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中心综合布线系统解决方案摘要:综合布线系统是智能化大楼的最基本的基础设施,被世人称为智能化大楼的神经系统。综合布线解决方案的发展主要是线缆技术和线路管理技术的发展。线缆技术已经从10m-100m-1000m逐步向万兆发展,线缆管理技术由原来的卡接式管理系统到目前流行的模块化管理系统,逐步向更加先进,更加智能化的电子配线管理系统发展。关键词:综合布线;线缆技术;线缆管理技术;6类线缆;光纤;模块化管理系统abstract:thecablingsystemisthemostbasicinfrastructureforintelligentbuildings,theworldknownasthenervoussystemoftheintelligentbuilding.thedevelopmentofintegratedwiringsolutionisthedevelopmentofcabletechnologyandlinemanagementtechnology.cabletechnologyhasbeengraduallyfrom10m-100m-1000mtothegigabit,cablemanagementtechnologyfromcardaccessmanagementsystemtothecurrentlypopularmodularmanagementsystem,itisgraduallydevelopedtothemoreadvanced,moreintelligentelectronicdistributionmanagementsystem.keywords:integratedwiring;cabletechnology;cablemanagementtechnology;category6cable;fiber;modularmanagementsystem综合布线系统是指按标准的、统一的和简单的结构化方式编制和布置各种建筑物(或建筑群)内各种系统的通信线路,包括网络系统、电话系统、监控系统、电源系统和照明系统等。因此,综合布线系统是一种标准通用的信息传输系统1.应用需求综合布线系统是智能化大楼的最基本的基础设施,被世人称为智能化大楼的神经系统。以往,在为一栋建筑物或一组建筑群内部的语音、数据、视频图象等系统设计布线时,人们通常要根据所使用的通信电子设备的不同,采用不同生产厂家的各个不同型号的线缆、配线插座以及各种系列的出线盒。由于它们之间互不相容,当用户需要重新搬迁或布置设备时,就必须重新敷设线缆,装配不同型号的插座、接头。同时,中断各种终端设备的运行,耗费了大量的金钱和时间。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人们提出了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综合布线是建筑物或建筑群内的传输网络,它既能使话音和数据通信设备,交换设备和其它信息管理系统彼此相连,也能使这些设备与外部通信网络相连。是信息社会各类通讯和交换的网络基础设施系统,成为现代化建筑必有的的基础设施之一。一般情况下,网络设备的寿命为5-10年。而布线系统的寿命可以达到20年以上,因此在建设综合布线系统的时候我们特别考虑到了技术的更新发展,有效的保护业主的投资。网络系统主干交换技术经历了从以太网(10m)-快速以太网(100m)-千兆以太网(1g)的发展,今天已经向万兆(10g)发展,就目前来讲,万兆以太网还不能达到大规模的商用,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万兆以太网是必然的趋势。同时,随着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综合布线信息点的数量也不断的增加,如何有效的管理也是综合布线系统面临的问题。电子配线管理系统能够比较好的解决这个问题。2.发展历程综合布线系统解决方案的灵魂就我们理解,主要有线缆技术和线缆管理技术两大部分组成。线缆技术主要提供高性能、高带宽的物理链路通道;管理技术主要为系统运行和维护提供一个高质量的平台。根据当前布线技术的发展趋势,综合布线的一些主流技术以及可能出现的解决方案列举如下:线缆技术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几个阶段:铜缆技术:3类-5类-超5类-6类-7类光纤技术:百兆-千兆-万兆-十万兆线缆技术上考虑的解决方案:2.1水平六类+千兆主干解决方案此解决方案是当前综合布线解决方案中应用最广泛,技术最成熟的解决方案之一,主要优点是由于与网络交换技术的发展相匹配,主干光纤的带宽得到了充分的应用,系统资源利用率比较高;其致命的缺点也是由于主干光纤的带宽余量小,系统在今后的发展中可扩展性比较小,业务的可扩展性能比较弱,此解决方案将会逐渐推出综合布线系统解决方案的历史舞台。2.2水平六类+万兆主干此解决方案是对原6类布线解决方案的系统升级和更新。采用万兆光纤作为传输主干,可以解决由于系统主干带宽不足而导致的水平应用无法继续扩展的缺点,万兆主干现在已经在很多工程中已经投入了应用,相信随着布线技术的发展以及网络交换技术的发展,采用万兆主干的解决方案会成为综合布线系统解决方案的主流。2.3全光纤系统由于当前的应用对于系统的带宽以及安全性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全光纤系统作为一个全新的解决方案在未来几年内也有可能出现。全光纤系统的优势在于具有良好的系统屏蔽能力,系统带宽也比铜缆系统具有更大的优势,对于系统安全性能比较高,而且有大量水平信息点到管理区的距离超过90米以上的区域,采用全光纤解决方案比较理想。全光纤系统的不足之处主要在于整个系统造价太高,同时也会导致网络系统平台的架设费用增加,对于服务器、工作站以及普通的pc机的要求都提升,在当前环境下,全光纤系统性价比不高,建议不采用。布线管理技术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几个阶段:(1)卡接式管理系统:卡接式跳线管理系统在几年前是综合布线管理技术的主流,由于当时的信息化程度不是很高,一般一个工程的信息点的数量也不会很多,加上当时的线缆对于跳接设备也没有特殊要求,卡接式管理系统被大量采用,其优点是系统造价比较低,在信息点密度比较低的情况,具有良好的性价比。缺点是跳线比较麻烦,需要特殊的跳线,对于高密度的信息区域,管理能力不够,同时由于技术发展,卡接式管理系统不适用于6类以上的综合布线系统(2)模块化管理系统:模块化管理系统是随着线缆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化程度的提升而出现的。模块化管理系统采用标准的rj45跳线,系统管理相对比较方便,比较适合于中等密度规模的信息系统的管理。模块化的管理系统对于系统的标签管理具有比较大的改进,但是系统的跳线、接线还是需要手动操作,记录主要靠手工记录,综合布线系统运行时间一旦比较长,中间跳线更改比较多的时候,这种管理方式就存在比较大的缺陷。(3)电子配线管理系统由于当今社会,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一个工程的信息点的数量动辄上千,甚至上万个,采用手工跳线,手工记录标签的管理系统具有极大的局限性,特别对于信息点数量多,人员变动、更换比较频繁的区域,采用常规的管理技术会给系统的正常运行带来很大的损失。针对这些情况,智能化的电子配线管理系统应运而生。电子配线管理系统采用电脑管理信息点,跳、接线也可以通过电脑数据库的更改而实现,应该说是综合布线管理技术的一个革新。对于管理维护人员来说,电子配线管理系统的主要优势在于:在更改跳线之前可以快速的确定这根跳线是否在应用中可以快速的发现配线架端口与对应的设备端口可以方便的在大型的、繁忙的区域找到一根跳线的路由可以比较方便的定位网络中断位置对于整个智能化工程来说,采用电子配戏管理系统的主要有点是:系统的标签记录和更改可以更加及时的更新(实时更新)记录保存更加完成、快速(数据库记录、保存)由于人员变更而造成的跳线更改的响应速度更快,更加精确(windows界面操作,良好的人机界面和错误提示)保持系统的整洁美观(不需要更改物理的跳线,只需要对数据库操作,不影响原有的系统结构)系统管理人员更加精简(按照传统的配线管理系统,很容易出现错误;而1套电子配线管理系统只需要1名专业管理人员,工作效率提高)3.系统运行的功能分析综合布线系统是整个智能化系统的不可或缺的基础系统之一,通过综合布线系统的建设,构建可靠的、安全稳定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实现办公自动化,资源共享化,提高办公效率,节省办公投资。语音通信系统的建设也有赖于综合布线系统的建设。所以综合布线系统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是必须的,能够为办公大楼带来更多的优势以及更好的经济效率。4.解决方案以太湖文化论坛国际会议中心工程应用的为例,本工程特点为:不召开会议或召开小型会议时,仅需保证物业单位的日常维护和办公,数据应用的需求量较小;当召开大型会议室,论坛内人员集中,需保证大量嘉宾的internet访问需求,对于数据应用的需求量极大,数据信息点密集。纵观上述分析,我们提出如下的解决思想:总体设计思想按照六类铜缆+万兆主干+光纤到桌面的解决方案。综合布线系统分内网和外网,内网主要用于物业等日常内部数据交互以及办公自动化等系统的应用;外网主要用于连接internet,在网络化信息时代满足外来人员对外交流的需要。内网和外网物理隔断;外网数据主干采用室内4根室内8芯多模万兆光纤;内网数据主干采用4根室内8芯多模万兆光纤;语音主干采用三类25对大对数,满足语音、传真等低速数据传输业务的需求,同时满足将来图像传真等高速业务的需求;水平子系统全部采用6类产品,保证用户接入端的数据传输速率在100mbps以上,最高可以达到1gbps;考虑到实际需要,各会议室均预留光纤点。论坛内部所有公共区域、休息室和会议室,均配置无线ap,保证无线网络的全覆盖。整个综合布线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和分层星型网络拓扑结构,语音系统以一层电信交换间为中心发散到各个弱电管理间,数据部分以三层计算机中心机房为中心发散到各个弱电管理间,弱电间设备全部采用机架式、模块化设备,管理方便出发,内外网机柜分开放置。参考文献:[1]吴达金综合布线系统实用技术手册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2]李文峰弱电系统综合布线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