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复习授课:季老师文言文阅读考查重点1.文言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2.文言虚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3.文言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4.文言翻译5.阅读理解(信息筛选、内容归纳、概况主题、理解文中观点)文言实词01文言虚词02文言句式03文言文翻译04目录05文言文阅读理解01文言实词01实词一.古今异义(1)词义扩大如:绳木受绳则直《劝学》古代指木工用的墨线,今泛指一切绳索,如跳绳缆绳等。其他词义扩大的例子有“中国”,原意指中原地区,现指中华人民共和国,词义也有所扩大。如《赤壁之战》中“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中的中国指的就是中原地区。(2)词义缩小如:金金就砺则利《劝学》古代“金”多指金属,如《过秦论》中“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今意指黄金。宫,上古泛指房屋。秦汉以后,一般民房不能称之为“宫”,只有封建帝王的殿堂,住房才能称之为宫,如阿房宫,未央宫。随着封建王朝灭亡,“宫”的意义范围又进一步缩小。除了某些旧有名称以外,现在,除了某些文化娱乐场所才称为“宫”,如少年宫,文化宫。其他词义缩小的例子,如“劝”古文有“鼓励,劝说,规劝”的意思,如《劝学》中的劝。(3)词义转移在词意演变的历史过程中,凡是不属于扩大、缩小,都可以看作是转移。“与”古代有赞同之意,现在多指“和”“同”的意思,如“我与他一块去”中的“与”。“汤”,汤本意是热水,今意则是菜汤,米汤等。作为热水的意义在普通话中已经不存在了,只有在赴汤蹈火,这个成语中还保存着。其他词语转移的例子,如“涕”。古义指眼泪,今义一般做鼻涕。(4)感情色彩发生变化谤:在古代,无所谓褒贬,后来成了贬义。爪牙:在古代是褒义,现在是贬义。文中的爪牙是得力助手的意思,属于褒义。今义的爪牙跟走狗的意思差不多,完全是贬义。如:你这帝国主义的爪牙。所以,我们在阅读古代诗文的时候一定要认真仔细,不能顾名思义,更不能望文生义。古今意义没有联系的字,一般情况下是由单、双音节词的差别造成的。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在古代汉语中,我们常常会碰到这样一种情况,有的两个字连在一起,很容易被人误解为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乃至用今义去解释它。二、一词多义在诗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很多,而且其义项多的能达到五六个甚至十几个,这与古代诗文以单音节词为主有关系,跟字的用法也有关系。如“举”: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鸿门宴》(举起)杀人如不能举。《鸿门宴》(全,尽)一词多义现象很普遍,在阅读诗文时,我们必须要根据实际情况,认真分析,仔细揣摩,联系上下文,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来确定一个词的确切意义。所渭“词不离句,句不离文”。要想掌握一个词语在语句中的真正含义,就必须多读,多做题,多思考,多积累。三、通假字通是通用,假是借用。所谓通假就是两个字通用,或者这个字借用为那个字。通假的原则是两个字的语音相同或相近。对于通假字,从诗文要求出发,只要能从通假字联想到本字,确实弄的文具的意思就行了。不过,由于语音的变化,过去同音的字,现在不一定同音。过去音近的字,现在也不一定音近了,这就为我们理解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本部分将课文中出现的通假字辑录下来,以供大家参考。逑通仇鞣通揉有通又暴通曝知通智生通性不通否质通鑌(铁砧)奉通捧案通按庭通廷宾通傧缪通穆孰通熟缻通缶.画通划篦通鎞沈通沉尊通樽距通拒毋通无内通纳要通邀倍通背蚤通早郤通隙桮通杯则通辄希通稀莫通暮无通毋頒通斑没通殁涂通途从通纵甿通氓景通影棘通戟被通披裁通才翼通翌禽通擒卒通猝炎通焰雷通擂直通值阖通合通假字往往是影响我们正确阅读和理解文意的障碍。如果我们对通假字不能熟练掌握,那么我们就没有办法弄懂文章的真正含义,往往在关键部分出错。所以,我们应该对已知的通假字熟练掌握,不能马虎。四、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中较为常见的语言现象,也是我们学习诗文的难点之一。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这就叫做词类活用。现代汉语也有这种活用情况,如铁了心、丰富词汇等。古代词类活用现象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所谓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此外,名词用如动词和用作状语的现象也很常见。下面分别加以介绍。(1)名词的活用①活用为一般动词a.两个名词连用,如果不是并列关系或修饰关系,而是支配关系,前一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籍:动词,登记。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目:动词,使眼色。b.名词用在代词前面,而又没有别的动词作谓语,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鸿门宴》言:动词,说。树之以桑《寡人之于国也》树:动词,种植。c.名词前面有能愿动词或副词,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水:动词,游泳。沛公欲王关中《鸿门宴》王:动词,称王。②活用为使动用法③名词意动(所谓意动就是动作发出者认为受动者怎么样)例如:吾从而师之《师说》“而”为连词,前后则为相同成分。“从”为动词,“师”也应该是动词。但是“师”不能直接作用于代词“之(指代人)”。根据文意,应该是意动,“以之为师”。④名词作状语a.第一表示对人的态度。例如:君为我呼人,吾得兄事之。《鸿门宴》“兄”名词作状语,意思是“像对待兄长那样”或“用对待兄长的礼节”。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战国策。齐策》“客”名词作状语,意思是“像对待客人一样”或“用对待客人的礼节”。b.第二表示处所。c.第三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d.第四表示比喻。e.第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处所、时间、趋向、比喻等。(2)动词的活用①动词活用为名词②使动用法使动用法,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指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③意动用法动词对其后宾语有“认为....么样”、“当作....的意思。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耻”,在这里也不能按常理理解,它也不能作用于“师”,根据文意,应该是“以从师为耻”。④为动用法所谓为动用法,就是说动作是为了一定的目的发出的动作。现代汉语中的为动用法也有很多,如:打扫卫生、养病等。(3)形容词活用①活用为名词②活用为意动③活用为一般动词例如: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善”,形容词,处在副词和名词之间,应为动词。根据文意可知其义为“与……交好”。④使动用法(4)数词的活用我们现代汉语中也有很多词类活用的现象,只要我们细心去体会、积累,肯定会帮助我们提高诗文的阅读和理解水平。实例分析1.下列各组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君子生非异也。B.暴秦之欲无厌。C.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D.吾王之好田猎。解析:此题考的是对通假字的识别能力。A句中“生”通“性”,意思是“本性、天性”,出自荀子的《劝学》。B句中“厌”通“餍”,意思是“满足”,出自苏洵的《六国论》。D句中“田”通“畋”,意思是“打猎”,出自《孟子》一书中的《庄暴见孟子》。[答案]C实例分析2.翻译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1)与赢而不助五国也。(2)始速祸焉。(3)赵尝五战于秦。[解析]此题考的是对古今异义的词的理解和掌握,是主观题。“与”在现代汉语中多作“给与”讲,而古汉语中它是“交好”的意思;“速”在现代汉语中作“快”讲,而古汉语中是“招致”的意思;“尝”在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中的意思相同,作“曾经”讲。仿真训练011.下列各组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张良出,要项伯。B.非独贤者有是心也。C.君子生非异也。D.暴秦之欲无厌。2.下列句子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外无期功强近之亲。B.且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C.读书百遍,其义自见。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3.下列句子有两个通假字的一项()A.距关,毋内诸侯。B.张良出,要项伯。C.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4.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张良出,要项伯。C.徐公来,孰视之。D.舍鱼而取熊掌者也。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固不如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B.今王与百姓同乐。/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C.故遣将守关者。/故不为苟得也。D.吾属今为之虏矣。/谁为大王为此计者。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为”字与“为掩户”中的“为”字,意思相同的是()A.庖丁为文惠君解牛。B.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C.向为身死而不受。D.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7.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为击破沛公军/度我至军中B.沛公默然/輮使之然也C.朝服衣冠/皆朝于齐D.固不如也/理固宜然8.下列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A.则或咎其欲出者。B.素善留侯张良。C.吾妻之美我者。D.用心一也。9.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古今词义相同的一项是()A.备他盗之出人与非常也。B.臣诚知不如徐公美。C.窃为大王不取也。D.自以为不如。10指出下列句中加点字古今意义的区别(1)窃计欲亡走燕。古义:今义:(2)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古义:今义:(3)相如奉璧奏秦王。古义:今义:(4)璧有瑕,请指示王。古义:今义:(5)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古义:今义:(6)位在廉颇之右。古义:今义:02文言虚词重点讲解18个虚词古代汉语的虚词很多,包括代词、介词、副词、连词、助词、叹词、兼词等。下面将重点讲解以下18个虚词。这十八个虚词是:之、乎、者、也、焉、而、已、则、于、何、安、或、为、其、乃、且、以、是。实例分析1.下列句子中的“于”字意义是否有相同的?选出判断正确的一项()①盖脱胎于诸子。②非仅抗手于左史,龙门也。③不求于人。④坐于上。A.①与③同B.②与④同C.②与③同D.都不相同解析:此题考的是介词“于”的不同意义。①句的“于”意义是“从”,②句的“于”意义是“同、跟”,③句的“于”意义是“对”,④句的“于”意义是“在”。所以四句都不相同。答案:D实例分析2.下列句中“以”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具告以事。B.夫夷以近,则游者众。C.常以身翼蔽沛公。D:王语暴以好乐。解析此句中“以”是连词,连接并列关系。A、C、D三句中的“以”都是介词。分别翻译为“把”“用”、“把”。[答案]B实例分析3.下列各句中“以”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以地事秦。A.以有尺寸之地。B.不赂者以赂者丧。C.举以予人,如弃草芥。D.至丹以荆卿为计。解析此题考的是对虚词“以”的基本用法的理解和把握。例句中的“以”是表示动作所使用的条件,译为“用”。只有D句翻译为“用”,与它的用法相同。A句的“以”译为“才”,B句的“以”表示动作形成的原因,译为“因为”,C句的“以”表示动作强训的对象,译为“把”。[答案]D仿真训练02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①然不自意能先人关破秦。②不然,籍何以至此。B.①举所佩玉玦示之者三。②今者有小人之言。C.①若人前为寿。②庄则人为寿。D.①若属皆且为所虏。②为击破沛公军。2.下列句中“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A.古之人不余欺也。B.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C.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人也。D.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仿真训练3.下列句中“其”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A.惜其用武而不终也。B.其级七千有余。C.其为死君乎。D.为其不可得而法。4.下列句中的“而”字的用法和意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A.蟹六跪而二螯。B.吾尝终日而思矣。C.空中而多窍。D.吾从而师之。仿真训练5.下列句中“以”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A.以其无理于晋而二于楚矣。B.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C.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D.以勇气闻于诸侯。6.下列各句中“于”的用法与所给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而君幸于赵王。A.得复见将军于此。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C.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D.臣之客欲有求于臣。仿真训练7.下列各句中的“则”字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B.至则行矣。C.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D.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8.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