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解读一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论语》浅释序言《论语》是我国儒家经典中的一部重要著作。什么叫“儒”?“儒”字一个单人旁,旁边一个“需”,冯友兰先生说:“‘儒’就是人所需要的,与所需要的人。”人们需要什么呢?人们需要在地球上生存,需要群居、生活,需要心情愉快……儒家思想就是讲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心的和谐,这就是人们所需要的。而对人们所需要的,儒家学派的人都懂,所以儒家学派的人就成了人们所需要的人。《说文解字》讲:“儒,柔也,术士之称。”“儒”指性格柔和而有学问的人。胡适之先生讲,这种人实际就是商朝的没落贵族,他们虽然丧失了爵位,但精通古代典籍学问,遂以教授古代文化为生,所以“儒”就是最早的教师。教师则是人们需要的人。儒家兴起很早,而真正将儒家进行改造,使之成为一个学派的是孔子。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后,才在继承古代思想文化的基础上建立了人们所需要的儒家思想。儒家与诸子百家最大的不同就是,诸子百家都只是思想家,而儒家既是思想家,又是精通历代文化的学者,这也是儒家为什么能从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最终成为中华文化正统的重要原因。而对我们当代人最有用,又最能集中展现儒家思想的经典莫过于《论语》。经典是什么意思?。《说文解字》讲:“经,织也。”注解《说文解字》的清代大学者段玉裁讲,“经”就是织布的纵丝,我们看“经”字左边一个绞丝旁,象征绳子的形状,右边的“巠”表示绳子的质地,因为古代人用用树皮茎搓成绳子,所以“经”的本意就是丝线、绳子一类的东西。那么“经”又是怎么引申为“经典”的呢?中国古代在纸张没有发明之前,书籍都是刻在竹简上。竹简本身是一块一块的,要把它们连在一起成为一部完整的书,就必须在每一块竹简之间穿上绳子。每一块竹简都有绳子经过,所以“经”就引申为经过的意思。又因为每部竹简做的书都有绳子经过,“经”又引申为书。先秦的书都可以称经。到了汉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时只有儒家圣人修订的书才能称经,经就成为官方认定的具权威性的书。这以后“经”由一般意义的书发展为具有权威性的经典著作。那么,典的意思是什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典字的结构:“典”是春秋战国以前的公文体制。如:典常。是记述古代帝王的法文书,如《尚书》中的《尧典》、《舜典》。其基本释义为:①标准、法则:如典范、典型、典章。②被当作依据的书籍:如词典、经典、引经据典。③引用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如典故、用典。④用实物作典押来借钱:如典押、典当。⑤郑重举行的仪式:如典礼、大典、庆典。⑥姓。根据②的解义,典是被当作依据的书籍:因此《论语》就是儒家学说的依据书籍,也就是经典著作。经典的重要价值体现在它所具有的深度、广度与永恒性上。深度:就是论思想的深刻性;广度;是论问题的普遍性;永恒:是其思想具有超越时间的价值性。经典往往承载着一个民族的灵魂和精神,决定着一个民族的宇宙观、世界观、价值观。如果要想深刻地认识和理解一个民族,就应当从这个民族的经典入手。因此,要深刻地认识中华民族,了解中国文化和民族精神,领会中华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与未来世界所产生影响的意义,就必须认真审视影响了我们中华民族两千余年的儒家经典。但是儒家经典卷帙浩繁、内容庞杂,从汉朝到宋朝被官方逐渐认定的就有十三部,称为十三经,再加上历朝历代的读书人对十三经的注解,使这类书更是浩如烟海。所以必须先从其中选出最能代表儒家思想,并且对现实人生最有帮助的经典来读。这个经典就是《论语》。唐朝大文学家韩愈在他著名的文章《原道》篇里讲到中国的道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国学大师钱穆先生说: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上古两千年的文化,赖孔子以传,近古两千年的文化,赖孔子以开。上是传承了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的圣人之道,所以孟子说“夫子之学,集大成者也”。孔子是他那个时代最博学的人。他的学问是:上集历代圣王学问之大成,他修订的儒经也是历代圣王集体智慧的结晶。诸子百家各有智慧,但都是个人的智慧,儒家的智慧则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下启中华民族两千多年的思想文化与长治久安。孔子在继承了历代圣王思想的基础上又创立了以人为本的仁爱思想。这思想在以后的中国文化中产生了巨大影响直至今天。有人这样说:“中华文化若用一个人来代表,那就是孔子。”以前我国每一个城市每一个县都有孔庙,就是文庙。每一处孔庙里面都有一块匾,上书“斯文在兹”。“斯”作代词,当“这”讲,“兹”也表示这里,意思是这个文就在这里,孔子在这里,中国文化就在这里,孔子就是文的代表。孔子的精神就是中国文化的精神。所以从前中国人供奉孔子,每年都要三次祭孔,一次在孔子的生日八月二十七日,另外两次分别在每年二月、十月。我们学《论语》的时候,应当采用什么样的态度与方法?我认为摘录程颐的话就可以把所有的问题都予以概括其中了。程子曰:“学者须将论语中诸弟子问处便作自己问,圣人答处便作今日耳闻,自然有得。虽孔孟复生,不过以此教人。若能于语孟中深求玩味,将来涵养成甚生气质!”第一部分论语小知识一.几个名词的解释(一)士的定义士:事也(说文),从一从十,表示善于做事,从一开始到十结束,即做事圆满。古代是指贵族的后裔,有身份的人,才能称为士。也是最高级的百姓,最底层的贵族。后演变为对知识分子的泛称。因为古代学在官府,只有士以上的贵胄子弟才有文化知识,故士又成了有一定知识和技能之人的称呼。春秋时代,各国之间征战不休,有些卿大夫为扩大影响,巩固地位,设法招徕士众以张声势,很多士便投靠到他们那里,便成为战士。也有人从事私人讲学,传授文化知识,从此中国历史上又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文化活动的士……春秋时期,士也为较低级官吏之称。在秦汉时期,士,称为士大夫时,可以指军队中的将士,也常常是在中央政权和州郡县供职的官吏的泛称;称为士人时,则一般特是指具有较高封建文化素养、从事精神文化活动的知识分子。宋以后,士或士人一词逐渐成为一般读书人的泛称,不再特指品官。孔子对士的定义因人而异:他在子路篇中p145-148: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而对子路就又有另一种解释。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二)君子的定义君:会意。从尹,从口。“尹”,表示治事,如说文解字中所说:尹,治也。又如:以尹天下。——《左传·定公四年》从“口”,表示发布命令。合起来的意思是:发号施令,治理国家。本义;君主,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古代大夫以上据有土地的各级统治者的通称。君子:1.古代是对统治者和贵族男子的通称。常与常与“小人”或“野人”对举。2.泛指才德出众的人。在的意思,就是“德才兼备的人”就可以称为君子。所以说:君子,原本是国君之子的意思。根据古代的宗法制度,国君之子(嫡长子)从小就要进行理想和人格的规范教育,所以自然成为个人修养上的楷模。后来君子一词便被引申到所有道德、学问修养极高之人的统称。根据易中天教授所说,在宗法制度下,正妻的第一个孩子叫嫡长子,第二个孩子叫嗣子;妾的孩子叫庶子。由长子形成的家庭体系叫大宗,大宗的长子方可叫君,诸候之君叫国君,大夫之君叫家君,如果是天之子就叫天子,公之子就是公子,君之子就是君子。大宗里的男性就简称君子。其余由诸如嗣子和庶子组成的家庭体系就叫小宗,小宗里的这些男性就简称小人。其实,君子一词早在《易经》(传说为周文王所著)中就已出现了,但是被全面引用最后上升到士大夫及读书人的道德品质是自孔子开始的,并且被以后的儒家学派不断完善,成为中国人的道德典范。易中天认为,孔子虽然首次在他的学说中就将君子和小人的含义增加了道德因素,但宗法制度的前提并没有改变。如他有一句话说:“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则不逊,远则怨。”现在一般理解为:唯有女人和小人是难以对待的,和他们关系亲近,他们就不尊重你;和他们关系疏远,他们又会抱怨。如果放在宗法环境下来理解,我们就会得出这样的理解:这里的女人和小人是小宗里的人,他们和大宗同属一个大家庭,在一个大家庭里,虽然分了大宗和小宗,但必竟是一家人,所以处理和小宗的人的关系就很难,和他们亲近,他们就会有非分之想,想获得和大宗的人一样的待遇,疏远他们,他们又会抱怨不把他们当一家人看。可见这句话的要点在一个“难”字上。但是,这种解释似乎只是其中的一个层面的意思,与孔子所说的原意不符。因为在论语中,孔子对君子的描述却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在《论语·为政篇第二》中:“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在《论语·里仁篇》中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又说:“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等等……在雍也篇第六中,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很显然,孔子对君子和小人的定义与宗法制度下大宗和小宗之间的君子与小人的概念应当是有本质上的不同。对君子的论述,孔子还曾言:“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讲得比较广泛,只是讲言行中各个方面的总的原则。曾参则进入了更具体的要求。他说:“君子有三费,饮食不在其中。君子有三乐,钟磬琴瑟不在其中……有亲可畏,有君可事,有子可遣,此一乐也;有亲可畏,有君可去,有子可怒,此二乐也;有君可喻,有友可助,此三乐也……少而学,长而忘之,此一费也;事君有功,而轻负之,此二费也;久交友而中绝之,此三费也。”(《韩诗外传集释》)后世儒家对“君子”做了更多的规范和要求,比如君子有四不:第一、君子不妄动,动必有道;第二、君子不徒语,语必有理;第三、君子不苟求,求必有义;第四、君子不虚行,行必有正。(三)仁的定义1.(会意。从人,从二。右边的二是重文。本义:博爱,人与人相互亲爱)仁,亲也。(《说文》)仁者,情志好生爱人,故立字二人为仁。(《春初·元命苞》)上下相亲谓之仁。(《礼记·经解》)温良者,仁之本也。(《礼记·儒行》)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韩非子·解老》)仁者,可以观其爱焉。(《礼记·丧服四制》)子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这是出自《中庸》孔子所言。2.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观念。其核心指人与人相互亲爱。孔子以之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因此,在《论语》中,孔子所提倡的核心思想“仁”的实质就是“爱人”。当然,他所提倡的这种爱是一种有差等的爱。比如,我们前面所提到的“仁者爱人,亲亲为大。”就是一种差等的爱。(从仁字的结构来说,自我的、孤独的、封闭的状态是体现不出仁的,例盲人点灯)《论语》通篇只有两万多个字,而“仁”字就出现了109处之多。由此可见仁是儒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核心。那么,如何才能做到仁呢?怎样才能算是仁呢?在《论语》学而篇第一中,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要实践仁,做到仁,首先要务本,这个本就是孝弟,而孝弟就是仁之根本。《论语·雍也篇第六》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能近取譬”的意思是:能就自身打比方。比喻能推己及人,替别人着想。颜渊篇中,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雍也第六,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论语·阳货篇》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孔子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1.“恭”往往与“敬”

1 / 31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