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教学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孔子问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子路(由)回答率尔哂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冉有(求)回答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公西华(赤)回答再见~~~~~~夫子何哂由也?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曾皙(点)孔子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曾皙(点)孔子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子路(由)、冉有(求)和公西华(赤)的志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异乎三子者之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曾皙(点)回答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吾与点也!孔子回答怎样理解曾皙(点)的“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对这段话,存在着不同的理解∮有人把它当成一种悠闲的诗意的生存方式,并由此认定曾皙是一个庄子式的自由主义者,如《朱子语类》:“曾点意思,与庄周相似,只不至如此跌荡。”——孔子对隐居的看法: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有人认为曾皙所说的是祭祀时的情景,如王充《论衡•明雩篇》:曾皙所描述的乃是古代的一种祭祀仪式,祭祀之时,要有仪式,要有颂歌,要有酒食等祭品。∮于丹认为曾皙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礼乐交融的奇幻世界。∮有人认为曾皙的话反映了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有人认为曾皙描绘的是一种儒家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曾皙的话用形象的方法描绘了礼乐之治下的景象,就如汉武帝问董仲舒时曾说的“虞舜为帝,整日漫步于回廊之上,拱手无为,天下太平”一样,体现了“仁”和“礼”的治国原则,是治国的根本。这时候,战争纷扰结束,社会混乱平定,天下承平时代来临,教化盛行,民风淳朴,做坏事的少了,懂得关爱的多了,大家都知道赞颂、祈祷、敬拜天地神明了,乐于修养心性了,走上返璞归真之路了。这样的社会是多么的美好!具有管理政事的才能可以福国利民,也一样可以在做好治理国家政事的本分中修养心性,不提高心性的修养,能治理好国家吗?而治理好国家政事也不是人生的最终目的,如何导向民德归厚、民风淳朴,才是国家、政事存在的目的。治理国家政事者,如果忘了仁政爱民、心性修养的根本,一味地追求国家的富强、权势、才能等,而礼乐教化不兴,那就舍本逐末了。从一个人的志向,可以看出他看重的是什么?目前心性修养的程度到哪里?离道德的实质和人的本性有多远?子路、冉有、公西华都欲得国而治,实实在在做具体之事,行动上都有笃实细密的工夫,但未免见识短浅、不谙根本。朱熹认为:盖三子所志者虽皆是实,然未免局于一国一君之小,向上更进不得。若曾点所见,乃是大根大本。……譬之于水,曾点之所用力者,水之源也;三子之所用力者,水之流也。”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从文中孔子弟子各言其志,能看出他们志向的深浅层次,从军队(足兵)、衣食(足食)、礼义(民信)到深入人心的教化风行,民德归厚。文中言志者,志越深广,心越谦退,心志深广、谦退,可达于天人合一。道德修养者臻于天人合一的境界,可晓天地无言的教化。正如文中孔子赞同曾皙的志向,这志向看起来平淡无奇,寓意却很深远,志向恢弘远大。这一章,体现了儒家“仁”和“礼”的治国原则,通过孔子和他的学生们自述其政治上的抱负,从中可以看出孔子的政治理想。曾皙(点)和子路(由)、冉有(求)、公西华(赤)的志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再现当时的情景,从孔子和学生的对话、动作、神态中,我们可出他们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通过学习这则文章,我们还能了解孔子的教学观

1 / 2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