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宁海、象山、三门经济发展比较分析宁海、象山、三门是环三门湾最重要的三个县域,虽然三县在行政上分属于不同的市,却紧密相临,因此三个县在地理位置、气候物产、经济资源等方面均有很大的共通性。然而在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相对宁海县和象山县,三门县的发展速度明显缓慢,与这两个兄弟县的差距越拉越大。本文通过对宁海、象山、三门的经济发展进行比较分析,以期正视差距,发挥特色,为实现三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借鉴。一、宁海、象山和三门的基本概况(一)地理概况宁海有着山区、半山区和浅海滩涂的丰富地形,总面积1931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945平方公里,耕地3.5万公顷,滩涂2.6万公顷,素有“七山二地一分田”之称。象山是一个丘多、山低、坡缓的半岛,它由象山半岛和沿海608个岛礁组成,陆域总面积1382平方公里,海域5350平方公里,具有“二面环海,一线穿陆”的地理特征。三门依山滨海,以低山丘陵和沿海平原为主,海岸曲折,河道纵横,岛屿众多,总面积1072平方公里,沿海岛屿122个,素有“陆有林矿之饶,水有渔盐之利”美称。(二)自然资源宁海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其中以矿藏资源、水资源和古树名木著称。目前境内已发现的矿藏以非金属为主,水资源丰富,水质优良,古树名木数量众多,物种丰富。象山则以海洋资源丰2富闻名,是华东地区集“渔、港、岛、滩”等各种海洋资源于一体的最佳地区之一。三门素有“三门湾、金银滩”之美誉,具有丰富的水产资源,电力资源和港口岸线资源也备受瞩目。(三)人口概况截至2008年末,宁海县的总人口数为60.07万人,非农人口数占总人口数比重为15.2%,人口密度为311人/平方公里;象山县的总人口数为53.51万人,非农人口数占总人口数比重为20.6%,人口密度为387人/平方公里;三门县的总人口数为42.27万人,非农人口数占总人口数比重为10.3%,人口密度为394人/平方公里。二、三县经济发展基本态势表1: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三县有关经济指标地区GDP总量(亿元)人均GDP(元/人)三产比重宁海县1.1322652.8:30.6:16.6象山县1.2026750.0:30.8:19.2三门县0.7521055.2:22.5:22.3表2:改革开放三十年中三县的有关经济指标指标名称1984年1990年1998年2008年宁海象山三门宁海象山三门宁海象山三门宁海象山三门GDP3.303.621.598.239.034.6951.3762.3517.30217.93220.6281.89人均GDP6217454431566173912098913117274358364464153719466三产比重50.2:33.5:16.346.4:32.9:20.745.8:29.4:24.838.0:46.5:15.536.0:43.0:21.043.5:33.6:22.918.4:58.8:22.826.7:45.5:27.836.1:33.5:30.410.5:56.9:32.615.1:49.7:35.216.9:43.1:40.0财政总收入0.260.300.120.690.770.282.952.830.8532.2027.3410.72地方财政收入——————1.331.560.4515.6614.846.1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0.251.282.190.6711.4615.513.4978.0576.0178.32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91.540.813.153.322.0322.3128.665.7466.0678.9028.17外贸自营出口额——————0.960.630.0514.1813.993.4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8408457—23481240661823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26412—90988963640114470252110332102027179城乡居民储蓄存款0.440.300.131.411.420.7615.9716.926.0471.0967.5934.65从表1、表2可以看出,改革开放初期宁海、象山、三门的经济结构和综合实力较为接近,但经过三十年的发展,三门县仍属于欠发达县,宁海县和象山县却已经是全国百强县,差距逐渐拉大。从经济总量差距来看,改革开放初期,三门县GDP总量是宁海县的66.4%、象山县的62.5%,1984年分别为48.2%、43.9%;1990年分别为57.0%、51.9%,1998年分别为33.7%、27.7%,2008年分别为37.6%、37.1%。从这些数据变化来看,可以分三个阶段对宁海、象山、三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经济发展情况进行比较。第一阶段:1978年-1984年。1978年的宁海还是一个十足的农业县,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全县只有311家工业企业,0.95亿元产值。而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宁海县跟着中国的脚步开始演绎“春天的故事”,宁海县的各级干部大胆创新,引进资金和项目发展工业经济,并先后带领人员北上苏州、南下温州学习取经,提出让乡镇办、村办、联办、个私办四个轮子一起转,采取多种优惠措施,推动乡镇工业蓬蓬勃勃地发展,自此宁海县的经济实力逐渐壮大,而在此期间宁海县的领导还不忘为招商引资“续写篇章”——全县掀起了第一轮交通建设高潮。在发展乡4镇工业的同时,他们也没落下有特色的农产品,它们针对市场需求,开始种植珠茶,开发名茶,闻名遐迩的“望海茶”从此诞生了。这个品牌已连续获得1982年、1983年、1984年三届省一类名茶称号,1984年获省级名茶称号。这些不仅让宁海的经济总量快速提升,而且打响了宁海的知名度,为以后的招商引资埋好伏笔。30年前的象山可用“远、弱、小、穷”这四个来概括,当时基本上没有工业,1978年全县工业总产值只有0.85亿元。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象山县积极推进管理体制改革,推行经济承包制,扩大企业自主权,造船、纺织、机械、建筑等主导行业迅速发展起来。县领导利用象山得天独厚的优势,大胆创新,改革开放初期率先在全省实施对船股份合作制改造,提出“造大船、闯大海、创大业”的口号,形成全国最大的民营大马力钢质捕捞船队。“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多个轮子一起转”的多轮驱动战略使象山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成为改革开放的第一个工业高速增长期。那一阶段象山很多的国有企业成为经济发展的“领头军”,如1983年,象山第二建筑公司率先进驻上海,为象山县建筑大军挺进大中城市开了先河,为象山的建筑经济走上蓬勃发展轨道奠定坚实的基础。改革开放初期的三门由于开发不足,陆路交通闭塞,信息不灵,经济落后。1978年末,全县国营工业企业只有14家,工业总产值只有961万元,亏损164万元;乡镇企业250个,年工业总产值910万元,年利润72万元。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三门人民解放思想,坚持改革,敞开海门、山门、城门,创造良好的投5资环境,以吸引外地资金、技术和人才,加快三门湾经济开发。农村经济积极发展水产养殖业、水果种植业和加工业,贯彻“捕养并举”方针,海水养殖迅速发展,海洋二产——盐业也占了当时三门财政税收的半壁江山,那时的三门盐场是全省最大的国营盐场。三门工业也跟随国家的政策,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在1984年提出乡村集体办企业、联户合资办企业、个体出资办企业三个轮子一起转,积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至1984年底,乡镇企业发展至834个,年总产值3397万元,年利润为270万元。虽然三门人民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积极发展农业,但仍然严重受到小农意识影响;尽管工业经济有了发展,但是乡镇企业大部分停留在西北片而非沿海区,而且以家庭式小作坊为主、生产能力不强,这样就导致宁海县和象山县先于我们一步抓住改革开放的脚步,将三县差距拉大。第二阶段:1991年-1998年。进入90年代后,宁海县坚持以工业经济为主体经济,大力扶持工业企业发展,形成了文具、模具、汽配等六大支柱产业。适时制定了关于发展私营经济、推行企业有偿转让、股份合作制以及招商引资等17个政策性文件,鼓励工业企业深化改革、转轨变型???、落实企业产权关系。同时交通的加速发展为全县吸引外商以及港、澳、台商到宁海投资办企业创造条件,全县掀起了私营企业、股份制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竞相发展的热潮。而兴起于八十年代初的特色农产品——望海茶,也成功带动了宁海其他名茶快速发展,至90年代末,已拥有全国、省、市级名茶8只之多。6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针织业、建筑业、渔业和外向型经济成为象山的四大特色经济,到九十年代,象山县形成了以工业经济为主体,建筑经济和海洋经济为两翼的“一体两翼”经济,那时不仅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取得重大突破,而且渔业生产也取得长足发展,工业经济进入第二个高速发展期,海洋捕捞能力和渔业产量跃居浙江省各县市首位。1991年全县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6家,实现工业总产值1.95亿元;到1998年,全县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69家,实现工业总产值41.26亿元,总产值以年均54.7%的速度快速增长。1990年以后,象山的一些大建筑公司通过股份制改造,明晰了产权,企业实力快速壮大,建设规模和建筑工程质量不断跃上新台阶,1991—1998年建筑业产值年均增长84.4%,跻身全国建筑大县和浙江省1993年首批命名的六大“建筑之乡”行列。外贸出口也为象山这一阶段发展出力,1994年全县有11家企业获得自营出口权,年自营出口额5300万美元,初步形成了丹城的粮油食品、爵溪的针纺织品、石浦的水产品、西周的机电产品等四大出口产品生产基地。象山县的造船业自1990年开始向大规模的建造钢质船发展,当时建造最大的钢质船是为舟山某公司改建的载重1000吨的运木船。在1992年邓小平南巡再创经济发展新机遇的时候,三门人民再次受到鼓舞,在1992-1994年这三年间,全县的工业企业家数增加了659家,按90年不变价计算,工业总产值从8.35亿元增加到20.91亿元,年均增长58.2%。但1995年的经济整顿使三门的工业发展受到了创伤,由于工业企业盲目技改,导致停产、萎缩;国有企业体制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亏损严重。比如:7当时三门的绣衣行业在外小有名气,除了县绣衣厂、服装厂外,还有很多家庭式的,并发展了印染、砂洗、锁眼、绣花等各种配套行业,但由于缺乏行业自律和政府必要引导,市场上产品质量以次充好,导致仅红火了四年的三门绣衣在市场上从此销声匿迹。再加上当时我县的很多的国有企业和乡镇企业不顾实力举债建厂房,非生产性投入过大,项目又缺乏市场论证,随后1995年和1996年这两年国家实行宏观调控、紧缩银根,企业发展举步维艰,工业企业元气大伤,企业中普遍存在“不搞技改等死,搞了技改找死”的害怕心理,造成企业不敢搞技改,得不到快速发展。在1995-1998年间,全县工业企业家数和工业总产值连续四年还停留在1994年的水平上,1998年全县工业总产值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只有21.79亿元,这四年年均增长1.0%,失去了难得的发展机遇。第三阶段:2000-2008年。这一阶段三门的工业经济发展速度很快,工业总产值以年均25.0%的速度保持高速增长,工业增加值以年均17.8%的速度增长,GDP以年均14.8%的速度增长。三门这几年的变化、发展和腾飞,靠的是强势推进“三港三城”战略,把三门从山沟推向海洋,迈进滨海经济新时代。自2005年正式提出“三港三城”战略后,港口开发、产业发展与城镇集聚齐头并进,海岸、港口、近海多层次开发,一条“港城互动”的沿海产业带,从规划走向现实。传统支柱产业的延伸,工业经济的快速增长,品牌、规模、质量的提高都成为三门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贡献力量。“三港三城”宽广的平台、一系列优惠政策、良好的环境、热情的服务,吸引了一批批企业,使得三门更有底8气提高门槛,变项目招商选资为产业招商选资,在选择三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项目的同时,重点选择大项目和科技创新型、产业带动型、生态环保型的优质项目。正是这样的发展场面,在浦坝港北岸的三门沿海工业城呈现出一派火热的建设生产场面,创造了神话般的“三门速度”。自2002年开始举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