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贤优秀课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散文概论•在中国文学的发展史上,唐宋时期是一个辉煌的阶段。这一时期,文学体裁丰富,文学流派纷呈。尤其是唐诗宋词,达到了发展的高峰期。散文的发展在这一阶段也取得重大收获。古代汉语在问题意义上使用的“散文”一词,出现在南宋。散文是一种具有实用功能的文体。唐宋散文是中国散文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期。散文发展到唐宋,可谓真正从经史子集中分离出来,有应用性向文学性转变。•。散文于传统的著书立说之外,在日常生活中找到了写景、抒情、言志的广阔园地,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有了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唐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繁荣昌盛的时期,尤其是唐朝,为我国封建社会的巅峰时期,繁荣的经济,开明的政治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十分难得的机会。于是许多著名的文学家,如唐宋八大家,孕育而生,唐宋散文一改六朝浮靡的文风,提倡更接近生活的“古文”,是秦汉散文的继承和发展,是我国文学史上里程碑似的时期。•唐宋散文产生的时代背景•从汉代发端一直到魏、晋时期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文体,后人称它为骈文。骈文跟古文很不相同。古文是散行单句、不拘格式的。骈文却讲究字句的对称,全篇以偶句为主;还要讲究音律(协调平仄)、辞藻和运用典故。骈文作品也有不少优秀的名篇,这些作品既言之有物又富有文采,历久传诵不绝。但是骈文发展到末流,过分追求形式,句子字数和对仗越来越要求工整精巧,辞藻的华丽浮艳也十分惊人。•从文学本身来说,随着社会生活越来越广阔复杂,骈文阻碍表达思想和反映现实的严重性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用古文来代替骈文以适应时势要求的呼声也就越来越强烈。经过韩愈、柳宗元及其同道们的共同努力,先前许多有识之士要求改革的伏流,至此终于奔腾而出,到了水到渠成的时刻。唐代古文运动的胜利,打破了六朝以来骈文独霸文坛的局面。他们力主改革文风,并逐步形成了一次新的古文运动,其领导人就是欧阳修。唐代散文的特点•唐代散文具有承前启后的历史作用,开启了一代新风,特别是中唐时期,韩愈、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主张恢复秦汉散文传统,革新文体和文学语言,并鼓励在内容上反映现实生活,发扬儒家文以载道的精神,在中国散文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1、唐初主要以骈文为主。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王勃的《滕王阁序》和李华的《吊古战场文》。•2、唐初虽以骈文为主,但已开始出现由骈入散的倾向,并在理论上提出改革要求。这是一次有目的、有理论主张、有广泛参与者并且有深远影响的文学革新,今人习惯上把它称为“古文运动”。代表人物韩愈,柳宗元。三、宋代散文的特点•从古代散文演变的历程来看,宋代散文是中国古代散文的鼎盛时期。正如明代文学家宋濂所说,“自秦以下,文莫盛于宋”。300余年间,出现了众多的散文作家和散文作品。在“唐宋八大家”中,宋代就占了六位,即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宋代散文数量繁富,佳作纷呈,风格流派众多。同时在散文理论和体式上也多有开拓,从文体理论的角度来看,宋代是“散文”概念提出并渐趋成熟的时期。•宋代散文承中唐韩愈、柳宗元所倡导的古文运动而来。从思想内容上来看,宋代散文一是多以讲学为目的的言道之文,二是多以论政为目的的政论之文,三是多以记录见闻为目的的笔记之文。言道之文具有很强的哲学性,政论之文具有很强的时代性,笔记之文具有机很强的趣味性和学术性。•1宋代散文舍弃了韩柳散文的古奥艰深、「沉浸浓郁」的特点,发展了平易自然、文从字顺的特点。欧、苏、王、曾的长处虽各有不同,但却有共同特点:他们的风格比起唐代散文更见议论透辟,叙事生动,写景自然,抒情真实,这些完全是在适应历史的环境下发展起来;更切合当时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需要。因此,宋文对后世的影响远较唐文为大。•2、唐文讲求纵横开阖、波澜起伏的气势,在转折连接处,讲求出人意外;宋文贵乎迂徐舒缓,不露锋芒,要如行云流水,舒展自如,洋洋洒洒,而又富有逻辑性和表现力。•3、语句安排不大相同:唐文注重推敲字句,时杂入险怪新奇句式及字眼;宋文平顺简易,语言通达流畅,最为特色。•4、创作风格不同。八大家都在创作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并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风格。大体上来说唐代两家之文,雄健奔放,奇崛峭厉。宋代六家之文平易畅通,委曲迁徐。兴贤王安石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庆历进士。嘉佑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并,强化统治力量,以防止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并支持五取西河等州,改善对西夏作战的形势。因保守派反对,新法遭到阻碍。熙宁七年辞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辞,还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舒国公,改封荆,世称荆公。卒谥文。元丰八年,新法被废,王安石忧愤成疾,次年病卒。他的散文峭直简洁、富於哲理、笔力豪悍、气势逼人、词锋犀利、议论风生,开创并发展了说理透辟、论证严谨、逻辑周密、表达清於一炉的独特散文文体。写作背景:仁宗庆历年间有庞大的军队,但军队缺乏严格的训练,养成了骄堕的习气,而战事不断,多以宋军败北而告终。真宗景德元年,宋与契丹订立了屈辱的“澶渊之盟”。北宋的冗官、冗兵、政治腐败极深。神宗即位后为了改变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把希望寄托在王安石变法上。变法触及到官场的腐败、用人体制,在统治阶级内部引起轩然大波,最终变法失败。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在封建时代,任贤使能还是弃贤专己,是辨别明君与昏君的标尺,也是关系到国家兴衰治乱的关键。•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此二者,必然之势,古今之通义,流俗所共知耳。何治安之世有之而能兴,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盖用之与不用之谓矣。有贤而用,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专己:个人专断。通义:普遍适用的道理和法则。流俗:指世间平庸的人。治安:指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兴贤•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此二者,必然之势,古今之通义,流俗所共知耳。何治安之世有之而能兴,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盖用之与不用之谓矣。有贤而用,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专己:个人专断。通义:普遍适用的道理和法则。流俗:指世间平庸的人。治安:指政治清明,社会安定。一个国家因为任用贤能之士而兴旺,因为抛弃贤能之士而衰败。这两种情况是必然的规律,是从古到今共通的道理,是天下人都知晓的。而为什么安定的时代有贤能之士就能兴旺,混乱的时代即使有贤能之士也不兴旺?这应该是任用贤能之士与不任用贤能之士的区别。拥有贤能之士而能任用他们,这是国家的幸福,拥有贤能之士而不任用,则如同没有(贤能之士)。商朝兴旺的时候有仲虺、伊尹,衰败的时候也有“三仁人”。翻译:第一段中,作者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明确:正反对比论证——兴贤则昌(正),反之则亡(反)。举例(事实)论证——列举历史事实,以古证今。商之兴也,有仲虺、伊尹,其衰也,亦有三仁。周之兴也,同心者十人,其衰也,亦有祭公谋父、内史过。两汉之兴也,有萧、曹、寇、邓之徒,其衰也,亦有王嘉傅喜、陈蕃、李固之众。魏、晋而下,至于李唐,不可遍举,然其间兴衰之世,亦皆同也。由此观之,有贤而用之者,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可不慎欤?•仲虺:商汤王的左相。三仁:三个贤人。同心者十人:指周公旦、召公爽、太公望、毕公、荣公、太颠、闳夭、散宜生、南宫适、文母。祭公谋父:周王朝的卿士。萧、曹、寇、邓:萧何、曹参、寇恂、邓禹。亦皆同也:也都是一样。指兴衰之世都有贤人,此点是相同的。第二段商之兴也,有仲虺、伊尹,其衰也,亦有三仁。周之兴也,同心者十人,其衰也,亦有祭公谋父、内史过。两汉之兴也,有萧、曹、寇、邓之徒,其衰也,亦有王嘉傅喜、陈蕃、李固之众。魏、晋而下,至于李唐,不可遍举,然其间兴衰之世,亦皆同也。由此观之,有贤而用之者,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可不慎欤?仲虺:商汤王的左相。三仁:三个贤人。同心者十人:指周公旦、召公爽、太公望、毕公、荣公、太颠、闳夭、散宜生、南宫适、文母。祭公谋父:周王朝的卿士。萧、曹、寇、邓:萧何、曹参、寇恂、邓禹。亦皆同也:也都是一样。指兴衰之世都有贤人,此点是相同的。第二段译文•商朝的兴起,有仲虺、伊尹这样的贤臣,等到衰败时,也有三仁(微子、箕子、比干)这样的贤人;周朝兴起时,有与武王同心同德的十位贤臣,等到衰败时,也有祭公谋父、内史过这样的贤臣;两汉兴起时,有萧何、曹参、寇恂、邓禹这样的人,等到衰败时,也有王嘉、傅喜、陈蕃、李固这样众多的贤人。从魏晋以后,一直到唐朝,这样的贤人很多,不能全部列举,而这其中有的出现在兴盛的时代,有的出现在衰败的时代,也和上面所说的相同。由此看来,有贤能之人并加以任用,是国家的福气;有了贤能的人却不用,就像没有一样。对于这种情况,怎么不应该慎重的对待呢?第三段•今犹古也,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今之士民亦古之士民。古虽扰攘之际,犹有贤能若是之众,况今太宁,岂曰无之?在君上用之而已。博询众庶,则才能者进矣;不有忌讳,则谠直之路开矣;不迩小人,则谗谀者自远矣;不拘文牵俗,则守职者辨治矣;不责人以细过,则能吏之志得以尽其效矣。苟行此道,则何虑不跨两汉、轶三代,然后践五帝、三皇之涂哉。第三段•扰攘:纷乱。太宁:太平安定。博询众庶:广泛地征询平民百姓的意见。谠直之路:忠直敢谏的言路。谠:直言,善言。拘文牵俗:拘泥于成法和习惯。牵:受牵制,拘泥。守职者:忠于职守的人。辩治:能成功地治理。辩,‘‘办’’的古字。成功,办成。细过:小的过失,小缺点。尽其效:充分的发挥他的作用。第三段•今犹古也,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今之士民亦古之士民。古虽扰攘之际,犹有贤能若是之众,况今太宁,岂曰无之?在君上用之而已。博询众庶,则才能者进矣;不有忌讳,则谠直之路开矣;不迩小人,则谗谀者自远矣;不拘文牵俗,则守职者辨治矣;不责人以细过,则能吏之志得以尽其效矣。苟行此道,则何虑不跨两汉、轶三代,然后践五帝、三皇之涂哉。•扰攘:纷乱。太宁:太平安定。博询众庶:广泛地征询平民百姓的意见。谠直之路:忠直敢谏的言路。谠:直言,善言。拘文牵俗:拘泥于成法和习惯。牵:受牵制,拘泥。守职者:忠于职守的人。辩治:能成功地治理。辩,‘‘办’’的古字。成功,办成。细过:小的过失,小缺点。尽其效:充分的发挥他的作用。现在如同古代,现在的天下也还是古代的天下,现在的人民也如同古代的人民。古代即使是在纷扰混乱时期,也还有许多贤能之士,何况现在天下太平,怎么能说没有贤能之士?关键在于君主要任用他们。广泛咨询众人以谋求人才,那么贤才就能脱颖而出;人们说话没有任何禁忌,那么忠言直谏的言路就会通畅无阻;不亲近小人,那么喜欢说别人坏话和阿谀奉承的人就会自动远离;不墨守成规,那么做官的人就会明辨是非,果断办事;不因小过错而责怪别人,那么就能使官吏们的抱负得以完美实现。如果能实行这样“兴贤”的策略,还担忧不能超越两汉、三代,达到五帝、三皇的清明境界吗?君王要怎么做才能“兴贤”?•明确:①“博询众庶,则才能者进矣”,要求广泛咨询众人的意见。②“不有忌讳,则谠直之路开矣”,要求广开言路,让人们敢于说话。③“不迩小人,则谗谀者自远矣”,要求疏远小人。④“不拘文牵俗,则守职者辨治矣”,要求不墨守成规。⑤“不责人以细过,则能吏之志得以尽其效矣”,要求不要对人才求全责备。本篇文章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明确:语言表达灵活,或用对举,如“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古今之通义,流俗所共知”。或用排比,如“商之兴也,有仲虺、伊尹,其衰也,亦有三仁。周之兴也,同心者十人,其衰也,亦有祭公谋父、内史过。两汉之兴也,有萧、曹、寇、邓之徒,其衰也,亦有王嘉、傅喜、陈蕃、李固之众”,“博询众庶,则才能者进矣;不有忌讳,则谠直之路开矣;不迩小人,则谗谀者自远矣;不拘文牵俗,则守职者辨治矣;不责人以细过,则能吏之志得以尽其效矣”。本文的主旨:作者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的分析论证了中心------国家的兴盛、衰亡,能否任用贤能之人是一个决定性因素。

1 / 3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