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论述类文本阅读9大命题陷阱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学案二论述类文本阅读9大命题陷阱解答论述类文本阅读题时,不仅要读懂文章,而且要洞悉选项从何处而来,清楚题目设置的陷阱有哪些,这样有助于快速准确识破陷阱,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命题陷阱1:以偏概全陷阱剖析以偏概全,命题者设计选项时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表示程度轻重的词语干扰考生,主要包括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等。从而使考生做出错误的判断识别方法要判断“以偏概全”干扰项,在阅读文章时,一要特别注意重要词语前边的修饰与限制词,看一看选项句与原文中的指代内容是否存在范围、程度以及频率上的差异。二要注意原文表述是涵盖全部还是有所针对,是特称还是全称[例1](2017·全国卷Ⅰ第1题B项)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原文信息]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比对分析](答案)“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以偏概全。很明显“限制排放”只是“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之一,文中也有“比如”两字可以证明。命题陷阱2:曲解文意陷阱剖析曲解文意,是指选项故意错误解说原文,它更换了个别词语(或说法),或直接歪曲了作者的观点,导致选项与原文的意思发生偏离识别方法整体上把握材料,把题目中所提供的选项,如对词语的解释,对语段的理解等,还原到材料的对应之处,与原文信息句的关键点仔细比对,逐项检查,看选项的表述是否与原文一致,就不难得出答案[例2](2016·全国卷Ⅲ第1题C项)王国维在《古史新证》中认为,有些历史学家如果能充分利用史料,就不会“疑古”,怀疑尧、舜、禹等人物的真实性。[原文信息]神话传说是文学,史前时代,无文字可证,只有传说,暂当历史。三皇五帝至今未曾坐实,但“炎黄子孙”已经成为口头语,甚至成为历史共识。新的传说还会不断产生,能否成史颇为可疑,但以神话传说研究历史,却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在历史上,《山海经》究竟应归于文学还是史学,曾是死结。王国维《古史新证》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亦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古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比对分析](答案)选项中“有些历史学家如果能充分利用史料,就不会‘疑古’”错,属于曲解文意。原文王国维在《古史新证》中表述的意思是“有些历史学家之所以‘疑古’,是因为没有充分研究、利用古史材料”,但这并不说明“充分利用史料就不会‘疑古’”。命题陷阱3:混淆时态陷阱剖析混淆时态,就是命题者在事物、现象产生、出现的时间上设置干扰,故意把先期说成后期,把已然说成未然,把或然说成必然识别方法①关注“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之前、之后”等。②关注“可能、大概、也许、差不多、估计、预计、必将、如果、一定、未必”等[例3](2015·湖南卷第14题B项)可以为小型传感器供电的生物电池将肩负起环境监测和国土安全任务,用在家用电器上也为期不远了。[原文信息]一个想法是用我们的生物电池基于人体的修改版来为植入医疗设备供电,例如起搏器。蜗牛不能为手机充电,但它能为微型传感器供电,这促成另一个想法——让蜗牛、蠕虫和昆虫为环境监测和国土安全服务。[比对分析](答案)选项中“生物电池将肩负起环境监测和国土安全任务,用在家用电器上也为期不远了”错,把或然说成了必然。原文说“让蜗牛、蠕虫和昆虫为环境监测和国土安全服务”仅是一种想法,什么时候能“用在家用电器上”还是个未知数,而选项却说“为期不远了”,犯了“混淆时态”的错误。命题陷阱4:因果混乱陷阱剖析因果混乱,就是故意弄错因果关系,以此迷惑考生。因果混乱主要包括两种情况:①因果颠倒:选项在因果或条件关系上,故意把原文中的“因(条件)”变成了“果”,或把“果”变成了“因(条件)”。②强加因果:把根本没有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硬说成有因果关系识别方法①关注表示因果的关键词,如“因为、因此、由于、因而”等;②关注改变因果关系的关键词,如“之所以、就只有”等;③仔细分析选项中有无因果关系,或者因果关系是否倒置[例4](2015·全国卷Ⅱ第2题C项)“前理解”是接受者在理解文本以前的心理文化结构,由于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所以这种结构会影响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原文信息]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比对分析](答案)从原文信息可以看出,“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影响着理解”是导致“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的原因,而选项则说“由于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所以这种结构会影响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因此属因果颠倒。命题陷阱5:颠倒是非陷阱剖析颠倒是非,是指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了的事物加以肯定,或者将作者的观点态度加以强化或弱化识别方法在阅读时注意区别作者对每一种事物的观点态度。对含有作者观点态度的语句要圈画标注[例5](2015·天津卷第6题D项)“求价意志”是“社会世界”的实质,求真意志、求权意志、求爱意志并非社会世界中的人类追求。[原文信息]如果说“社会世界”是按照人的意志来运行的话,那么这个意志的实质不是一些人所说的“求真意志”“求权意志”“求爱意志”,而是“求价意志”,即追求“价值”的意志。其他的意志都是这种意志的具体表现形式。因此可以说,“价值”要素是“自然世界”和“社会世界”的分水岭。[比对分析](答案)原文中说“这个意志的实质不是……而是‘求价意志’”“其他的意志都是这种意志的具体表现形式”,所以“求真意志、求权意志、求爱意志”的实质都是“求价意志”,都是人类所追求的,原文是肯定的;选项“求真意志、求权意志、求爱意志并非社会世界中的人类追求”这一说法中的“并非”否定了人类追求,颠倒了是非。命题陷阱6:偷换概念陷阱剖析偷换概念,是指将一些似乎一样的概念进行偷换,造成选项中表述的概念的属性、本质特征、具体作用或发展趋势等内涵发生改变识别方法阅读原文时,对概念、对象要特别关注,用圈点勾画和批注标注的方法做好标记。做题时,分辨选项中是否存在信息对接错误的现象,特别注意选项的主语、谓语是否与原文一致[例6](2015·福建卷第9题A项)阐明了阅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求自我教育、自我升华,达到内心丰富。[原文信息]我们手捧书本阅读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教育、自我升华的过程。我们在阅读中将重新发现自己,这也正是“人文日新”的真义。[比对分析](答案)原文是“我们手捧书本阅读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教育、自我升华的过程”,而非选项中的“要求自我教育、自我升华”;原文信息是“在阅读中”“人文日新”,而非选项中的“达到内心丰富”。因此选项与原文不符,属偷换概念。命题陷阱7:无中生有陷阱剖析无中生有,是指在解说原文或转述文意时,增添了原文中没有的信息,也就是选项中所说的内容在原文中未涉及,也不能从原文中推断出来识别方法细读选项,明确解说范围;检查选项的内容能否在原文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原文内容合理推断出来[例7](2016·山东卷第6题C项)古体诗在形式上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唐人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更似绝句律诗。[原文信息]它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声律,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不过唐人的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杂言也多以七言为主体。[比对分析](答案)选项中唐代古体诗“更似绝句律诗”原文并未提及,属于任意发挥,无中生有。命题陷阱8:张冠李戴陷阱剖析张冠李戴,是指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通常在表述对象上设置干扰。具体来说,就是将甲事物表述成乙事物,将事物的此方面表述成彼方面,把甲的事迹、观点、成绩说成是乙的;或者题干要求从“此”对象入手分析,而选项却从“彼”对象入手分析识别方法读文时,将对象标注圈画出;答题时,对选项中的主语、宾语要特别注意[例8](2015·天津卷第6题B项)“自然世界”是“社会世界”得以建立的基础,因此,自然规律在“社会世界”形成中发挥的作用与它在“自然世界”形成中发挥的作用相同。[原文信息]“自然世界”是由纯粹的自然事实和事件所构成,在人的因素介入之前由“盲目的”自然力量所支配;在人的因素介入之后,自然世界事实上成了“人化的自然”,在自然界中可以随处发现人类价值实践的痕迹。但是,人类主体性实践在这里所能达到的程度和范围同样受着自然规律的制约。“社会世界”是在“自然世界”基础上建构的整体,包括了各种各样的社会躯体、语言、规范、组织、机构、活动,等等。在这些要素中,是社会价值规范而不是其他那些社会事实或事件构成了“社会世界”的核心,社会价值规范在“社会世界”的形成中发挥了自然规律在“自然世界”的形成中所发挥的同样的作用。[比对分析](答案)原文中说“社会价值规范在‘社会世界’的形成中发挥了自然规律在‘自然世界’的形成中所发挥的同样的作用”。由此可知,在“社会世界”的形成中发挥同等作用的是“社会价值规范”,并不是选项中所说的“自然规律”,属张冠李戴。命题陷阱9:指代有误陷阱剖析指代有误,指选项中代词的指代内容发生错误,或是类别上的,或是程度上的,或是范围上的识别方法抓住选项中的指代词,在原文中寻找相对应的内容,在具体语境中确定其指代内容[例9](2015·安徽卷第3题A项)经典不是天然形成的,它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到神圣经典的层层积累的经典化过程,这一过程正是经典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原文信息]经典并非天然就是经典,它们都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变成神圣经典的过程,这在学术史上叫“经典化”。没有哪部著作是事先照着经典的尺寸和样式量身定做的,只是因为它写得好,被引用得多,被人觉得充满真理,又被反复解释,有的还被“钦定”为必读书,于是,就在历史中渐渐成了被尊崇、被仰视的经典。因此,如今我们重新阅读经典,又需要把它放回产生它的时代里面,重新去理解。经典的价值和意义,也是层层积累的,对那些经典里传达的思想、原则甚至知识,未必需要亦步亦趋“照办不走样”,倒是要审时度势“活学活用”,要进行“创造性的转化”。[比对分析](答案)选项中“这一过程正是经典的价值和意义所在”有误,根据原文可知,经典都有“从普通著述变成神圣经典的过程”。可见“这一过程”指代的应该是形成过程,而非选项所说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属指代有误。即学即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莫把“汉学”当“国学”慕朵生日前,美国著名汉学家史景迁携带《曹寅与康熙》等新书来华举办首发式,并在多所高校进行讲座,在学界和媒体引发新一轮“汉学热”。但笔者以为,“汉学”当热,然不可将之混同为“国学”。汉学是外国尤其是欧美国家学者研究和介绍中华文化的学问,历经游记性汉学、传教士汉学、学院派汉学,以及侧重研究中国现实问题的“中国学”等几大阶段,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面对中国浩瀚的文化和复杂的现实,汉学家们皓首穷经,著书立说,既促进了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也带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甚至改写了世界的文明进程。比如,欧洲“启蒙运动”就深受来华传教士介绍的儒学的启迪。不过,中国学界对汉学的追踪和介绍仅有100多年的历史,且忽冷忽热,不成系统。其中,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国内曾分别兴起一股“汉学热”,原因是这两个时段中国社会变动剧烈,思想争鸣活跃,国人迫切希望通过汉学来了解外国人是如何看待中国以及中华文化的。此次史景迁访华引发的新一轮“汉学热”,则是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化时代背景下,国人试图借助汉学对自己国家崛起和文化复兴进行的一种心

1 / 5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