内部分子之间的摩擦力。10、肌肉收缩时的产热:1、初热:占肌肉总产热的40%-50%。能量来源于糖的无氧酵解。激活热、缩短热、舒张热。2、延迟热:发生在肌肉舒张以后,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氧化恢复过程,肌肉继续放出的热量。第三章血液血浆:含有纤维蛋白原、淡黄色、包括(水、血浆蛋白低分子物质)。血清:血液流出血管不经抗凝处理,就会很快凝成血块,随血块逐渐紧缩所析出的淡黄色清亮液体。不含纤维蛋白原。红细胞比容: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等渗溶液:与细胞和血浆的渗透压相等的溶液叫做等渗溶液;0.9%的NaCl溶液也称为生理盐水。血液的功能:1.维持内环境稳态:血液通过血细胞和血浆中的各种成分,可以实现营养、运输、参与体液调节、防御保护和酸碱缓冲等功能。2.营养功能:血浆中的蛋白质起着营养储备作用。3.运输功能:结合蛋白4.参与体液调节:体内个分泌腺分泌的激素,由血液运送而作用于相应的靶细胞,改变其活动。45.防御和保护功能:白细胞对外来细菌和异物机体内坏死组织具有吞噬、分解作用;淋巴细胞和血浆中的各种免疫物质都能对抗或消灭毒素或细菌;血浆内的各种凝血因子、抗凝物质和纤维系统物质等参与凝血-纤溶生理性止血过程。血液理化性质:1、颜色、比重和气味:颜色——鲜红、暗红血腥气——挥发性脂肪酸咸味——NaCl相对密度——1.04~1.0752、血液的粘滞性(viscosity):血液流动时,由于内部分子间相互碰撞磨擦而产生阻力,以致流动缓慢并表现出粘着的特性,称为血液的粘滞性。(比水高4~6倍)3、血浆渗透压(osmoticpressure):促使纯水或低浓度溶液中的水分子通过半透膜向高浓度溶液中渗透的力量,称为渗透压。血浆渗透压:313mOsm/kgH2O,相当于7.6个大气压,771.0kPa(5800mmHg)主要包括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晶体渗透压:由血浆晶体物质构成,主要是电解质(Na+Cl-),占总渗透压的99.5%。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胶体渗透压:由血浆蛋白质构成,主要是白蛋白,占总渗透压的0.5%。维持血浆和组织液之间水平衡循环血量:——参与机体血液循环的血量。贮备血量:——贮存于肝、肺、腹腔静脉及皮下静脉丛的血量。血液的酸碱度:血液呈弱碱性,pH值为7.35~7.45,耐受极限为7.00~7.80——相对恒定。血浆中的缓冲对有:NaHCO3/H2CO3;蛋白质钠盐/蛋白质;Na2HPO3/NaH2PO4等血浆的组成:血浆是一种淡黄色的液体,由90%的水和100多种溶质组成,约占血液总量的50~60%,是机体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血浆蛋白:由白蛋白(主要由肝脏合成),球蛋白:α、β、γ,纤维蛋白原组成血浆的功能:运输功能—结合蛋白(BP,TG),营养功能—白蛋白,形成胶体渗透压—白蛋白,参与凝血和抗凝血功能—纤维蛋白原,缓冲功能—pH,免疫功能—γ球蛋白,组织生长和组织修补功能—白蛋白红细胞的功能:1、运输O2和CO22、对机体所产生的酸碱物质起缓冲作用3、免疫功能:红细胞表面存在补体C3b受体,可吸附抗原-补体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再由吞噬细胞消灭。红细胞生成的条件:(1)骨髓有正常的造血功能。(2)机体能提供足够的造血原料:合成珠蛋白用蛋白质、铁等。(3)有促进细胞分化及成熟的物质:维生素B12和叶酸;铜和锰。红细胞凝集:将不同血型的血液混合,红细胞产生凝集的现象叫红细胞凝集。血沉:在单位时间内红细胞下沉的速度,称为红细胞沉降率。溶血(hemolysis)——红细胞内血红蛋白逸出并进入血浆中的现象,称为红细胞溶解,简称溶血。血小板:特性;无色透明、无细胞核、园盘形或杆形小体、粘附、聚集、释放反应、收缩、吸附。生理功能;1、参与凝血2、参与生理性止血3、保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血液凝固:血液由溶胶状态凝结成血块的过程。血液凝固过程:第一阶段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第二阶段凝血酶原在凝血酶原激活物作用下变成凝血酶;第三阶段纤维蛋白原在凝血酶作用下转变成纤维蛋白。血凝影响因素:血液凝固受许多因素的影响,除凝血因子直接参与血液凝固过程外,温度、接触面的光滑程度等也可影响血液凝固过程。纤维蛋白溶解:在生理性止血过程中,小血管内的血凝块常可成为血栓,填塞这一段血管,在出血停止和血管创伤愈合后,构成血栓的纤维蛋白可逐渐溶解,这一过程称为纤维蛋白溶解,简称纤溶。两个过程:纤溶酶原的激活和纤维蛋白与纤维蛋白原的降解抗凝系统:血液中存在着一些抗凝物质,通常把这些抗凝物质统称为抗凝系统。包括抗凝血酶III、肝素。凝血、抗凝、纤溶和抗纤溶相互

1 / 1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