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析弥陀摄生三愿、净业三福、三辈与九品的内在对应作者:释明灯内容提要:净土法门是当前中国佛教的主流之一,三愿、三福、三辈、九品更是净土修学中,关系着如何往生的重中之重,正所谓“教不端,则行不正”。然而在净土经论的注释与论释之中,一些祖师及近代大德往往在同一问题上,诸家的观点、见解差距较大。分别而论,均有其道理。融而通之,却不能彼此贯彻。例如关于《无量寿经》中的三辈与《观无量寿经》中九品之间的对应关系,相关的论释繁多,且观点参差不齐。使得学人对于净土宗的教理教义,无法很好的把握。论教理,本人尚不及祖师及当代大德之万一;论修证,本人更是惭愧。本没有资格对祖师及当代大德的观点进行指摘,但为了理清诸家对于净土三愿、三福、三辈、九品的不同理解,促使学人更好的进行净土的学修,本着学的态度,依于原典,依于文义,用原典对读比较的方法进行论证,完成这篇学习报告,恳请各位法师及诸位大德慈悲为怀、法施为本,乞赐指教。关键词:三愿三福三辈九品一、净业因行与往生品位(一)、弥陀摄生三愿透显出信愿行是往生的三资粮阿弥陀佛四十八愿讲三类事。第一类事是讲极乐净土的依正二报庄严,讲极乐世界的依报庄严;讲众生的正报庄严;讲阿弥陀佛的正报庄严。第二类事情是讲法藏菩萨成佛时,他怎样摄化他方众生的愿。这两类可以增强娑婆众生的欣乐之心,但对怎样往生没有直接关系。所以这两类的愿对我们能不能往生来说,只是助缘,不是正因。第三类是直接摄受众生往生之愿,这叫摄生愿。四十八愿中真正跟往生直接有关系的只是这三愿:第十八、十九、二十这三愿。第十八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第十九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第二十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众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不果遂者,不取正觉。随文解释。三愿前两句都是一样:“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十方众生既不是六道众生,也不是三界众生,而是遍指除佛以下的九法界众生。下面三个愿的愿文就不同了。十八愿接着说:“至心信乐”是“信”,“欲生我国”是“愿”,“乃至十念”是“行”。而十九愿则是先说:“发菩提心,修诸功德。”是讲“行”,然后才说:“至心发愿”是讲“愿”,然而必是有“信”才会有“愿”。二十愿讲“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众德本”是“行”,“至心回向”是讲“信”,“欲生我国”是讲“愿”。由此可见,摄生三愿透显出信愿行是往生资粮。(二)、三辈往生所修的因行《无量寿》下卷三辈往生的经文:“佛告阿难,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凡有三辈。其上辈者,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其中辈者,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虽不能行作沙门,大修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多少修善,奉持斋戒,起立塔像,饭食沙门,悬缯燃灯,散花烧香,以此回向,愿生彼国。”其下辈者,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欲生彼国,假使不能作诸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意,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愿生其国。”从经文上看三辈均以发菩提心为主,行有不同。(三)、净业三福为净业正因《观经》云:“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1]此中第一福为世善,是人天善业。第二福是戒善。第三福是行善,是大乘业。此三福中,修习是有次第的后后包含于前前或有一人单修世善,或有一人单修戒善,或有一人单修行善,但能回向,都得往生。这净业三福,完全统摄了世出世一切善法。也统摄了世出世一切善人。(四)、九品往生所修的因行(1)上品上生者,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上品上生者,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等为三?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愿生彼国。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是名上品上生者。(2)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行此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无量大众,眷属围绕,持紫金台,至行者前,赞言:“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义,是故我今,来迎接汝。”(3)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彼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并大势至,与诸眷属持金莲华,化作五百化佛来迎此人。五百化佛一时授手,赞言:“法子!汝今清净发无上道心,我来迎汝,见此事时,即自见身坐金莲花,坐已华合,随世尊后即得往生七宝池中,一日一夜莲花乃开。七日之中乃得见佛,虽见佛身,于众相好心不明了,于三七日后乃了见,闻众音声皆演妙法,游历十方供养诸佛,于诸佛前闻甚深法,经三小劫得百法明门,住欢喜地,是名上品下生者。(4)中品上生者,若有众生受持五戒,持八戒斋,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恶。以此善根,回向愿求生于西方极乐世界,行者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比丘眷属围绕,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赞叹出家得离众苦。行者见已心大欢喜,自见己身坐莲花台,长跪合掌为佛作礼,未举头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莲花寻开,当华敷时,闻众音声赞叹四谛,应时即得阿罗汉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脱,是名中品上生者。(5)中品中生者,若有众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斋,若一日一夜持沙弥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仪无缺。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戒香薰修,如此行者命欲终时,见阿弥陀佛与诸眷属放金色光,持七宝莲花至行者前。行者自闻空中有声赞言:“善男子!如汝善人随顺三世诸佛教故,我来迎汝。”行者自见坐莲花上,莲花即合,生于西方极乐世界。在宝池中,经于七日莲花乃敷。花既敷已,开目合掌赞叹世尊,闻法欢喜得须陀洹。经半劫已,成阿罗汉,是名中品中生者。(6)、中品下生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养父母,行世仁义。此人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其广说阿弥陀佛国土乐事,亦说法藏比丘四十八大愿。闻此事已。寻即命终。譬如壮士屈伸臂顷,即生西方极乐世界。生经七日,遇观世音及大势至。闻法欢喜,得须陀洹。过一小劫,成阿罗汉。是名中品下生者。(7)下品上生者,或有众生,作众恶业,虽不诽谤方等经典,如此愚人,多造恶法,无有惭愧。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赞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以闻如是诸经名故,除却千劫极重恶业。智者复教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尔时彼佛,即遣化佛、化观世音、化大势至,至行者前,赞言:“善哉!善男子,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作是语已,行者即见化佛光明,遍满其室。见已欢喜,即便命终,乘宝莲花,随化佛后生宝池中。经七七日,莲花乃敷。当花敷时,大悲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菩萨,放大光明,住其人前,为说甚深十二部经。闻已信解,发无上道心。经十小劫,具百法明门,得入初地,是名下品上生者。得闻佛名、法名,及闻僧名,闻三宝名,即得往生。(8)下品中生者,或有众生毁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祗物盗现前僧物,不净说法无有惭愧,以诸恶法而自庄严。如此罪人,以恶业故应堕地狱。命欲终时,地狱众火一时俱至,遇善知识以大慈即为赞说阿弥陀佛十力威德,广赞彼佛光明神力,亦赞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此人闻已,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地狱猛火化为凉风,吹诸天华,华上皆有化佛菩萨迎接此人。如一念顷,即得往生七宝池中莲花之内,经于六劫莲花乃敷。当华敷时,观世音、大势至以梵音声安慰彼人,为说大乘甚深经典。闻此法已,应时即发无上道心,是名下品中生者。(9)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归命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花,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于莲花中,满十二大劫,莲花方开。当花敷时,观世音、大势至以大悲音声,即为其人广说实相,除灭罪法。闻已欢喜,应时即发菩提之心,是名下品下生者。二、详辨摄生三愿、净业因行与三辈九品往生对应关系(一)、辨清摄生三愿与三辈往生的关系1、第十九愿是摄受上辈往生的大心行者。《无量寿》下卷三辈往生的经文:“佛告阿难,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凡有三辈。其上辈者,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临寿终时,无量寿佛与诸大众,现其人前。”第十九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这两段经文的“发菩提心,修诸功德”的意思完全相应,不过上辈多出“一向专念无量寿佛”,这和十九愿又不一样,怎样解释呢?一向专念无量寿佛是修诸功德中的一种功德。接下去看经文:“临寿终时,无量寿佛与诸大众,现其人前。”与“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的意思完全相应。显而易见,上辈往生正就是十九愿所摄的大根基的修行者。大家要注意到上述经文最后两句是“修行功德”,紧接“愿生彼国”,而不是二十愿中所强调的“至心回向”。这表明“修行功德”和“愿生彼国”这两件事情是平等并列的,“修行功德”并不是为了回向,修行功德,是为了圆满菩提心。这就跟二十愿的“植众德本”是为了回向“欲生我国”的意思大不一样了。这里修行功德只是发无上菩提之心的一种必然的行为。所以,通过十九愿和上辈往生的经文对照,完全可以证明十九愿是摄上辈往生的大心行者。2、第二十愿摄受中辈往生其中辈者,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虽不能行作沙门,大修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多少修善,奉持斋戒,起立塔像,饭食沙门,悬缯燃灯,散花烧香,以此回向,愿生彼国。”第二十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众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不果遂者,不取正觉。大家将这两段经文对比一下,可以看出二十愿所摄受的正就是中辈往生。中辈经文的“一心专念无量寿佛”就和二十愿的“系念我国”相应,接下来“多少修善,奉持斋戒……”等等,正就是二十愿的“植众德本”。然后是“以此回向,欲生我国。”这又跟二十愿的“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一样,所以二十愿是摄中辈往生的。3、第十八愿摄受下辈往生其下辈者,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欲生彼国,假使不能作诸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意,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愿生其国。若闻深法,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于彼佛,以至诚心,愿生其国。”第十八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下辈往生完全比同十八愿,“假使不能作诸功德”,这就是说如果不能做种种功德。只要“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意,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愿生其国。”这就和十八愿的乃至十念完全一致,可见十八愿是摄受下辈往生的。“若闻深法,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于彼佛,以至诚心,愿生其国。”这一段经文和十八愿的“至心信乐,欲生我国”完全相应。其中一句讲“不生疑惑”是着重强调“欢喜信乐”的,有一丁点的疑惑,就不能算是“至心信乐”了。那为什么上、中两辈不说“不生疑惑”呢?因为上辈是菩提心者,是通达教理是实修六度的,当然绝对不会生任何疑惑。中辈是随缘修诸功德,是以信为基础的,就不必强调疑惑不疑惑的问题。可是下辈是以“信”为重点,所以要特别指出“不生疑惑”.十八愿所摄的重点是什么呢?是“信”,信愿坚固一念乃至十念即可往生,所以要说“不生疑惑”,你只要“一向专意,欢喜信乐,不生疑惑”,十念便能往生,下辈往生经文续云:“乃至一念,念于彼佛。以至诚心,愿生其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