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分析教材的地位、内容和作用《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位于人教版《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五章第3节,本节内容需要2课时完成。第一节课为探究实验活动,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第二节课学习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概念以及细胞呼吸原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实例。学好本节内容,便于学生加深领会该细胞之所以能够经历生长、增殖等生命历程,是与能量的供应和利用分不开的。本节课为第一课时,主要是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通过实验使学生探究得出细胞呼吸的两种方式,在原来教材的基础上,遵循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和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基本理念,引导学生从生活走进生物,从探究走进科学,充分发挥探究活动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在思索、质疑、探究、实践中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科学探究能力。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能阐述细胞呼吸的概念②理解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的实验原理,了解实验材料、实验步骤,分析实验结果,能比较生物进行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条件和产物,掌握对比实验的设计方法。(2)能力目标①通过参与“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方案设计、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严谨的思维、实践操作能力。②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小组间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以及沟通交流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通过联系生产、生活等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②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养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以及建立科学价值观。3、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这次实验教学需要培养学生的实验的设计与操作能力,在实验的基础上得出酵母菌细胞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细胞呼吸的产物。由此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探究“酵母菌细胞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细胞呼吸的产物”和“设计实施实验方案”。(2)教学难点本节课的教学活动都是围绕实验来展开,学生本身的实验能力薄弱,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设计实施实验方案”。二、学情分析从知识的掌握程度来看,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呼吸作用的本质是细胞内的有机物和氧化分解释放能量,并且通过高中生物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了细胞能源物质和直接能源物质等生物学知识,但是,有机物是怎样氧化分解并释放能量的?这一过程与有机物在生物体外的燃烧有什么不同?这一过程必须要有氧的参与吗?在无氧条件下能不能进行?这些问题学生并不清楚,可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创设新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然后让学生开展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实验。从学习能力来看,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对照试验的设计原则、自主探究、推理判断的能力。三、教法分析1、演示实验法:使学生明白各个实验的环节,层层深入,思考分析得出实验结果。2、发现教学法:带着问题意识的观察体验到提出问题,再树立假设到上升为概念,最后转化为获得能力。3、探究教学法:采用探究式的合作教学,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评价情景创设引入课题展示课件:ATP的结构简式及ATP的利用与生成。问:ATP的主要来源?展示问题探讨中问题。复习、讨论、回答。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呼吸作用与物质燃烧区别。通过复习引入课题。启发学生对比两种释能方式,产生认知冲突,提高思维兴奋性。细胞呼吸的概念给出细胞呼吸的概念并分析;问题:呼吸作用与我们通常了解的“呼吸”是一回事吗?学生阅读、思考,回忆人体呼吸的过程,尝试回答问题。在学生已有知识背景下主动建构知识。探究酵母菌细胞的探究准备介绍酵母菌的基础知识及本探究活动的要求。学生看书,初步知道酵母菌的习性明确对比实验的方法。明确探究对象和方法。一、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有关酵母菌知识,尝试提出探究的问题。展示参考案例。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思考回答问题。引导关注生活现象,调动思考积极性。培养提出探究问题的能呼吸方式力。二、作出假设要求学生对参考案例的问题,作出相应的假设。展示参考案例。学生思考回答。培养语言表达能力。三、设计实验1、引导梳理实验总体思路:①实验条件的控制;②实验产物的检测;③实验正常条件的保持。2、展示教材案例并引导学生分析。学生思考、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运用已有知识回答问题,加深对实验控制的理解。引导学生层层思考,培养知识迁移运用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四、进行实验强调观察与记录。尝试设计记录的表格。培养实验能力。五、结论交流与运用1、说出酵母菌呼吸的方式,每种呼吸方式的条件和产物。2、重铬酸钾在日常生活中有何用处。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思考回答问题。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拓展思维,及时联系生活。课堂练习展示习题学生动手完成。及时反馈、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课后作业布置课后预习要求:预习细胞呼吸的方式、原理及应用。学生课后预习。培养阅读能力及良好的学习习惯。板书设计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