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构思技巧”教学目标:1.熟练运用有关结构的典型术语。2.掌握诗篇结构类问题的答题模式。诗歌的篇章结构1、景与情的关系:先景后情、先情后景、以景结情。2、结构特点:重章叠句、伏笔铺垫、比兴、统领全诗、照应、承上启下、抑扬等。3、如何体现主旨:卒章显志、以小见大、对比等。1、就诗句开头提问的术语有:统领全诗、开门见山、照应题目、渲染氛围、设置悬念、伏笔铺垫、重章叠句、先景后情、先情后景、比兴等2、就诗句中间提问的术语有:承上启下。3、就诗句结尾提问的术语有: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以景结情、卒章显志、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4、就诗句整体结构提问的术语有:以小见大、抑扬、照应、对比等。一、知识点梳理在诗歌的结构安排上,诗人也是独具匠心的。常用的有:1.开门见山诗歌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如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碧草照映台阶呈现自然的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啭鸣唱。这是一首咏史。作者借游览武侯祠,称颂丞相辅佐两朝,惋惜他出师未捷而身死。既有尊蜀正统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这第一联,开门见山,洒洒落落,而这两句又一问一答,自开自合。(术语)开头一句,以问引起,祠堂何处?锦官城外,数里之遥,远远望去,只见翠柏成林,好一片葱葱郁郁,气象不凡,那就是诸葛武侯祠的所在了。(结合诗句分析)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情感)•咸阳城西楼晚眺tiào许浑•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一登上高高的城楼,就有万里思乡的愁绪,望见河里蒹葭苍苍,岸边杨柳依依,就像故乡江南的汀岸沙洲。忽见一片云生起,落日已渐薄西山,沉到西边的寺阁了,突然一阵凉风吹来城楼,看样子快下雨了。秦汉旧宫,而今绿芜遍地,荒草丛生,黄叶满林,蝉鸣不已,秋意渐浓。过路的人啊不要问当年兴亡的旧事,今日从东面来(到咸阳)游玩,所见无他,只看见渭水兀自长流。一个秋天的傍晚,他登上咸阳古城楼观赏风景,见太阳西沉,乌云滚来,凉风阵阵……诗人的忧愁思乡之情和吊古伤今之感袭上心头,交织在一起,于是即兴写下了这首(一题作“咸阳城东楼”)意蕴别致、格调俊丽的七律咸阳城西楼晚眺许浑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州。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名句一.诗句开头提问(1)首句“一上高楼万里愁”在整首诗中起什么作用?答案:一个“愁”字统领全诗,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手法)与下文构成因果关系,开头讲“愁”,下面则交代因何而愁。(结合诗句分析)表达了诗人的忧愁,思乡之情和吊古伤今之感。(感情)•张九龄《感遇十二首之其一》•兰叶春葳蕤wēiruí,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泽兰逢春茂盛芳馨,桂花遇秋皎洁清新。兰桂欣欣生机勃发,春秋自成佳节良辰。谁能领悟山中隐士,闻香深生仰慕之情?花卉流香原为天性,何求美人采撷xié扬名。开元(713-741)后期,唐玄宗沉溺声色,奸佞专权,朝政日趋黑暗。为了规劝玄宗励精图治,张九龄曾撰《千秋金镜录》一部,专门论述前代治乱兴亡的历史教训,并将它作为对皇帝生日的寿礼进献给玄宗。唐玄宗心中不悦,加李林甫的谗谤、排挤,张九龄终于被贬为荆州长史。遭贬后,他曾作《感遇十二首》,运用比兴手法,表现其坚贞清高的品德,抒发自己遭受排挤的忧思。此篇为其第一首。感遇十二首(其一)张九龄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1]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2]【注释】:[1]林栖者:指隐士。[2]美人:喻指理想中的同道者.(1)诗篇在开头以的艺术手法抒发了情感,并且卒章显志。“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的寓意是什么?答案:比兴手法。兰逢春而葳蕤wēiruí,桂遇秋而皎洁,这是它们的本性,而并非为了博得美人的折取欣赏。诗人以此来比喻贤人君子的洁身自好,进德修业,也只是尽他作为一个人的本份,而并非借此来博得外界的称誉提拔,以求富贵利达。2.曲笔入题不马上就触到本题,开头先来一个发端。运用得好,会使诗歌有跌宕起伏之感,造成悬念,吸引读者。如作者先景语后情语,曲笔入题。以景象渲染而后委婉抒情的写法,切合“迂回”起式。(术语)这首诗描写了古代宫中女子的不幸生活。又一个傍晚来了,流萤一闪一闪地飞过,她独自一人在漫漫长夜中缝补罗衣,思念之情不知何时是尽头。(结合诗句分析)(情感)玉阶怨谢朓夕殿下珠帘,流萤飞复息。长夜缝罗衣,思君此何极。夜殿窗外的帘儿已垂,她隔帘久立,见那帘外的流萤闪闪;它们飞著飞著,直至夜深而息。长夜漫漫,不寐的她仍在独自缝制罗衣,心中幽深的思念哪有尽头!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张先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二.诗句中间提问吴地的青少年在江上竞赛着小龙船,游春少女们成对地荡着竹秋千。有的在水边采集花草天晚依旧留连。秀美郊野上踏青的人往来牵如蚁线。游女们走了远山逐渐昏暗,音乐停下庭院显得寂静一片。满院子里月光清朗朗的,只有无数的柳絮飘过得无影也无羁绊。这是一首富有生活情趣的游春与赏月的词。上片通过一组春游嬉戏的镜头,生动地反映出古代寒食佳节的热闹场面。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张先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下阕前两句在结构上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答案:(1)承上启下的作用。(术语)上句写云去山昏,游人散后,郊外一片空寂,为上阕白天赛龙舟、踏青的热闹场面作结;下句写笙歌已歇,喧嚣一天的池院显得分外清静,为下文写静谧优美的夜景作了铺垫。(结合诗句分析)表现作者喜爱白天游春的热闹场面,也欣赏夜深人散后的幽静景色。反映出作者生命的活力仍然很旺盛,生活兴趣还是很高。(情感)二.诗句中间提问其内容是前句(联)与后句(联)的关系重章叠句照应铺垫前句(联)后句(联)的关系抑扬4.重章叠句指上下句或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现手法。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这首词是作者带湖闲居时的作品。通篇言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上下两片采用了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在反复咏唱中,既使语言具有音乐美,又在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术语)上片写的是年轻时候无所事事,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写的是而今关怀国事报国无门的“哀愁”。(结合诗句分析)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情感)5.铺垫即以前面一系列非主要情节做后面主要情节的准备或高潮到来前的气氛酝酿。题柳亭送别图徐渭东边一颗柳树,西边一颗柳树,南边一颗柳树,北边一颗柳树,纵然碧绦千万缕,哪能绾得行人住?这是明朝徐渭《题柳亭送别图》一诗,诗作先是层层铺垫,蓄势待发,而后破势而出。纵然碧绦千万缕,哪能绾得行人住?wǎn任你柳丝千万条,怎么系得行人驻?山行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沿着停下车来,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深处,居然还有人家。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出关①徐兰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居庸关在今北京市昌平县西北。徐兰为清宗室安郡王(疑即玛尔浑)幕僚期间,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清帝统兵征噶尔丹时,随安郡王出塞,由居庸关至归化城。此诗即是随军出塞时作。诗中描写了出关所见景色,抒写了出征土卒怀土恋乡的感情。出关①徐兰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答:更喜欢本诗。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情作了铺垫。“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东坡苏轼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luò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雨点纷落,把东坡洗得格外干净,月亮的光辉也变得清澈。城里的人早已离开,此处只有山野中人闲游散步。千万别去嫌弃这些坎坷的坡路不如城里平坦,我,就是喜欢这样拄着拐杖铿然的声音。宋神宗元丰初年,作者被贬官到黄州,弃置闲散,生活很困窘。老朋友马正卿看不过眼,给他从郡里申请下来一片撂liào荒的旧营地,苏轼加以整治,躬耕其中,这就是东坡。诗人在此不只经营禾稼果木,还筑起居室——雪堂,亲自写了“东坡雪堂”四个大字,并自称东坡居士了。所以,他对这里是倾注着爱的。第一句是在写景,描绘了一幅雨后东坡的月夜图,创造了一种清静自然的幽雅氛围,表现了作者宁静的心情,为下面的抒情作了铺垫。表现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世俗名利的不屑,但愿长醉山水间之意。3.伏笔伏笔是为下文行文所作的准备,有时和照应结合起来使用。有些诗歌开头的写景或叙事就是为下文抒情或议论埋下的伏笔。如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诗歌开头写停泊的地方靠近酒家,就是为下文听商女唱《后庭花》埋下的伏笔。4.照应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内容作必要的回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照应在古典诗歌中的运用可分为三类,即首尾照应、扣题照应、伏笔照应。下面就每一种照应类型在具体诗歌中的运用作简单的分析。(1)首尾照应。即开头与结尾的照应,这样照应使诗歌在结构上有浑然一体之感,能更加突出主题,收到良好的表达效果。在一些诗歌中,诗人往往采用今昔、他我、物我照应的方式,来抒发自己或他人的情感。如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战乱频繁,诗人与兄弟离散,只能寄诗表达思念之情。凄凉萧瑟的边地秋色更衬托出诗人悲凉的心情,而深刻的人生体验更是诗人创作的动力。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早梅齐己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万木禁受不住严寒快要摧折,梅树汲取地下暖气生机独回。皑皑的白雪笼罩着山村乡野,昨夜一枝梅花欺雪傲霜绽开。微风吹拂梅香四溢别有情味,素雅芳洁的姿态令禽鸟惊窥。明年如果梅花还能按时绽放,希望它开在众人爱赏的春台。(2)扣题照应。即围绕题目或主题反复照应。这样使全诗紧紧围绕着一个中心点展开,主题明确,结构严谨。如早梅齐己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这是一首咏物诗,语言清润平淡,毫无浓艳之气、雕琢之痕。诗人突出了早梅不畏严寒、傲然独立的个性,创造了一种高远的境界,隐匿着自己的影子,含蕴十分丰富。通观全篇,首联“孤根暖独回”是“早”;颔联“一枝开”是“早”;颈联禽鸟惊奇窥视,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