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福建省生态功能区划的通知-地方司法规范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综合法律门户网站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福建省生态功能区划的通知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福建省生态功能区划》(以下简称《区划》)已经省委常委会和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并提出以下贯彻意见,请一并认真抓好落实。一、要切实加强《区划》的组织实施。《区划》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的重大举措,是建设生态优美之区的重要基础工作。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区划》在推动海西科学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切实加强领导,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意见,认真抓贯彻落实,将我省生态环境优势持续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二、要将《区划》要求纳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决策。《区划》系统分析了各区域生态环境特征、主要功能、区域开发现状和主要问题,明确其在保障全省生态安全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并提出了资源开发、产业发展的优势条件和限制因素以及鼓励性、限制性、禁止性的产业发展方向。各地、各部门制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土空间利用规划、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以及各类专项规划,应注意与《区划》要求相衔接。三、要将《区划》作为建设项目环保准入的重要参考。所有区域经济发展与开发规划、建设项目在环境决策咨询、项目选址、环境影响评价和环评审批时,都必须将《区划》作为重要依据,根据项目所处生态环境功能区的功能定位、保护目标、准入条件、保护措施等要求,进行认真论证,切实把好准入关。同时,要合理规划生产力布局和产业调整结构,使区域内的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四、要以《区划》为指导推进重要生态功能区建设和保护。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根据《区划》提出的保护与建设要求,深入研究当地的主要生态问题及其产生原因,进一步明确生态保护与建设方向,有针对性地提出防治措施。特别要切实做好具有维护区域生态安全的水源涵养、水土保护、防风固沙、洪水调蓄、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作用的生态系统的保护工作,维护我省生态环境安全。福建省人民政府二〇一〇年一月二十七日福建省生态功能区划(简本)目录前言一、福建省生态环境(一)生态环境特征(二)生态环境现状(三)生态环境敏感区域(四)重要生态服务功能区域二、生态功能区的划分(一)指导思想(二)区划原则(三)区划结果(四)生态功能区类型说明(五)重要生态功能区三、生态功能区划实施的保障措施附图、附表(略)前言生态功能区划是根据区域生态环境要素、生态环境敏感性和生态服务功能空间分异规律,将地域空间划分综合法律门户网站为不同生态功能区的过程。生态功能区是宏观的、导向性的,以自然因素为主的区域划分,它是指导各地遵循自然规律,合理选择发展方向,保障区域生态安全,改善生态环境条件,提高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根据省政府、环保部统一部署,省环境保护厅委托福建师大地理研究所和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在完成《福建省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的同时,深入研究,编制《福建省生态功能区划》(以下简称《区划》)。为保证《区划》更符合我省实际、更具可操作性,我们以《福建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中确定的生态功能区划为基本框架,先行开展县(市、区)域的生态功能区划,并以此补充、修正全省《区划》方案。至2004年底,全省84个县(市)区的县域生态功能区划编制工作基本完成。在此基础上,区划编制单位对全省进行了生态环境现状分析、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和生态服务功能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和县级生态功能区划成果,修订省级区划方案,编制完成了《福建省生态功能区划》。《区划》利用1∶10万比例尺数字地形图为工作底图,通过收集各厅局相关背景图件和资料,利用GIS和遥感技术,结合野外实地核实,划分生态功能区并量算面积。《区划》范围为全省84个县级行政单位(不含金门和马祖),海域为12海里国家领海界以内的近岸海域。《区划》结果,全省共划为生态区、生态亚区、生态功能区三级。其中,生态区是根据生物气候带的自然分布划分的,全省共划分为2个生态区;生态亚区是在生态区的框架下,根据地貌结构及相应的自然与经济特征划分的,全省共划分为5个生态亚区;生态功能区是在生态区、生态亚区的框架下,突出自然与人的关系,根据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进行地域的细分,全省共划分为107个生态功能区。《区划》明确了我省各区域在保障全省生态安全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各区域资源开发、产业发展的优势条件和限制因素。《区划》是制定主体功能区规划、区域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重大经济技术政策,以及开展产业结构调整、资源开发利用、重大工程建设的重要依据。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要求既要尊重经济发展规律,也要重视自然发展规律,进而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根据生态功能区划成果,综合决策部门可对资源开发和产业布局进行合理规划,既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又不对环境造成大的不利影响,从而持续发挥生态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支撑作用,推动海西经济建设协调、可持续发展。一、福建省生态环境(一)生态环境特征地理单元对外相对独立,区内密切关联;海陆兼备,山海互补;多山丘,少平原,土地资源紧缺;海岸曲折,港湾、岛屿众多,海洋资源丰富;气候条件优越,水资源丰富,但时空分配不均;生态系统复杂,生物种类繁多,是我国11个具有全球意义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之一。多山地丘陵,多季风暴雨,土层瘠薄,生命物质多集中于植物地上部分,由此构成的生态环境特殊脆弱性,使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的保育和重建成为福建生态安全和稳定的中心环节。腹大口小的海湾和河口所组成的海岸带是福建海陆之间自然和社会经济密切关联和交流的界面,其生态环境的保育是福建山海协调互补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二)生态环境现状改革开放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采取了一系列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重大举措,加大了生态环境建设力度,使福建省生态环境总体上保持较好状态,为福建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提供了重要支撑和服务。1.生态环境总体较好全省森林覆盖率为63.1%,居全国首位;水土流失面积逐步减少,是全国土壤侵蚀率较低的省份之一;全省共区划界定重点水源涵养区、水土流失区和海岸沿线等重点生态公益林286.26万公顷;实施沿海防护林、自然保护区、绿色通道和城乡绿化一体化等生态建设工程,全省大陆海岸线基干林带宜林荒山已基本绿化;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各类特殊保护区域总面积约占全省陆域面积的11%;地表水水质基本保持良好状态,主要水系水质多数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标准;海水水质和表层沉积物质量总体较好;主要城市空气质量基本达到环境功能区标准。根据全国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福建全省均为生态环境优良区域,其中综合法律门户网站.4%以上区域达到优类水平。2.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增大森林结构不尽合理,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的发挥受到影响;园地开发、采矿和工程建设引起新的水土流失问题;外来物种入侵呈上升态势,水葫芦、互花米草对生态环境的危害增大;城市噪声污染、酸雨污染、机动车尾气污染以及生活污水和垃圾对环境造成污染等问题亟待解决,部分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仍受影响;农业面源污染、农村居民点环境污染问题突显;海域环境污染和海洋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使近岸海域部分区域生态系统功能退化。(三)生态环境敏感区域生态环境敏感区域是在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的基础上确定的,它反映了区域生态系统在遇到干扰时,发生生态环境问题的可能性程度。把区域生态环境分为极敏感、高度敏感、敏感、轻度敏感、不敏感五个等级进行评价,确定特定生态环境问题可能发生的地区范围与可能程度,以便采取有针对性的保护与建设措施,并为生态功能区划提供基础依据。1.土壤侵蚀敏感区域土壤侵蚀敏感性是指在自然状况下,发生土壤侵蚀的可能性的大小。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是为了识别容易造成土壤侵蚀的区域,评价生态系统对人类活动的敏感程度。区域土壤侵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影响因素包括气候、水文、地貌、土壤和植被等自然因素,以及土地利用、水土保持措施等人为因素。一般来说,在自然状况下,降水、土壤质地、地形起伏和植被因子对土壤侵蚀有重要的影响。选择降雨侵蚀力R值、土壤质地、地形起伏度、植被与土地利用类型作为主要影响因子的评价指标,确定各影响因子的敏感性等级,并根据福建省上述指标的空间分布进行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全省土壤侵蚀敏感区域分布格局(图1)如下:图1福建省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图(略)极敏感区域:集中分布在武夷山市与宁德市辖区;总面积约60.7k㎡,占全省陆域总面积的0.05%。高度敏感区域:主要分布于闽中大山带东坡和西坡,以及武夷山脉的北段和中段;总面积14071k㎡,占全省陆域总面积的11.6%。敏感区域:广泛分布于武夷山脉、闽中大山带西麓和东麓的低山丘陵地区;总面积82501k㎡,占全省陆域总面积的68.05%。2.酸雨相对敏感区域生态系统对酸雨的敏感性是指生态系统对酸雨影响的相对敏感性,即酸雨的影响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改变的可能性大小,它主要依赖于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变化有关的土壤物理化学特性,与地区的气候、土壤、地质、植被等自然条件以及土地利用方式都有关系。选择岩石类型、土壤类型、植被与土地利用和降雨量作为主要影响因子的评价指标,分别赋予分值,再对这些因子进行分类并给出权重,并按照这些因素的分布情况进行福建省酸雨相对敏感性评价。全省酸雨相对敏感区域分布格局(图2)如下:图2福建省酸雨敏感性评价图(略)极敏感区域:主要分布在闽中大山带的北段和中段以及武夷山脉;总面积11356k㎡,占全省陆域总面积的比例为9.4%。高度敏感区域:主要分布在闽中大山带以及武夷山脉;总面积约24943k㎡,占全省陆域总面积的20.6%。敏感区域:广泛分布在丘陵和山地地区;总面积34324k㎡,占全省陆域总面积的28.3%。3.陆域物种生境敏感区域陆域生境敏感性是指陆域重要物种的栖息地对人类活动的敏感程度。生境敏感性可根据生境物种丰富度,即评价地区国家和省级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数量进行评价。以自然保护区为基本评价单元,采用评价地区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数量占全省的比例作为评价指标,进行福建省陆域生境敏感性评价。全省陆域生境敏感区域分布格局(图3)如下:图3福建省生境敏感性评价图(略)极敏感区域:分布在武夷山、梅花山、武平县东部山地、永安市东部山地、戴云山、尤溪县西南山区、南综合法律门户网站靖县南部山区,这些地区国家一、二级保护动植物数量多,是具有重要意义的生物多样性生境保护地区;总面积1229k㎡,占全省陆域总面积的1.0%。高度敏感区域:主要分布在武夷山、梅花山和武平县东部山地极敏感区的外围,以及武夷山脉、闽中大山带的部分县市;总面积11631k㎡,占全省陆域总面积的9.6%。敏感区域:主要分布在闽东山区、武夷山脉中段山区,以及闽中大山带中段山区;总面积5949k㎡,占全省陆域总面积的4.9%。4.地质灾害敏感区域地质灾害敏感性是指区域生态系统在外力,如降水、动力地质作用、工程建设、矿产开发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大小。福建省是我国地质灾害多发的省份之一,地质灾害以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为主。滑坡与崩塌灾害的成因及属性特征相似,在福建,泥石流灾害的发生多与山崩、滑坡相伴而生,故将其合并进行敏感性评价。影响滑坡、崩塌形成的因素众多,其中相关性强的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主控因素,包括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断层破碎带等)、地形(地形坡度、地貌类型)、地下水等,这些因素可以从区域宏观上控制滑坡、崩塌发生的分布数量和格局。另一类是诱导因素,包括降雨、人为活动(开挖削坡活动、不合理加载等)、地震等,这些因素是诱发滑坡、崩塌的主要因素。根据对福建省滑坡、崩塌灾害发生特征、分布规律和主要成因的分析,选择岩土体类型、地形坡度、大雨日数分布、道路分布(公路和铁路密度)以及现存滑坡、崩塌分布等5个因子作为敏感性评价指标,计算评价空间单元的敏感性综合指数,根据指数大小进行福建省地质灾害敏感性评价。全省地质

1 / 2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