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书·张衡传南朝·范晔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中常见文言知识(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2、学习传记人物的一般写法。•3、学习张衡刻苦钻研的精神,立志成才。学习重点文言字词的积累和掌握。学习难点学习本文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人物的写法和详略得当的剪裁方法。历史传记的特点作为传记,除了介绍人物姓名、籍贯之外,还必须选择人物一生中最具有特征的事件,叙述他的为人以及对社会的影响。由于传记不同于史料,所以人物必须“活跃”,有可感性。传记的基本特点是:翔实而典型的文字记录和朴实而形象的文学色彩。我国史书体例简介:•编年体:《左传》、《资治通鉴》•国别体:《国语》、《战国策》•纪传体:《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汉书》(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三国志》(我国纪传体断代史)《后汉书》(我国纪传体断代史)补充:范晔(398—445),字蔚宗。南朝宋顺阳人。历史学家。博涉经史,善属文,能隶书,晓音律,始为尚书吏部郎。元嘉彭城太妃卒,晔夜中酣饮,开北牖听挽歌为乐,左迁宣城太守。不得志,乃删众家后汉书,成一家之作原定编著百篇,仅完成帝纪十篇、列传八十篇。与鲁国孔熙先谋逆,密谋拥护文帝弟刘义康做皇帝而死于狱中。《后汉书》,文笔简练生动,议论部分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文气流畅,既具史学识见,又有较高文学价值。张衡(78——139)东汉著名文学家、科学家、政治家。在文学、艺术、地震学、天文学、地理学、数学、气象学、机械学等方面都颇有建树。字平子。河南南阳西鄂人。曾两度担任执管天文的太史令。精通天文历算,创制世界上最早的利用水力转动的浑天仪和测定地震的地动仪。文学作品《二京赋》,《四愁诗》了解传主•【教学内容】•熟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认识张衡的品格及文学才能。诵读课文•读准字音属()文连辟()逾侈()邓骘()璇()机算罔()论中有都()柱傍()行八道蟾蜍()帷幄()乞骸()骨zhǔchǐzhìxuánwǎngdūpángchánchúwéiwòháibì1、举孝廉不行2、连辟公府不就3、公车特征拜郎中4、累召不应5、永和初,出为河间相6、再迁为太史令7、再转复为太史令8、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9、下车伊始文化常识之一——汉代由地方官(太守)向朝廷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官府征召有才能的人做官——征,征召,特指君召臣;拜,封官,任命——召见,——离开,指从京都赴外任职——指官职调动——指官职调动——指官职调动指官吏初到任1、游于三辅2、视事三年3、上书乞骸骨4、遂通五经,贯六艺5、时国王骄奢文化常识之二——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五部经书;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汉代都城长安附近三个行政区——指官员到职工作,即治事——大臣辞职,意即使骸骨归葬乡土——受封的土地,此指汉代所封的同姓王国官职(1)孝廉:被举荐的品行端正的人。(2)公府:官署。指三公的官署。东汉以太尉(掌管军事)、司徒(掌管政事)、司空(掌管工程)为三公,是当时最高的官。(3)大将军:位比三公。邓骘位在三公之上。(4)公车:官署,总领天下征召事务。设公车令。(5)郎中:官名。(6)太史令:兼管天文和国史。(7)河间王(刘政)的相,类似太守。(8)国王:指河间王。国,诸侯国。(9)尚书: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官员。文化常识之三自主学习•1.郭沫若曾评价张衡:“如此全面发展的人物,在世界上亦所罕见”,为什么说他是“全面发展的”?•2.根据上面问题理清课文思路。•3.结合注释梳理第一段文句并质疑。•4.分析评价•结合语句,分析张衡有那些品格和才能。1.郭沫若曾评价张衡:“如此全面发展的人物,在世界上亦所罕见”,为什么说他是“全面发展的”?•(1)品格•(2)文学•(3)科学•(4)政治自主学习自主学习•2.根据上面问题理清课文思路。•第一部分(1节):介绍张衡品格和文学才能。•第二部分(2-4节):介绍张衡的科学成就。•第三部分(5、6节):介绍张衡的政治才干。自主学习•3.结合注释梳理第一段文句并质疑。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张衡,字平子,南阳郡西鄂县人。张衡年轻时就善写文章,到故都长安及其附近地区游学,并趁机前往京城洛阳,到太学观光、学习,于是通晓了五经、六艺。虽然才学高出当时一般人,却没有骄傲自大的情绪。(他)总是从容不迫,淡泊宁静,不爱结交庸俗的人。(汉和帝)永元年间,被推荐为孝廉,没有去应荐;屡次被公府征召,(他)也不去应召。张衡,字平子,南阳郡西鄂县人。张衡年轻时就善写文章,到故都长安及其附近地区游学,并趁机前往京城洛阳,到太学观光、学习,于是通晓了五经、六艺。虽然才学高出当时一般人,却没有骄傲自大的情绪。(他)总是从容不迫,淡泊宁静,不爱结交庸俗的人。(汉和帝)永元年间,被推荐为孝廉,没有去应荐;屡次被公府征召,(他)也不去应召。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当时社会长期太平无事,从王侯直到下面的一般官吏,没有谁不过度奢侈的。张衡就仿照班固的《两都赋》写了一篇《二京赋》,借此来讽喻规劝。精心地构思润色,(经过)十年才完成。大将军邓骘认为他是奇才,多次召请,(他)也不去应召。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当时社会长期太平无事,从王侯直到下面的一般官吏,没有谁不过度奢侈的。张衡就仿照班固的《两都赋》写了一篇《二京赋》,借此来讽喻规劝。精心地构思润色,(经过)十年才完成。大将军邓骘认为他是奇才,多次召请,(他)也不去应召。自主学习•4.分析评价•结合语句,分析张衡有哪些品格和才能?•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治学的态度:严谨、谦虚为人的品行:淡静:诸葛亮所云:“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质朴、超逸、不慕名利洁身自好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求学经历学识渊博合作探究•(1)、广泛学习•(2)、不要骄傲自满•(3)、从容淡静认识了张衡的品格和文学成就,这对你有哪些启示?第二课时•【教学内容】•积累重点文言词句,认识张衡在科学技术上的辉煌成就和杰出的政治才干。•默读课文2-4段,结合注释梳理文句并质疑思考:•(1)张衡在科学上有哪些成就?•(2)作者介绍张衡的科学成就时,写作方法有何不同?自主学习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张衡擅长机械方面制造的技巧,尤其是在天文、气象、历法推算方面花心思。汉安帝常听说张衡精通天文、历法等术数方面的学问,公车特地征召任命他为郎中,(张衡)两次升迁后做了太史令。于是他研究、考察了自然界的变化,精妙地研究透了测天仪器的原理,制造了浑天仪,写了《灵宪》、《算罔论》等关于历法、数学方面的论著,论述十分详尽明白。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张衡擅长机械方面制造的技巧,尤其是在天文、气象、历法推算方面花心思。汉安帝常听说张衡精通天文、历法等术数方面的学问,公车特地征召任命他为郎中,(张衡)两次升迁后做了太史令。于是他研究、考察了自然界的变化,精妙地研究透了测天仪器的原理,制造了浑天仪,写了《灵宪》、《算罔论》等关于历法、数学方面的论著,论述十分详尽明白。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汉)顺帝初年,(张衡)转任两次,再次担任了太史令。他不趋附当时的权贵,所担任的官职,常常多年得不到提升。从离开太史令职务,五年后才恢复原职。(顺帝)阳嘉元年,(张衡)又制造了候风地动仪。是用纯铜铸造的,直径有八尺,上下两部分相合盖住,中间凸起,样子象个大酒樽。外面用篆体文字和山、龟、鸟、兽的图案装饰,内部中央有根粗大的铜柱,铜柱周围伸出八条滑道,(还)设置了机关,(用来)拨动机件。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汉)顺帝初年,(张衡)转任两次,再次担任了太史令。他不趋附当时的权贵,所担任的官职,常常多年得不到提升。从离开太史令职务,五年后才恢复原职。(顺帝)阳嘉元年,(张衡)又制造了候风地动仪。是用纯铜铸造的,直径有八尺,上下两部分相合盖住,中间凸起,样子象个大酒樽。外面用篆体文字和山、龟、鸟、兽的图案装饰,内部中央有根粗大的铜柱,铜柱周围伸出八条滑道,(还)设置了机关,(用来)拨动机件。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外面有八条铜龙,龙口各含一枚铜丸,(龙头)下面各有一个蛤蟆,张着嘴巴,准备接住龙口吐出的铜丸,仪器的枢纽和机件构造巧妙,都隐藏在酒樽形的仪器中,覆盖严密得没有一点缝隙。如果发生地震,仪器外面的龙就震动起来,机关发动,龙口吐出铜丸,下面的蛤蟆就把它接住。(铜丸)震击的声音清脆响亮,守候仪器的人因此知道发生了地震。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外面有八条铜龙,龙口各含一枚铜丸,(龙头)下面各有一个蛤蟆,张着嘴巴,准备接住龙口吐出的铜丸,仪器的枢纽和机件构造巧妙,都隐藏在酒樽形的仪器中,覆盖严密得没有一点缝隙。如果发生地震,仪器外面的龙就震动起来,机关发动,龙口吐出铜丸,下面的蛤蟆就把它接住。(铜丸)震击的声音清脆响亮,守候仪器的人因此知道发生了地震。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地震发生时)虽然只有一条龙的机关发动,另外七个龙头丝毫不动,寻找它指示的方向,就能知道地震的地方。用实际发生的地震来检验仪器,彼此完全相符,真是灵验如神。从有典籍记载以来,还从来不曾有过这样的情形。曾有一次,一条龙的机关发动了,可是(洛阳)并没有感到地震,京城里的学者都对它没有应验感到奇怪。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地震发生时)虽然只有一条龙的机关发动,另外七个龙头丝毫不动,寻找它指示的方向,就能知道地震的地方。用实际发生的地震来检验仪器,彼此完全相符,真是灵验如神。从有典籍记载以来,还从来不曾有过这样的情形。曾有一次,一条龙的机关发动了,可是(洛阳)并没有感到地震,京城里的学者都对它没有应验感到奇怪。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几天后,驿站传送文书的人来了,证明果然在陇西发生了地震,于是全都叹服地动仪的巧妙。从此以后,(朝廷)就责成史官根据地动仪,记载每次地震发生的方位。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几天后,驿站传送文书的人来了,证明果然在陇西发生了地震,于是全都叹服地动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