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学2.4分解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四章变异研究第三节形象学讲授内容:一、形象学的定义、特点和历史二、形象学的研究范围和内容三、形象学的研究方法及前景一、形象学的定义、特点和历史1、定义:20世纪60、70年代诞生的一门比较文学的分支学科。它并不完全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形象研究,是对一种文学、一个文本中异国形象研究。特点:变异性、综合性2、形象学的特点1)变异性:形象学重视形象制作主体(注视者)对“他者”的创造性阅读和接受。他者形象不是再现而是主观与客观、情感与思想混合而成的产物,生产或制作这一偏离了客观存在的他者形象的过程,也就是制作方或注视方以自我的文化观念模式对他者的历史文化现实进行变异的过程;2)综合性:文学作品中形象的制作是建立在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广阔的背景上的,要全面、深入地理解和阐释他者的形象,就不能不将其置于被扩展了的社会、历史、文化等领域去考察。注视者、他者释义:1)注视者注视者是当代形象学研究的重心;注视者在建构他者形象时会受到自身与他者相遇时的“前理解”(前有、前见、前知)和时间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构成了注视者创建他者形象的基础,决定着他者形象的生成方式和呈现形态;注视者借助他者发现自我和认识自我。2)他者是注视者所关注与表述的异国。他者形象不仅仅是指人物形象,而是指存在于文学作品以及相关的游记、回忆录等各种文字材料中的异国肖像、异国地理环境、异国人等所构成的异国形象,亦即比较文学形象学所谓的“他者”。2、发展历史19世纪法国学派影响研究的渊源学与媒介学中已经暗含了形象学的因子:卡雷最早提出形象学的研究原则:“各民族间的、各种游记、想象间的相互诠释。”基亚进一步归结为:“不再追寻一些使人产生错觉的总体影响,而是力求更好地理解在个人和集体意识中,那些主要的民族神话是怎样被制作出来的,又是怎样生存的。”60年代以后,经过美国学派的质疑与争论,形象学得到长足发展。巴柔、莫哈为此作出了重要贡献:1989年,巴柔指出:“比较文学意义上的形象,并非现实的复制品(或相似物),它是按照注视者文化中的接受程序而重组、重写的,这些模式和程式均先存于形象。”90年代之后,形象学在中国开始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二、形象学的研究范围和内容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围绕注视者、他者以及注视者和他者的关系来展开,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了解形象学的研究范围:1、对形象的想象与混合特性的研究;2、对注视者与他者关系研究;3、对套话的研究。1、对形象的想象与混合特性的研究一切形象都是个人或集体通过言说、书写而制作、描述出来的;它们并不遵循写真实的原则,即不忠实地描绘客观存在的那个“他者”;它以一个作家、一个集体思想中的在场成分(对异国的理解和想象)置换了一个缺席的原型(异国)。目的是为了显示或表达出自己所向往的一个虚构空间,在审视和想象着“他者”的同时,也进行着自我审视和反思,即自我身份认同;形象是对一种文化现实的描述,是一种客观与主观、情感与思想、社会集体与个人想象的混合物。“社会集体想象物”释义:社会集体想象物指在作家所处的社会文化语境中,整个社会集体对异国的意识和看法;这种看法并非异国的客观现实,而是注视者社会中的集体在自身的欲望与恐惧的支配下想象生成的产物(想象物);作家作品与集体想象物间的关系是多种多样的,包括引导、复制、批判等:1)一个作者可以通过作品引导,把有关异国的神话强加给公众舆论;2)也可以复制、传播一个已在舆论中存在的异国神话;3)还可以背离集体想象物。作家笔下的异国形象是由作家个人对异国的认识与社会集体想象物相互融合而成的。2、注视者与他者的关系研究他者形象的生成总是伴随着注视者自我形象的建构,不可能是他者现实的客观再现,而往往是注视者自我欲望投射的产物;保尔•利科将二者的关系定位于两个极端上,一个是所谓乌托邦化的,一个是所谓意识形态化的;二者之间又大致构成狂热、憎恶和亲善三种特异的关系;“二化”基本上是由前两种关系所导致。1)狂热与乌托邦化“一个作家或团体把异国现实看作绝对优于注视者文化、优于本土文化的东西。”由此折射出制作者对本国现实的不满,试图通过狂热地将他者完全理想化即乌托邦化,来否定、批判自身的文化与社会,达到改造、颠覆现状的目的。与狂热相关“乌托邦化”:乌托邦化“狂热”使注视者将他者“乌托邦化”;指注视者关注他者与自身的相异性并用一种与自身相离心的话语塑造一个令自己向往的他者形象,将相异性再现为一个替换社会;其本质上是质疑本身所在的现存秩序的,具有“社会颠覆功能”。2)憎恶与意识形态化“与优越的本土文化相比,异国现实被视为是落后的。”注视者在极力丑化、妖魔化他者形象时,建构了一种凌驾于他者之上的美好的本土文化的幻像。与憎恶相关形象的“意识形态化”:A、意识形态化“憎恶”使注视者将他者“意识形态化”;注视者按照本社会的模式,完全使用本社会话语重塑他者形象,这样建构起来的他者形象具有“社会整合功能”;其目的是为了强化制作者的自我身份,用改造和否定他者的方式肯定自我存在的价值和合理性。“意识形态”释义:B、意识形态的三种涵义肯定的涵义:有关观念意识的科学;中性的涵义:社会观念、意识的总和;否定的涵义:虚假的、统治者为维护自身统治而有意制作的欺骗性的观念意识。“意识形态化”的形象是在否定涵义上使用该词的。3)亲善是处于意识形态化与乌托邦化,即憎恶与狂热之间的中间状态。这是一种站在交流与对话的平等立场上,以文化相对主义的宽容态度肯定双方各自的文化价值而构成的关系;是文学建构的历史中最具合理性的一种关系和态度,是不同文化间交流与互补的明智策略;然而,这往往也是一种理想化的、最不容易达成的关系。注视者的想象、情感和观念在形象制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站出来说话;“偏见”即是理解,似乎不可避免。3、套话研究主要指一个民族在长时间内反复使用、以描绘异国或异国人的约定俗成的词组,是注视者对他者定义的载体,是陈述一个集体想象的他者形象的最小单位。它是对一种文化的概括,可被视为这种文化的缩影,以一个词语浓缩许多其它信息,其混淆方式主要包括以下两种:1)表语与其它部分相混淆:表语和句子的主要部分相混淆;2)自然属性与文化属性相混淆:有意无意地将他者的两类不同但有某种关联的事实相互混淆,包括自然与文化、存在与行为等。注:由套话暗示的本质和两分法以上两类混淆制作出的套话首先被制作者看作他者的某种具有代表性的本质,然后,由此便人为地将对象分成了不同的等级;所以套话既暗示了形象代表的对象的某种本质,又区分了对象的不同等级关系。三、形象学的研究方法及前景文本外部研究研究方法文本内部研究前景:形象学具有十分充足的实践资源和理论资源。随着形象学研究的日趋深入,形象学研究会呈现出日益广阔的发展前景。1、文本外部研究外部研究:外部研究属于一种文学社会学的研究,比较文学形象学外部研究可以分为社会集体想象物、作家、作家想象的异国形象与客观的异国关系三个层面。1)作家形象制作者对形象的创造跟作家有关异国知识的来源直接相关;也与作家跟异国之间的关系和情感相连;还受作家本人所有的“前理解”影响和制约。2)异国形象与真实的异国之关系异国形象不可能是异国的客观现实的再现,因为他者的形象是注视者根据自己的需要,用以宣泄自身欲望与恐惧的制造物;它不仅受社会集体想象的制约,而且受作者本人思想与情感的支配,是被制作和想象出来的;形象与其说是展示了他者的真实情况,不如说是某种历史文化语境中注视者自身现实的需要。这种需要或者是为了维护现存秩序合法性的意识形态要求,或者是为了颠覆现存制度的乌托邦冲动。2、文本内部分析内部研究:比较文学形象学内部研究主要在词汇、等级关系、故事情节三个层面展开。1)词汇某种特定的文化中总或多或少储存了一批传播他者形象的词汇,它们是构成形象的原始成分,也是最基本的单位。由词汇之网织成的词汇场建构起文本所描述的形象。对描绘形象的词汇研究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区分词汇的来源,关注它是源自注视者国家用于定义他者国家的词汇还是直接取自他者、未经翻译直接转入注视者国家文本中的词汇;一种是分析不同文本中反复出现的、具有深刻文化隐喻性质的、约定俗成的词汇,即“套话”的分析。2)等级关系只要涉及“我”与“他者”的关系,就立刻会引出一组组对立的等级关系,如,“我——叙述者、注视者——本土文化”与“他者——异域、人物——被叙述文化”;这种关系包括:时空范畴:异国时空是怎样被结构的,与“我”存在的时空呈现出何种差异和对立;人物体系:研究那些表现了相异性的成分:身体、相貌、言谈、手势、服饰等;注意所表达的相异性的对立关系(这一关系包含了等级):如文明与野蛮、成熟与幼稚、先进与落后、高雅与低俗等。3)故事情节研究重点在文本是如何通过程序化与模式化的一系列叙述序列和方式来建构异国形象的;如《烈火金刚》、《吕梁英雄传》等作品通过从“和平——入侵、残暴——抵抗——胜利、和平”这样的情节安排,将日本人的形象定位在凶残与野蛮的侵略者层面上,从而揭露侵略者的凶残并昭示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真理。思考题:1、形象学——2、简述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范围与内容。3、简述形象学中的注视者与他者的关系。4、试运用形象学的相关理论分析西方的中国形象或中国的西方形象。参考书目:1、孟华主编:《比较文学形象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2、孟华《中国文学中的西方人形象》,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3、周宁编著:《大中华帝国》,学苑出版社2004年版。4、周宁编著:《孔教乌托邦》,学苑出版社2004年版。5、周宁《天朝遥远》,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 / 2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