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版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解读•为什么要修订新课标?落实国家层面的提出的要求:立德树人•怎样落实立等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怎样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首先,制定各学科的核心素养维度和目标。其次,研制各学科核心素养水平。第三,在教材编写、课程实施和教学、考试评价等各个环节强化核心素养导向。•科学本质•科学态度•社会责任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态度与责任科学探究•物质观•运动与相互作用观•能量观•问题•证据•解释•交流•模型建构•科学推理•科学论证•质疑创新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一、2017版课标修订的主要变化(一)课程方案1.进一步明确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是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2.进一步优化了课程结构。将课程类别调整为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进一步明确了各类课程的功能定位,与高考综合改革相衔接。3.强化了课程实施的制度建设。增加条件保障、管理与监督强化了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学校的课程实施责任一、2017版课标的修订的主要变化(二)学科课程标准1.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进行了整合。围绕着核心素养的落实,精选、重组了课程内容,明确内容要求,指导教学设计,提出考试评价和教材编写建议。2.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明确了学生完成本学科学习任务后,学科核心素养应该达到的水平,各水平的关键表现构成评价学业质量的标准。引导教学更加关注育人目的,更加注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掌握科学方法的过程;•训练科学思维的过程;•形成物理观念的过程;•养成科学态度的过程;•学会担当科学责任的过程。物理学习(教学)过程:二、2017年高中物理课标与2003年实验版对比2017年版高中物理课标2003年版高中物理课标(实验)课程性质物理学是自然科学领域的一门基础学科,研究自然界物质的基本结构、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物理学基于观察与实验,构建物理模型,应用数学等工具,通过科学推理和论证,形成系统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高中物理课程是普通高中自然科学领域的一门基础课程,旨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促进人类科学事业的传承与社会的发展。高中物理课程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帮助学生从物理学的视角认识自然,理解自然,建构关于自然界的物理图景;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体会科学研究方法,养成科学思维习惯,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引领学生认识科学的本质以及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SE)的关系,形成科学态度、科学世界观和价值观,为做有责任感的社会公民奠定基础。高中物理是普通高中科学学习领域的一门基础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物理或科学课程相衔接,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高中物理课程有助于学生继续学习基本的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了解科学研究方法;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发展探索自然、理解自然的兴趣与热情;认识物理学对科技进步以及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为终身发展,形成科学世界观和科学价值观打下基础。二、2017年高中物理课标与2003年实验版对比2017年版高中物理课标2003年版高中物理课标(实验)课程基本理念课程目标:注重体现物理学科本质,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核心素养。注重物理学科本质,从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等方面提炼学科育人价值。课程结构:注重课程的基础性和选择性,满足学生终身发展的需求。注重打好共同基础,精选核心概念和科学实践作为必修内容,设计选修课程模块,促进自主、个性地学习。课程内容:注重课程的时代性,关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需求。注重与生产生活、现代科技的联系,反映科学技术重要成果,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课程实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通过创设参与、探究、实验、思考的学习情境,发展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多样化教学方式,理解物理学的本质,形成科学思维习惯,增强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科学态度和价值观。课程评价: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重视评价的诊断和激励功能,创建目标明确、主体多元、方法多样、既重视结果亦重视过程的物理课程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发展核心素养。课程目标: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课程结构:重视基础,体现课程的选择性课程内容:体现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课程实施: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课程评价:强调更新观念,促进学生发展二、2017年高中物理课标与2003年实验版对比2017年版高中物理课标2003年版高中物理课标(实验)课程目标物理观念.形成物质观念、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念、能量观念等,能用其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科学思维.具有建构模型的意识和能力;能运用科学思维方法,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对相关问题进行科学推理、找出规律、形成结论;具有使用科学证据的意识和评估科学证据的能力,能运用证据对研究的问题进行描述、解释和预测;具有批判性思维的意识,能基于证据大胆质疑,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追求科技创新。科学探究.具有科学探究意识,能在观察和实验中发现问题、提出合理猜想与假设;具有设计探究方案和获取证据的能力,能正确实施探究方案,使用不同方法和手段分析、处理信息,描述并解释探究结果和变化趋势;具有交流的意愿与能力,能准确表述、评估和反思探究过程与结果。科学态度与责任.能正确认识科学的本质;具有学习和研究物理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能主动与他人合作,尊重他人,能基于证据和逻辑发表自己的见解,实事求是,不迷信权威;关心国内外科技发展现状与趋势,了解物理研究和物理成果的应用应遵循普遍接受的道德规范,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具有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感。课程总目标学习终身发展必备的物理基础知识和技能。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养成思维习惯,能解决一些问题。发展好奇心与求知欲,有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社会责任感。课程具体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二)过程与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二、2017年高中物理课标与2003年实验版对比2017年版高中物理课标2003年版高中物理课标(实验)课程结构物理一:运动的描述、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物理二:机械能和能源、抛体运动与圆周运动、经典力学的成就与局限性选修3-1:电场、电路、磁场选修3-2:电磁感应、交变电流、传感器选修3-3:分子动理论与统计思想、固体液体与气体、热力学定律与能量守恒、能源与可持续发展选修3-4:机械振动与机械波、电磁振荡与电磁波、光、相对论选修3-5:碰撞与动量守恒、原子结构、原子核、波粒二象性2017版2003版必修1“机械运动与物理模型”和“相互作用与运动定律”两个主题。1.1机械运动与物理模型【内容标准】了解近代实验科学产生的背景,认识实验对物理学发展的推动作用。例1了解伽利略的实验研究工作,认识伽利略有关实验的科学思想和方法。经历质点模型的建构过程,了解质点的含义。知道将物体抽象为质点的条件,能将特定实际情境中的物体抽象成质点。体会建构物理模型的思维方式,认识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例2通过质点模型、太阳系行星模型等实例,体会物理模型在物理学研究中的意义。理解位移、速度和加速度。通过实验,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能用公式、图像等方法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能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体会科学思维中的抽象方法和物理问题研究中的极限方法。例3结合瞬时速度概念的建构,体会研究物理问题的极限方法。例4结合加速度概念的建构,体会物理学中的抽象思维。例5用打点计时器、频闪照相或其他实验工具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通过实验认识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结合物理学史的相关内容,认识实验对物理学发展的推动作用。例6查阅资料,了解亚里士多德关于力与运动的主要观点和研究方法。例7查阅资料,了解伽利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实验和推理方法。必修一(2学分)两个主题:·运动的描述·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一)运动的描述内容标准(1)通过史实,初步了解近代实验科学产生的背景,认识实验对物理学发展的推动作用。例1了解亚里士多德关于力与运动的主要观点和研究方法。例2了解伽利略的实验研究工作,认识伽利略有关实验的科学思想和方法。(2)通过对质点的认识,了解物理学研究中物理模型的特点,体会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例3认识在哪些情况下,可以把物体看成质点。(3)经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研究过程,理解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体会实验在发现自然规律中的作用。例4用打点计时器、频闪照相或其他实验方法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例5通过史实,了解伽利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所用的实验和推理方法。(4)能用公式和图像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体会数学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重要性。三、课标内容对比(2017版和2003版)2017版2003版活动建议:(1)通过实验,探究质量相同、大小和形状不同的物体在空气中下落的情况,了解空气阻力对落体运动的影响。(2)查阅资料,了解并讨论伽利略关于物体运动实验研究对科学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大意义。1.2相互作用与运动定律【内容标准】认识重力、弹力与摩擦力。通过实验,了解胡克定律。知道滑动摩擦和静摩擦现象,能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例1调查生产生活中所用弹簧的形状及使用目的。例2制作一个简易弹簧测力计,用胡克定律解释其原理。通过实验,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知道矢量和标量。能用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分析生产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实验,探究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与物体受力、质量的关系。理解牛顿运动定律,能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生产生活中的有关现象、解决有关问题。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了解单位制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意义。知道国际单位制中的力学单位。无例子2.活动建议(1)通过实验研究质量相同、大小不同的物体在空气中下落的情况,从中了解空气对落体运动的影响。(2)通过查找资料等方式,了解并讨论伽利略对物体运动的研究在科学发展和人类进步上的重大意义。(二)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内容标准(1)通过实验认识滑动摩擦、静摩擦的规律,能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摩擦力。(2)知道常见的形变,通过实验了解物体的弹性,知道胡克定律。例1调查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所用弹簧的形状及使用目的(如获得弹力或减缓振动等)。例2制作简易弹簧秤,用胡克定律解释其工作原理。(3)通过实验,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知道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区分矢量与标量,用力的合成与分解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例3研究两个大小相等共点力不同夹角时的合力大小。(4)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物体受力的关系。理解牛顿运动定律,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例4通过实验测量加速度、力、质量,分别作出表示加速度与力、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的图像,根据图像写出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式。体会探究过程中所用的科学方法。例5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说明物体所受的重力与质量的关系。(5)认识单位制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意义。知道国际单位制中的力学单位。例6在等式中给定k=1,从而定义力的单位。三、课标内容对比(2017版和2003版)2017版2003版活动建议(1)调查生产生活中利用或尽量避免摩擦的实例。(2)通过各种活动,例如乘坐电梯、到游乐场参与有关游乐活动等,体验失重与超重。(3)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设计一种能显示加速度大小的装置。【必修1的教学提示】本模块注重在机械运动情境下培养学生的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念和模型建构等物理核心素养。教学中应根据本模块所学物理模型的特点,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从多个角度创设情境,提出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让学生体会建构物理模型的必要性及方法等;让学生经历建构速度、加速度、力等重要物理概念的过程,了解测量这些物理量的方法,进而学习科学定量地描述生活中物体运动和相互作用的方法;通过探究物体间相互作用与运动状态变化的关系等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