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课程组制2010年2月26日填写说明1.教学录像观后感的各项内容,要实事求是,认真填写。2.教学录像观后感以1000字左右为宜,观点正确,段落分明,结构合理,内容充分。3.严禁抄袭,一经发现0分处理。4.按各指导教师规定规定时间和要求提交(提交纸制和电子版)。5.封皮为4号宋体;表格为5号宋体,表格控制在当页。6.封皮填写:小组代表人为1人,院系班级和联系电话均为小组代表人资料。7.教学录像观后感正文格式:题目(40个汉字以内、4号宋体、加粗、剧中)正文内容(1000字左右、小4宋体、1.5倍行距)观后感题目千古丝绸路完成时间2012年9月27日----2012年10月2日院、系、班级学号姓名备注小组成员观后感内容简介200字左右观看完《丝绸之路》,首先对丝绸之路的路线及历史、来历有所了解,丝绸之路对于当时宗教、经济、文化的传播普及有重大意义。另外在这条路上,分布有很多小国,富庶一时。又有诸多宗教寺庙,特别是佛教寺庙,佛教石窟壁画,留下了各类佛教故事和传说,那些掩在黄土之下的壁画成为现在研究佛教的重要证据。观后感自我评价100字左右本文较系统地描述了丝绸之路的背景、地理位置、功能等方面的知识,向我们展现了丝绸之路大概的样貌,同时曾经辉煌灿烂的佛教文明又发人深省。我们不经要问:之前我们绘制的佛教石窟壁画为何落入他人之手,只留下一些断壁残垣?教学录像名称《丝绸之路》教师评语教师综合评分题目10分结构30分内容50分特色10分总评分观后感正文:千古丝绸路它是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文化、经济、宗教都通过它传播向各地。伴着黄沙,驼铃声声,走过了一拨一拨的商旅,他们带着各国的服饰,饰物,牲畜走向另外的国家;一个僧人从天山南部带着佛教宗卷将佛教传向当时的中国,在这条路上,埋葬了多少古老的文化遗迹,不被人知晓的文明,掩藏在黄沙下。它不仅是世界上最长的一条通商之路,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之路和人类民族迁徙之路。婀娜的腰肢,旅人的篝火,双耳陶壶里甘甜的椰枣,沙丘上骆驼商队的铜铃声和远处佛寺传来的空灵而深邃的笨钟声,还有那清冷月光下石窟里泛着矿石夜光的壁画,沙漠上僧人的脚步逐渐被风沙掩盖的呜咽······这一切像一场静默的电影,上演在古老的路上。它就是丝绸之路:汉代进入通畅期,唐代进入鼎盛期,元代进入黄金期,它从古都长安到伊斯坦布尔,直线距离七千一百里。最初的丝绸之路却并不叫丝绸之路,188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他的《中国》一书中首次使用丝绸之路一词代替了曾经出现过的玉石之路、佛教之路等名称。从此以后,丝绸之路以其鲜明的形象性成为了这条已存在2500多年的古代商道的通用名称。实际上,丝绸之路是对远古以来连接亚洲、非洲、欧洲的东西交通道路的总称。现在人们所说的丝绸之路主要指西域沙漠中的绿洲之路。这条路由东往西的延伸一次是从长安或洛阳为起点,经过河西走廊出玉门关和敦煌的古阳关西去,进入新疆后分成北道、中道、南道三条路线西行。距离如此遥远,分支多,不愧是世界最长的通商之路。这条路上分布有诸多小国,古楼兰,焉耆,轮台,库车,他们一度非常富庶,拥有自己的文化,为各路商旅行人提供食物与住处。然而经历了漫长岁月,他们也在战争中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在途径丝绸之路,各国考古学家发现了当时居住生存的人种,还原了最初的繁华。“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的诗可以告诉我们,楼兰曾发生过激烈的战争,可以想见当时的狼藉。在这里曾出土一具近4000年前的女性干尸,眼大窝深、鼻梁高窄、下巴尖翘,具有明显的欧罗巴人种特征,证明了民族大迁徙。在看到楼兰美女图片的一刻,蓦地,我想起了席慕容的诗《楼兰新娘》:“我的爱人,曾含泪,将我埋葬,用珠玉,用乳香,将我光滑的身躯包裹,再用颤抖的手,将鸟羽,插在我如缎的发上······。”不知道当时的情景是不是如诗所言,却也充满了神秘与期待。丝绸之路在地理上,只是跨越亚欧大陆的一条通道,然而它对于世界文化的意义却远非如此,它的东西两端分别是东西方文明的源头,就像编织丝绸的经纬线一般,将中国、埃及、印度和希腊、美索不达米亚编织在一起,成为了一个永不枯竭的想象的源泉。在通讯和交通都不发达的古代,对于丝路两端的民族来说,它就意味着通往彼岸的舟楫,意味着陌生而奇异的世界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