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考研专业课《地理科学导论》-知识点总结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一、地球系统行星地球的地理特性壹、太阳对地球地理过程的影响1、太阳能是地球表层的基本能源地球表层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和地球外部的宇宙空间,前者是内生能,后者是外生能。太阳辐射能是外生能最基本最主要的部分。从一定程度上讲太阳能是地表外力过程和生命过程的发动机。由于太阳增温地球,并由于地球的自转、公转造成昼夜、四季的温度变化,使地表演示风化,不断地为地表物质迁移提供物质来源。由于地球的球形形状造成地表太阳受热不均,从而产生大气环流和水循环,在流水和风的作用下侵蚀、搬运、堆积、雕刻和塑造了千姿百态的地貌形态。2、太阳活动对地球气候过程和生物过程产生影响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最为剧烈的标志,太阳黑子活动影响到整个地球的环境过程;地球磁场和太阳黑子的同步活动作用影响到整个星际环境和地球气候;太阳黑子活动与地球某些生物某些疾病存在关系,值得进一步研究贰、月球对地球的地理过程的影响月球通过一定作用使得地球发生类似于潮汐的周期性弹变,从而影响到地球环境与人类生产生活。月球引力造成地球上的潮汐现象,并和太阳共同作用产生叠加的引力作用,使地表水、海洋、和大气发生巨大涨落,固体地球引起弹性塑性形变;月球绕地球公转,其距离地球的远近发生周期性变化,从而使潮汐发生周期性变化;潮汐作用加剧海岸侵蚀,顶托河口径流,对沿岸生物产生很大影响。叁、其他天体的地理效应宇宙众多其他天体的引力作用,放射元素变化放出系列射线都有可能对地球或人造成影响。近地小天体对地球有着潜在的威胁,撞击地球,会造成地球环境异常、气候变化,严重影响地球的生物界,产生灾难性的后果;星际物质、流星、彗星对地球的影响可长达几十年、数百年以上;宇宙线在大气中产生电离,影响地球表层低电离层的电子密度及大气电导率,从而影响大气电场和电流,甚至对天气过程也产生影响。地球的构造壹、地球的内部圈层:按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传播速度的差异和变化可分为三层即地壳、地幔、地核。地核:外核深度2900-5100,内核从5100公里到地心,是高压状态下铁、镍成分的物质,主要特征为高压、高密度、高温、熔融状态;地幔:从2900公里到莫霍面,以1000公里为界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部分以橄榄岩为主要成分,下部分以金属氧化物、硫化物为主,距地表70-350公里处称为软流层;地壳:地幔以上部分,在大陆地区以康拉德不连续面为界分上下两层,上部为硅铝层,海洋地壳很薄,很多地方缺失硅铝层。贰、大气圈层:地球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地球大气富含氮和氧都是生命活动的结果,而氧对于生命的进一步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其可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暖层)、电离层、外逸层(散逸层);水圈:主体是世界大洋占71%,陆地上的湖泊、河流、沼泽、地下水甚至矿物中水都是水圈的组成部分,可见水是地球表面的重要的物质和参与地理环境能量转化的重要因素;生物圈:是指地球生物及其分布的范围所构成的一个极其特殊又极重要的圈层,在地理环境中,生物圈并不单独占有任何空间而是分别渗透于水圈、大气圈和岩石圈表层。综上所述祈求构造中的同心圆圈层在分布上有个显著的特点:在高空和地球内部,他们基本上是上下平行发布的;但在地球表面附近,各圈层却是相互渗透相互重叠的。地球的演化壹、地球演化的过程1.天文时代:地球作为天体的形成阶段2.地质时代:地球内部构造形成的阶段,可分为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5个时期,这个阶段,在地球自身、地壳运动、岩石、构造、地磁、古气候等多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地球内部构造形成。3.生物时代:地球上产生生物和进化的时代4.人类时代:人类的产生和人类文明发展的时代。贰、地球演化的特征有四个特征:一.方向性,地球系统过程虽然充满矛盾,复杂变化,但是总的来说,地球系统是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进化的;二.非线性,即地球系统过程并不是均衡的过程,而是当相关因素达到一定的阀值发生的非均衡相变,它包括累进和突变过程,突变是指既有渐变的过程也有突变的过程,累进是指不是匀速的进行而是加速的进行;三.节律性,是指地球系统过程中的时间循环现象,它同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一样也不不是封闭的发展的,开放的。它包括周期节律性和旋回节律性,周期节律性是指类似于地球自转,公转而引起的昼夜更替和季节变化,以及地月运动而引起的大小潮等超细现象,旋回节律性是指每隔一段时间重复出现的地理现象活动,但它的时间间隔并不像周期性那么严格;四.稳定性,是指地球系统过程的自我调节能力和控制能力,稳定性与系统的进化和组织的提高是同步的,稳定性强既是系统良好进化的标志也是系统良好进化的保证,组织能力越强,其负反馈机制强,对系统部分的变化和系统外部的影响调节,控制能力越强。地球的表层系统壹、构造1.岩石圈:是地球外围的固体部分,由地壳上地幔顶部坚硬的岩石组成。分为三层上层是沉积岩层中层为硅铝层下层为硅镁层2.水圈:是地球上水的各种存在形式覆盖的圈层。主要由海洋、河流、湖泊、沼泽、地下水、冰川、高山积雪等形成,水圈中的水通过三态相变循环运动、相互联系形成一个特殊的圈层。3.大气圈:是在地球引力作用下,包围地球的巨厚气态物质4.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和5.智慧圈:是指人类及人类的生存环境的总和。又称技术圈、人类圈。贰、能量转换与物质循环1.能量转换主要来自三大方面:一是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它是地球内部物质的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二是天体的引力能,这包括地球本身对地球本身对表层物质的引力和其他天体(主要是月球)对地球表层物质的引力;三是太阳辐射,它是水、空气运动、岩石风化、土壤形成和生命活动的基本能源2.物质循环地质大循环:是地壳运动引起的海陆间物质循环变化过程和大洋底部物质与地幔物质间循环变化过程;大气循环:由于地球的球形表面,造成太阳辐射对地表的增温差异,辐射强的地方增温快,形成上升气流,构成低气压,地表附近的空气向这里运动,以补充这里上升的空气;在高空,上升的空气向外移动,至较冷的地方下沉,形成高压区,从而构成了大气循环;水循环:地球上的水,在太阳能作用下,不断从水面、路面蒸发,或通过植物页面蒸腾,化成水汽升到高空,被气流带到其他地方,在适当条件下,凝结、降落到地表,经汇集和下渗形成径流,注入海洋或湖泊,水的这种蒸发、输送、凝结、降落、径流的往复叫做水循环;生物-非生物循环:主要是通过合成作用即有机体通过生命活动从地理环境中吸收化学元素,合成生物体内复杂的有机化合物,还有通过分解作用即指环境中的微生物分解动植物死亡后留下残体,形成CO2、H2O和简单的无机物,返回环境中去叁、影响见资料10-11页24-29题,课本71-83页二、基本地理过程气候过程;水文过程;地貌过程;生态—环境过程空间经济过程和区域经济过程;文化过程;人口迁移过程;人口增长与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三、基本地理规律地带性自然环境各要素在地表近于带状延伸分布,沿一定方向递变的规律性。包括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自然地理学中专指纬度地带性。纬度地带性决定于太阳光热因地球形状及其公转与自转运动而产生的自赤道向两极递减的规律。表现为地表自然带近于沿纬线东西延伸,南北更替的带状分布规律。纬度地带性在广阔平坦地区表现最为明显,而高大的山脉和海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使地带性发生不规则的变异。海洋表层亦有表现。(详见书84-116页,资料12-15页)地域分异性地域分异是指地球表层大小不等、内部具有一定相似性的地域单位的分化,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各地理条件的差异。地域分异规律是支配这种分化现象的客观规律称为地域分异规律,即是指地球表层环境及其组成要素在空间分布上的变化规律。系统性(应该与综合性相同)地域综合规律包括地理环境的距离衰减规律,地理环境的区域系统规律,地域综合规律反映地域分异的区域性和综合性。系统性规律系统性是事物普遍所具有的规律,地理事物或景观的系统性特征表现得十分强烈。传统上地理学家用“综合性”来称呼地理事物的这种特性要素含义上的理解:组成地理环境的各个地理要素之间所具有的相互联系性和其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联性。地域含义上的理解:组成非最末级等级地域的各次一级地域之间所具有的相互联系性和其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联性。时间序含义上的理解:时间序含义上的整体性,可以理解为整体结构与整体功能的形成与演变的过程。整体性含义:1、自然综合体——内在联系的整体性2、自然地理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自然地理系统的整体性:首先,自然地理组成要素所构成的网络结构。第二,任何一个组成要素都不具备自然地理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第三,要素的单独作用和作为自然地理系统整体的一员在整体中所起的协同作用完全不同。节律性自然地理过程或现象随时间的演化而重复出现的变化规律叫自然地理环境的节律性,分为周期性、旋回性、阶段性节律三种。地理过程随时间呈规律演替。对它的认识,不限于对单一的和个别的现象,地理节律性的特点为:①叠加性。叠加在一起的各类节律,并不具有等效的功能,而是在各自不同的水平上起着相应的作用;②分级性。其作用强度和作用规模可区分出来,其中高一级的制约着低一级的,低一级的必然刻有高一级的印痕;③变异性。若高一级的节律发生变化,势必影响所有低级别的节律性;通过低级节律性在其演进过程中所产生的反馈作用,又影响较高一级节律的变异。地理节律性的产生来自地理现象的循环和振荡。其表现反映了地理模拟和地理预测的可能性。进化型尺度概念从广义上来讲,所谓尺度是指研究对象在空间或时间方面的基准尺寸。地理学中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粒度,研究对象的最小可辨识单元,幅度,研究对象的持续范围。地理学中研究尺度的意义:可以进一步提升地理学理论及其普适化水平;可以为地理综合集成提供一个平台;可以为研究结果的实践转化提供技术支撑四、地理环境山地山地,是指海拔在500米以上的高地,起伏很大,坡度陡峻,沟谷幽深,一般多呈脉状分布。山地是一个众多山所在的地域,有别于单一的山或山脉,山地与丘陵的差别是山地的高度差异比丘陵要大,高原的总高度有时比山地大,有时相比较小,但高原上的高度差异较小,这是山地和高原的区分,但一般高原上也可能会有山地,比如青藏高原。流域与河流流域,指由分水线所包围的河流集水区。分地面集水区和地下集水区两类。如果地面集水区和地下集水区相重合,称为闭合流域;如果不重合,则称为非闭合流域。平时所称的流域,一般都指地面集水区。河流是指由一定区域内地表水和地下水补给,经常或间歇地沿着狭长凹地流动的水流。河流是地球上水文循环的重要路径,是泥沙、盐类和化学元素等进入湖泊、海洋的通道。每条河流都有自己的流域,一个大流域可以按照水系等级分成数个小流域,小流域又可以分成更小的流域等。另外,也可以截取河道的一段,单独划分为一个流域。流域之间的分水地带称为分水岭,分水岭上最高点的连线为分水线,即集水区的边界线。海洋与海岸海洋是地球上最广阔的水体的总称,海洋的中心部分称作洋,边缘部分称作海,彼此沟通组成统一的水体。地球表面被各大陆地分隔为彼此相通的广大水域称为海洋。海岸(又称滨),分为海岸、湖岸及河岸,是在水面和陆地接触处,经波浪、潮汐、海流等作用下形成的滨水地带,其中有众多沉积物堆积而形成的岸称为滩。紧邻海滨,在海滨向陆一侧,包括海崖、上升阶地、陆侧的低平地带、沙丘或稳定的植被地带。指海滨或滨海的陆地边界、紧接海洋边缘的陆地。海洋和陆地相互接触和相互作用的地带。干旱区指属于干旱气候的地区,约占陆地面积的30%,其共同特征是:降水量少而变率大,一般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皆大,可能蒸发量远远大于降水量,多风沙,云量少,日照强。水分不足是限制植物生长的主要因素。由于热量充足,当利用灌溉供水与加以施肥时,有可能成为高产地区。聚落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聚落环境是人类有意识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聚落”一词古代指村落,如中国的《汉书·沟洫志》的记载:“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近代泛指一切居民点。聚落是聚落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环境演变地理环境,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变化。一般讲城市那样的人文环境,变化或发展的速度较快,相比之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