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知识整理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鱼我所欲也》知识整理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记录孟子的言论、活动,是儒家经典“四书”之一。孟子,名轲,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推尊为“亚圣”。二、内容理解本文的论点是:人应该保有“本心”。第一段作者用比喻的方式引出“舍生取义”的观点,并分别从正面和反面加以阐明。紧接着“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提出了新的命题。第二段就是对这个命题的论说和阐明。作者用一般的人和乞丐都不肯接受“嗟来之食”的故事证明人人都有“本心”,用“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故事概括失去“本心”的人的惯有行为,并对此进行批评和嘲讽。“舍生取义”的观点和不受嗟来之食的故事讲的都是“本心”赋予的极大力量,属正面论证;“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故事讲的是失去“本心”的人的可悲可耻,属反面论证。三、实词解释1、二者不可得兼得兼:“兼得”的倒语,同时得到2、所欲有甚于生者甚:重要,严重3、舍生而取义者也舍:舍弃。取:选取。义:大义。4、故不为苟得也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5、故患有所不避也患:祸患,灾难。辟:通“避”,躲避。6、如使人之所欲如使:假如,假使7、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是故:因此,由此可见8、非独贤者有是心也非独:不只,不仅9、贤者能勿丧耳丧:丧失,丢掉10、一箪食,一豆羹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豆:古代一种木制的盛食物的器具。11、呼尔而与之呼:吆喝。尔,助词,无实义。与,给12、蹴尔而与之蹴:用脚踢13、乞人不屑也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1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指高位厚禄。钟,古代的一种量器辩:通“辨”,辨别15、万钟于我何加焉何加:有什么益处16、妻妾之奉奉:侍奉17、所识穷乏者得我与穷乏:贫困。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与:通“欤”,语气助词,吗。18、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19、是亦不可以已乎是:这种做法。已:停止,放弃。20、此之谓失其本心。此之谓:这就叫做。本心:天性、天良。四、虚词用法1、而:①舍生而.取义者也(表并列)②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表转折③呼尔而.与之(表修饰)④蹴尔而.与之(表修饰)⑤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表修饰)2、之:①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助词,的)②人皆有之.(代词,指“是心”)③呼尔而与之.(代词,他,指“行道之人”)④行道之.人(助词,的)⑤得之.则生(代词,指“一箪食,一豆羹”)⑥此之.谓失其本心(助词,连接主谓,取消句子的独立性)3、于:①所恶有甚于.死者(介词,比)②万钟于.我何加焉(介词,对,对于)4、以:①则凡可以.得生者何有不用也(连词,表目的,用来)②以.伤先帝之明(连词,表结果,以致)③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介词,把)④先帝不以.臣卑鄙(介词,因为)⑤愚以.为宫中之事(动词,认为)5、则:①则.凡可以得和者何不用也(连词,那么)②得之则.生(副词,就)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连词,却)五、句子翻译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译文: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为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2、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译文: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3、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译文: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4、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译文: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译文: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6、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译文: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7、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译文:(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8、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译文: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9、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译文: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他的本心。《鱼我所欲也》练卷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孟子》是所作,记录孟子的言论、活动,是儒家经典“”之一。孟子,名轲,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时期的家,家,家,是继孔子之后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推尊为“”。二、内容理解本文的论点是:。第一段作者用的方式引出“舍生取义”的观点,并分别从面和面加以阐明。紧接着“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提出了新的命题。第二段就是对这个命题的论说和阐明。作者用的故事证明人人都有“本心”,用的故事概括失去“本心”的人的惯有行为,并对此进行批评和嘲讽。“舍生取义”的观点和不受嗟来之食的故事讲的都是“本心”赋予的极大力量,属面论证;“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故事讲的是失去“本心”的人的可悲可耻,属面论证。三、实词解释1、二者不可得兼得兼:2、所欲有甚于生者甚:3、舍生而取义者也舍:取:义:4、故不为苟得也苟得:5、故患有所不避也患:辟:6、如使人之所欲如何:7、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是故:8、非独贤者有是心也非独:9、贤者能勿丧耳丧:10、一箪食,一豆羹箪:豆:11、呼尔而与之呼:尔:与:12、蹴尔而与之蹴:13、乞人不屑也不屑:1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辩:15、万钟于我何加焉何加:16、妻妾之奉奉:17、所识穷乏者得我与穷乏:得:与:18、乡为身死而不受乡:19、是亦不可以已乎是:已:20、此之谓失其本心。此之谓:本心:四、虚词用法1、而:①舍生而.取义者也②由则生而.有不用也③呼尔而.与之④蹴尔而.与之⑤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2、之:①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②人皆有之.③呼尔而与之.④行道之.人⑤得之.则生⑥此之.谓失其本心3、于:①所恶有甚于.死者②万钟于.我何加焉4、以:①则凡可以.得生者何有不用也②以.伤先帝之明③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④先帝不以.臣卑鄙⑤愚以.为宫中之事5、则:①则.凡可以得和者何不用也②得之则.生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五、句子翻译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译文:2、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译文:3、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译文:4、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译文: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译文:6、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译文:7、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译文:8、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译文:9、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译文:

1 / 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