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方案】2016届高三历史(通史版)大一轮复习教学讲义:专题四 第9课时 明清时期的经济与思想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第9课时明清时期的经济与思想文化[考纲要求]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手工业的发展;商业的发展;“重农抑商”、“海禁”政策、资本主义萌芽2.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科技成就;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文学成就;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明清时期的经济1.农业(1)明清时期出现了风力水车。(2)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被引进和推广,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3)赋役制度发生重大变革:明中后期实施“一条鞭法”,把田赋与各种杂税合而为一,计亩征银;清前期推行“摊丁入亩”,把替代徭役的丁银摊入地亩,与田赋一体征收。2.手工业(1)明代:纺织业作坊或工场中有众多的雇工,在一些纺织业发达的地区出现了一定规模的自由劳动力市场。(2)清代康熙年间发明了粉彩瓷器工艺,其烧制技术在雍正时期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3.商业(1)出现会馆和商帮,其中晋商和徽商的势力最大。(2)都市中的商业区已经相当繁华,清朝苏州、汉口异常繁华,另外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等也非常有名。4.海禁政策(1)原因:明太祖由于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下令实行海禁。清初统治者为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厉行海禁;清统治者还以天朝上国自居,认为无需同外国2进行贸易。(2)影响: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和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堵塞了学习西方先进科学知识和生产知识的渠道,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5.资本主义萌芽(1)产生:明朝中后期,在苏州等地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手工工场。(2)特点:发展缓慢;地区分布不平衡;比较稀疏。(3)根本原因: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4)直接原因:重农抑商和“海禁”、闭关政策,不仅限制了市场的扩大,而且未能使中国及时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知识拓展]古代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统治地位,民营手工业到明中叶以后才逐渐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图示历史]古代农业和手工业发展之间的关系[特别提醒]明朝中叶私营手工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但“重农抑商”政策制约了手工业的发展,当时的手工业始终没有进入工场手工业时代。[误区警示]闭关政策不是完全禁绝与外国的贸易往来,而是严格限制,在政府的监督下进行。如清朝实行闭关政策,就开放广州做为对外贸易往来的港口。[知识图示]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3主题一明代商业的发展与变化[史料研读]史料一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镪有至百万者,其他二三十万,则中贾耳。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其富甚于新安。新安奢而山右俭也。——(明)谢肇淛《五杂俎》卷四《地部二》史料二明中后期“奴富致数百万,初缙绅皆丑之,而今则乐与为朋矣”;“缙绅给之女(婚嫁)惟财是计,不问非类”。——《林居漫录》[问题]史料一、二反映了明朝以后商业发展有何重要变化?说明了什么?[解读]抓关键信息获结论(1)据史料一、二信息可知,明代中后期,在全国出现了许多地域性商人群体;经营多样,财力雄厚的大商人出现,说明了明代社会改变了歧视商人的做法。(2)明代商业变化一定程度上说明商人地位的提高,客观反映了重商和倡奢的思想,冲击传统等级观念,刺激商品经济发展。[史论拓展]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变化及特点1.变化4(1)商业活动场所的变化:先主要在城市,后向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至明清出现专业性的市集、市镇;先是固定时间、场所,到后来打破界限。(2)交易内容的变化:先以贩运、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经营统治者所需要的奢侈品为主,到后来以一般人民所需的农副产品、手工业产品为主。(3)交易媒介的变化:从最初物物交换到以贝壳等为代表的一般等价物为媒介;再后来以固定统一货币为媒介。北宋时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4)流通领域的变化:最初都局限于流通领域,到明清时逐渐出现生产与自由的雇佣劳动相结合,商人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生产过程的现象。(5)商人组织的变化:由最初的亲缘关系发展为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的组织。如明清时期的晋商和徽商。(6)商人地位的变化:由商人社会地位低下到宋元明清时期社会地位的有所提高,但是古代士农工商等级观念始终没有改变。2.特点(1)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不平衡性。(2)抑商政策,商人社会地位低下,商业发展历程艰难曲折。(3)受制于农业的发展。(4)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弱。(5)城市的经济职能逐步增强,明清时期对外贸易由盛转衰。主题二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要点拓展]对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四性”的认识1.进步性: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说明在中国封建社会内部产生了新的生产关系,代表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总趋势。2.革命性:资本主义萌芽冲击并侵蚀着传统的自然经济形态,是中国封建社会衰落的重要表现,对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3.弱小性:资本主义萌芽只在部分地区的少数行业中出现,稀疏而微弱。4.缓慢性:发展非常缓慢,始终在萌芽状态中徘徊,直到鸦片战争前夕,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史料探究]5明清资本主义萌芽[解读]史料一①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_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年)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_400张。↓(1)史料信息①表明明代中期以后,民营手工业发展迅速,规模巨大,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②“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2)史料信息②说明在民营手工业中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已经出现,经济领域中出现了新的经济现象。史料二③清代沿袭明制设置的钞关,大有增加,计设户关26个,工关5个……清代税关对商船户缴税亦极为苛重,全国又缺乏统一税率,以至各关税吏敢于巧立名目,动辄以商人违反规定为由,没收财货……在这样的苛税下“商贾望见关津,如赴汤蹈火之苦”。——摘自彭雨新主编《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3)史料信息③说明清代设置关卡,征收商业重税,巧立名目,压制商业发展,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史学新论]史学界对资本主义萌芽的普遍看法及争论【史界观点】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国历史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在丝织业中表现最为典型、最为突出。但在具体研究中,又有不同意见:观点一王仲荦等学者认为,明代江南丝织业,已由家庭生产转为商品生产,由家庭的两性分工转为社会分工,手工业工场已经出现。观点二彭泽益等学者认为,“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是行会手工业老板和帮工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如果把这说成资本主义的劳资关系,乃是对史实的6误解。观点三徐新吾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前中国民营丝织业并未存在手工工场,机户一般还只是属于个体经济的小业主。【思考感悟】资本主义萌芽是封建社会内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最初形态,它的成长过程,便是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转变的过程。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从根本上说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但是各国资本主义萌芽的进程并不是遵循一个共同的模式的,因为国情不同,封建的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存在着较大差异。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两个条件:必须在少数人手中积累起为组织资本主义生产所必需的货币财富,以及要有一批失去生产资料并且具有一定人身自由的劳动者。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一般是经由两个途径实现的:其一是小生产者变为资本家,其二是商人直接支配生产。[对点训练]1.明万历年间“瓷镇(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这一记载包含的历史信息主要有()①流动人口众多②制瓷业发达③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④出现资本主义萌芽A.①②B.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解析:选D。“聚四方无籍游徒”说明流动人口多;景德镇是“瓷镇”,制瓷业发达;“佣工”说明有了雇佣关系,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从材料中看不出景德镇的制瓷业性质是官营还是私营。故答案为D。[史学新论]明后期社会转型研究【史界观点】近代社会最重要的特点,引用法国一位学者的话说,在于它以追求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作为经济活动的终极目的,经济增长成为价值观体系和物质活动的基点。但是,明清社会虽7有令人叹为观止的经济繁荣,却并未形成一个经济居社会生活主位的“经济社会”,由此也就不能提供出一个可以推动技术进步与发展的土壤环境。——赵津《从明清社会经济发展看技术革命发生的可能性:李约瑟之谜再探》“明后期社会转型研究”,从史学研究的角度来说,就是我国的古代社会究竟是向前发展变化的,还是停滞无发展的,在我国的古代社会能不能产生近代性的因素,我国古代社会能不能向近代社会转变。在这个问题上,我国史学界和国外史学界长期以来都存在较为激烈的争论和分歧。对于中国古代社会自身能否滋生新的近代社会因素,能否向近代社会转型,中外学者向来有不同看法。不同观点尽管很多,但归结起来只有两大学派:一派是不变论、无发展论、停滞论;另一派是变迁论、发展论、转型论。两派争论的焦点又集中在明代中后期至清代中期。【思考感悟】赵津认为中国明清社会虽然经济繁荣,但并不具备向近代“经济社会”过渡的条件,因为从追求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的角度看,中国传统的封建制度与政策是阻碍资本主义成长的。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起步、起始是指中国古代封建社会自身经过将近两千年的积累,孕育出新的社会因素,不同于以往的传统封建社会,而与未来的近代社会相同。新生的先进的社会因素代表了社会未来,显示了社会走向,各种新因素纷纷出现的明代中后期成为中国早期近代化历程的起点。[对点训练]2.(2013·高考浙江卷)(节选)1750-1850年是西方文明突飞猛进的重要阶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三在1750年,中西方的差距并不大;到了1850年,双方的差距不啻天壤之别。这不仅是中西方的差距,也是东西方的差距。到19世纪中期,印度完全沦为殖民地,埃及岌岌可危,地跨欧亚非的奥斯曼帝国风雨飘摇,伊朗横遭列强干涉。关于中西方差距拉大的原因,学术界现有三大基本观点:①主要是中国落后了;②关键是西方腾飞了;③在中国落后的同时,西方腾飞了。——据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等整理(3)关于中西方差距拉大的原因,您赞成材料三中的哪种观点?简要说明理由。解析:第(3)问事实上要求说明1750-1850年中西方差距拉大的原因,要从政治、经济、8思想等角度来阐述中国落后的原因、西方突飞猛进的原因。答案:(3)赞成①“主要是中国落后了”。理由:时代潮流变了,但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专制主义、小农经济和“天朝大国”的保守观念。赞成②“关键是西方腾飞了”。理由:西方经过一系列变革,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跟西方拉大差距的,不仅有中国,还有其他东方国家。赞成③“中国落后的同时,西方腾飞了”。理由:差距的拉大要考虑双方的因素。西方经过一系列变革,生机勃勃。中国基本上依然故我。一、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1.(2014·高考福建卷)明、清皇帝每年春都要举行一种祭祀仪式。读图,从中透析出的核心信息是()A.皇室祭祀的隆重排场B.专制君主的权威至上C.以农为本的立国理念D.统一国家的繁荣昌盛解析:选C。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解读图片信息,注意题眼“核心信息”。农耕作为中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社会的生产和生活,图片体现了皇帝重视农业,以农为本的理念,故选C项;A、B、D三项虽是从不同角度得出的认识,但都不能体现“核心信息”,故排除。2.(2014·高考大纲全国卷)芜湖是明代中后期著名的浆染业中心,当时松江的白布也要送到芜湖浆染,故有“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之说。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A.商品生产呈现区域化分工B.区域间有着不同的市场需求C.手工业技术水平日趋平衡D.抑商政策阻碍区域经济发展解析:选A。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注意提取材料信息。材料中的这句话描写了松江以织布为主,芜湖以浆染为主,可明显看出明代中后期纺织业已有区域的分工,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市场需求问题,B项不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手工业技术的差异而不是技术水平日趋平衡,9C项不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区域经济的发展,D项不正确。3.(2013·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

1 / 1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