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导读高中语文新课标必修五2《三国演义》——罗贯中3一、作品简介(一)历史地位:《三国演义》又名《三国志通俗演义》,四大名著之一,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小说,也是我国第一部最完整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被称为“一部真正具有丰富人民性的杰作”。(二)编撰者为罗贯中,元末明初人。(三)主要内容:作品按时间顺序围绕以刘备为代表的蜀国、曹操为代表的魏国和孙权为代表的吴国,展开了三方面角逐的宏大场面,表达了对建立一个仁德爱民、统一强大的政权的向往。“拥刘反曹”的实质在于拥美德,反暴政。4二、成书经过晋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宋代讲史平话“说三分”元代讲史话本《三国志平话》《三分事略》明初罗本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清初毛纶、毛宗岗整理和评点《三国志演义》5三、作者简介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我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他把章回体小说这一文学样式推向成熟的阶段,《大英百科全书》称他为“第一位知名的艺术大师”。罗贯中的传世之作《三国演义》,体现了他的博大精深之才和经天纬地之气。他精通军事学、心理学、智谋学、公关学、人才学。他主张国家统一,热爱中华民族,弘扬民族传统美德,痛恨奸诈邪恶,怀有依恋故土、缅怀英雄、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6四、创作背景元代中期,社会的经济、文化重心开始从北方转移到了南方。不少北方的知识分子先后迁徙到了杭州一带,造就了南方戏曲的繁荣,罗贯中也成为这类南迁作家之一。罗贯中所处的元朝末期是一个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十分尖锐而复杂的时代,这为他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基础。明朝大兴文字狱,罗贯中无意于仕途,不走科举升官之路,也不愿触及严密的文网,于是拿起笔来,从事“稗史”的编写。7五、故事梗概第一部分(1-33回)主要写汉末动乱和群雄并峙,曹操集团的崛起和壮大。第二部分(34-85回)主要写刘备集团的崛起和壮大,三国鼎立,蜀国南征北战,互相争雄的局面。第三部分(86-120回)写三国的衰落,最终为司马氏所统一,建立西晋王朝。8六、小说主题《三国演义》以儒家政治道德观念为核心,同时也糅合了千百年来广大人民的愿望,鲜明地表现出“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其中既有对明君贤相、清平世界的赞美与渴慕,对昏君逆臣、天下大乱的痛恨与厌恶,又有由于最终理想幻灭、道德失落、价值颠倒的惨痛现实所带来的悲怆与迷惘。《三国演义》之所以具有恒久的艺术魅力和文化震撼力,主要是因为它以悲剧的形式表现了历史与道德的冲突,将中国人心底的渴求、困惑、悲怆和抗争等表现了出来。9七、小说对社会文化的反映1、民间的审美趋向《三国演义》不同于正史,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下层民众是息息相通的。在他笔下,刘备曾经“贩履织席为业”,关羽“温酒斩华雄”时,只不过是个受人轻视的“弓手”;诸葛亮也曾被人讥讽为“村夫”,这些描写都使历史上的风云人物更接近普通人。更重要的是,作者还赋予了英雄豪杰世俗的精神品格,而这正是《三国演义》有别于传统观念的关键。10七、小说对社会文化的反映2、“义”与明代市民意识的萌生在《三国演义》中,“义”是绝对的,而“忠”只是相对的。刘关张之间的义之所以受到颂扬,更多地是因为他们兄弟三人的情谊,而不是君臣之义。最不可训者桃园结义,甚忘其君而直称兄弟。——章学诚11七、小说对社会文化的反映3、对智勇的崇尚《三国演义》最吸引读者的,还有书中数不胜数、精彩纷呈的斗智斗勇。罗贯中有意通过三国之间军事、政治、外交较量,揭示了当时矛盾重重、动乱不安的局面,并总结各种斗争的经验和智慧。全书共写大小战争数十次,重点却极为突出,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六出祁山、七擒孟获等关乎全局,同时也关乎主要人物性格与命运的战争,写得最为出色。12八、人物鉴赏作为最早的长篇小说,《三国演义》在塑造英雄形象方面的成功经验非常值得称道。小说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就有几百个,不少形象堪称性格鲜明的艺术典型。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毛宗岗所说的“三绝”,即曹操的“奸绝”、关羽的“义绝”、孔明的“智绝”。13八、人物鉴赏——诸葛亮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14八、人物鉴赏——诸葛亮他人口中的诸葛亮:水镜先生: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刘备: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孟获:公,天威也,南人不复返矣。司马懿: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周瑜:既生瑜,何生亮。……15八、人物鉴赏——诸葛亮杜甫口中的诸葛亮:八阵图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16八、人物鉴赏——诸葛亮诸葛亮的故事:三顾茅庐火烧新野火烧博望坡舌战群儒借东风草船借箭火烧赤壁东吴吊孝隆中对空城计挥泪斩马谡六出祁山木牛流马诸葛连弩白帝城托孤17八、人物鉴赏——诸葛亮赤壁之战第43回(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到第50回(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小说用了8回的篇幅写“赤壁之战”。这既是为了充分的表现这场在中国历史上的著名战役,突出这场战役在“三国鼎立”中的关键作用;也是为了充分展现诸葛亮的“智绝”。18八、人物鉴赏——诸葛亮空城计的故事三国时期,魏蜀之战,魏平西都督司马懿夺取了要塞街亭。诸葛亮因马谡大意失街亭正自责用人不当。此时司马懿大军逼近西城,不巧诸葛亮已将兵马调遣在外,一时难以回来,城中只有一些老弱兵丁。危机之中,诸葛亮自坐城头饮酒抚琴,一副悠闲自在的样子。司马懿兵临城下,见城门大开,几个老兵在扫地,耳听诸葛亮琴声镇定不乱,心中疑惑,不敢贸然进城,自退二十里路观察。及至探明实情返回时,赵云率大军已到,司马懿中了诸葛亮的空城之计。19八、人物鉴赏——诸葛亮诸葛亮的文学造诣:《出师表》——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诫子书》——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20八、人物鉴赏——曹操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三国中曹魏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本为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其子曹丕篡汉称帝后,追尊他为魏武帝。曹操通过广置屯田、兴修水利、减轻人民负担、整顿内政、唯才是举、抑制豪强等措施拨乱反正,重建了中央集权的政府,恢复了北方的统一,并为后来全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他在一些文学作品中,以及老百姓传述中,往往被定义于枭雄,奸臣,但是其对中国政治经济发展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可磨灭的。21八、人物鉴赏——曹操他人口中的曹操:许邵: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唐太宗说曹操:临危制变,李敖敌设奇,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刘知几评价曹操:罪百田常,祸于王莽。鲁迅说:曹操至少是一个英雄。毛泽东说:往事越千年,魏武挥便,东临碣石有遗篇。22八、人物鉴赏——曹操曹操的故事假意借刀、刺杀董卓失败之后逃离洛阳组织义军,发起讨伐董卓的联盟、迎汉献帝到许昌,联合刘备、吕布、孙策共同打袁术、诛吕布、青梅煮酒论英雄、讨伐刘备、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北伐乌丸、与孙权会战合肥、攻取汉中等等。行军途中将士口渴,用“望梅止渴”的方式激励士卒,足见其机智;官渡之战时赤脚迎许攸表现出了曹操的求贤若渴之心……23八、人物鉴赏——曹操东汉建安五年(200),曹操统军在官渡地区击败袁绍军队进攻的一次决战。东汉末年,豪强拥兵割据,逐鹿中原。时袁绍拥有冀、青、幽、并四州,自恃兵多粮足,图谋相机消灭仅据兖、豫二州的曹操。建安五年一月,衰绍率精兵10万南下。在此之前,曹操为避免腹背受敌,已先击溃与衰绍联合的刘备,并进驻易守难攻的官渡。衰绍初战失利,锐气受挫,改分兵进击为结营紧逼。两军对垒于官渡,相持数月。其间曹操因兵疲粮缺,一度欲回守许昌(今河南许昌东)。曹操纳其谋士荀彧言,派兵袭烧衰军粮车;又亲率精锐5000奔袭衰军乌巢(今河南境)粮屯,全歼衰军,烧毁全部囤粮。消息传来,衰绍所部军心动摇,纷纷溃散投降。曹操乘机全线出击,歼敌7万余,衰绍父子仅率800余骑北逃。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衰绍则从此一蹶不振。官渡之战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官渡之战24八、人物鉴赏——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三国时,董承约刘备等立盟除曹。刘恐曹生疑,每天浇水种豆;曹闻知后,设樽俎:盘置青梅,一樽煮酒。二人对坐,开怀畅饮。议论天下英雄。当曹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刘闻之大惊失箸。风和日丽的天气突然雷雨大作,刘以胆小、怕雷掩饰而使曹操释疑,并请征剿袁术、此时关羽张飞赶到,乃借以脱身。曹当时是以试探的心理来设宴的,而刘则诚惶诚恐,希望不要引起曹的怀疑。25八、人物鉴赏——曹操不一样的曹操曹操在人们的印象中是奸诈、多疑的代名词,然而,历史中的曹操并非如此,易中天先生曾对曹操做出如下评论:他可能是历史上性格最复杂、形象最多样的人。他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奸诈狡猾,又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宽宏大量,又心胸狭窄。可以说是大家风范,小人嘴脸;英雄气派,儿女情怀;阎王脾气,菩萨心肠。——《易中天品三国》曹操雄才大略,在文学方面也曾做出重大贡献,他开创了建安风骨,与两个儿子曹丕、曹植并称三曹。其脍炙人口的诗篇有《短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26八、人物鉴赏——曹操罗贯中着力通过曹操表现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作者在第一回就借人物之口称他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所谓“奸雄”就是曹操性格最全面的概括,他有奸诈的一面,但又不同于董卓之流的小人之奸,因为他还有谋取霸业、统一全国的雄才大略。有时他很狭隘,甚至说过“宁教我负天下,休教天下人负我”这样极端自私的话,但他有时又有宽容的气度。当刘备、关羽委屈于他手下时,他都曾以礼相待。同时,他又是一个非常看重贤才的人,这种看似矛盾的言行,使他成为一个具有历史深度的典型人物。27八、人物鉴赏——关羽关羽,字云长,河东解良(今山西运城)人,东汉末年名将,早期跟随刘备辗转各地,曾被曹操生擒,于白马坡斩杀袁绍大将颜良,与张飞一同被称为万人敌。赤壁之战后,刘备助东吴周瑜攻打南郡曹仁,别遣关羽绝北道,阻挡曹操援军,曹仁退走后,关羽被封为襄阳太守。刘备入益州,关羽留守荆州。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围襄樊,曹操派于禁前来增援,关羽擒获于禁,斩杀庞德,威震华夏,曹操曾想迁都以避其锐。后曹操派徐晃前来增援,东吴吕蒙又偷袭荆州,关羽腹背受敌,兵败被杀。关羽去世后,逐渐被神化,被民间尊为“关公”,又称美髯公。历代朝廷多有褒封,清代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崇为“武圣”,与“文圣”孔子齐名。《三国演义》尊其为蜀国“五虎上将”之首,毛宗岗称其为“《演义》三绝”之“义绝”。28八、人物鉴赏——关羽温酒斩华雄曹操招兵买马,会合袁绍、公孙瓒、孙坚等十七路兵马,攻打董卓。刘备、关羽和张飞追随公孙瓒一同前往。董卓大将华雄打败了十八路兵马的先锋孙坚,又在阵前杀了两员大将,非常得意。十八路诸侯都很惊慌,束手无策,袁绍说:“可惜我的大将颜良、文丑不在,不然,就不怕华雄了。”话音刚落,关羽高声叫道:“小将愿意去砍下华雄的脑袋!”袁绍认为关羽不过是个马弓手,就生气地说,“我们十八路诸侯大将几百员,却要派一个马弓手出战,岂不让华雄笑话。”关羽大声说:“我如果杀不了华雄,就请砍下我的脑袋。”曹操听了,十分欣赏,就倒了一杯热酒,递给关羽说:“将军喝了这杯酒,再去杀敌。”关羽接过酒杯,放在桌上说:“等我回来再喝吧!”说完,提着大刀上马去了。关羽武艺高强,没一会儿,就砍下了华雄的脑袋。他回到军营,曹操忙拿起桌上的酒杯递给他,杯中的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