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故园》【波兰】雅·伊瓦什凯维奇“他的整个面庞使人想起一朵牵牛花,在非常纤细的花茎上摇颤着带有奇异色彩的花朵,这花朵是用这样馥郁和柔软的织物做成的,所以,只要稍微用手一触就会毁坏他。”•1810年3月1日,肖邦生于华沙郊区热拉佐瓦沃拉。父亲原籍法国,是华沙一所中学的法语教师,后来开办了一所为来华沙学习的外省贵族子弟的寄宿学校。母亲是波兰人,曾在一个贵族亲戚的家庭中任女管家。肖邦幼年时向一位捷克音乐家W.日夫尼学习钢琴,8岁时开始公开演奏。肖邦简介•1824年师从德国音乐家、华沙音乐学院院长J.A.F.埃尔斯纳学习音乐理论。1826年中学毕业后入华沙音乐学院学习,同时开始了他的早期创作活动,1829年毕业于该院。当时正值波兰民族运动走向高潮的年代,反对外国奴役、争取自由独立的民族斗争对青年肖邦的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培育了他的民族感情和爱国热忱。1830年3月肖邦在华沙演出了自己的早期代表作《第二钢琴协奏曲》(f小调),同年10月在告别华沙的音乐会上演奏了自己的另一部代表作《第一钢琴协奏曲》(e小调),均获得成功。•11月2日,肖邦携带一抔朋友们赠送的波兰泥土离开华沙,出国深造,从此永远离开了祖国。12月初在维也纳逗留期间得知华沙爆发起义的消息,他为未能参加这次起义而焦急。当时曾想返回波兰参加斗争,被友人劝阻,未能实现。次年初在赴巴黎途经斯图加特时得知起义遭沙俄镇压、华沙陷落的噩耗,精神受到强烈震撼,这些,都在他当时的创作中留下了深刻印记。•抵巴黎后,他放弃了去伦敦的计划,在巴黎定居,从事钢琴演奏教学和创作活动。在这里他除了与流亡巴黎的波兰侨民密切交往之外,还结识了西欧文艺界许多重要人物,其中包括波兰流亡诗人A.密茨凯维奇,德国诗人H.海涅,法国画家E.德拉克洛瓦,意大利音乐家V.贝利尼,匈牙利音乐家F.李斯特等人。这些交往对肖邦精神生活的影响是不能低估的,特别是同法国女作家乔治·桑的关系,对肖邦的思想、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们从1838年同居到1846年关系破裂,前后共生活8年。•从30年代初抵巴黎到40年代中期,肖邦的思想和艺术高度成熟,在创作上获得了极其丰硕的成果。从1846年起肖邦的创作开始出现衰退的趋势。其原因是多方面的:•40年代波兰民族运动的几次挫折,使对此一直抱着热烈期望的肖邦在精神上受到了沉重打击,深深陷入了失望和消沉的情绪之中;同乔治·桑之间爱情的破裂,故乡亲人和挚友的相继去世,自己健康情况的不断恶化,这一切都给他的身心造成深深的创伤,加重了他的悲哀和孤独。•1848年衰弱的肖邦去英国逗留了一段时间,从事短期的教学和演奏活动。在那里他为流亡国外的波兰侨胞开了最后一次演奏会。回巴黎后健康情况急剧恶化,1849年10月17日逝世于巴黎寓所,临终时嘱咐死后将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波兰安葬。一、文中描写肖邦故园特征的词句有哪些?•肖邦出生在一个“简朴”、“清寒”、“简陋”的小屋里。•这说明肖邦出身低微,来自于劳苦大众,为后文中肖邦能创作一系列的爱国主题的钢琴曲埋下了伏笔。二、肖邦故园仅仅是肖邦的出生地吗?•经过岁月的洗涤,肖邦故园在波兰人民甚至整个世界人民的心目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肖邦故园如今是“波兰人朝拜的圣地,举行精神宴会的殿堂,参观游览的古迹”,“喷射出了肖邦伟大音乐的不竭源泉”。•肖邦的故园从某种层次上已经不再是具体的、实在的、有形的一个故居,而是一种无形的、抽象的象征,一个连接波兰民族的凝聚力的符号,一个音乐拓荒者的桥头堡,肖邦的音乐之路,人生之路就是这里起航的。三、我们不难发现,文中的景物描写是为阐释音乐服务的,那么肖邦之家的四季景色是怎样表现肖邦不同的音乐旋律的?•作者抓住了“肖邦音乐同波兰风光的联系”,将四季的景色描写与对肖邦音乐的诠释结合在一起,使人从美丽多姿的风景画中想象到肖邦音乐的旋律。(1)春天,会使人联想到肖邦最温柔的曲子;(2)夏天,会使人联想到肖邦最成熟的作品;(3)秋天,会使人联想到肖邦最深沉的郁闷;(4)冬天的肖邦之家虽然寂静,但你并不孤单,因为有肖邦的音乐,你会感觉和肖邦在一起。春夏秋冬夏:悠扬清丽秋:冬轻盈温柔悠扬清丽忧伤深沉悠远悠长四、肖邦故居是因为肖邦和他的音乐而闻名,请说说肖邦故园与肖邦、肖邦的音乐之间有何内在联系?•通过描写肖邦故园的“简朴”、“清寒”、“简陋”来突出对比肖邦音乐的伟大,同时暗示肖邦故园孕育了肖邦的音乐风格,即:热切、激昂的爱国主义。•用文中的话说是“最早的孩提时代曾拨动过他心弦的一个旋律,往往会反复出现在成熟的艺术家的作品之中,在这里,还会半自觉地,有时则完全是不自觉地展示出儿时之国同创作成熟时期的渊源关系”。“无论童年记忆在当时便很重要,还是后来受事件的影响才变得更重要,留在记忆中的童年生活都是最有意义的因素。”——弗洛伊德肖邦成为艺术家的原动力是什么?“我怀念我的家,我的母亲,我的姐妹。愿上帝保佑她们万事如意!我的艺术何在?我的一腔心血在什么地方白白耗尽了,我如今只能依稀记得国内唱的歌。•材料1.1825年,肖邦16岁,他写下了一首歌词:小鸟在枝头鸣叫,知了在树梢吵闹,它们的语言,我听清了,还波兰人自由,让自由的波兰风光再现……•材料2。1827年,肖邦18岁,他在日记中写到:“我将为波兰民族作曲一生,我的生命将和波兰人民、和波兰的土地紧密地相连着。”•材料3。1830年德军攻占波兰,肖邦带着一只满盛祖国泥土的银杯流亡到巴黎。肖邦在巴黎的岁月,也是他的祖国遭受沙皇俄国蹂躏的年代,当沙俄授予他“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时,肖邦严辞拒绝。波兰是肖邦音乐的灵魂和源泉。反过来,肖邦及肖邦的音乐又称为波兰民族精神的体现,深深地影响了他的祖国。主题总结作者选取肖邦故园为切入点,内容围绕着故园、人、音乐之间的关系展开,包含着两层含义:一、故园与人的关系,阐述故园因人而“复活”;二、音乐与“故园”的关系,音乐因“故园”而不朽这里的“故园”具有象征意义,象征着肖邦的爱国情怀。题目是“肖邦故园”,但主题却在肖邦的爱国情怀,对祖国的眷恋,那种无法割舍的深沉的爱上;在肖邦的音乐与故乡、祖国的关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