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文化组长:阳敏20128921组员:杨国秋20128922杨毅20128923袁莉英20128924班级:旅管(职)201201目录地理分布01燕赵文化内涵及特征02燕赵文化的变迁03代表性人物04民俗风情05知名景点05燕赵南滨黄河,西临太行山,北枕燕山山脉,越过燕山,就到了少数民族居住的蒙古高原和松辽平原,因此燕赵之地往往是历史上民族交融和冲突之地。独特的地理背景,要求燕赵之地的文化必须是强健的,尚武有力的,文化特质必须是独特的,有个性的。地理位置地理分布燕赵区域不能仅仅依据战国时期燕、赵两国的疆域来划分。一是因为战国时期在燕、赵两国中间还有另外一个大国中山国存在,二是因为燕、赵两国自己的疆界也常因战争的胜负而变化不定。所以,虽然燕赵区域以战国时期燕、赵两国的疆域为主体,但是完全依照两国的疆域来划定燕赵区域的界线则是不够确切。文化内涵燕赵文化是一种平原文化、农业文化、旱地农耕文化。在民族上,它是一种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从文化特征上看,燕赵区域也具有独特的文化特征,这就是慷慨悲歌、好气任侠。“慷慨悲歌”一语可以用来形容各个地区的人物和现象,但是在历史上,它是由燕赵区域而产生的,是以燕赵区域为典型的。“慷慨悲歌、好气任侠”的精神传统,为燕赵所独有、而为其他区域所不具备的。基本特征(1)好侠任气,慷慨悲歌“风潇潇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奠定了燕赵文化慷慨悲壮的基调。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说:“燕赵自古多悲歌慷慨之士”。燕赵人多有一股侠义之气,秉性率真,性格直率,充满着骨气和血性秦汉墓室壁画《荆轲刺秦王》基本特征(2)质朴坚韧,尚俭习劳燕赵人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在与自然环境进行长期的斗争过程中,形成了淳厚质朴、习劳坚韧的性格特征。这与燕赵地区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有直接关系。自古燕赵西部山高水深,遍地丛棘,猛兽出没;平原的土质是冲积而成的“次生黄土”,缺乏经典黄土的“自行肥效”性能,加以战乱频仍,所以,直到秦汉时期,燕赵的农业仍发展迟缓。基本特征(3)博采众长,善成学说战国时赵国人荀况,他综合诸子百家的成就,开启燕赵博采众长集大成的先河。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基本特征(4)追求和合、顾全大局的德义精神。燕赵自古崇尚德义,例如蔺相如的故事就生动地表现了这种精神境界。公元前279年,秦昭王邀赵惠文王于渑池相会,蔺相如力劝赵王如约成行,与会期间,几经冲突,秦国始终未占上风。蔺相如以自己的勇气和智慧维护了赵国的尊严。就是这样一位无所畏惧的大丈夫在听说老将军廉颇因不满位居己下,要当面羞辱自己时,主动回车让路,感动得廉颇负荆请罪。这是以国家利益至上、个人相互协调的“和合”精神。“和合”不是盲从附和,不是无原则退让,而是在承认差别的前提下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使各种意见和诉求得到充分的表达与尊重,使矛盾得到解决。燕赵文化的变迁燕赵文化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以太行山和燕山山脉为它的西界和北界。从当代人的空间概念来看,燕赵文化的地理范围包括现在的河北全境及山西、山东、河南、辽宁、内蒙的部分地区。现今河北地区已成为燕赵文化的主要代表。对燕赵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赋予了新的内涵。随着历史的发展燕赵文化逐渐演变为革命文化、爱国文化、根脉文化、畿辅文化、开放文化(1)革命文化——燕赵文化的制高点燕赵文化以太行山为西界,毋庸置疑,太行山是座英雄的山,红色的山,革命的山。在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红色太行成了消灭日本帝国主义和打倒国民党反动派的堡垒和屏障。这里有八路军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城南庄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旧址、前南峪抗大旧址、狼牙山五壮士跳崖处等全国知名的革命圣地或遗址。所到之处,无不闪耀着燕赵文化的光辉,流淌着亘古至今的燕赵文化血脉。正是依靠这种精神,河北人民努力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使贫穷落后的燕赵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化变迁(2)爱国文化——燕赵文化的血脉爱国主义是燕赵文化的主题。千百年来,世世代代的燕赵人民用生命的实践充分表达了对自己祖国的最美好感情。这种感情,渗透在燕赵人民的血液里,高扬在燕赵人民的行动中。从老龙头到喜峰口,从金山岭到大境门,在辽阔的燕赵大地上,到处都有反映燕赵人民爱国主义的遗迹,到处都有这种文化的见证。它说明,作为一种古老而年轻的区域文化,燕赵文化从来不缺乏热爱祖国、热爱河北的热情,从来不缺乏为祖国、为家乡做贡献的牺牲精神。文化变迁(3)根脉文化——燕赵文化的摇篮河北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在辽阔的河北大地上,分布着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它说明河北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毛泽东同志曾为悼念冀东杨十三烈士亲拟挽联:“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对我辈特增担荷,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于先生尤见典型”,这是对燕赵文化的生动写照。这说明,燕赵文化所特有的忧患意识、牺牲精神和进取品质,已经深深融入河北历史文化的根脉之中。文化变迁(4)畿辅文化——燕赵文化的中心元、明、清时期,河北一直为畿辅之地,地位十分显赫。从历史上看,北京作为燕赵大地的一个组成部分,和河北有着血浓于水的联系。从今天来看,河北环绕北京,被人们形象地称为首都的“护城河”,与北京山水相连。正由于如此,在河北分布着较多的历史文化遗迹。承德避暑山庄外八庙和清东(西)陵已经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显然,充分发挥畿辅文化优势,彰显服务北京、发展河北的良好形象,对于推动河北社会发展,打造区域文化产业增长极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文化变迁(5)开放文化——燕赵文化的创新河北省是我国重要的沿海省份,大陆海岸线长487km,拥有丰富的海域空间资源,在当前全省发展海洋经济和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的形势下,海岸线必然成为承载河北跨越式发展的最为重要的载体。近年来河北省大力推进沿海经济隆起带建设,临港产业发展明显提速,近代工业文明迸发出新的活力,为燕赵文化建设注入了新内涵,提供了新支点,开辟了新领域。“弄潮渤海”,是河北文化开放的门户,更是海洋文明助推河北腾飞的重要引擎。文化变迁代表性人物赵武灵王赵武灵王是赵国最有地位的一位君王。当时赵国北有燕,东有东胡,西有林胡、楼烦,而且又与秦、韩二国相邻,中间还有一个中山国在其心腹。没有强兵无以立国,身穿长衣不便骑马,赵武灵王就变更服制,穿胡人式的短衣,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赵武灵王胡服上朝,下达胡服令。叔父公子成不赞成,他亲自去说服,将军赵文、赵造、周绍、赵俊不赞同,他说:“反古未可非,循礼未足多。利身谓之服,便事谓之礼。”并坚决说:“胡地、中山吾必有之!”燕昭王燕昭王是对燕地文化风格的形成与发展起了关键作用的一位君主。为向齐国报仇,燕昭卑身厚币向各国招贤。他亲自前去见郭隗为他推荐贤才,表示燕国虽小仍愿倾国以待。燕昭王曾筑金台,置千金于台上,延请天下士。《述异志》里面写到:“燕昭王为郭隗筑台,今在幽州燕王故城中,人士呼为献世台,亦为招贤台。”金台夕照为燕京八景之一代表性人物荆轲荆轲战国时期著名刺客,是春秋时期齐国大夫庆封的后代。喜好读书击剑,为人慷慨侠义。后游历到燕国,随之由田光推荐给太子丹。秦国灭赵后,兵锋直指燕国南界,太子丹震惧,决定派荆轲入秦行刺秦王。荆轲献计太子丹,拟以秦国叛将樊於期之头及燕督亢地图进献秦王,相机行刺。太子丹不忍杀樊於期,荆轲只好私见樊於期,告以实情,樊於期为成全荆轲而自刎。公元前227年,荆轲带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前往秦国刺杀秦王。临行前,燕太子丹、高渐离等许多人在易水边为荆轲送行,场面十分悲壮。“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荆轲在告别时所吟唱的诗句。荆轲与秦舞阳入秦后,秦王在咸阳宫隆重召见了他,在交验樊於期头颅,献督亢(今河北涿县、易县、固安一带)之地图,图穷匕首见,荆轲刺秦王不中,被秦王拔剑击成重伤后为秦侍卫所杀。代表性人物廉颇廉颇,战国末期赵国的名将,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曾率兵讨伐齐国,取得大胜,夺取了晋阳,赵王封他为上卿。廉颇因为勇猛果敢而闻名于诸侯各国。长平之战后,又击退了燕国的入侵,斩杀燕国的栗腹,并令对方割五城求和。公元前251年,他战胜燕军,任以为相国,封为信平君。至赵悼襄王时,由于不得志,他先后投奔魏国大梁和楚国,奔魏居大梁,后老死于楚,葬于寿春。代表性人物代表性人物蔺相如蔺相如,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他生平最重要的事迹有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与负荆请罪这三个事件。蔺相如原为宦者令舍人。赵惠文王时,秦昭王写信给赵王,愿以十五个城池换取“和氏璧”。蔺相如奉命带“和氏璧”来到秦国,机智周旋,终于完璧归赵。公元前279年,秦王与赵王相会于渑池,他随侍赵孝成王,当面斥责强大的秦国,不辱国体,使赵王没有受到屈辱,因其功,任为上卿,居官于廉颇之上。廉颇居功自恃,不服相如,耻居其下,并扬言要羞辱相如。蔺相如为保持将相和睦,不使外敌有隙可乘,始终回避忍让。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善自谦抑的精神感动了廉颇,于是亲自到蔺相如府上负荆请罪,二人成为刎颈之交。民俗风情-燕赵遗俗“过庙”即“庙会”。“过庙”在河北各地叫法不同,乡村多称为“赶庙”,“赶会”,城镇则称为“上庙”、“上会”。庙会渊源于集市。相传,神农时代“日中为市”,太阳升至中天进行集市,互通有无,交易做好就散伙。后来,农业、手工业有了发展,商业随之繁荣,出现了固定的交易场所,地点常固定在交通要道或衙门附近。庙会和佛教的兴起有关。南北朝时,崇尚佛法,大兴庙宇,于是活佛升天或菩萨诞辰之类盛会应运而生,游客纷至沓来,商人见有利可图,便来庙前设摊,兜售生意,这就是以寺庙为中心进行交易活动的庙会的由来。1、过庙民俗风情-燕赵遗俗2、六月初六姑姑节“六月六,请姑姑”。过去,每逢农历六月初六,农村的风俗都要请回已出嫁的老少姑娘,好好招待一番再送回去。3.尊称“老二”外地一般以“老大”为尊称,而河北省清河县、临西县这一带则不然。这一带习惯以“老二”为尊称。这种情况主要表现在对男性的称呼上,如二哥、二叔、二兄弟、二大爷等等。如果称呼别人“大哥”、“大叔”等,不免会招人白眼,甚至惹人生气。民俗风情-燕赵遗俗民俗风情-燕赵遗俗4、婚俗就燕山以南、太行山以东广大平原地带的汉族来说,其婚俗也颇具特色。这一带的汉族群众,旧时的婚姻多为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儿女们一般是没有选择配偶权力的。双方订婚时,经媒人“丢订物”,订物多为钱财,女方向男方索“彩礼”。结婚时讲究所谓“催装礼”。男方送龙凤饼、肉、衣物等礼品,由媒人陪同送到女方家里。女方要将嫁妆交媒人一同带回家。当晚,请一位父母双全、丈夫健在的妇女到新房中安放被褥。娶亲时以“红”示“喜”,放鞭炮,打红灯笼,还请仪仗队和吹鼓手奏乐,新郎乘轿或骑马,或坐车,到了岳父门前,新郎被引至客房吃茶点。民俗风情4、婚俗女方以插花戴到新郎帽子上,将披红挂在新郎身上或轿前。新娘多穿红绸衣服,头戴红花,脸敷香粉,唇抹口红,在迎亲曲中上轿。有的轿后还系把水壶,不断滴水,谓“长流水”,取两家往来不断之意。新娘娶回,要绕村串庄,不准走原路,谓不走回头路。解放后,随着时代的前进,这些旧的风俗礼仪,逐渐消亡。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逐步被自由恋爱所代替。大讲排场,索要彩礼等现象日益减少。近几年,不少城镇出现了集体婚礼,当地党政府负责人作证婚人,既热闹,又节俭。在农村,则提倡“男到女家”,时兴了“女娶男”,为广大干部群众所赞赏。知名景点赵王城赵王城,亦称赵都宫城,位于河北省邯郸市西南,建于赵国迁都邯郸前后,是中国至今保存最为完好的唯一战国古城址,属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赵王城赵王城建于赵国迁都邯郸前后,据记载,赵敬侯元年(公元前386年)把国都从中牟迁到邯郸,历经八王,共158年,至赵王迁八年(前228年)为秦国所占。公元前209年,秦将章邯攻赵王歇,下令“夷其城廓”,一代名都从此毁坏,以后逐渐变为废墟。这座古城遗址,经历了两千多年,至今仍雄伟壮观,它对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