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 第一单元复习 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专题三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时代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是“社会的转变”促成了这一时代的“百家争鸣,群花怒放”。同时还深刻地指出“由秦到现在两千多年了,我们依然感觉着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那时的思想学术,无论是南派还是北派都富有独创精神。【问题】为什么把春秋战国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活跃,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问题】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是什么?(经济、政治、阶层、思想文化、事件等)社会根源:社会大变革。1、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分封宗法制衰落,礼崩乐坏,士阶层兴起。2、经济上,铁犁牛耕出现并推广,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发展。3、私学兴起,由“学在官府”局面变为“学在民间”,文化下移,自然科学发展。冷成金教授说:“如果说中国文化是一种智谋型文化,那么,法家智慧是最刻毒的一页,兵家智慧是最冷峻的一页,佛家智慧是最超脱的一页,儒家智慧是最深刻的一页,道家智慧则是最聪明的一页。”学派代表主要思想地位/影响儒道法墨兵仁、礼、中庸、为政以德、教育观百家集大成者创始人集大成者,适应中央集权政治体制需要,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孔子圣人、创始人孟子仁政、先义后利、性善论亚圣、《孟子》荀子天行有常、礼法并施、性恶论老子道、辩证法、无为而治庄子齐物、逍遥、天人不相胜文学、美学成就韩非①法、术、势相结合,严刑峻法;②建立君主专制③变法革新墨子兼爱、非攻、尚贤、节用代表下层利益孙膑军事影响深远战争规律、重视人的作用要点点拨:四大家思想对比(相反)治国儒家法家人性孟子荀子人与自然关系荀子庄子人生态度儒家道家仁政,反对严刑峻法法制,强调严刑峻法“性本善”“性本恶”(须礼法并施)制天命、人定胜天顺自然、天与人“不相胜”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逍遥”的人生态度,强调“超脱”要点点拨:四大家思想对比(侧重)儒家做到“仁”就是要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要遵守道德规范。道家老子思想中富含深层生态智慧,主张人与万物是连续一体的;人类应当尊崇自然、关注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法家法家的主导思想涉及宇宙问题、人性问题、社会转变问题、规律方法问题等等,为以法治国提供了理论根据。注重道德学说、人伦关系的建构注重自然哲学的建构注重依法治国思想、集权体制的建构(2016﹒全国Ⅰ卷)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C(2015全国2卷)古代儒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C(2013江苏高考)(12分)家训宗规伦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通过家国意识同构,旨在实现社会和谐,体现了民族传统道德思想与规范。材料一有子(孔子弟子)曰:“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1)据材料一,指出仁的根本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有关仁的政治主张。(3分)仁的根本是孝悌。政治主张有为政以德(以德治民或德治)、实施仁政等。材料二约之二: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即同宗相处,须要安分守己,尊莫凌卑,强莫欺弱;卑幼者不许冒犯长上,富贵者宜怜穷困。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何兹全《中国文化六讲·训约十四条》(2)历代许多家训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据材料二,归纳儒家伦理的主要内容。(3分)家庭和睦;宗族团结;乡里和谐。材料三:宣圣谕。圣谕曰:“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冶此六事乃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曲尽做人的道理,件件当遵守。能遵守的便是好人。有一件不曾遵守便是恶人。愿我一族长幼会集祠(堂)中,敬听宣读,悉心向善,皆作好人,有过即改,共为盛世良民,贻子孙无穷福泽。——明《虎墩崔氏族谱·族约》(3)儒家的伦理思想深刻影响中国社会。据材料三,指出明代统治者与民众对儒家伦理所持的态度及其各自的做法。(3分)态度:尊崇儒家伦理。做法:统治者支持并提倡;民众遵守。(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儒家伦理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积极作用。(3分)作用:维系家庭家族和睦;维护政治、社会稳定;传承民族道德,影响思想文化发展。春秋时期:战国后期:秦朝:汉武帝时:魏晋南北朝:唐宋时期:宋明时期:明清时期:孔子创儒学;孟子、荀子;焚书坑儒、遭受沉重打击;经董仲舒改造,成为正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三教合一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儒、佛、道三教并立批判继承传统儒学经世致用、工商皆本汉初,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谨。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同一颜色的四匹马),而将相或乘牛车。——《汉书.食货志》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无)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都城)鄙(边境)廪庾(粮仓)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计数)。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乘牸牝(泛指雌性的牲畜)者而不得会聚。——《后汉书·食货志》zìpìn董仲舒的儒学,不同于原始儒学,是一种新儒学。材料一:惟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董仲舒《春秋繁露》材料二: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教学的地方)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同义),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汉书》①“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②“君权神授”“天人感应”③“三纲五常”以思想的大一统巩固政治的大一统。新儒学为汉武帝采纳,成为正统思想。任何一种思想能否被统治阶级采纳,关键在于其是否适应了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1、基本内容2、实质:3、影响:4、认识: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神化皇权,发扬仁政、民本思想,起到限制君权的作用,有利于专制统治长治久安。维护封建等级、统治秩序先秦儒学董仲舒新儒学同异思想来源主张地位/影响都主张统治者实行仁政周代文献、当时天命观《公羊春秋》为依据,将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建立一个新的思想体系。仁、礼、为政以德、仁政、民贵君轻、礼法并施大一统、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当时不受重视受到统治者重视,成为社会正统思想1、(2013福建文综)《春秋繁露》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A.上下相安利国益民B.强制去富以抑其骄C.竭力济贫以抚其忧D.劫富济贫以均贫富2、(2014江苏高考)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材料表明董仲舒()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3.(2014·全国新课标卷Ⅱ高考·25)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D4、(2014全国高考)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5、(2014·海南高考·2)“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东汉时的这一说法反映出当时()A.礼制观念淡化B.儒法两家结合加深C.崇尚法家思想D.儒学独尊地位动摇6、西汉时期,太学开设并讲解《易经》、《诗经》、《尚书》、《礼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周官》‍、《尔雅》等课程。这反映出儒学教育()A.课程设置多样化B.由精英化走向世俗化C.向社会下层扩展D.逐步官方化和制度化7、“春秋决狱”又称经义决狱,是汉代中期以后在司法实践中开始以儒家经典《春秋》中的原则与精神作为案件裁量依据的司法审判模式。据此可知()A.“三纲五常”成为法律规范B.西汉中期国家法制遭到严重破坏C.儒家刑罚思想取得正统地位D.春秋以来百家争鸣局面的终结上上(圣人)上中(仁人)上下(智人)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愚人)尧、舜周文王孔子孟子屈原荀子子贡范蠡廉颇老子商鞅韩非齐恒公吕不韦荆轲秦始皇李斯陈胜宋襄公夏桀商纣1.(2018·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表4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汉书·古今人表》中的部分人物及相应等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对表4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材料一:唐朝灭亡之后,中国再一次进入了大割据时代……乱世造成了社会矛盾、民族矛盾的尖锐,整个社会的精神家园残败衰颓。统治集团纲纪荡然、政治腐败、道德沦丧;士大夫则寡廉鲜耻,以叛国投敌为常态。五代长期分裂和混乱,使传统伦理道德规范受到极大破坏,不利于大一统政治的稳定和巩固,需要一种新的思想体系稳定社会秩序。阅读材料,分析理学兴起的社会背景。材料二:唐代以来佛道盛行,佛教、道教与儒家思想体系在意识形态领域互争雄长,导致主张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严重动摇,传统中国社会的伦理道德,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在这种现状之下,朱熹,以及他的前辈周敦颐、程颢、程颐等人,在融汇佛家、道家思想的合理部分的基础上,致力于重建以儒家思想为主的,能为大一统国家提供强有力支撑、能够凝聚人心、受到广泛敬畏的精神家园。魏晋至隋唐时期,佛教盛行,道教在民间广泛传播,儒学受到冲击,面临着严峻挑战。儒学本身在思辨性和理论性方面存在严重不足,有自相矛盾的地方。阅读材料,分析理学兴起的社会背景。材料三:唐末五代十国以来,社会风气及士人的道德尽败坏,故宋代统一后,为了改变这种社会及政治上之颓风,君主大倡重视气节,及重文轻武之政策,理学中的修身思想正合于时势也。材料四:唐末五代以来,社会动乱,累世经学之家遭受打击,而流落民间,而且部份大儒者亦为了逃避战乱,又无心政治,故纷纷逃入山林开馆受学。此等私人讲学所多重视者为修身之学,而少谈治世之学,并且重视发扬经义的研究,重视道德教育。宋代的“重文”国策形成了学术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私人教学之风盛。阅读材料,分析理学兴起的社会背景。材料五:唐宋以前的书籍都由手抄,故流传不广,而至唐代已发展出雕版印刷术,至宋代毕升发明了活版印刷术,使到书籍流行更广。印刷术的发展为文化传播提供条件。阅读材料,分析理学兴起的社会背景。图中,佛、道、儒三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老子、孔子围坐,似乎正在辩经论道,体现了“三教合一”的社会思潮。三教图(清)丁云鹏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理学”的含义:道教佛教儒教“理学”的实质:以儒家纲常伦理维护专制统治的新儒学。材料一: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己何与焉?所谓万物一体者,皆有此理。只为从那里来。“生生之谓易”,生则一时生,皆完此理。——《河南程氏遗书》材料二:(理)如月在天,只一而已,及散在江湖,则随处可见,不可谓月已分也。——《四书章句集注》材料三: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者

1 / 7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