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豳风・七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诗经·豳风·七月》豳bīn:古地名,在今中国陕西省旬邑县西南。教学要求•了解《诗经》的产生年代、创作背景及相关常识;•了解《诗经》的大致内容、分类和主要思想;•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诗歌305首,其中6首为笙诗,只有题目,没有诗,故又称“诗三百”。•按用途和音乐分“风、雅、颂”三部分。其中的风是指各地方的民间歌谣,其中的雅大部分是贵族的宫廷正乐,其中的颂是周天子和诸侯用以祭祀宗庙的舞乐。•《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民间歌谣如何集中到朝廷来?•汉代某些学者认为,周王朝派有专门的采诗人,到民间搜集歌谣,以了解政治和风俗的盛衰利弊;•又一种说法:这些民歌是由各国乐师搜集的。乐师是掌管音乐的官员和专家。他们以唱诗作曲为职业,搜集歌谣是为了丰富他们的唱词和乐调。诸侯之乐献给天子,这些民间歌谣便汇集到朝廷里了。•各个时代从各个地区搜集来的乐歌,一般认为是保存在周王室的乐官——太师那里的。他们显然对那些面貌互异的作品进行过加工整理,有所淘汰,有所修改。所以现存的《诗经》,语言形式基本上都是四言体,韵部系统和用韵规律大体一致,而且有些套句出现在异时异地的作品中。古代交通不便,语言互异,各时代、各地区的歌谣,倘非经过加工整理,不可能出现上述情况。可以认为,由官方制作乐歌,并搜集和整理民间乐歌,是周王朝的文化事业之一,在《诗经》时代是不断进行着的。孔子与《诗经》•《史记·孔子世家》说,诗原有三千多篇,经孔子删选,成为后世所见的三百余篇定本。这一记载遭到普遍怀疑。一则先秦文献所引用的诗句,大体都在现存《诗经》范围内。再则在《论语》中,孔子已反复提到“《诗》三百”。只是孔子确也对《诗经》下过很大功夫。《论语》记孔子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表明在孔子时代,《诗经》音乐已发生散失错乱现象,孔子对此作了改定,使之合于古乐原状。他还用《诗经》教育学生,常同他们讨论关于《诗经》问题,并加以演奏歌舞。这对《诗经》流传起了重要作用。《诗经》篇目•《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郐风》、《曹风》、《豳风》,共十五《国风》,诗160篇;•《雅》包括《大雅》31篇,《小雅》74篇;•《颂》包括《周颂》31篇,《商颂》5篇,《鲁颂》4篇。《诗经》的内容及分类•1。祭祀:大雅和“三颂”中祭祀诗,多以祭祀和歌颂祖先为主。•2。农事:反映劳动生活。•3。怨刺:(1)讽谏,具有补天色彩。《十月之交》等。(2)无情地嘲弄,如《新台》、《相鼠》。•4。战争和徭役:《采薇》、《伯兮》、《君子于役》、《何草不黄》等。•5。爱情和婚姻:数量多、内容丰富。•6。史诗:《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五篇被认为是周族的史诗。《诗经》乐歌主要用途•一是作为各种典礼仪的一部分;二是娱乐;三是表达对于社会和政治问题的看法。•后来,《诗经》成了贵族教育中普遍使用的文化教材,学习《诗经》成了贵族人士必需的文化素养。这种教育一方面具有美化语言的作用,特别在外交场合,常常需摘引《诗经》中诗句,曲折表达自己意思。这叫“赋《诗》言志”。《论语》记孔子话:“不学《诗》,无以言。”“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诗经》的教育也具有政治、道德意义。《礼记·经解》引孔子话,经过“诗教”,可导致人“温柔敦厚”。《论语》记孔子话,学《诗》可“远之事君,迩之事父”。“《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诗经》的流传•秦火后,汉初传授《诗经》学的共有四家,也就是四个学派:齐之辕固生,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亨、毛苌,简称齐诗、鲁诗、韩诗、毛诗(前二者取国名,后二者取姓氏)。齐、鲁、韩三家属今文经学,是官方承认的学派,毛诗晚出‍,‍未得立‍,属古文经学,是民间学派。东汉,毛诗日渐兴盛。章帝时,《毛诗》立于学官;前三家则逐渐衰落,到南宋,就完全失传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诗经》,就是毛诗一派的传本。•《十三经注疏》本之《诗经》‍中《毛诗正义》七十卷,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正义。‍•今人有程俊英之《诗经译注》‍可参考。‍有关《七月》•《七月》是《豳风》中的杰作。•产生于西周,是《国风》中最长的诗。•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最全面地反映农夫苦难生活的诗篇。南宋马和之《豳风·七月》课文重点•1、《诗》的内容及源流•2、选文翻译‍•3、基本词汇:流火、栗烈、褐、同、仓庚、懿、遵、微行、绩、孔、穹、向、户、菽、叔、朋。•4、通假字:猗─掎剥─扑壶─瓠介─丐蚤─早•5、辨别“獲得”与“收穫”•6、古代注音方法——方块汉字记音古代注音方法•(1)直音:用一个完全与被注字同音的字注音。沛公起如厕,招樊哙出,署车宫属,独骑,……从间道走军。(《汉书·高帝纪》服虔注:走音奏)•(2)读如、读若注音法——用音同或音近字注音的方法。•是月也,命渔师始渔,夫子亲往。(《吕氏春秋·季冬纪》高诱注:渔,读如《论语》之语。)•(3)反切:用两个汉字互相拼读,给一个汉字注音的方法。大约起用汉代,魏晋以后被广泛使用。基本方法就是取反切上字的声母、反切下字的韵母和声调相互拼读。如:顿,都困切;乌,哀都切;演,以浅切。•(4)双声叠韵:双声指的是两个或几个音节的声母相同,如辗转、肃霜、蟋蟀;叠韵指的是几个音节的韵母相同,如觱发、窈窕、逍遥。课文难点•这首诗题目“七月”,是指夏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阴历。诗中还提到周历,周历一月是夏历十一月。注意历法的不同。•选文的翻译。•五、参考书‍:•(一)研究类1、夏传才,《诗经研究史概要》,中州书画出版社,1982年版。2、王力,《诗经韵读·楚辞韵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二)注释类1、程俊英,《诗经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2、高亨,《诗经今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原文】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三正:•所谓“正”指岁首正月。•夏商周三代正朔不同,即岁首的月建不同。“建”指斗建,即北斗所指的时辰。•周正建子,殷正建丑,夏正建寅。建子、建丑、建寅,即以其三个月的朔日(初一)为岁首。夏历以建寅之月(后世谓阴历正月)为岁首,周历比夏历早两个月,周历比殷历早一个月。七月流火•“七月”指夏曆七月;“流”,移動,落下;“火”指星名“大火星”(不是繞太陽運行的火星),即心宿。•“大火星”是一顆紅巨星,能放出火紅色光亮,每年夏曆五月黃昏,位於正南方,位置最高。夏曆七月黃昏,大火星位置由中天逐漸西降,“知暑漸退而秋將至”。人們把這種現象稱作“七月流火”。1、【七月流火,九月授衣。】2、【一之日觱發,二之日栗烈。】3、【三之日於耜,四之日舉趾。】•周人用周曆兼用夏曆,故詩中周曆夏曆並舉。周代官方雖用周曆,民間可能仍用夏曆。一般說“X月”是指夏曆,凡“X之日”是指周曆:•夏历正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周历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本诗用历三之日四之日蚕月、春日四月五月六月•夏历七月八月九月十月十一月十二月•周历九月十月十一月十二月正月二月•本诗用历七月八月九月十月一之日二之日【原文】一之日觱发(bì-bō),二之日栗烈(lǐn-liè)。•觱发:寒风吹物的声音。觱发—发,开。喻风寒之酷。•栗烈:也作“凓冽”,凛冽,寒气刺骨。或曰栗=篥lì。此“烈”应同“裂”。寒气逼人。【無衣無褐(hè),何以卒歲?】•衣:上衣。•褐:粗麻或獸毛做成的短衣,窮苦人穿的衣服。卒:動詞,終了。•卒歲:過完一年。周曆二月是夏曆十二月,一年快要過完了,故曰“何以卒歲”。三之日于耜(sì),四之日举趾。•于:为,这里指修理。•耜(sì):农具,犁的一种。于耜:整修农具。•举趾:举足耕耘,下地干活。趾:脚。或曰“锄”。【同我婦子,饁(yè)彼南畝,田畯(jùn)至喜。】•同:動詞,偕同。•婦子:婦女和孩子。•饁:送飯。•畝:壟畝,卽田裏種莊稼的地方,“南畝”泛指農田。•“同我婦子,饁彼南畝”是以農家家長口氣說的,是說自己偕同婦女孩子,到田裏送飯來了。農官來到田間,看到農民在耕作,很高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毛傳》:“九月霜始降,婦功成,可以授冬衣矣。”•馬瑞辰《通釋》:“凡言授者,皆授使為之也。此詩授衣,亦授冬衣使為之。蓋九月婦功成,絲麻之事已畢,始可為衣。非謂九月冬衣已成,遂以授人也。”•謂官家分發冬衣。孔穎達《疏》:“可授冬衣者,謂衣成而授之。”•授衣假:指唐國學每年九月的假期。《新唐書·選舉志上》:“每歲五月有田假,九月有授衣假。”唐張籍《和左司元郎中秋居》之九:“初當授衣假,無吏挽門鈴。”授衣:1.謂製備寒衣。古代以九月為授衣之時。2.農曆九月的別稱。3.謂廷賜錦衣。【春日載陽,有鳴倉庚。】•春:指月份。指周曆五月卽夏曆三月;有學者依據《夏小正》“二月有鳴倉庚”等語認爲“春”指夏曆二月。•載:開始。•陽:溫暖。•有:動詞詞頭。•倉庚,離黃也。”即黃鸝。此為傳遞春消息的應節趨時之鳥。•女執懿(yì)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懿筐,深筐也。•遵:沿著……走。微行:小路。行:本義指十字路口,引申指道路。•微行,牆下徑也。“五畝之宅,樹之以桑。”•農家女子手拿深筐,沿着那小路走。•爰求柔桑:爰:動詞詞頭。求:尋找。柔桑:嫩桑葉。她們在到處尋找採集嫩桑葉。春日遲遲,采蘩(fán)祁祁。•遲遲,舒緩也。形容日长的样子。•蘩,白蒿也,所以生蠶。•祁祁,眾多也。按用白蒿煮水浸沃蠶子,可促蠶子同時發蟻(孵化)。女心傷悲,殆(dài)及公子同歸。殆:衹怕。及:介詞,與。農家女子一邊採集桑葉和白蒿,一邊心裏感到悲傷,是因爲怕被公子帶回去。《毛傳》:“春女悲,秋士悲,感其物化也。殆,始。及,與也。”徐紹楨(1861—1936):“此中采桑之人,固有婚姻及時之女,念及將有遠父母兄弟之行,則我之在此采桑,能有幾時,其心傷悲,固是出於性情之正。詩言殆及公子同歸者,殆,將然之詞,亦非謂此采桑之日也。”•姚際恒《詩經通論》:“公子,乃女公子也。此采桑之女,在豳公之宮,將隨為公子嫁為媵,故治蠶以備衣裳之用,而于采桑時忽然悲傷,以其將及公子同歸也。”•按詩言“同歸”,其中並無被迫之意。《周南·桃夭》:“之子於歸,宜其室家。”《說文》“歸,女子謂嫁也。”《禮記·禮運》:“男有分,女有歸。”近人所謂恐被搶去之說與詩意不合。姚說可取。七月流火,八月萑(huán)葦。•萑:卽荻,是蘆葦的一種。这句省去动词收藏。萑、苇,初生时称蒹、葭。可作蚕箔居蚕。•或曰萑借为刓(wān),割也。萑苇即收割芦苇。這裏“萑葦”用作動詞,指收割蘆葦。蘆葦割下來可以作蠶箔,是用來養蠶的。蠶月條桑,取彼斧斨qiāng,以伐遠揚,猗彼女桑。•蠶月:開始養蠶的月份,指夏曆三月。條桑:條:動詞,斬截枝條。採摘桑樹的枝條。一說:挑取,選取。又一說:生長茂盛的樣子。或修剪。斨:方孔的斧子。以伐,以之伐,用斧子來砍伐。遠揚:桑樹又長又高的枝條。揚:名詞,指向上揚起的枝條。猗(yī或读如jǐ):通“掎jǐ”,牽引。女桑:即柔桑。“猗彼女桑”是說用手拉住枝條採摘那柔嫩的桑葉。《毛傳》:“角而束之曰猗。”一說:猗,茂盛,使茂盛。朱熹《詩集傳》:“取其葉而存其條,猗猗然爾。”一說:通“倚yǐ”,依着,就着。•按桑树特性是副芽多,且舒长迅速,若展开之叶芽受到损伤,副芽便很快长成叶丛来替代;若枝条折断,副芽则迅速长成叶片更肥大的新枝条,以再生方式递补。•“蚕月”四句,即言善斩伐而桑益茂。條桑女桑【七月鳴鵙(jué),八月載績。】•鵙:伯勞鳥。載:始也。績:本義是績麻,把劈開的麻縷搓成綫,績成的麻用於織布。•七月裏伯勞鳥在鳴叫,八月裏開始績麻。•【載玄載黄,我朱孔陽,爲公子裳。】載:一说”又“也。如“載歌載舞”;一說此“載”乃動詞詞頭,“載”字後的“玄”和“黄”本是顔色詞,此處均用作動詞,指染成黑紅色,染成黄色。孔:副詞,很。裳:下衣。衣指上衣。•伯勞以夏至鳴,冬至去,五月以後皆其鳴時。詩則但言其鳴為將寒之候,以起下文載績,不必定指始鳴。•七月鳴鵙,八月載績,若言伯勞鳴猶未止,亟制寒衣,

1 / 9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