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亲近校园植物活动方案一、设计理念1.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而开发和实施的。它是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基础而对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本次实践活动就是利用学生身边的校园植物开展的,在活动实施过程中,以学生的自主主动探究为主,教师只起到了引导点拨的作用。2.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设计和实施着眼于学生实践意识的养成,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亲身体验。本次活动旨在帮助学生从生活世界中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和内容,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引导学生热爱植物,热爱校园的情感。二、活动主题的提出校园是学生的第二家园,“绿色”校园是每一位师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起着重要作用。一次在校园里一群学生围着一株植物在讨论着什么,看到我后纷纷跑过来问:老师,这棵树木叫什么名字?看着同学们渴望求知的目光,我与他们交流起来后才知道,他们对植物的了解甚少,名字不知道,更不用说它的特性了。我想,这不是一个很好的实践活动的课题吗?经过我们的讨论,同学们一致要求以《亲近校园植物》为这次的活动主题,就这样我们活动主题应运而生了。三、活动目标1、知识目标(1)通过调查活动,认识校园内植物的种类、数量和分布情况。(2)走近校园植物,让学生了解一些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理解人与植物及自然的联系。2、能力目标(1)自主合作地进行探究性学习,学会与人交际,小组合作,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2)初步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处理的能力。3、情感目标(1)增强学生“爱我学校,美我学校”的意识,培养主人翁意识。理解“树木是人类的朋友”。(2)通过对校园植物的认识和研究,激发学生探索植物奥秘的兴趣,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和热爱校园的意识。四、活动计划与时间安排1、活动对象初一全体学生2、活动方法(1)资料分析法;(2)实地考察、实验观测法;(3)访问调查法。3、活动形式采取以小组活动为主,个人、小组和集体相结合的办法。4、活动素材准备:记录本、调查表、尺子、照相机等5、活动计划;活动时间活动内容形成方式确定主题活动准备2012年9月2日至9月16日1、确定主题、子课题;2、分组分工;3、制定方案计划活动实施方案、小组活动计划实地调查合作探究2012年9月17日至11月17日1、调查校园植物的种类、数量级分布2、计算测量校园绿化面积、人均绿化面积3、校园植物的作用,以及与学生的关系4、护绿从我做起调查记录、考察日记、研究档案、总结报告成果展示总结评价2012年11月18日至12月2日1、成果展示——评出优秀学生和小组2、总结、写出调查报告和心得体会心得体会、课件、图片、专题报告拓展延伸深入探究2012年12月3日至12月23日1、成立护绿小分队爱护校园植物2、倡议宣传,开展“我与小树同成长”活动宣传标语、倡议书、建议信类别内容过程五、具体实施过程:(一)确定主题、活动准备:1、激情导入确定主题师:同学们,学校是你们成长的地方,校园里的植物成为了与你们朝夕相伴的朋友。为了全面了解校园的植物,我们进行一次走进校园亲近植物的活动好不好?(学生大喊:“好”!)。确定《亲近校园植物》活动主题。2、划分小组任务分工教师把学生按活动要求进行分组,学生根据兴趣爱好选择活动小组、明确组内分工与合作;组别组长组员活动任务网络调查采访汇总第一组李雨洁刘伟涛杨玉林李永国刘明通过网络校园植物的相关知识,知道校园的主要植物,进入校园实地调查植物的种类、数量及分布第二组吕含笑王超范春利李旭鹏李冬梅测量校园绿化的面积并且计算生均绿地面积第三组高海文林春雨李旭方李浩林王琦通过网络调查校园植物与师生的关系,校园绿化的布局情况第四组李子为万春艺蔡振东张玉伟栾佳雯给校园植物制作名片,让更多的人一目了然地认识校园植物第五组李仕情周英俊蔡青健蒋雨辰隋晓娜调查学生对校园植物破坏情况第六组王云平吕含威李燕红于成琳王玉峰争做“护绿小卫士”倡议宣传,呼吁同学们爱护校园植物,保护环境3、制订活动方案:各组长负责,小组讨论共同制订切实可行的活动计划、活动记录表等,师生讨论后,共同制定活动方案。(二)实地调查具体实施第一组:到微机室或图书馆查找植物的一些相关知识(植物的名称、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图片等),然后进入校园实地调查。记录校园主要树木、花卉的名称、数量及种植位置。调查结果可借助统计图的方式或表格的形式展现。第二组:一组测量校园绿化区的面积,计算生均绿地面积;另一组采访校产管理人员,对测量的数据进行核对。调查中对于不规则的绿化区域可请教数学老师。第三组:小组围绕以下三方面开展调查1、通过网络了解植物对环境的作用及破坏树木造成的自然灾害的事例。2、了解校园植物与师生的关系3、校园绿化布局的合理与不足第四组:小组调查具体步骤1、通过网络了解植物标牌的制作方法,给校园植物制作标牌2、班级展示后,举行挂牌仪式。第五组:校园内护绿调查1、调查校园内破坏花草树木的现象,遇到这样的行为你的态度?2、针对破坏绿化的行为,该怎么做?(提示:宣传标语、警示标牌等)第六组:校园内进行护绿行动1、写“爱护校园花草树木倡议书”,在宣传栏展示宣传2、争做“护绿小卫士”活动:(1)争做“护绿小卫士”倡议书:(2)爱护花草树木的“金点子”。3、校园绿化的日常养护。(提示:认养小树,开展“我与小树同成长”活动。)(三)交流总结成果展示一组组长李雨洁展示交流:(校园植物的种类数量级分布)通过我们小组的合作探究,对校园植物进行全面的调查,调查结果如下:校园植物数量及分布名称数量(棵)分布常绿乔木冬青182教学楼四周、操场西北面、到宿舍甬路两侧雪松19操场南侧、办公楼前后落叶乔木垂柳30操场东北面、伙房后院法桐87操场四周、学生宿舍院内银杏15操场西侧水杉23操场东侧芙蓉4操场四周落叶灌木紫叶李24家属楼周围甬路两侧樱花111大门至家属区甬路两侧紫荆10办公楼与实验楼之间紫薇2假山东侧木槿29操场西北角龙爪槐31教学楼前甬路两侧、月季园四周白玉兰2办公楼前紫玉兰9办公楼前、家属楼前石榴3办公楼前常绿灌木月季283雕塑四周、伙房对面竹类植物竹子297假山后面藤木植物紫藤2办公楼前、假山爬山虎2女宿舍前园草坪二组组长吕含笑汇报调查成果(校园绿化面积)1.校园绿化总面积8819平方米2.校园绿化覆盖率21.8%3.人均绿化面积9.5平方米三组组长高海文汇报调查成果(校园植物的作用及布局)1、校园植物的作用校园植物的作用主要有:(1)美化环境(2)净化空气(3)调节气(4)减弱噪声(5)杀死细菌2、校园绿化的布局:优点:校园绿化乔灌结合,花草并融,夏季有荫秋季有果、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布局合理、错落有致;甬路两侧的绿化,层次分明,明朗大方,整齐美观。缺点:操场西北角绿化混乱,宿舍种植的法桐高大,遮光。四组组长李子为代表小组交流(给校园植物制作“名片”)五组组长李仕靖总结交流(校园植物破坏情况)1、我们小组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调查40名同学,其中30%的有破坏树木的行为,70%的同学对于破坏树木的不良行为认为与我无关,一走了之的态度。2、设置警示标牌或温馨语句六组组长刘云平总结交流(校园护绿行动)1、宣读小组“爱护校园花草树木”的倡议书,呼吁同学们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爱护我们朝夕相伴的朋友。2、“争当绿色小卫士”倡议书3、成立养护小分队对校园绿化的日常管理:浇水、施肥、修剪、除虫等。(四)总结与评价1、活动总结:(1)小组把调查材料汇总整理,形成调查报告。(2)谈谈这次活动的体验与收获。2、活动评价:采用学生自评、互评、指导教师与家长参与的评价方法综合实践活动学生评价表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时间评价项目评价要点自评互评家长评教师评一、在活动中参与的态度1、认真参加每一次活动。2、努力完成自己承担的任务。3、做好资料积累和处理工作。4、主动提出自己的设想。5、乐于合作,能和同学交流,尊重他人。二、在活动中获得的体验6、善于提问,乐于研究,勤于动手。7、关心国家大事,有一定的责任心。8、能对自己进行“反思”。9、实事求是,尊重他人想法与成果。10、不怕吃苦、勇于克服困难。三、在活动中学习方法的掌握11、能用多种途径获取信息。12、能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四、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13、有求知的好奇心、探索的欲望。14、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15、积极实践,发挥个性特长,施展才能。指导教师评语家长评语注:1、评价结果分为A、B、C、D四个等级。2、A表示好;B表示较好;C表示一般;D表示尚可。(五)活动拓展延伸:1、展望未来:描绘一下学校的未来,为未来的校园绿化出谋划策,有什么“金点子”?2、给校长的一封信:向校长宣传我们的活动结果,让更多的学生关注我们的校园绿化建设。六、活动效果与反思《亲近校园植物》课题的确定来自于生活。学生们每天生活在校园中,却对校园的植物知之甚少。从学生熟视无睹的现象出发,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全面了解了校园植物。符合了综合实践活动应遵循的原则——综合实践活动要集中体现学校的特色;符合了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特征——综合性、实践性。同时本课的实施并不只有我班的同学受益,全校的同学通过植物标牌认识了校园植物,体现了资源的共享。本次活动做得好的方面有:1、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在活动中,同学们对植物的认识和兴趣提高了,并培养了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2、在本次实践过程中,用到语文,数学等方面的知识,学以致用,达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的。活动中的不足之处:1、部分学生还不能自主地独立完成对植物的考察,需要老师的引导。2、教师自身的知识层面需要完善,使自己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给予学生更多的指导。总而言之,本次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注重让学生亲自操作实践。我相信这样的综合实践活动一定会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