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必修四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请相信我!”高昂的精神、坚强的意志能让他再现昔日雄风吗?刘翔对再次复出有信心,孙海平认为刘翔的跟腱的康复程度,将是决定他能否再回赛场的关键因素。客观条件一切从实际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个人:择业……企业:组织生产……地方:发展经济……国家:制定路线方针政策……自己的实际条件(素质、专业)、社会的需求(就业形势)、市场需求、价格涨落地方的资源、比较优势基本国情•3.如何才能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充分发挥主观能动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2)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3)反对错误观点: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1、这些活动是在改造世界的哪些领域?2、这些活动是随心所欲的吗?3、这些活动是个人孤立的活动吗?农民收秋工人做工国务院机构改革三中全会改革学生做实验航天工程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二)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1、实践的含义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注意3点: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自然界人类社会非纯主观思维活动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一、实践的含义1.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把观念存在变为现实存在)直接现实性: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设计图纸(观念)房子(现实)建筑工人的劳动(实践)实践是连接主观和客观的桥梁,是主观见之于与客观的活动。判断:下列是否属于实践活动?1、蜜蜂筑巢2、学生认真学习3、争论“克隆技术”愚公为方便出行要移开太行、王屋二山,全家使用榔头、箕畚等工具,经数代人的努力终将二山移走。实践的主体(愚公――人)实践的手段(畚箕等―工具、设备)实践的对象(太行、王屋二山―自然界)实践活动的过程及结果受制约——具有客观性(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三)实践的特点之愚公移山◇(2)主观能动性实践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改造自然:创造新的物质生活资料改造社会:创造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愚公移山:愚公为方便出行要移开太行、王屋二山,全家使用榔头、畚箕等工具,经数代人的努力终将二山移走。愚公移山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二、实践的特点◇(3)社会历史性实践活动不是单个人的孤立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社会性)•愚公移山:愚公为方便出行要移开太行、王屋二山,全家人使用榔头、畚箕等工具,经数代人的努力终将二山移走。愚公移山是社会历史性活动。二、实践的特点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历史性)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实践“不经一事,不长一智”;“不入虎穴,焉得虎子”;(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注意: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类:--直接经验,间接经验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实践——陆游(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人们实践①新问题遇到产生新要求推动新探索和研究②实践的发展提供认识工具认识的发展促进③锻炼人的认识能力实践提高认识的发展促进认识的发展促进亚里士多德:不同重量的物体下落速度不同。伽利略:不同重量的物体下落速度相同。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主观认识本身无法成为判断标准客观事物本身无法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反映了它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只有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实践为什么拓展生存空间太空实验室特殊生产基地认识宇宙的科研场所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原理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于2010年11月1日零时全面展开。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经济学家马寅初经过三年的调查研究发现,中国人口的增长率是每年增长千分之二十二以上,有些地方甚至达到千分之三十,这实在是太高了。如此发展下去,五十年后,中国将有二十六亿人口。由于人多地少,恐怕连吃饭都成问题。于是,他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控制人口与科学研究》一文。然而他的观点在当时却遭到批判。从1962年到1972年,十年里我国累计出生了3亿人。由于人口增长过快,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大规模提倡计划生育。进入21世纪,我国已成功实现了人口在生产类型由“高出生、高增长”向“低出生、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的?答案:(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马寅初经过调查研究,提出我国要实行计划生育。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随着人口形势的发展,实行计划生育的观点由原来受到批判到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证明了计划生育的正确性。实践是认识目的和归宿。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是为了控制人口增长。(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批判计划生育观点导致人口增长,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则成功地控制了人口数量,说明不同的认识对实践具有不同的反作用。各抒己见1、“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2、“秀才不出门,难知天下事。”说明每个人受主客观条件限制,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事事参加实践。对客观事物的真正认识,还必须在理性认识的指导下,亲自参加实践,才算理解深刻,才继续深化发展认识。(可以获取间接经验)(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要获取直接经验)在海边的烟台山上有个狼烟台,是古代提防入侵的信号台,敌人来犯时会点燃干燥的狼粪来产生烟柱通知大家,所以后来取名为烟台。

1 / 2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