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考纲表述为“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考纲表述为“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研考纲明方向1.强调唯物史观获取和解读信息1、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2、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3、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调动和运用知识1、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2、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3、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描述和阐释事物1、客观叙述历史事物2、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3、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的阐释论证和探讨问题1、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2、运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3、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四大能力十二项要求一、研考纲明方向获取和解读信息1、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2、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3、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调动和运用知识1、辨别历史事实与历史叙述。2、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结论。3、说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描述和阐释事物1、客观叙述历史事实2、正确解释历史事物3、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论证和探讨问题1、发现历史问题。2、论证历史问题。3、独立提出观点。四大能力十二项要求一、研考纲明方向•历史学科能力的最高体现•更能体现选拔功能•能力要求体系更加完整•发现问题与创设问题•(作答给自己留好路)2.凸显发现问题02:534高考比重非常大,是我们重视概括能力的原因。而学生的概括能力普遍差,更是我们重视概括能力的原因。首先,要引导学生知道:概括不是什么?概括不是摘抄原文,不是具体罗列,不是细节描述!然后,再让学生知道:概括到底是什么?概括是高度浓缩,概括是准确提炼,概括是切中本质。认识一概括能力进一步强化一、研考纲明方向2013~2017年全国高考新课标卷第40题的考查内容与设问一览表设问角度主题定位(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爱因斯坦热兴起的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知识界对西方科学的态度,并予以评析。(2013·全国卷Ⅱ)爱因斯坦热在世界和中国的兴起(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海洋利用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晚清海洋利用的主要变化及启示。(2013·全国卷Ⅰ)古代与晚清海洋利用的变化历史材料问答题(第41题)的命题特点与解题技巧(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东北地区移民过程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移民东北的历史作用。(2014·全国卷Ⅱ)清朝早期和晚期移民东北对比(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二人科技成果命运不同的原因。(2014·全国卷Ⅰ)宋应星、牛顿的科技成果及影响比较设问角度主题定位2013~2017年全国高考新课标卷第40题的考查内容与设问一览表设问角度主题定位(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孟子和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2015·全国卷Ⅱ)孟子和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比较(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康有为关于儒学认识的共通之处。(3)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孔子与儒学?(2015·全国卷Ⅰ)儒学从先秦到汉代、宋代及近代的发展演变2013~2017年全国高考新课标卷第40题的考查内容与设问一览表设问角度主题定位(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及形成的主要原因,并说明华侨华人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2016·全国卷Ⅱ)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趋势和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过程(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2016·全国卷Ⅰ)清中期人口膨胀现象与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2013~2017年全国高考新课标卷第40题的考查内容与设问一览表设问角度主题定位(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大革命对近代民族主义形成的促进作用。(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与近代法国民族主义内涵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2017·全国卷Ⅰ)欧洲民族国家的崛起和欧洲民族主义对亚洲的影响(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明清时期救济制度和英国近代济贫制度实施的共同目的,并指出其救济方式的异同。(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近代济贫制度相比,西方现代福利制度有哪些发展。(2016·全国卷Ⅲ)中国明清时期救济制度和英国近代济贫制度对比及西方现代福利制度的发展2013~2017年全国高考新课标卷第40题的考查内容与设问一览表设问角度主题定位(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大革命对近代民族主义形成的促进作用。(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与近代法国民族主义内涵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2017·全国卷Ⅰ)欧洲民族国家的崛起和欧洲民族主义对亚洲的影响(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明清时期救济制度和英国近代济贫制度实施的共同目的,并指出其救济方式的异同。(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近代济贫制度相比,西方现代福利制度有哪些发展。(2016·全国卷Ⅲ)中国明清时期救济制度和英国近代济贫制度对比及西方现代福利制度的发展2013~2017年全国高考新课标卷第40题的考查内容与设问一览表由上表可以看出,全国高考新课标卷第40题的命题呈现如下特点:1.从命题形式上看命题主要包括两种形式,一是围绕某个主题纵向展开,二是围绕某话题进行横向中西对比。其中卷Ⅰ更偏好于前者,如2013年的海洋利用题、2015年的儒学题、2016年的人口膨胀题、2017年的民族主义题等;而卷Ⅱ则更偏重于后者,如2013年的爱因斯坦热题、2015年的孟子和苏格拉底题、2016年的移民题、2017年的矿业政策题等。高考41题型的特点:(2)围绕“主题”中外关联——横向归纳比较:(1)围绕“主题”主线贯通——纵向概括说明:高考41题型的特点:(1)围绕“主题”主线贯通——纵向概括说明:试题命制往往选定“主题’’,按主题选取不同时期的史料,纵向概括说明论证问题。如2016年高考全国卷I第40题围绕“清代以来人口问题选取材料,两段材料从“清朝康、雍、乾时期的人口问题”到“近代康有为、严复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主线贯通,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2017年全国卷Ⅱ第41题围绕“中国矿业政策”这一主题选取材料,材料一为清雍正年间和晚清洋务运动时期的矿业政策,材料二为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的矿业政策,要求说明不同时期矿业政策的差异及其原因,中国古代、近代、现代主线贯通。试题命制往往围绕“主题”选取中外关联的材料,横向归纳比较论证问题。如2016年高考全国卷Ⅱ第40题,以“近代人口迁移”为主题,从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到“中国海外移民历史悠久,多次出现移民潮”,中外关联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2016年高考全国卷Ⅲ第40题则围绕“社会救济”这一主题,中外关联进行考查。2017年高考全国卷I第41题以“民族主义’’为主题,要求比较法国大革命和国民大革命中的民族主义,中外关联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2017年全国卷Ⅲ第40题以“收复台湾’’为主题,要求概括荷兰侵占中国台湾的历史背景和目的,简析郑成功收复台湾促进了国家统一,中外关联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近年来高考41题型的特点:(2)围绕“主题”中外关联——横向归纳比较:2.从材料选择上看材料的选择以文字材料为主,极少采用图表形式(仅2016年卷Ⅱ);设问以两问(共3小问)居多,前后问题关联,往往前一个问题的解决为后一个问题的解决架设桥梁;重点考查概括、比较、分析、说明、评价等思维能力,答题角度往往聚焦在对背景、原因、作用(影响、意义)的概括分析上及对观点、主张的评价认识;答案简洁,具有较强的专业化、学术化色彩;答案角度周全且聚焦,既强调思维的全面性、缜密性,又重视答题的针对性。3.从主题设计上看命题的主题往往聚焦在一些既具有鲜明学科特点、又具有现实意义的重大问题,甚至是社会及国际热点问题,使考查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如2013年卷Ⅰ的海洋利用题、2014年与2016年卷Ⅱ的移民题及2016年卷Ⅰ的人口题、2015年卷Ⅰ的儒学演变题及卷Ⅱ的法制观念题,甚至包括2016年卷Ⅲ的福利制度题,2017年卷Ⅱ的矿业政策问题与卷Ⅲ的郑成功收复台湾问题,无不与当前海洋开发与国家海洋权益维护、国内人口流动与国际移民现象、人口控制与国家生育政策调整、儒学与传统文化复兴、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福利制度利弊争论、去产能、优化产业结构、祖国统一等诸多现实热点问题息息相关,深刻体现命题者的现实关怀及以史为鉴的学术智慧。历史材料问答题的解题主要分四个步骤,第一是审设问,第二是读材料,第三是列提纲,最后是答好题。第一步:审设问——确保答题方向不跑偏设问审读是解题的最重要环节。因此,答题之前,一定要全面准确地审读设问,明确命题者的命题意图与要求。高考主观问答题的设问审读,一般注意以下四个方面:一审答案来源纵观近五年的高考试题,无外乎两种形式,一是“据材料”,二是“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若是“据材料”,答案肯定在材料中,这种设问不受教材束缚,依据材料作答,答案需要提炼、概括、归纳、抽象等;若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答案在材料和教材中,作答既要充分提取材料的有效信息,又要利用教材结合点以及平时的知识积累。二审时空限制要注意审清设问中的显性或隐性的时空范围;时空范围制约着解题的取向,对解题起着规定性作用;故要审清时空,并在一定时间、空间下理解和解释重大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三审提示词语(即怎么答)即提示回答问题的方式。常见提示语有:指出、概括、简述、分析、阐述、说明、论证、总结、评价(或评析、评论)、评述、比较等。设问中的这些行为动词既体现了试题对学生学习历史学科方法的考查,又为学生正确解题提供了思路和方法。因此,要认真审读设问中的这些提示语,准确掌握解题方式,具体如下表所示:相应中心词内涵提示语背景、原因、影响、作用、特点、特征等即归纳、总结,归结事物的相关要素,简明扼要的指出概括内容、措施、观点、意义等即介绍、表达,回答“是什么”,无须分析“为什么”“怎么样”指出事件、现象、人物及观点的异同等即横向或纵向对比、类比比较启示、经验、教训等即做出带有规律性的结论总结原因、过程、做法等即解释、解说说明背景、原因、认识、启示、意义、影响、作用等即找出历史现象或历史事物组成部分的本质属性和彼此关系分析原因、影响、过程等即陈述、总结,回答时表述要“简”,要点要“全”简述相应中心词内涵提示语四审答题中心语及求答语(即答什么)首先是审清中心语,以明确答题范围或角度要求。这是整个题目设问所围绕的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制度(政策)、思想、人物、国际关系等知识领域。其次是求答(答项)语:如背景类(背景、原因、条件、意图等)、性质类(实质、本质)、过程类(表现、内容、措施)、影响(作用、意义、地位),以及特点、异同点、胜败原因、启示与认识等。主要求答语的思维切入点如下表所示:思维切入点求答语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对外关系—民族关系—军事—教育—社会生活等措施(内容、表现)类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对外关系—民族关系—社会生活,国际—国内,主观—客观,必要性—可能性等原因(背景)类本质(阶级属性)+各方面状况(指导思想、主导者、目标、内容、方式手段、范围或领域、规模速度等)+新发展、新变化(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