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一、时空坐标二、特征概览资产阶级先后提出了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等救国方案,开始探索在中国建立民主政治的道路政治上表现从甲午中日战争到五四运动(1894~1919年)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峰时期,资产阶级先后发动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舞台上都异常活跃阶段特征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都推动了社会生活向文明化方向发展社会生活上资产阶级的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和科学思想先后登场,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思想上资产阶级在“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下,积极创办实业;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一战期间出现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经济上表现一、民族危机加深原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甲午中日战争根本原因:日本工业革命后需要在中国抢占商品市场,掠夺生产资料直接原因:朝鲜东学党起义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在世界范围内抢占殖民地直接原因:义和团运动影响《辛丑条约》《马关条约》条约1900~1901年1894~1895年时间德、奥、美、法、英、意、日、俄日本侵华国家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甲午中日战争①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民族危机空前严重;②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③中国各阶层展开救亡图存的斗争;④洋务运动的破产①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②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二、中国人民的抗争探索1.义和团运动(1)背景:19世纪末,民族危机空前尖锐。(2)概况:义和团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由山东发展到京津地区,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3)作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阴谋;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2.辛亥革命(1)条件:①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②思想基础: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成为指导思想。③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广泛建立;1905年,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成立。④实践:各地革命党人发动的起义。(2)过程:①武昌起义:1911年10月,武昌起义胜利,清朝统治土崩瓦解。②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以五色旗为国旗。③制定约法:1912年3月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④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1912年2月,宣统帝下诏退位,3月,袁世凯在北京正式就任临时大总统。(3)意义:①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②推动了中国民主化进程,促进了民主革命的发展。三、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1.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1)原因:①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②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2)表现:棉纺织业发展尤为迅速。2.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1)背景:①民国的建立和民国政府实行了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②民族资产阶级受“实业救国”的影响,积极投身于兴办实业的运动中。③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等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有力推动。④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2)表现:①1912~1919年,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②代表人物有张謇、荣宗敬、荣德生等。(3)影响:为新文化运动和中国民主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提供了阶级和经济基础。四、思想解放的潮流1.维新思想(1)兴起:19世纪90年代初,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2)内容:宣传了西方的启蒙思想,批判了君主专制制度,提出了开国会、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的主张。(3)特点:将西方启蒙思想与中国儒家思想结合起来。(4)意义:①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②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2.孙中山和三民主义(1)1905年,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2)内容:民族主义即民族革命,“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权主义即政治革命,“创立民国”,是三民主义的核心;民生主义即社会革命,“平均地权”。(3)评价:三民主义思想集中代表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发展经济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3.新文化运动(1)背景: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要求在思想上冲破封建思想的牢笼。(2)兴起: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3)内容: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4)意义:①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②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五、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生活的变迁1.社会生活的变迁(1)维新变法期间: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2)辛亥革命时期:①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②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③民国政府颁布《剪辫通令》,革除结辫陋习。④礼仪简化,显示出平等、自由等文明精神。2.交通事业的进步(1)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1909年京张铁路通车。(2)1918年中国航空事业起步。3.通讯工具的变迁清朝晚期,电报、电话开始出现;民国时期,通讯事业进一步发展。4.大众传媒的变迁(1)报刊业的发展:维新派、革命派和新文化阵营都把报刊作为宣传自己主张的工具,中国报刊业呈现出繁荣景象。(2)影视事业的发展: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考点一中华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和中国人民的继续抗战与探索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晚清中国现代化的趋向2013广东文综:辛亥革命的影响2012福建文综:辛亥革命的历史成果及意义2011新课标全国卷:清末中央集权的变化趋势考题统计从历史起因、条件、规律、趋势、影响、意义的角度考查考向11.(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命题立意]本题从历史发展趋势的角度考查对晚清时期中国走向现代化的理解,考查知识的迁移和理解能力。[解析]一般而言,现代化包括了学术知识上的科学化、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等。中国的洋务运动兴办近代工业,迈出了中国现代化的第一步;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主张变革中国的政治制度,体现了政治上民主化的趋向。这三者最能体现现代化这一趋向。选择B项。[答案]B2.(2013·广东文综)“革命,革命,剪掉辫子反朝廷;独立,独立,中国岂是鞑子的!”这首歌谣反映了当时()A.革命的主要目的是移风易俗B.民族主义思想已影响到民众C.民族区域自治思想深入人心D.反对帝国主义成为思想主流[命题立意]本题从历史影响的角度以歌谣为切入点考查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解析]从“剪掉辫子反朝廷”可知此时为清末,则此时的指导思想为旧三民主义,没有明确反帝反封,因而D项错;民族区域自治是新中国的政策,故C项错;革命的主要目的是政权问题,故A项错。[答案]B2013天津文综:报刊发行增多与辛亥革命的关系2013海南单科:归纳辛亥革命的特点2011江苏单科:中华民国体制与美国政体原则的联系2011福建文综:归纳辛亥革命的不足及原因考题统计从知识比较、联系、概括、归纳等综合能力的角度考查考向23.(2013·海南单科)武昌起义后全国有15省先后宣布独立,各省先后担任最高军政长官(都督)者背景不尽相同,其中新军将领13人,革命党5人,咨议局议长3人,巡抚3人,布政使1人,提督1人,督练公所总参议1人。据此可知辛亥革命()A.具有广泛社会基础B.具有明显的妥协性C.属于资产阶级革命D.属于自上而下的革命[命题立意]本题从归纳综合能力的角度考查辛亥革命的特点,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归纳问题的能力。[解析]考查数据分析,全国有15个省,其中革命党只有5人,旧军阀和立宪派很多,体现出革命具有很强的妥协性,所以选B。辛亥革命没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排除A;辛亥革命属于资产阶级革命,但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辛亥革命是自下而上的革命,排除D。[答案]B一、对西方列强发动侵华战争的几点认识1.从起因看,与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和程度密切相关。例如两次鸦片战争反映了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西方列强商品输出的需要;甲午中日战争反映了向帝国主义过渡期间西方列强资本输出的需要;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反映了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的西方列强分割世界、瓜分殖民地的需要。2.从发动者看,侵华国家出现由一国到多国,再由多国到一国的变化。3.从结果看,除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外,其他战争均以中国战败而告终。4.关于列强侵华的影响,从世界范围看,实质上体现了西方国家以先进的生产方式征服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原料产地、商品销售市场和资本投资场所;对中国而言,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但最主要的,我们应看到西方侵略是近代中国贫困和落后的根源。二、辛亥革命“成功”和“失败”的表现1.“成功”的表现(1)政治上:它推翻了清朝的腐朽统治和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2)民权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规定了人民的民主权利。(3)思想上: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民主主义思想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4)经济上: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外反动势力对民族资本主义的束缚和压力,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5)世界上:辛亥革命促进了亚洲民族解放斗争的发展。2.“失败”的表现(1)社会性质未改变: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2)革命成果被废除:袁世凯及其以后的北洋军阀拒绝执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民主共和徒有虚名。考点二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2013福建文综:民国初年外资企业在华数量变化的原因2013浙江文综:近代天津民族企业的发展及意义2011广东文综:清末重农抑商观念的转变趋势考题统计从历史起因、条件、规律、趋势、影响、意义的角度考查考向11.(2013·浙江文综)据《中国近代报刊史》,《时务报》初创时,每期只销4000份左右,半年后增至7000份,一年后达到13000份,最多时销达17000份,创造了当时国内报纸发行量的最高记录。这一现象说明()A.通俗性报刊广受普通民众欢迎B.《时务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C.维新派有效利用新式媒介开启民智D.国人所办的报纸市场需求极大[命题立意]本题从历史影响的角度,以《时务报》发行量的变化为切入点,考查我国近现代报业的发展,考查对材料的解读和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于维新变法运动的理解。《时务报》是维新派最重要、影响最大的机关报,以变法图存为宗旨,分设论说、谕折、京外近事、域外报译等栏目。故答案C符合题意。[答案]C2013江苏单科:民国初年报纸名称变化与当时政治形势的关系2012广东文综:归纳清末旧工业衰落与工业革命的联系2012四川文综:近代不同地区消费观念的比较2012海南单科:归纳近代生产关系变革的历史主题2011浙江文综:近代新旧婚姻礼仪的比较与联系考题统计从历史知识比较、联系、概括、归纳等综合能力角度考查考向22.(2013·江苏单科)1909年,《京华百二竹枝词》曰:“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眼前报馆如林立,不见‘中央’有‘大同’(‘中央’‘大同’均为当时报纸名称)。”这一描述表明()A.报纸宣传成为变革根本动力B.描述者倡导报纸产业多元化C.描述者肯定报纸的教化功能D.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控制[命题立意]本题以20世纪初北京报业的发展状况为切入点考查近代中国报纸的影响,考查对材料的处理能

1 / 8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