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学生学习过程的途径与方法北师大教育学部张春莉新课程指出“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强调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读懂学生、读懂教材、读懂课堂”。其中,放在首位的“读懂学生”,是读懂教材、读懂课堂的基础。最终达到直面学生现实、整体全面把握教材、生成动态课堂的目标。为什么读懂学生?从何处读懂学生?怎么读懂学生?总结一、为什么读懂学生?不同层次的学生,其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特点、主观认识等也各有不同。当制约学习的其他因素诸如教材内容、教学手段、施教技巧变得相对稳定时,学生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变得越来越重要。不懂学生的课,学生好似“捡了一大堆砖头,却没有砌成房子”,思维是凌乱无序的。读懂学生的课,条理清晰,结构合理,学生的思维是立体的。第一第二第三二、读懂学生的途径读懂学生的表情表情是人无声的语言,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教师要会解读学生的喜悦、忧虑、惊讶、茫然、期待、渴望、满足、需求……智慧:煽动力,感知力,解释力10教师的站位与行走读懂学生的语言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最有观察价值的元素之一,教师要读懂学生语言表象背后的信息。学生的语言直接体现了学生的思维品质与性格特征,直接反映了思维与情感的需求。2020/2/24智慧:煽动力,感知力,解释力12感知力“老师,是都涂吗?”教师大声回答:“涂出四分之一”。教师回答后离开。这名学生一脸茫然,并犹犹豫豫、小心翼翼地将纸片旋转开始涂第二个四分之一。2020/2/24智慧:煽动力,感知力,解释力13煽动力师:是A对,还是B对?生1:A对。师:都同意吗?生(齐答):同意!师:真的都同意吗?生:同意!师:......师生对话出现障碍,原因何在?这该怎么?应该是B对,但学生都同意,我解释力学生C:12乘以三分之一应该会比12大。教师:你是说12乘以三分之一应该会比12大,为什么?(学生在下讨论)教师:在你的想法里面。(被学生C打断)学生C:它乘以三分之一倍应该会多一点点。教师:12乘以三分之一倍,你以前学过的,几倍都会乘出来比较多,对不对?多一点点!所以你认为这个乘出来应该比12还大,结果她乘出来以后答案是4。所以你觉得这里是有问题的,对不对?学生D!学生D:因为那个12乘以三分之一,三分之一比1小,12乘以1是12。那(三分之一)比它小的话,(答案)自然会比较小啊!教师:你是说,12乘以1是12,那12乘以1是什么意思啊?乘以1就是代表是12的1倍,对不对?12的1倍就是12,那12乘以三分之一我们要怎么解释这个式子?12乘以1是12的1倍哦!那12乘以三分之一是什么?是什么意思?学生E!教师:12的一倍是12,那三分之一倍比一倍大还是小?学生E:小!教师:那他认为三分之一倍比一倍小,算出来的答案会比12还要小,你同意吗?众学生:不同意!教师:没有办法同意的举手!你不同意,你觉得好奇怪,怎么会这样子的人举手!还是有困难。有没有人可以帮他们解决这个问题?12乘以三分之一的问题。学生B!学生B:三分之一就是一份分成三份的其中一份,12乘以三分之一就是12分成三份的其中一份,所以答案是4。教师:听懂了?听不懂?学生B再说一遍。学生B:三分之一就是一份分成三份的其中一份,12乘以三分之一就是12分成三份,12分成三份就是有4个,4个乘以1答案是4,所以答案是4.案例全部读懂学生的思维错误是资源,其中包含了关于学生知识、能力以及思维方式、思维习惯等大量信息。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读懂了学生的错误,也就读懂了学生的思维方式。2020/2/24智慧:煽动力,感知力,解释力16读到了什么2020/2/24智慧:煽动力,感知力,解释力17学困生“困”在何处2020/2/24智慧:煽动力,感知力,解释力18读懂了什么2020/2/24智慧:煽动力,感知力,解释力19读出了什么做错不是因为不会计算错误往往不是算错儿童的认知特点需要教师格外关注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我们首先应该读懂学生,了解学生真实的想法,进而寻找合理的原因和生长点,而后量体裁衣-----制定更为适宜的教学策略或采取更佳的教师指导。2020/2/24智慧:煽动力,感知力,解释力21教师工作为何难教师是心理医生教师的诊断要依据观察和解释医生是身体医生医生的诊断可以依据仪器2020/2/24智慧:煽动力,感知力,解释力22教师需要成为研究者提出寻求解答应用高观点真情境小问题目前了解学生现有学习状况的具体方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测试法观察法问卷法实验法作业分析法谈话法研究方法三、读懂学生的方法观察法这里所说的观察,与作为一种科学研究方法的课堂观察,区别在于观察者不是旁观者、局外人,而是教师自己。教师置身于学校内、课堂中,可以成为具有明确观察意图、掌握观察方法又不改变课堂教学自然状态的最佳人选。对于了解学生来说,观察法是教师使用频率最高的方法之一。测试法教师可以通过编制有关知识、技能的各种主客观测验对学生在该知识点上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进行摸底。问卷法除了采用测验等形式进行摸底分析之外,教师还可以根据需要设计专题问卷或量表进行调查。问卷大致可分为开放型和封闭型两种。前者只提出问题,不列出答案。它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的想法,回答不受任何限制,但不便于统计,只适合在少数人中进行。后者不仅提出问题,还列出供选择的答案。这种封闭型问卷形式,便于学生回答,也比较方便统计。实验法某些问题、练习题或实验、演示设计的适切性没有把握时,可以找几个不同水平的学生,试问或试做一下,了解学生的反应,为修改、完善提供依据。谈话法是教师通过与学生面对面交谈来深入了解学生情况。通过交谈,不仅可以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还可以使教师及时,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作品分析法主要是分析学生的作业、试卷,从中发现学生的个性化解题过程,包括独特的解法或错误。初任一个班的数学课时,还可以通过查阅成绩册和前面的测试卷来了解该班学生群体和个人的学习状况。国内外在洞察学生学习和思维过程的方法上的不同之处第一我国在学生研究的方法上倾向于关注犯错误或有学习困难的学生的分析,而国外的研究不仅关注错误的反应,也关注正确的反应,并且有些错误的不可避免性也能得到教师的认可第二我国在学生研究的方法上时间多集中在课前和课后,而国外的研究提倡在课堂中也引入学生研究,不仅鼓励教师与学生群体、个体之间关于数学学习与思维过程的交流,还鼓励学生与同伴之间进行学习与思维过程的交流。第三我国采用谈话法主要是用来发现学生学习的错误类型及原因,而国外采用“诊断式访谈”或“半诊治式面谈”的方法,不仅要求教师发现学生错误类型及原因,更重要地还要通过访谈帮助学生自己认识到错误,并能在教师指导下对错误进行修正研究学生学习过程的方法学习前学习中学习后测试法问卷法谈话法课堂观察课堂提问与追问出声思维错例分析作品分析法成长记录袋平均数认识的每一次超越第一次超越:人为编制——联系实际第二次超越:平均数的概念由教师抛出——平均数的意义悄悄地被学生自己发现第三次超越:学生学习后的反思“平均数有点虚”——平均数到底虚不虚?又比如:足球比赛中国、巴西、土耳其、哥斯达黎加(1)中国在小组中要比赛几场?(2)巴西在小组中要比赛几场?(3)每两队之间都要赛一场,一共要赛几场?学生作品举例288个零件,每小时组装36个,问5小时后,还剩多少个零件没有组装?正确的列式:288-36×5=108(个)可是有一个孩子的作业是这样的:288÷36=8(小时)8-5=3(小时)。。。。。。(他没有做完,你觉得应该鼓励他做下去吗?)这都是学生的作品50,55,60,(),70,(),()学生给出的答案有:50,55,60,(65),70,(75),(80)50,55,60,(66),70,(77),(80)50,55,60,(64),70,(73),(80)50,55,60,(46),70,(37),(80)你觉得他们有道理吗?2020/2/24智慧:煽动力,感知力,解释力36同样的错误2020/2/24智慧:煽动力,感知力,解释力37同样的错误四、读懂学生的原则“换位思考”是读懂学生的重要手段3在与学生的对话当中读懂学生4尊重是读懂学生的前提1尊重是读懂学生的前提教师要像尊重大人们一样尊重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个性、选择……唯有尊重才有可能读懂。我们不妨看一个何艳梅老师的教学案例:一次做课堂练习:把一个三角形分成一个梯形和一个三角形。当学生完成这道习题以后让同组互换,看一看同学的答案是否正确。某生:老师,您看我做的对吗?老师:你们谁愿意读懂他,猜想为什么会出这个错误?生1:他忽视了梯形有一组对边是平行的。这个四边形没有平行的一组对边。生2:他只看三角形忘了梯形了。该生:我知道了,我忘了平行了!老师:你看你知道了自己哪里出了问题,这就是你最大的收获,这节课你过得真幸福!接下来,何老师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正确答案,学生纷纷跑到讲台上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这时,某生举手要展示自己的作品,原来他把三种情况都画了出来。他的作品展示以后立即引来学生的纷纷效仿,很多学生也画出了三条线段。尊重每一个孩子的想法,让他们有机会展示,我们才会有机会去读懂他们。智慧:煽动力,感知力,解释力44违法与创造全面了解学生需求是读懂学生的基础只有全面了解学生的需求,才能更好地因材施教。某小学数学教师在授课前对学生进行了一次前测:题1:请画出你知道的用四条边围成的图形,并写上他们的名字。题2:下面图形中哪些是梯形?哪些不是?为什么?1.有44%的同学认为只有2号等腰梯形才是梯形,理由是“左右两条斜边不相等不是梯形”。2.还有35%的同学不认可3号图形,理由是“梯形中不该出现直角,左右两边都该是斜的”。梯形在他们的头脑中只是一个特定的样子,多数是用等腰梯形的样子代替了所有梯形的共同特征。概念: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朝一个方向倾斜的梯形非等腰的一般梯形有生活原型没有生活原型,需要帮助学生看到真实的图形,从而建立梯形的概念。可以从过去的教学经验,也可以前测基于一些理念设计“换位思考”是读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