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亲爱的爸爸妈妈》课件精讲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西蒙诺夫西蒙诺夫亲爱的爸爸妈妈聂华苓学习目标:1、掌握生字词含义。2、理清故事情节。作者简介:西蒙诺夫,苏联作家。生于军官家庭,1934年开始写作。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1942年加入共产党。创作以战争题材为主。长篇小说《日日夜夜》,诗集《友与敌》获斯大林奖金。1959年至1971年发表的三部曲《生者与死者》、《军人不是天生的》、《最后的夏天》获1974年度列宁奖金。聂华苓,女,美国华裔作家,1921年生,湖北武汉人。1949年去台湾,开始发表作品。1964年赴美定居,代表作《台湾轶事》。聂华苓的作品以深邃的历史感表现现代中国的沧桑变化,抒写台湾中下层人们的乡愁和海外浪子的悲歌。创作坚持“溶传统于现代,溶西方于中国”的艺术追求。这是一篇战地通讯。在二战后期,一位苏联青年、红军战士,在解放南斯拉夫的战斗中牺牲了,他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土地上。南斯拉夫老妇人育乞西不忍红军烈士暴尸战场,为他堆了一个坟堆。老妇人对一个苏联青年情同母子,他们之间已经没有国界,这是反法西斯同盟的军民用血肉凝结的情谊。烛光,是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烛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烛光,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通讯是记叙文体的又一实用文体,包括人物通讯、事件通讯等。它和新闻一样,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时效性),但报道的人和事比新闻更具体更系统,注重故事性和生动性。通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对材料进行精心的选择和合理的安排,努力写出人物的思想,突出事件的本质意义。《蜡烛》是一篇战地通讯。《亲爱的爸爸妈妈》导读:1988年10月21日,作者在南斯拉夫克拉库耶伐次参加悼念活动。47年前(1941年),纳粹在这座小城大肆屠杀,一天之间,杀死了7000多人,其中包括300多个孩子。47年来,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这段沉重的历史,从1945年起,每年10月21日,成千上万的人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举行悼念活动。作者在当年纳粹大屠杀的地点,感受到历史的残酷与沉痛,感受到人民的悲哀和愿望,写下了这篇文章。自主学习:自主阅读课文《蜡烛》和《亲爱的爸爸妈妈》,边读边勾画。生字词、好词好句、写作手法、让你感动的地方、疑惑的地方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全球性大战,大约九千万士兵和平民伤亡,三千万人流离失所。其空前的广度、深度和烈度,成为人类战争史上的一次大革命,给予军事战略和战争观以巨大影响。六十年后的今天,回首二战的历史,那一幅幅残酷而血腥、雄伟而悲壮的历史画面,永远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令人难以忘怀。二战风云南京大屠杀完南京大屠杀“南京大屠杀“展厅右图:上饶集中营的铁丝站笼(刑具)抗战胜利抗战中的中国坦克部队一个侵华日本老兵的忏悔。俄罗斯纪念苏联卫国战争胜利60周年拂晓瓦砾闪烁地窖烛芯鞠躬颤巍巍碉堡迫击炮迫不及待晃眼摇晃二、解释词语1、名副其实:2、肃穆:3、永垂不朽:fúlìshuòjiàoxīnjūgōngchànwēidiāopǎipòhuǎnghuàng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副,符合。严肃安静。(多指姓名、事业、精神等)永远流传,永不磨灭。垂,流传;朽,腐烂。一、注音肃穆荒谬憧憬呵护杀戮悼念屹立蜿蜒恍惚明赫白聂华苓sùmùmiùchōngjǐnghēlùdàoyìwānyánhuǎnghūhèlíng矗立:指高的物体,如眼前矗立着大厦。着眼于直,是直而高地立着。一般用于物,不用于人。例如:烟雨楼矗立在青翠的大树丛中。耸立:高的山或物上放置,如山上耸立着雕像。着眼于高,高而突出地立着。例如:在海平线上……像是有一座城堡耸立在海天之间。又如:群山耸立。屹立:指人的面貌、精神屹立不倒。着眼于稳固。原指山稳固而高高地独立着,后来指人或物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常用来比喻坚定不可动摇。例如: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人民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每日赠语:西蒙诺夫西蒙诺夫亲爱的爸爸妈妈聂华苓仔细阅读《蜡烛》、《亲爱的爸爸妈妈》,你更喜欢哪篇文章?请说出理由。我喜欢_____,因为它_____(感动、写法……)或者你觉得文中有疑惑或者不合理的情节吗?德国人又在开炮了……“老妇人想了半天……慢慢地爬出了地窖。“(14段)“她不会匍匐前进……她太衰老了……走进了方场。”(15段)1.炮火连天,环境险恶。2.年老体弱,掩埋吃力老妇人“把他拖走。路并不远……休息了三次。”(23段)“几小时的功夫,她一捧又一捧……的坟堆。”(26段)“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嘴唇和前额。”(25段)“她轻轻理好了他的头发……她在他的旁边坐了下来,”(17段)3.视若亲人,沉痛哀悼“做好了坟堆后……摸出……怀里的东西”、“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老妇人对着这烛光……那黑色的大围巾。”(28、29段)“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插在那老地方。”(40段)4.点燃婚烛,真情祭悼1944年9月19日—20日贝尔格莱德萨伐河前的方场中央。南斯拉夫的一位老妇人。老妇人亲眼目睹了一位苏联红军战士为解放贝尔格莱德而牺牲。老妇人不顾年老体弱冒着敌人炮火,用了一夜时间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士,并在坟上点燃了她珍藏45年的一对结婚喜烛。老妇人的结婚花烛将永远燃烧在两国人民心中。速读《蜡烛》,找出本文的新闻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整体感知南斯拉夫老妇冒死埋葬并祭奠红军战士9月20日拂晓前,我红军某连攻占萨伐河桥头堡的德军据点,搜寻前日在此牺牲的一名战士时,发现一名南斯拉夫老妇人已将其遗体掩埋。这名战士是前日偷袭桥头堡时不幸牺牲的,老妇人发现后不顾敌军的枪林弹雨,冒死将战士遗体拖入附近一弹坑掩埋,并在战士坟头点起一支喜烛,默默守候一夜。今晨我军某连到达时,坟前的蜡烛仍在燃烧,老妇人没有说话,只是向战士们庄严地深鞠一躬后离开了。象征着苏南两国军民深厚情谊的烛火将永远燃烧!请你试着把这篇战地通讯改写成一则简短的消息,注意消息的五部分结构,即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思考:本文是如何写得这么感人的?你认为课文和改写成的这则消息相比,最大的不同是什么?通讯和消息的写作目的不同,消息是为了及时准确地报道事实,通讯是为了通过报道典型的人物和事件来感染读者。思考: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你想过《蜡烛》一文让你感动至深的原因呢?你能写出这么感动人的文章吗?1、题材感人:重点描写老妇人掩埋苏联烈士的过程,突出蜡烛、烛光。2、着力描写感人因素:环境危险,炮火连天;老妇人年老体弱,不顾个人安危,艰难地掩埋苏联战士。(强烈反差)3、蜡烛的珍贵意义:老妇人真藏了45年的结婚蜡烛一直不舍得用,现在拿出来点在烈士的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特殊环境里,烛光显出了特殊的意义。老妇人饱受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仇恨侵略者,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她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无所畏惧,不怕艰难,安葬烈士,并把结婚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陪伴。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一、课文对炮火有多少次描写?有什么作用?对炮火有十一次描写。作用:对炮火的多次描写,为人物活动设置了一个典型环境,写出了德军的残忍疯狂,突现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临危不惧。二、课文对蜡烛有多少次描写?有什么作用?在一个特殊的环境、特殊的氛围中,反复描写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烛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是两国人民用血肉凝结的深厚情谊的象征。文章还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地反复描写?它们又各有什么作用?对黑围巾有五次交代。反复描写黑色的大围巾对表现主旨、刻画人物形象有极大的作用:黑色的大围巾”表达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写出了老妇人对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跨越国界、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对老妇人动作的反复描写(如三次写“跪”、三次写“爬”、三次“休息”。作者通过这些细腻的动作描写,展现了老妇人美好的心灵,表达了这位南斯拉夫母亲对红军烈士的至情至爱,十分感人。让我们从中感知这位南斯拉夫母亲的伟大内心世界。“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的含义。这一点火焰”是指那微弱的烛光,“不会熄灭”、“永远燃着”是有象征意义的。象征着老妇人对烈士的敬意,象征着红军战士为了和平而献出了生命;象征着一个母亲对儿子的深情厚谊——这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补充说明它非同寻常的意义,表现老妇人给红军烈士献出的是一份最珍贵的感情。一、朗读第28段,揣摩这里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第29段的末句,这里又提到围巾的颜色,有什么特殊的意味?黑色表示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这一着色,渲染了肃穆气氛,说明了老妇人的哀悼之情。原句勾画了经战争破坏后的环境及烛光的背景,控诉了法西斯强盗对人类文明的践踏。文章再次点出结婚喜烛是老妇人惟一珍爱的东西,点出非同寻常的意义,表现了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战士至高无上的感情。并且原句没说出真名,而说“南斯拉夫母亲”和“一个苏联青年”,揭示这种感情的意义,是两国军民感情的集中表现,而这种感情又达到了母子情深的境界。第43段,这段文字如果改写成“在方场上,老妇人的蜡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契柯拉耶夫的坟头”,同原句比较一下,说说原句好在哪里。我感动的地方、疑惑之处、欣赏的句子……概括起来,四个部分记述纪念活动的四个片断:一、来到纪念地二、看纪念演出三、参加座谈会四、参观纪念馆除了与纪念活动有关的文字,作者还写了些什么?有什么用意?课文还联系到南京大屠杀。作为华裔作家,一颗“中国心”使她想到了南京大屠杀,那更是惨绝人寰的杀戮,被害者达30万人,日本法西斯匪徒的疯狂,更是灭绝人性,惨无人道。作者把西方与东方联系起来,在宽广的层面上突出世界和平这个主题。另外,课文还写到一位西德作家和一位日本作家的发言。西德作家真诚的忏悔赢得了人们的宽容和尊重。日本作家则是自私的狡辩,想为日本军国主义开脱罪责,只能引来人们的反感与冷落。作者这样写,意在警示人们:至今还有人不愿正视历史,仍为侵略辩护,这潜伏着新的危险。关键词句:“那就是我带走的沉重记忆,但这是个美丽的记忆”,关键词为“沉重”“美丽”。齐读引文,筛选关键词句。“沉重的记忆”指纳粹党在克拉库耶伐次埋葬了7000名被残杀的人。“美丽的记忆”指克拉库耶伐次的人民被敌人杀戮的那一刻所表现出来的整个民族的英勇。沉重的记忆“指什么?“美丽的记忆”又指什么?萨特的话是很精辟的,特别是说他的记忆是“沉重”的,又是“美丽”的,可以作为全文的一个引子,回味起来,又是本文的点睛之笔。从萨特的话又可以看到克拉库耶伐次留给后人的警示已越过国界。正文前面为什么引用萨特的话?不好。课文通过再现被残杀者有血有肉的生命活动,反衬法西斯的残酷。“亲爱的爸爸妈妈”突出孩子们撕心裂肺的最后一声呼喊,让我们想见当年那场屠杀的情景,对残杀者的凶残感受得更为深切。如把文章的标题改为“克拉库耶伐次之行”,好不好,为什么?1.凄风。苦雨。天昏。地暗。(连用四个句号,起到了什么样的表达效果?这里仅仅是在描写天气吗?)这里不仅是描写天气,而且在渲染气氛,“天地亦与人同哀”。连用四个句号,成为四个短句,使每个字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表意功能,易激发读者的想像,使读者充分感受到无限悲哀的气氛。“全是”一词包含了作者对被残杀者的深切同情,对屠杀无辜平民的法西斯强盗的愤怒控诉。2、“他们杀孩子、老师,也杀牧师、工人、木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纯朴勤劳的普通市民。”(“全是”一词强调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其实并不矛盾。成千上万的人来纪念当年被残杀的人,特别是两位生还者来到这里,半个世纪前残酷的历史呈现在人们跟前,在凄风苦雨的悲哀气氛中,历史和现实融合了。残酷的历史令人悲哀;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历史,成千上万人来到这里纪念死者,这又是美丽的。这一切都是真实的;47年前纳粹竟然认为种族有优劣,要消灭劣等种族,这是何等荒谬。3.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如何理解这看似矛盾的议论。)4.他们坐在书桌前……(引

1 / 5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