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县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工作方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全县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工作方案为加强耕地质量建设,确保我县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根据X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X省工作方案的通知》(X府发〔X〕63号)和X省农业厅《关于进一步细化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职责分工的意见》(X农业函〔X〕8号)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一、耕地现状据我县X年农经年报统计数据,全县耕地总面积173926亩,农村人口235657人(其中农业人口:137511人),人均耕地0.738亩,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当前耕地质量状况总体良好,但仍存在诸多障碍因素,无法满足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一)耕地质量现状摸清了耕地质量家底。通过近年来开展的县域耕地地力评价工作,结合我县耕地地力评价报告,查清了全县耕地土壤有机质、养分、酸度等状况,摸清了演变规律及其原因,掌握了我县耕地生产能力、各地力等级面积、分布及存在问题,研究集成了一批有机培肥、水肥调控、酸化治理等有针对性的土壤改良技术模式,建立了耕地资源信息化管理系统。我县人均土地资源相对较多,但土地质量较差。全县土地面积4303776.4亩(国土详查数),农耕地约17.39万亩(其中:水田13765亩,旱地160161亩),占7.7%,园地占1.3%,林地约380万亩,占80.0%,牧草地占1.7%,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占1.1%,交通用地占0.6%,水域占2.5%,未利用土地占5.1%。农耕地中坡度25度以下耕地占52.5%;25度以上耕地占47.5%。土壤质地以砾石土为主,次为壤土、粘土,粗骨性很强,耕地质量差;酸碱度适中,有机质含量相对较高,宜种度较广,但产量总体较低。县境气侯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侯类型,气侯温和,降水丰沛,雨热同季,干湿分明。年平均气温15.6℃,年平均降水1002.7毫米,年平均无霜期276天。旱地多水田少,属于雨养农业,灌溉能力低。一些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水利设施基础较差且年久失修、中低产田面积大、分布广、区内机耕路及田间渠道网络不健全,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差。滴灌、喷灌、温室、机耕、机收等农业技术装备推广力度较弱,农业机械化水平总体较低。我县属典型的山区县,就不同乡镇灌溉能力而言,以无灌为主,覆盖全县耕地面积89068.28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50.8%,除安昌镇和都坝乡外,其余各乡镇均有不同面积耕地处于无灌条件。耕地地力评价结果表明,全县耕地土壤30个土种统计的pH值范围介于5.8-7.5之间,其中水田pH值范围介于5.7-7.5之间,pH值中值为6.8,旱地pH值范围介于5.8-7.5之间,pH值中值为6.9,总体呈微酸性到中性水平。全县耕地土壤30个土种统计的土壤有机质含量范围介于15.1-37.9g/kg之间,其中水田土壤有机质含量范围介于15.9-37.9g/kg之间,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值为23.9g/kg,旱地土壤有机质含量范围介于15.1-36.8g/kg之间,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值为20.4g/kg,总体水平呈中等和缺乏水平。全县耕地土壤30个土种统计的土壤全氮含量范围介于0.92-1.97g/kg之间,其中水田土壤全氮含量范围介于1.0-1.97g/kg之间,土壤全氮含量平均值为1.39g/kg,旱地土壤全氮含量范围介于0.92-1.95g/kg之间,土壤全氮含量平均值为1.2g/kg,总体水平呈丰富、中等和缺乏水平。从耕地质量现状看,中低产田面积依然较大,障碍因素依然较多,主要有耕层变浅、土壤酸化、土壤重金属超标、土壤缺素、土层浅薄、剖面构型欠佳以及灌排能力低、土层易受侵蚀等。在养分供给上存在不平衡的问题,粮田缺素面积依然较大。(二)开展土壤重金属调查情况我县开展《2014年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项目》《X年水稻重金属协同监测项目》《2018年农产品产地环境及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项目》以及历年开展的省级例行监测工作等,通过数据显示,我县耕地质量相对较低,农产品产地环境相对较好,但应注意农业生产中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和农膜问题,加强耕地质量培育,控制耕地外来污染,推进保护性耕作,增加耕作层厚度,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和耕地基础地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水肥一体化技术,控施化肥,严格控制工矿企业废弃物排放堆积,阻控重金属和有机物污染,做好矿产开发地的复垦工作,重点控制农膜残留,推广地膜残留农艺防治技术和地膜回收再利用技术。二、耕地改良利用与生产现状(一)发展趋势近年来,耕地质量建设受到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国家重新修编了《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出台了补充耕地质量验收评定、设施农用地管理等文件,每年的1号文件都有坚决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提高耕地质量的内容。一方面,各级政府日益重视耕地质量建设工作,扶持力度不断强化,耕地质量项目和规模不断加大,必将极大地推动全县耕地质量的总体持续提升。另一方面,通过项目实施带动和广泛宣传,农民施肥观念和施肥方式逐步改变,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的社会共识逐步建立,为下步工作的深入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制约耕地质量提升的障碍因素依然存在,有些问题还有加重趋势。在当前粮食持续增产压力之下,通过实施土壤改良修复,消除土壤障碍因素,提升耕地产出能力,向“问题”耕地要效益,将是未来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二)改良利用经验1.推动了耕地质量不断提升近年来我县高度重视耕地质量建设,投入不断加大。通过测土配方施肥、土壤有机质提升、耕地质量提升、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高产创建等项目的实施,我县耕地地力等级及肥力水平不断提高,农田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施肥结构不断优化,耕地质量及耕地生产能力得到明显提升。2.把好了高标准耕地质量关在着力做好相关文件、规范宣贯工作的同时,农业、国土部门尽职克难、协同配合,自X年我县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启动以来,开展了X自治县X-X年高标准农田验收评定工作,完成评定面积6.3285万亩,其中新建高标准农田33414亩,改造提升29871亩。3.其他保护措施除上述措施外,还通过基本农田保护等项目对全县耕地土壤进行培肥与保护。我县根据《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划定了我县的基本农田保护区,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对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以满足我国未来人口和国民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为农业生产乃至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发展起到保障作用。三、我县土壤污染原因分析通过对土壤重金属超标情况分析,在一些重工业高耗能的重点污染区,农田土壤重金属点位超标率较高。一般农区土壤重金属含量超标较少,部分地区土壤重金属含量虽未超过限值,但与背景值相比,累积现象也较为严重。在以上诸多障碍因素中,有些是自然条件造成的,如土层薄、剖面构型欠佳、土壤盐渍化等,有些是自然条件和人为管理造成的,如土壤酸化、土壤重金属超标、有机质含量低、土壤缺素等。其中,土壤重金属超标是近几年凸显的新问题,发生面积比较大,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并呈进一步加重趋势。我县是旅游大县,但是工业占比不高,还处于工业转型、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各类污染源的排放总量仍有继续扩大态势,农田土壤环境质量将面临严重威胁,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形势严峻。四、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技术模式X年5月31日,国务院印发《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备受关注的环保“土十条”正式出台,从十个方面提出了达到上述目标的“硬任务”。土壤污染治理是个复杂长期的系统工程。目前我国农田修复技术涉及物理技术、化学技术及生物技术多种。然而“土十条”指出,对于轻度及中度污染耕地,采用“农艺调控、替代种植等措施,降低农产品超标风险。”对于重度污染耕地,采用退耕还林还草或种植结构调整。可以看到,未来污染耕地的治理将以农业生态修复为主,而重度污染耕地直接采用土地利用方式的调整来进行管控。(一)土壤污染的生物修复土壤污染物质可以通过生物降解或植物吸收而被净化。蚯蚓是一种能提高土壤自净能力的动物,被人们誉为“生态学的大力士”和“净化器”,能处理生活垃圾和工业废弃物以及农药、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积极推广使用农药污染的微生物降解菌剂,以减少农药残留量。利用植物吸收去除污染:严重污染的土壤可改种某些非食用的植物如花卉、林木、纤维作物等,也可种植一些非食用的吸收重金属能力强的植物,如羊齿类铁角蕨属植物对土壤重金属有较强的吸收聚集能力,对镉的吸收率可达到10%,连续种植多年则能有效降低土壤含镉量。(二)施加抑制,减少作物吸收轻度污染的土壤施加某些抑制剂,可改变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方向,促进某些有毒物质的移动,淋洗或转化为难溶物质而减少作物吸收。常用的控制剂有石灰、碱性磷酸盐等。施用石灰可提高土壤pH值,使镉、铜、锌和汞等形成氢氧化物沉淀。施用石灰石,稻谷含镉量可降低30%左右。氢氧化镉的pH值在10以上才能完全沉淀,pH值大于6.5时汞就能形成氢氧化物和磷酸盐沉淀,而钙离子能防止汞离子争夺植物根表面的代换位置,使植物吸收汞明显减少。因此,施用石灰还可以使作物降低对放射性物质的吸收达70%~80%。碱性磷酸盐可与土壤中的镉作用生成磷酸镉沉淀,在不能引起硫化镉沉淀的弱还原条件下,磷酸镉的形成对清除镉污染具有重要意义。(三)控制化肥施用,增施有机肥有机胶体和粘土矿物对土壤中重金属和农药有一定的吸附力。因此,增加土壤有机质,改良砂性土壤,能促进土壤对有毒物质的吸附作用,是增加土壤容量,提高土壤自净能力的有效措施。1.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通过土壤理化性状分析、田间试验、农户调查等制订施肥建议,指导农户科学选肥、平衡施肥。将普通过磷酸钙等酸性肥料改为钙镁磷肥等碱性肥料,钾元素的补充提倡通过使用草木灰等有机肥料。重点推广缓控释肥料,提高肥料利用率。2.提高农民科学施肥意识如推广配方施肥,即根据农作物的目标产量和土壤养分的测试值,确定施肥量、施肥种类、施肥时期等,使土壤养分供应处于最佳状态;对易挥发的化肥采取深施覆土并及时灌溉;同时,采取有机肥与无机肥的混合和交替使用的方法降低对土壤的破坏和污染,维护土壤的自然生态。缓释尿素的使用,可减少氮肥的流失。我国目前开发出的根瘤菌肥、磷细菌肥、钾细菌肥、固氮菌肥和复合菌肥等,微生物农药能专一地杀死靶标生物,而不会使害虫产生抗药性无残留,也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3.大力推广喷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在适宜地区,实行喷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是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的关键技术之一,可节肥30%以上、节水40%以上、省工70%。做好示范、搞好宣传、做好耦合试验(在测土化验的基础上开展水肥一体化集成技术试验,总结最佳的施肥量、施肥时间、灌水量对作物生长的影响,总结最佳的水肥耦合方式)。4.增施有机肥通过政府采购控制,减少化肥采购,增加有机肥采购,引导当地老百姓增施有机肥减少化肥施用。(四)改变耕作改变耕作制,改变土壤环境条件,可消除某些污染物的毒害。DDT和六六六在旱田中降解速度慢,积累明显,残留量大。改水田后DDT降解加快,仅1年左右土壤中残留的DDT已基本消失。所以实行水旱轮作,是减轻或消除农药污染的有效措施。(五)积极推广绿色防控技术积极推广自然、物理、生物防治措施,利用益鸟、益虫和某些病原微生物来防治农林病虫,大力推广太阳能频振杀虫灯、黄板等物理防控。有效地防治农业病虫害、减少化学合成农药的使用又能减轻化学农药的污染,从而达到病虫综合防控。(六)秸秆还田技术,循环利用根据作物种类、农业机械化水平等条件,因地制宜选择适合当地的秸秆还田方式,在粮食播种面积大、秸秆禁烧压力大、土壤重金属污染不严重的村,实施秸秆还田综合利用技术,以粮—(秸秆)—粮/油、稻—(秸秆/菌渣)—油为重点推广模式,结合秸秆机械粉碎还田,实现废弃物循环综合利用,避免焚烧秸秆,改善空气质量。(七)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开展“田网、路网、渠网”建设,以建设农田灌排渠道,排涝降渍,土地平整培肥地力和推进农业机械化水平为主攻方向,建立健全农田灌排渠系,整治农田蓄引提工程,开展节水农业示范;整治田间生产便道和农村机耕道,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强生态修复,开展田型调整。合理设置台位和田面宽度,避免大规模移动土方;合理选用施工机械,开展表土剥离,分带或就近集中堆放,表土剥离

1 / 1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