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印度建筑历史概况1.公元前3000多年就有成就斐然的城市建设——谟亨约·达罗城(今巴基斯坦境内)。谟亨约·达罗城:方格形路网(南北为主干道、东西为次干道);城市分下城和上城,下城居住着普通市民,有带通风管道的砖砌粮仓;上城造在高台上,贵族居住,内有高塔、祭祀大厅、庙宇(围廊式、设水院)。住宅为砖砌平顶式建筑,城市有完备的排水系统。在此之后,还有巴弗连邑、华氏城、王舍城等。古印度建筑历史概况2.公元前2000多年左右,制定了种姓制,创造了婆罗门教。公元前5世纪末,产生了佛教。佛教建筑较早的类型是窣堵波和僧院。窣堵波:半球形墓塔(仿印度北部编壁式住宅)。最大的窣堵波是桑奇大塔:四周有圆形石围栏,四面设仿木石门;圆形台基;半球体直径32米,象征天宇,为砖砌、外饰红色砂石,顶部削平置方亭。古印度建筑菩提迦耶大塔古印度阿旃陀石窟古印度狮子柱头古印度建筑古印度建筑古印度建筑历史概况石窟寺(毗诃罗):为隐修之用,平面多为方形,中部围廊式方厅,三面凿禅室(仿三合院民居)。支提窟:为举行宗教仪式之用,平面多为马蹄形,围廊式,尽端半圆形平面处设窣堵波(类似于中国古代之中心塔柱窟)。典型代表为卡尔里支提窟(仿木形石构)。古印度石窟有内容丰富的雕刻和壁画。建造在平地上的石窟寺:“象背式”屋顶。古印度阿旃陀石窟古印度伊斯兰建筑历史概况12世纪末(外形的模仿):伊斯兰建筑从伊朗、阿富汗传来,主要影响印度的北方地区,建筑类型为清真寺、经文学院、塔、陵墓,该时期的建筑保留有许多地方特点(如柱厅式清真寺,用叠涩券、红砂石的传统雕刻工艺等),重要建筑遗物有库特勃塔。14-15世纪(拱券技术成熟):拱券和穹顶成为主要的建筑形式,以大穹顶为中心的集中式构图盛行。典例:谢尔沙陵。在继承中亚、伊朗建筑型制和建筑技术的同时,仍有自身特色:建筑材料为红砂石(不是砖);表面装饰采用红砂石镶嵌白大理石等方法(不用琉璃砖);将窣堵波顶部的相轮华盖作为穹顶顶部造型(增强了穹顶的垂直统率作用);在台基或集中式建筑物四周转角设小圆塔或亭子,上置小穹顶(与中央穹顶呼应)。古印度伊斯兰建筑历史概况16-17世纪(技术与艺术的辉煌):莫卧儿王朝时期,除宗教建筑外,城堡、宫殿、园林等世俗建筑的影响加强。建筑的整体风格趋向华丽和精致。该时期穹顶技术高度成熟的代表是哥尔-艮巴士墓(是世界古代建筑史中屈指可数的几个大穹顶之一),此外胡玛雍陵、布兰-达瓦扎也表现出了很高的穹顶、拱券技术。莫卧儿王朝最杰出的建筑是泰姬-玛哈尔陵,具有出色的成就:总体布局(主体建筑的位置、观赏距离与视角、院落及庭园的处理),建筑单体(构图舒展、形态洗练、主次分明、比例和谐),统一中的对比手法(形态对比、体积和尺度对比、虚实对比东南亚建筑柬埔寨吴哥窟东亚建筑朝鲜:6世纪:平壤龙冈郡的双楹冢、顺川郡的天王地神冢(石构仿木,均为高丽时代遗物);7世纪,新罗统一朝鲜半岛,建都庆州,佛教建筑兴盛。如庆州佛国寺(轴线式、围廊塔院),与中国唐代佛寺相若。10世纪上半叶,高丽重新统一朝鲜半岛,都松岳(今开城),佛教建筑进一步得到弘扬。如原州法泉寺玄妙塔。14世纪末之后,击退蒙古重新独立统一,进入朝鲜时期,定都汉城。该时期崇儒灭佛,主要建筑类型为城郭和宫殿(如景福宫)。东亚建筑日本建筑概述:日本建筑早在公元1世纪便形成了它基本的特点,这便是使用木构架,通透轻盈。这些特点可能是在中国南方和南洋各地的影响下形成的,也是因为日本岛屿上盛产木材的缘故。后来,中国的影响显著地占了主导地位,木构架采用了中国式的梁柱结构,甚至也有斗拱。它们平行排架,因此空间布局便也以“间”为基本单元,几个间并肩联排,构成横向的长方形。它们具备了中国建筑的一切特点,包括曲面屋顶,飞檐翼角和各种细节,如鸱吻、槅扇等等。于是,大致可以说日本古代建筑隶属于中国建筑体系。东亚建筑日本建筑概述:日本建筑很有创造性,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美学特征。除早期的神社外,日本古代的都城格局、大型的庙宇和宫殿等等,比较恪守中国型制,而住宅到后来则几乎完全摆脱了中国影响而自成一格,结构方法、空间布局、装饰、艺术风格等等都与中国住宅大异其趣。茶室、数寄屋、枯山水之类,可以说完全是日本建筑的独创了。它们的美学特征是非常平易亲切,富有人情味。尺度小,设计得精巧而素雅。日本建筑重视也擅长于呈现材料、构造和功能性因素的天然丽质。草、木、竹、石,甚至麻布、纸张,都被利用得恰到好处。东亚建筑神社:日本建筑中最有特色的是神社,遍布全国,约有十余万所,建造年代从古迄今未尝中辍。早期神社,模仿当时比较讲究的居住建筑,贴近朴实的人民生活,它们的建筑风格,可以代表日本建筑的基本气质。神社是日本固有的神道教的崇祀建筑,始于原史时期。神道教崇拜自然神,崇拜祖先,分为神社神道、教派神道、民俗神道三系,以神社神道为主流,存在至今。神社神道尊天照大神即太阳女神为主神。奉行政教合一,神化天皇世系,以8世纪成书的《古事记》和《日本世纪》为经典。主要内容是说从第一代神武天皇起历代天皇们是天照大神的后裔,他们统一了日本诸岛,有天然的不可争辩的统治权。东亚建筑神社:神社纵深布局,富有层次,入口处有一座牌坊,一根大木横架在一对柱子上,两端左右伸出,有些在稍低一点的位置再横架一根木枋子,这牌坊叫做“鸟居”。进了牌坊,沿正道往前走,到达“净盆”,参拜者洗手漱口再走向本殿。本殿里供奉神的象征物,一般是神镜、木偶像、“丛云剑”等。它们代表神体,叫做“御灵代”,被精心包裹着,参拜者看不到。只有大祀官可以走到本殿的最里面。东亚建筑神社:日本最神圣的神社是伊势神宫,位于三重市的海滨密林里,分为内外两宫,内宫称“皇大神宫”,祭祀天照大神,大约建于公元纪元前不久。外宫大约晚于内宫500年,称“丰受大神宫”,丰受大神专司保护天照大神的食物。内外宫形式大体相同。内外宫相距不远,都是以“本宫”为中心的小建筑群,地段为长方形,外面围一圈栅栏。本宫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式样为“神明造”。下面有高高的木架形成平台,叫“高床”,周围设高栏。除中央间的门户外,墙壁全用厚木板水平叠成,两坡顶,覆茅草,厚约30厘米,松软而富弹性。屋脊是一块通长的木料,架在山墙外侧正中的柱子上。屋脊上钉“甲板”,在两面山墙挑出很多。脊上有10根前后水平出挑的“坚鱼木”,博风板在脊下交叉而向上高高斜出成“千木”。每块博风上端各平出细木条四根,叫“鞭挂”。甲板、坚鱼木、千木和鞭挂,都是从结构构件演化而来的,加以夸张,变成很有艺术表现力的装饰性构件。东亚建筑神社:这些造型处理和高床、高栏一起,使本宫充满了虚实、光影和形体的对比,显得极其空灵轻巧。它们朝不同的方向伸出,小小的本宫呈现出一种外向放射的性格。神宫的细节处理非常精致。坚鱼木呈梭形、柱身顶端卷杀,鞭挂截面原是方的,却在前端渐变为圆的。它们使简洁方正的神宫更有人性。坚鱼木两端、千木上、门扉上甚至地板上,恰当地装饰了一些镂花的金叶子,黄金和素木茅草相辉映,既朴实又华丽。场地上浮铺一层卵石,它们把建筑物衬托得更精美。东亚建筑飞鸟时代(552—645):日本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为巩固封建制度和统一的专制国家,日本大量吸收中国封建朝廷的典章制度和文化。佛教便从中国经朝鲜传入日本,604年,圣德太子正式信奉佛教,30年内建成了46座佛寺。中国佛教建筑也从朝鲜传入日本。当时日本佛教建筑的基本特点是:第一,使用了平行梁架的木结构系统,包括斗拱;第二,以“间”为空间单元并以间的并联组成建筑的内部空间;第三是引进了内向的院落式布局和对称轴线;第四是建筑的形式、风格;第五,则是佛寺的布局方式和建筑类型,如塔。前面四个特点,不仅仅限于佛寺建筑,而是对日本的各种建筑都有根本的意义,日本建筑中国化了。著名典例:奈良法隆寺东亚建筑奈良时代(710—794):以奈良为国都的时代,当时正值中国的盛唐,日本大规模地全面地引进中国文化。奈良古都叫平城京,完全模仿唐长安城的规划布局。因为立佛教为国教,在奈良建造了一批很重要的庙宇,其中最有意义的一座是中国东渡高僧鉴真和尚主持建造的唐招提寺(759年建造)。唐招提寺只剩金堂、讲堂和东塔是初建时的原物。金堂面阔7间,约28.18米长,进深4间,约16.81米。开间尺寸由明间向两侧递减,中央五开间设槅扇门,尽间只设槅扇窗。柱头有斗拱,补间只有斗子蜀柱。柱头斗拱为六铺作,双抄单下昂,单拱,偷心造。梁、枋、斗拱都有彩画,柱子漆红色。拱眼壁和垫板全部粉白,把承重构件鲜明地衬托出来,显得结构条理清晰,逻辑性很强。屋顶是四注式。内部中央供奉卢舍那佛,两侧是药师佛和千手观音,靠山墙则有四天王。御影堂里供奉鉴真坐像,是日本最杰出的干漆木雕像之一。这座金堂可以作为中国唐代纪念性建筑的代表,风格雍容大方,端庄平和。东亚建筑平安时代(794—1185):793年,着手建设平安京,这就是后来的京都。9世纪之后,由于封建关系进一步发展,地方的割据势力跋雇,庄园扩大而侵占了公田。天皇的权力衰落,中国式的中央集权政体逐渐瓦解,政权落在大贵族手里,终于导致1086年白河天皇退位,实行“院政”。随着地方割据势力崛起,佛教不再是国教,古代的神道教重新恢复了影响,并且渗透到佛教里去,佛教世俗化了,僧侣可以娶妻生子,可以饮酒吃肉,因此佛教更加普及了。由于封建经济的发展,11世纪,贵族社会到了全盛时期,大量兴建邸宅、别业等等,并在邸宅和别业里建造佛寺,或者如中国的习惯,舍宅为寺。在这种情况下,日本文化强化了本民族的特色,大约在10世纪下半叶开始,日本的建筑本土化了,而且趋向奢华。不过,并没有摆脱中国建筑的影响,相反,还在不断地汲收中国建筑的成就,并且响应着中国建筑的变化。东亚建筑平安时代(794—1185):这时候,邸宅建筑产生了一种新型制,便是一正两厢,用廊子连接,前面往往有个水池,称为“寝殿造”。佛寺也采用了这种型制,寝殿造佛寺最重要的代表是平等院凤凰堂,在宇治市。平等院本是当时掌握朝政大权的太政大臣藤原道长的别业,1052年改造为佛寺,寺的主要建筑是凤凰堂。佛教的净土宗鼓吹西方极乐世界的信仰,主祀阿弥陀佛。邸宅和别业里纷纷建造阿弥陀堂,这些阿弥陀堂是当时日本建筑和工艺的最高成就。凤凰堂就是这样一座阿弥陀堂。东亚建筑平安时代(794—1185):这时候,邸宅建筑产生了一种新型制,便是一正两厢,用廊子连接,前面往往有个水池,称为“寝殿造”。佛寺也采用了这种型制,寝殿造佛寺最重要的代表是平等院凤凰堂,在宇治市。平等院本是当时掌握朝政大权的太政大臣藤原道长的别业,1052年改造为佛寺,寺的主要建筑是凤凰堂。佛教的净土宗鼓吹西方极乐世界的信仰,主祀阿弥陀佛。邸宅和别业里纷纷建造阿弥陀堂,这些阿弥陀堂是当时日本建筑和工艺的最高成就。凤凰堂就是这样一座阿弥陀堂。12世纪,王公贵族和大封建贵族渐渐没落,净土信仰随着消退,阿弥陀堂的建设也就停止了。东亚建筑幕府制时代(1192—1867):从12世纪之末起,武士们掌握了各级政府,实行“幕府”制,操纵天皇,独揽大权。幕府制又引发了军阀割据,甚至导致15世纪中叶—16世纪中叶长达百年的“战国时代”。13至14世纪,佛教建筑中的主要流派有“和式”(或称“日本式”),“唐式”(或称“禅宗式”)、“天竺式”(或称“大佛式”)和“折衷式”。但其实这些建筑流派都来自中国。和式,主要继承飞鸟时代和奈良时代的中国唐代建筑样式,加入一些早期神社建筑的因素。代表作是奈良的唐招提寺鼓楼(1240)和京都的莲花王院本堂(1266)。东亚建筑幕府制时代(1192—1867):唐式是新从中国南方江苏、浙江一带传来的宋代建筑样式。首先是整体布局,依对称轴线顺次排列山门、佛殿、法堂等,左右有钟楼、经藏、禅堂、方丈等。其次是斗拱有下昂、用重拱,大多为计心造。补间铺作很整齐。用料小了一些。第三是常用花头窗、花头门和槅扇。第四是翼角起翘比较大,角椽作扇形排列,不像早期那样平行排列而把后尾架在角梁上。典型的例子有神奈川县的圆觉寺舍利殿(1285)。天竺式是中国浙江南部和福建的地方风格,特点主要是构架近似川斗式,斗拱多为丁头拱(又叫插拱),全部偷心,重叠可多达6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