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三期末复习重、难点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历史背景:一、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①经济: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②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遭到破坏,新兴地主阶级开始夺权。③阶级关系:“士”阶层崛起,形成了一个专业的精神文化创造阶层。④思想: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造就了一大批有渊博知识的文士。2.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学派人物主要思想影响儒家孔子仁、礼;为政以德;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是儒学思想的创立者孟子仁政、性善说、义利观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被尊为“亚圣”荀子“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性恶论;礼法并施作为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力”、“节用”和“节葬”代表了下层民众,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道家老子“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事物都有矛盾对立面且可以相互转化;“无为而治”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庄子“齐物”、“逍遥”;天与人“不相胜”发展了道家思想,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法家韩非子主张法、术、势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1.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即是“爱人”。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是“仁政”。2.孟子的“仁政”不是对孔子“仁”的简单继承,从纵向来说,孟子的政治思想是对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孔子的“仁”与孟子的“仁政”的区别:3.历史意义:⑴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构造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⑵构建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⑶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春秋战国秦朝西汉汉武帝宋明明清近代中国创立蔚然大宗打击主流、正统理学官方哲学批判继承•二、儒家思想演变▲维新变法:康有为借儒学宣传西方政治学说▲新文化运动:批判封建儒家伦理道德,动摇统治地位当代中国:弘扬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北宋:程颐、程颢南宋:朱熹南宋:陆九渊明朝:王阳明明后期:李贽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时间人物背景主要思想影响汉代董仲舒政治: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经济:经济发展,国力强盛思想:汉初奉行的黄老之学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儒家学说的自我调整“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君权神授、天人感应;三纲五常⑴儒学在政治上占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一大统的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⑵确立了儒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文化。宋代朱熹等⑴魏晋时期以来儒学出现了危机,面临挑战;⑵儒家学者不断进行思考和探索;吸收了佛、道教思想儒学得到新的发展。“理”是世界万物的本源;“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提出“格物致知”的方法论。强调“存天理,灭人欲”。①消极:维护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②积极:注重气节、品德,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人性的庄严。明代李贽等⑴政治:君主专制强化,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⑵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⑶思想:出现蔑视礼法,追求个性解放的新思想。李贽:否认权威;个性自由发展;男女平等;“万物皆生于两”。黄、顾、王:抨击君主专制;提倡经世致用;建立哲学体系。①批判的继承,为儒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②给后世民众以深刻启迪;构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洪流。近代陈独秀经济:民族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壮大。政治:侵略,复辟。思想:西学传播;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复古尊孔逆流。“打倒孔家店”批判旧礼教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的统治地位。促进了人民思想的解放。•儒家思想的著作:•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孔子编著)•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其他:•孟子《孟子》、荀子《荀子》•董仲舒《春秋繁露》•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后世教科书•朱熹、陆九渊、王阳明(王守仁):白鹿洞书院•李贽《(续)焚书》《(续)藏书》•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梨洲先生•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日知录》、亭林先生•王夫之:船山先生今天儒家思想过时了吗?还有必要提倡它吗?为什么?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1“仁”、“仁政”、“德治”民本思想:和谐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2“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等教育思想:促进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3道德伦理观: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组成,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4“大一统”思想: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明末清初早期民主思想没有像西欧启蒙运动(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那样波澜壮阔?1、资本主义萌芽2、专制统治压制3、思想文化专制4、闭关锁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革命兴起思想解放,近代科学发展对外扩张封建制度衰落VS资本主义崛起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向西方学习;西学东渐;思想近代化原因1: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反封建(帝)反侵略,争取独立原因2:各阶层探索救国方案,推动近代化特点:1、不断深入,被动到主动,学习到创新。(器物—制度—思想文化)(学西方—学俄国—走自己的路)2、救亡图存与探索近代化相结合。3、各阶级、阶层广泛参与。中国近代学习西方的过程:1、器物之变——学西方①地主阶级抵抗派人物:主张实践:②地主阶级洋务派人物:主张实践: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无实践(开学习西方、强国御侮之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化实践的第一步)(19c40‘s)(19c60-90’s)2、制度之变——学西方①资产阶级维新派人物:主张:实践:②资产阶级革命派人物:主张:实践:康有为(借中宣西)、梁启超(变法)、严复(民权、进化论)、谭嗣同(牺牲)君主立宪制戊戌变法,失败孙中山民主共和制(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新在哪里))辛亥革命;国民大革命(19c90’s,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资阶走自己的路)3、思想之变①资产阶级激进派——学西方人物:主张:实践:②无产阶级马克思主义者——学俄国人物:主张:实践: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等民主和科学(口号)1915年起,新文化运动(动摇封建思想统治地位;五四运动思想基础)李大钊(宣传社会主义第一人)宣传马克思主义(新文化运动后期:十月革命后开始,五四后成为主流)1919年五四运动后,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1915年起)1918年起3、思想之变③无产阶级中国共产党——走自己的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思想(抗战;七大):新民革、社革、社建▲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1921—1927—1937—1945七大—建国前—建国后邓小平理论(南谈,十五大):社现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1978—1982—1987—1992南方谈话—1993——1997十五大江泽民“三个代表”(十六大):社现建、党建▲2002十六大四、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萌芽初步形成走向成熟丰富发展其他时间国民革命时期(1924-1927)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社会主义改造、建设时期(1945-1956)军队建设、军事理论、外交战略、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内容阐明了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农民问题重要性。探索出了中国式的民主革命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武装夺取政权道路。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对新民主主义理论作了系统完整的阐述。过渡时期总路线;社会主义改造;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等主要著作《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名称性质任务主力领导阶级结果前途指导思想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反帝反封建资产阶级无产阶级人民群众资产阶级共和国人民民主专政国家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三民主义马克思主义新旧民主主义革命比较阶段内容意义酝酿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重新确定实事求是的正确路线。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正确的思想、政治、组织路线2.中共“十二大”(1982)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3.中共“十三大”(1987)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及其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提出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一国两制”的构想深化南巡谈话(1992):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理论指导中共“十四大”(1992):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中共“十五大”(1997):邓小平理论成为指导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①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③坚持改革开放④强调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⑤坚持四项基本原则⑥“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⑦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五、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希腊先哲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自然哲学智者学派苏格拉底亚里斯多德背景核心代表影响资本主义萌芽神学桎梏阻碍意大利因素人文主义人文主义宗教观理性主义资本主义发展文艺复兴影响天主教会腐朽经济进一步发展为革命制造舆论自然科学发展反对神学挑战教皇神权推翻旧制度、构建新蓝图前三杰后三杰莎士比亚马丁路德改革加尔文改革孟德斯鸠、卢梭伏尔泰、康德以人为本思想解放解除精神枷锁打击教会势力为革命做准备为制度绘蓝图探讨和解自然释人的价值和决定作用发现“自我”逻辑学、哲学比较智者学派与苏格拉底相同都关注社会,研究人,强调人的理性、否认绝对权威,都体现了希腊文化的理性精神和人文主义的本质。不同哲学研究重点不同智者学派关注人(外在的)与法律的关系“认识社会”苏格拉底反对智者学派忽视道德、追求功利的主张。苏格拉底关注人(内在的)的伦理道德“认识自己”对知识的看法不同智者学派认为知识是公民参与公共事务、进行演讲的基础苏格拉底强调道德以知识为基础,认为人必须有知识才能达“善”,提倡“知德合一”对真理的看法不同智者学派认为真、善、义、美都是相对人的需要和兴趣而言的,不存在绝对的真理,没有正确和公平永恒的标准(没有客观标准)苏格拉底认为善、正义、真理都是实在的,重视精神修养(具有客观标准)对政治的看法不同智者学派基本上适应民主政治的发展苏格拉底反对过激的民主政治,更偏向寡头政治1.相同点:都主张仁与善。重视人文精神与理性,关注人与社会。2.不同点:孔子注重礼,维护等级名分制度;力图通过传统礼制来调整人际关系,缓和社会矛盾,实现国家安定,建立稳定有序的社会局面。主张“仁者爱人”,强调人的伦理道德,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注重人的社会性,但其根本是压抑人性。苏格拉底崇尚人性自由,强调人。“认识自己”,注重心灵最大程度的改善,通过心灵去倾听神之声,去认识理性神的目的“善”,去按照善的目的行事,从而达到人心纯洁,道德高尚,社会安定,建立稳定和谐的国家秩序。“善”是苏格拉底追求的道德理想,苏格拉底以智慧作为行善的来源和基础;“美德即知识”关于苏格拉底和孔子的比较(1)古希腊时期的人文精神:“人是万物的尺度”。智者学派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这是在原始宗教和自然统治之下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我们有理由把智者学派闪耀着人文精神的思想看作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而把普罗泰戈拉视为西方思想解放运动的先驱。(2)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批判神学与神权统治,鼓吹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崇尚理性和科学,追求知识和现实生活的幸福。(3)启蒙思想对人文主义的发展:启蒙运动在人、自然、国家、宗教和科学的相互关系上对人文主义思想

1 / 3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