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新译》题记金池简介金池,山东济宁曲阜人,大学文化,任教二十年,研究孔子文化十二年,孔子文化研究课题组组长,孔子研究院特邀研究员,定居北京,致力写作。文化教育类学术性专著、知识性编著主要有《高中语文教学手册》、《高中语文系统导析》、《语文学习与记忆法》(与包军先生合著)等:二十四种,思想道德教育类知识性编著、文言文译著主要有《大学生道德修养读本》(四人合著,主笔)、《职工思想道德修养读本》、《道德箴言600问》、《道德箴言选译》、《道德箴言集锦》、《中华德育歌》、《中华诚信歌》等九种,与其他同志组编爱国主义教育知识丛书二十余种,共著书约一千万字,分别由经济日报出版社、辽宁大学出版社、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工人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新华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论语新译》题记书评同时谈谈《〈论语〉新译》的特点和价值《论语》是一部叙述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历史文献,作为研究孔子文化和思想的第一手材料,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孔子研究院的研究者们研究发现,《论语》共收入五百一十二条语录,在传统译法中有一百多条不是孔子的初衷。于是编写了《〈论语〉新译》一书,正本清源。回顾历史,上溯到汉代,“鸿儒”董仲舒提出的“三纲五常”(“五常”如果依照孔子的初衷诠释,则是正确的),以及宋代“大儒”朱熹提出的“三从四德”之类的封建意识、封建礼教、封建枷锁、封建桎梏等封建糟粕,都不是孔子的初衷。由于汉代“鸿儒”董仲舒、宋代“大儒”朱熹等代表人物从源头上在某些方面背离了孔子文化和思想的初衷,长期以来,孔子文化被践踏,孔子思想被扭曲,孔子形象被丑化,一系列反常现象接踵而至。对此,有识之士指出:孔子逝世以后,叙述孔子及其弟子思想言行的《论语》被后人糟蹋得一塌糊涂,面目全非。怎样面对这种不正常的文化现象呢?封建糟粕无疑是有害的东西,但是封建糟粕与孔子文化并非同物。倘若说封建糟粕是“脏水”,那么孔子文化就是“孩子”。这个比方启示后人:在泼“脏水”的时候不宜把“孩子”一起泼掉。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弄清楚“脏水”与“孩子”本质上的不同。《〈论语〉新译》坚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推陈出新、古为今用的原则,从根本上澄清了这个大是大非问题。同时这正是《〈论语〉新译》的特点和价值所在。《〈论语〉新译》的显著特点和重要价值在于清洗了御用文人泼在孔子身上两千多年,如“歧视妇女”等“脏水”。由于封建御用文人发出了错误信号,时至今日,在成百上千种《论语》译本中一直把“贤贤易色”、“无友不如己者”、“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唯上知与下愚不移”、“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等正确言论与封建糟粕划等号。由于传统译法一直对《论语》误读、误解,误译,所以传统译法一直没有跳出违反孔子初衷的这个怪圈。《论语新译》第一部分《论语•学而》子曰:“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论语•学而》)【昔译】孔子说:“投靠忠信〔的人〕,不要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这不是正确的交友方法)【新译】孔子说:“主动接近忠信〔的人〕,不要结交不如自己〔忠信〕的人”。(这是正确的交友方法)【点评】问题一,原文中的“主”是“主动”的意思,是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是“主动接近”的意思。就是说,要主动接近忠信的人,以便向忠信的人学习、看齐,并无“投靠”什么人的意思。问题二,“无友不如己者”中的“友”,是名词用作动词,“结交”的意思。“者”,译为“的人”。前后联系起来看,孔子是在告诫学生接近什么人,不结交什么人,并没有引导学生攀高结贵之意。这句话应译为“要主动接近忠信的人,不要结交不如自己忠信的人”。孔子《论语新译》第一部分《论语•公冶长》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论语•公冶长》)【昔译】孔子说:“宁武子这个人,当国家有道时他就显得聪明,当国家无道时他就装傻”。(这里影射孔子是个见风使舵的人)【新译】孔子说:“宁武子这个人,当国家有道时他就悉听君命,当国家无道时他就像傻子一样〔说别人不敢说不敢做的事,以济其君,以保其国〕”。(这里告诉人们:孔子在赞美忠君报国的宁武子)【点评】宁武子仕卫,正当文公与成公传位之时。文公有道,宁武子凡事悉听君命,勤政敬业;成公无道,宁武子就尽心竭力,不避风险,周旋其间,说别人不敢说的话做别人不敢做的事,敢于诤谏,以济其君,以保其国。一则保住了江山,二则没像比干那样被剖心,免受刑戮之苦,保全了性命。不难看出,孔子对宁武子的“智”持赞扬态度,对宁武子的“愚”更是持赞扬态度。别人做不到的他却大智大勇,忠心耿耿地做到了,而且没出什么危险,其赞扬色彩更浓。正确译文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愚”上。“愚”有“傻”的意思,但是这个“傻”是含褒义的“傻”,实际上是无限的“忠”——忠于国君和国家,为此宁武子敢于冒死诤谏。可见,孔子赞美的人绝非是“当国家有道时他就显得聪明,当国家无道时他就装傻”的那类“变色龙”似的人物。《论语新译》第一部分《论语•颜渊》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昔译】孔子说:“做君的要象君的样子,做臣的要象臣的样子,做父亲的要象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象儿子的样子。”(这里有宣传封建尊卑等级观念的色彩)【新译】孔子说:“君尽君之责,臣尽臣之责,父尽父之责,子尽子之责。”(这里体现出孔子主张“社会和谐有序,人人尽职尽责”的为政观)【点评】齐国国君齐景公向孔子请教怎样治理国家,孔子回答说:“君尽君之责,臣尽臣之责,父尽父之责,子尽子之责〔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办法〕。”这话不是误导齐景公死抱着等级名分装样子,因为装样子是治理不好国家的。再说,事关治国大事,孔子作为遐迩闻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根本不会给齐国国君出那种“君压臣,父压子”既荒唐又蹩脚的馊主意的。实际上,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治国思想首先强调了“有序”,有序才会和谐;然后强调了“尽责”,尽责才会发展。沿着孔子提出“社会和谐有序,人人尽职尽责”的为政目标往前走,国家怎么会治理不好呢?因此,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说,是富有前瞻性、科学性、指导性和永恒性的治国方略。反过来说,如果君不尽君责,臣不尽臣责,父不尽父责,子不尽子责,“社会无序,人人失责”,从上到下从国到家乱作一团,就会人将不人,家将不家,国将不国,乃至天下大乱,国破家亡,君命难保……正像齐景公所说“虽然有粮食,我能吃得着吗?”这种“天下大乱”的悲剧恐怕是历朝历代都不愿看到的。不愿看到就得照孔子的教诲做。实际上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说,在政治上,蕴涵着“有序尽责”,即社会和谐,国家发展的思想;在哲学上,是用永恒的名词概念去规范永恒的社会人生,是唯物论,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因此,不可小而视之,曲而解之,贬而弃之。《论语新译》第一部分《论语•卫灵公》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昔译】孔子说:“君子只谋求行道,不谋求衣食。〔因为〕耕田嘛,免不了饿肚子;读书嘛,就可以升官发财。所以,君子担心道不能行,不担心贫穷。(这里影射孔子是一个轻视耕田和宣扬读书做官的人)【新译】孔子说:“君子〔重要的是〕谋求正道而不是谋求吃喝。耕田,在务农贫苦时不离正道;进学,在做官富贵时也不离正道。君子担心道不正,不担心受贫苦。”(在这里孔子强调的是: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谋道”、“忧道”、“走正道”。可见,孔子并没有轻视耕田和宣扬读书做官的思想)【点评】本章强调了“道”的重要性,阐述了人的精神需要和物质需要之间的关系。这里,孔子的话重在“谋道”和“忧道”上,强调的是“馁了也在道中”和“禄了也在道中”,并没有轻视耕田和宣扬读书做官的思想。他老先生告诫人们:君子重要的是谋求正道而不是谋求吃喝。即使是耕田时,贫穷受苦,甚至饿肚子也不偏离正道;即使是进学后,升官发财,荣华富贵也不偏离正道。因为君子以道为标准决定取舍,所以担心道不正,不担心受贫苦。“道”究竟是什么呢?道,就是道路。而这里指的这条道路不同于供双脚行走的道路,是一条看不见而专供精神遵循的道路——道德。道德涵盖社会人生的方方面面,人们沿着“以德修身”这条正道前进,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所以孔子反复强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记住——“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倘若相反,抛弃正道而“谋食”,抛弃正道而“致富”,等待着的恐怕是处分、管制,甚至是惩罚吧?《论语新译》第一部分《论语•阳货》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论语•阳货》)【昔译】孔子说:“高贵的人有智慧和卑贱人的愚蠢〔是先天决定的〕,是不可改变的。”(这显然在说孔子是个鼓吹天命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人)【新译】孔子说:“智商高的人聪明,智商低的人愚笨,是不可改变的。”(由此可见,孔子是个实话实说,坚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人)【点评】智商即智力商数。智商=智龄÷实足年龄×100。如果智商为100,说明其智力中等。智商在120以上叫做“聪明”,在80以下叫做“愚蠢”。一般认为智商基本不变,如两个5岁儿童,智商一个为80,一个为120,几年以后他们的智商基本上仍分别为80和120。当时孔子不一定想到“智商”一词,但是他总会知道“资质”一词”。智商”与“资质”是同义词。“唯上知与下愚不移”中的“上”与“下”,明明指的是智商的“高”与“低”,即“智商高”为“上”,“智商低”为“下”。对此,如果把“上”与“下”解释为“上等人”与“下等人”,解释为“高贵的人”与“卑贱的人”,把孔子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说成唯心主义的先验论,就犯了望文生义,胡乱嫁接的毛病。《论语新译》第一部分男尊女卑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论语•阳货》)【昔译】孔子说:“只有女人和小人是很难养活和对付的,对她们近了就会无礼,对她们远了就会怨恨。”(这里是说孔子在辱骂妇女,是一个歧视妇女、鼓吹男尊女卑的人)【新译】孔子说:“只有你们〔几个〕学生和小人一样是不好教养的,〔传授给你们〕浅近的知识就不谦虚〔说用不着讲了〕,〔传授给你们〕深远的知识就埋怨〔说听不懂〕。”(这里是说孔子在批评学生。他是一位发现问题、及时教育,对学生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好老师)【点评】有人把“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中的“女子”译为“女人”,说“这就是孔子‘辱骂妇女、歧视妇女的罪证’”。这种说法是否符合历史真实呢,请看下面的事实:人人都有祖先,祖先有男有女。无论对男性祖先还是对女性祖先轻视和辱骂都是不敬、不孝、不对的。孔子对女性祖先和女人是尊重赞美,还是轻视辱骂呢?有人拿孔子说的一句话——“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论语•阳货》)大做文章——有的把这句话翻译成“孔子说:‘只有女子和小人是难得同他们共处的,亲近了,他会无礼;疏远了,他会怨恨。’”有的翻译成“孔子说:‘只有妇女和小人是最难养活和对付的,对他们近了就会无礼,对他们远了就会怨恨。’”还有的翻译成“孔子说:‘只有女人和小孩是最难养活的,亲近他们就会无礼,疏远他们就会怨恨。’”以上译法除了第三种把“小人”翻译成“小孩”以外,实际上大同小异。两千多年来,传统译法无一例外都是把“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中的“女子”翻译成“妇女、女人、女子”的,说这就是孔子“轻视女人、辱骂女人、鼓吹“男尊女卑”的证据。孔子究竟是不是轻视女人、辱骂女人,鼓吹“男尊女卑”的人呢?《论语新译》第二部分从五个方面进行分析:从情理上下面从五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证:第一,从情理上看。孔子三岁丧父,家境艰难,是母亲身负千斤,日夜操劳,一手把他和同父异母的残疾哥哥抚养成人的。母子相依为命,生活上的艰苦可想而知。特别是年轻孀居的母亲——颜征在,孤苦伶仃,葬夫养子,克勤克俭的一言一行,一直使至善至孝的孔子永远难以忘怀。正是由于孔子的幼年、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一直是在慈母和婚后的贤妻身边度过的,所以他终生倡导从物质上和精神上好好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