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考历史热点专题2018年值得关注的周年热点问题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525周年)•1517年,马丁路德宗教改革(500周年)•1522年,麦哲伦船队完成环球航行(495周年)•1661年,郑成功率军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1662年,台湾回到祖国怀抱。(395周年)•1712年康熙五十一年,始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赋”(305周年)•1762年乾隆设伊犁将军,总统新疆南北两路事务(255周年)•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240周年)•1787美国《1787年宪法》诞生;(230周年)•1842年,鸦片战争结束,中英《南京条约》签订(175周年)•1862年,在北京洋务派创办第一所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155周年)•1872年,在上海创办《申报》。李鸿章创立上海轮船招商局,推动中国水上交通近代化。(145周年)•1877台湾架设电报线,中国有线电报的开端;(140周年)•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2月12日宣统帝退位,清朝覆灭;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3月8日由南京临时参议院通过,3月11日公布实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05周年)。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十月革命100周年•1927年,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南昌起义、汉口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90周年),日本田中奏折1937年,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80周年•1942年,为确保滇缅公路这条国际交通线,中国派遣远征军到缅甸,与日军作战,取得重大战绩。(75周年)•1947年,杜鲁门主义,冷战开始(70周年)刘邓大军挺近大别山,战略反攻开始。•1952年底土地改革完成,并完成国民经济恢复,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65)1957年,政治运动、整风运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55周年)•1967年,文革进入高潮、氢弹,欧共体成立(50周年)•1972年,尼克松访问中国、《中美联合公报》发表、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45周年(45周年)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1982年,中共十二大,颁布第四部《宪法》(35周年)1987年,中共十三大、三步走、初级阶段、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中共十四大召开,九二共识(25周年)•1997年,召开中共十五大,邓小平理论,香港回归。亚洲金融风暴(20周年)•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核心理论——唯物史观•核心思维——时空观念•核心方法——史料实证•核心能力——历史解释•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学术界关注的新观点(杨宁一教授提到的历史教学中需更新的评价问题)•一五计划中的重工业问题•斯大林模式的评价•唐宋变革论•列宁的《四月提纲》•蒋介石的日记问题•18世纪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只有中华文明绵延不绝”•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对西方不能仅仅是战争,还可以通过和谈来展开•袁世凯的评价•九一八事变•田中奏折•主权神圣不可侵犯•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垄断问题论题:是作者所持观点并加以准备讨论的命题,即是文章的题目,也是要涉及的内容和范围。论点与论题的区别:1.定义不同: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论题是有待于证明的命题,它仅是议论的问题或对象,前者如“制度构想需要实践检验”,后者如《美国的三权分立》。2.要求不同:论点的提出要求正确、鲜明、有针对性,要符合客观实际,符合科学真理,符合马列主义,观点要明确,赞成或是反对,不能含糊其辞,态度要鲜明。论题的确立却没有作者的观点和主张,可以是某种片面的、错误的认识或现象,如《英国的君主立宪制》。3.形式不同:以标题来看,论点的提出一般是一个较完整的判断句,如“实践探索源于制度构想”,论题的出现常是一个短语,如《卢梭对近代民主制度的思想贡献》。4.位置不同:论点的位置灵活,可在标题、文首,也可在文中,还可在结尾;论题的位置一般在标题或文首。2017年后期复习主题方向:1.古代中国价值观念的演变及价值(突出儒学思想的发展进程,礼法的融合,民间崇拜变化等);2.古代政治运行合理性及其调整;3.区域经济与土地、城市、人口问题;(突出南方经济发展对古代中国和近现代中国影响)4.海洋利用、开发与国家权益;5.近代中国各政治力量的探索进程;6.社会转型时期的经济变动与结构调整;7.西方制度文明的有限性与渐进历程;8.国家发展与国际关系(突出两类问题:西方国家崛起对世界形势的影响,社会主义建设国家建设与国际关系的影响);9.中外科技成就与民生幸福和国家发展;10.教育制度与人才选拔;11.依法治国与社会治理.....2017,我们关注哪些学术问题?南海问题与中国海洋战略材料:南海问题的实质是围绕南海岛礁主权以及海洋管辖权的海洋争端。在推进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和全面实施中国海洋战略的进程中,南海因其特殊战略地位被学术界持续关注。但由于长期以来对海洋权益的忽视,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对南海问题的彻底解决提出有价值的建议和相关理论成果;尚未对中国海洋战略的内容进行全面阐释。当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有关南海问题的历史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挖掘,为南海岛礁的主权归属提供重要证据;围绕南海问题的国际博弈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对中国海洋战略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为妥善化解南海问题而对中国周边外交进行战略性调整的研究比较深入。纪念孙中山诞辰150周年材料一: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一生以革命为己任,立志救国救民,为中华民族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材料二: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忠诚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在他生前,中国共产党人坚定支持孙中山先生的事业。在他身后,中国共产党人忠实继承孙中山先生的遗志,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英勇奋斗、继续前进,付出巨大牺牲,完成了孙中山先生的未竟事业,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在这个基础上,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继续奋斗,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新中国成立67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了一个又一个伟大飞跃,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今天,我们可以告慰孙中山先生的是,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摘自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诠释材料: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在国民党军队“围剿”和“追剿”的巨大危难下胜利完成了长征,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对于这一改变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命运的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历史事件,学术界多年来始终坚持学理探析和史实追索的不懈努力,不断推进研究的扩展和深化。⒈深度揭示红军长征胜利原因的根源,从理论层面对该问题进行了跨学科的有益尝试。⒉系统阐释中国共产党在遵义会议以后关于发展战略问题的斗争与探索,昭示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和正确发展战略是红军团结凝聚力量、提高战斗力的根本保障,也进一步阐明红军长征的过程也是党和红军发展战略形成与确立的过程。⒊全面考量了长征对中国共产党的锻造与宣传作用,追索了长征期间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历程,学术化还原了中国共产党实现思想、组织和精神上转折性跨越的历史真相。⒋细致考察了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路上与国民党势力的博弈与较量。(2009·福建卷·17)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八路军主力从集结地开赴华北战场协同友军作战,途中需要A.东渡黄河B.北渡长江式C.跨越陇海线D.挺进大别山(2014·福建卷·16)长征期间,国内外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民族矛盾加剧,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进行重大调整。这一调整是指A.召开八七会议,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B.召开遵义会议,纠正“左”倾错误路线C.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D.召开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诠释——历年考点长征结果共产党力量的分布长征过程中中共政策的转变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诠释2016年,历史学者们对红军长征史研究展开了多维度探究和辨析,对于中国走好新的长征路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⒈深度揭示红军长征胜利原因的根源,从理论层面对该问题进行了跨学科的有益尝试。⒉系统阐释中国共产党在遵义会议以后关于发展战略问题的斗争与探索,昭示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和正确发展战略是红军团结凝聚力量、提高战斗力的根本保障,也进一步阐明红军长征的过程也是党和红军发展战略形成与确立的过程。⒊全面考量了长征对中国共产党的锻造与宣传作用,追索了长征期间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历程,学术化还原了中国共产党实现思想、组织和精神上转折性跨越的历史真相。⒋细致考察了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路上与国民党势力的博弈与较量。学者通过探寻多方面的史料,高度还原红军长征的历史现场,动态观察了红军与国民党势力的较量与互动,对于全面准确认知中国共产党这段浴火重生的转折史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光明日报》2016年十大学术热点广义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九一八事变后各路红军以北上抗日、应对国民党“围剿”、扩大根据地、打通同苏联的通道为主要目标进行的一系列长途征战,应从完整意义上认识和研究长征……1934年7月6日,中革军委决定,红七军团约6000余人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深入闽浙皖赣边地区开展游击战争。由于当时中央已经决定中央红军进行长征,北上抗日先遣队也带有为主力红军长征探路的意图。11月4日,随主力红军长征的中革军委下令重组北上抗日先遣队……三大主力红军会师时,为打通国际通道,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决定发起宁夏战役,共产国际也决定在今蒙古南部边境向红军提供一批武器弹药……绥远战事爆发后,共产国际考虑经新疆援助红军。“西安事变”爆发后,苏联认为其中有日本方面的背景,改变了原来的承诺……——唐双宁《从完整意义上认识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红旗文稿》2015年第23期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诠释——关注角度中央红军长征是国内外各种因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对长征原因的分析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中把握。——董振平《长征原因分析要经得起历史检验》,《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1月“大遵义会议”概念:考察遵义会议与其前后一些会议的关系,既要看到系列会议的基础作用,也要突出遵义会议的主导地位,两者密不可分,共同推动了党的历史发生第一次伟大转折。——石仲泉《红花与绿叶—遵义会议与其前后系列会议的关系》,《当代贵州》2015年多角度(国际因素)分析长征起因、战略意图长时段(前后关联)定位长征的转折性意义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诠释——关注角度苏联社会主义道路——历年考点(2013·课标卷Ⅰ·33)19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上指出: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了48%。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这一论断。A.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B.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C.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D.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2013·课标卷Ⅱ·35)1931年,斯大林说:“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这一思想A.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B.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C.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D.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2014·课标卷Ⅰ·34)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D.采用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斯大林体制弊端新经济政策特点斯大林体制成因(国内)苏联社会主义道路——历年考点(2015·课标卷Ⅱ·34)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这表明苏联A.人民为国家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