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五 第2课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课件 人民版必修3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专题五——第2课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课标要求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1预习导学梳理·知识·点拨2课堂讲义理解·深化·探究3当堂检测巩固·应用·反馈4教材问题解答答疑·释惑·应用1.新型教育制度确立(1)根据《共同纲领》规定的教育方针,建立了新的教育制度,同时改革,确立新型教育制度。(2)向和工农子女“开门”是新中国教育方针和政策的重要内容。(3)各类学校中优先录取工农子女入学。预习导学梳理·知识·点拨一、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管理学制社会主义工农2.性质: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将新中国教育的性质确定下来。3.指导方针: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了培养全面发展劳动者的教育指导方针。为人民大众服务德、智、体4.实施(1)刘少奇倡导全日制的学校、半工半读的学校“两种制度”,“两种制度”。(2)办学上采用多种形式办学的方针,兴建了各类学校、专业。教育劳动体制5.成就(1)到年,中国教育事业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2)奠定了共和国教育的坚实基础,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国家经济建设的新生骨干力量。1965持续发展易混易错“两种教育制度”是两类形式不同的教育制度,不是性质不同的新旧教育制度。刘少奇倡导的“两种教育制度”是全日制学校和半工半读学校两种教学形式不同的教育制度,它们都是为推动教育方针的实施而实行的,都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教育。二、“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1.背景(1)“”爆发后,全国形势一片混乱。(2)各地大中学校纷纷“停课闹革命”。(3)1968年底,全国掀起一场大规模的、持续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文化大革命2.表现(1)各地开展了创办“”的热潮。(2)教学体制:实行所谓“”。(3)改革学制:缩短学制,将小学与合并或将与高中合并。(4)招生制度:实际上废止了高考制度。七·二一工人大学开门办学初中初中3.影响(1)“文革”对中国教育事业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破坏,使中国在一个时期内出现了“”、“”的局面。(2)严重影响了全民族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文化断层人才断层文化素质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1.拨乱反正(1)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使教育工作者上获新生。(2)1977年恢复,引起巨大反响;(3)建立中小学教师参评高级职称等制度,形成风气。政治高考尊师重教2.科教兴国(1)制定方针: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成为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2)1995年,实施“”战略。(3)“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及其实施,有力地推动了事业的发展。现代化科教兴国中国教育3.加快教育立法(1)表现:1980年以来,颁行了《义务教育法》《》等一系列的教育法律法规。(2)意义:初步建立起中国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教师法法律法规4.巨大成效(1)基本普及了教育,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简称“两基”)。(2)职教并举。(3)初步形成了多种层次、多种形式、学科门类基本齐全的体系。九年义务普教高等教育关键点拨“科教兴国”战略的主要内容是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指导下,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课堂讲义理解·深化·探究主题一社会主义教育的奠基与曲折1.新中国的教育方针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1)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基本确立。(2)中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3)我国教育制度和教育性质已经明确。2.对中国教育事业的破坏和影响主要有哪些?(1)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使中国教育受到冲击。“教育革命”使教育质量下降。“文化大革命”对教育冲击巨大,严重影响了全民族文化素质,进一步拉大了中国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2)破坏:学校秩序混乱;招生工作基本停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教育革命”在全国范围展开。(3)影响:中国在一个时期内出现“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的局面,全国文盲和半文盲人数急剧增加,严重影响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探问题材料一人民政府……提供方针政策以保证城乡劳动者子女得到受教育的机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1951年)材料二(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建国初人民政府是怎样保证工农子女受教育机会的?答案在各类学校中优先录取工农子女入学接受教育。(2)阅读材料二图片,说明图片反映了什么问题?答案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开展扫盲和工农识字教育,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体现了新中国教育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性质。教方法“一、二、三、四”数字法归纳现代中国的教育一个方针: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两种制度:全日制与半工半读教育制度。三个阶段:建国初期形成体系,“文革”时期一片混乱,新时期蓬勃发展。四项决策:恢复高考、科教兴国、“三个面向”、义务教育。主题二新时期教育事业的复兴1.“文革”结束后,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原因有哪些?(1)政局稳定、拨乱反正。(2)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提出“科教兴国”发展战略。(3)坚持“三个面向”,深化教育改革。(4)改革开放的顺利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辉煌成就,这为教育发展提供了动力和物质保障。(5)一系列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的出台,为教育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如《义务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2.邓小平在教育方面有何主要贡献?(1)“文革”后对教育拨乱反正,1977年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2)主张优先发展教育,实施“科教兴国”发展战略。(3)提出“三个面向”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3.如何理解教育、科技和经济三者的关系?(1)教育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基础。科技教育是决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2)教育的发展推动着科技的进步,科技的进步也推动着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高。(3)国民经济的发展促进科技的进步,而科技的发展又带动国民经济的提高。(4)教育是培养人才、提高民族素质的基础,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都离不开教育,要优先发展教育。探问题材料1983年国庆前夕,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个题词成为新时期教育的基本方针。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邓小平的“三个面向”方针是在什么历史条件下提出的?答案改革开放后为提高民族的文化素质,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认识到国运兴衰,系于教育;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和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教育改革势在必行,需要明确改革的方向。(2)“三个面向”的实质是什么?“三个面向”教育方针的提出有何意义?答案实质:通过教育的发展提高国家和民族的竞争力。意义:这一方针为中国教育指明了方向,对教育改革发展,特别是对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促进素质教育等方面,都起了历史性的指导作用。教方法用“三、三、三”数字图示法归纳新中国教育发展当堂检测巩固·应用·反馈1.“1978年春天,27万多青年学子白日放歌、青春作伴,跨入大学校门。”出现这一情景的前提是()A.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B.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C.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D.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23456解析材料关键“1978年春天”和“跨入大学校门”,依据1977年冬天恢复高考制度,故选A项。答案A123456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资料:建国初期,中国文盲半文盲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由60%以上下降到38.1%,年均扫盲人数为604.3万人。这一成就取得的主要原因是()A.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成果B.进行“教育革命”的结果C.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的办学方针的影响D.义务教育法的推动123456解析A、D两项是改革开放时期的内容;B项“教育革命”是“文革”时期对教育的破坏,故只有C项是建国之初教育发展的原因。答案C1234563.电影《高考1977》反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如果让你来设计这场考试的场景,可能出现的是()A.背景音乐:反映粉碎“四人帮”的歌曲B.外景:考场门口悬挂着“改革开放送春风”的横幅C.内景:考场中张贴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标语D.特写:作文题目“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123456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高考1977”,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党和政府在教育战线进行了拨乱反正,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A项正确;改革开放是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作出的决策,B项不符合题意;123456在实行改革开放的同时,邓小平提出大量增加教育投入,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C项不正确;“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是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前,D项不正确。答案A1234564.国运兴衰,系于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在一个占世界人口1/5的发展中国家做到这一点,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壮举,它改变了中国的命运。这项“壮举”是指我国()A.1950年开始的扫盲教育B.1977年恢复统一高考招生制度C.1986年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D.2001年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123456解析2001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宣布:中国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认为:在一个占世界人口1/5的发展中国家做到这一点,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壮举,它改变了中国的命运。答案D1234565.下列是中国不同时期出台的科技、教育工作的方针政策,其先后顺序是()①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②文化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④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②①④③D.①③④②123456解析①项为1983年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所题;②项是1949年《共同纲领》中的规定;③项是1988年9月邓小平明确提出的;④项为1985年《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中的内容。答案C123456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23456材料二我们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现在小学一年级的娃娃,经过十几年的学校教育,将成为开创21世纪大业的主力军,中央作出要以极大的努力抓教育,并且从中小学抓起,这是有战略眼光的一幕。123456请回答:(1)材料一的图片分别反映出什么信息?答案图一反映了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中央关心重视教育,并为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图二则反映了我国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有部分困难家庭的孩子上不起学,但全社会给予支持帮助,启动了“希望工程”。2011年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方案的公布,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教育的重视。123456(2)依据材料二指出,我国为什么把发展教育作为战略重点之一?为此,我国政府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答案原因:教育能够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从而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和综合国力;教育能够为我国提供巨大的人才资源优势。措施:加紧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推动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实施发展高等教育的“211工程”计划;提出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高等教育的改革等。123456教材问题解答答疑·释惑·应用学习思考1.(P88)新中国的教育方针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提示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确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开始时期,1957年由毛泽东提出。2.(P89)查找相关资料,谈谈你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看法。提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和边疆,得到了锻炼,为边远和不发达地区的开发献出了青春年华,做出了贡献。但是,由于指导思想上的错误,加上缺乏整体规划,许多实际问题得不到解决,从而给他们在思想、文化、个人生活等方面带来很多不幸,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大批知识青年在青春年华失去了在学校接受正规教育的

1 / 5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