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面对浩浩荡荡、奔腾不息的长江,吹洞箫的客人由此发出人生短暂的感叹-------------------------,------------------------------。3、成语{沧海一粟}由文中的,演化而来。4、苏轼【赤壁赋】中,[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写天上的满月从东面天上升起,似乎也像游人一样,深深陶醉在这良辰美景之中,有意把脚步放得很慢、很慢的语句是5、概括了曹操军队在攻破荆州顺流而下的军容盛状,。6、苏东坡以回答客人的方式,指出我们若从变化的角度来观察,眨眼之间,万事万物都在变化的语句是:,,7、从不变的角度,描述人与万物的关系,。8、写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的子,。9、写作者与友人于扁舟举杯共饮的句子是,。1、写江上水汽弥漫,江水无边无际和远方天际相接的子,。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舳舻千里旌旗蔽空。.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情景式默写小测1、写男子的粗暴性格初露,同时也写出女子温柔体贴的性格的句子是:2、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的句子是:3、女子不再相信爱情,并直接劝告女子不要沉溺于爱情的句子是:4、自豪地表明对爱情的忠贞,而以无比怨愤的心情,痛斥那个男子的负义行为的句子是:5、表现女子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的语句是:1、在《氓》中,有表现女子未见心上人伤心难过的语句是:2、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的句子是:3、女子对爱情态度专一,男子对爱情却怀二心的语句是:4、女子自嫁氓为妻,多年来所有的家庭劳作一身担负无余,早起晚睡,没有一天不是这样的语句是:5、以“淇”和“隰”的有界来喻示爱情终结和痛苦的无边的句子是:6、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表现兰亭环境优美的句子是:7、王羲之在兰亭聚会时看到天空的无边和事物的繁多之后,眼力舒展,胸怀开畅,极尽视听的乐趣,确实感到非常快乐的句子是:8、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了一句话来批评:6、《兰亭集序》中交代了在兰亭聚会的人是:。表现兰亭气候宜人的句子是:7、兰亭集会时文人雅士们把盛酒的杯浮在水面从上游放出,循曲水而下,流到谁面前,谁就取来饮酒赋诗,表达幽深内藏的感情的句子是:8、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了一句话来批评:10、写作者引吭高歌,吟诵古代咏月的诗歌的诗句是:11、作者写出了好像身体在天空里,架着风飞行,脱离了现实社会,不知道哪里是尽头的语句是:12、用蛟龙、嫠妇听箫声的感受来突出箫声的悲凉与幽怨的语句是:13、《赤壁赋》中客人把自己和曹操进行了对比:曹操当时是“舳舻千里,旌旗蔽空”,而你我只是:14、借客人之口来感慨生命的短暂,羡慕江水的长流不息的语句是:15、苏东坡以回答客人的方式,提出了另一种对宇宙对人生的看法,他紧扣水月,阐述了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来攻破客人“”的理想。16、指出若从变化的角度来观察,那么一眨眼之间,万事万物都在变化的语句是:17、《采薇》中以乐景写哀情的诗句是:10、写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白茫的雾气笼罩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的诗句是:11、写作者任凭一叶扁舟飘荡,在水波不兴的辽阔江面上自由来去的语句是:12、形容洞箫声“”这都是通过音乐引起想像,运用一系列比喻描写听者的感受。13、《赤壁赋》中客人把自己和曹操进行了对比:曹操当时是“酾酒临江,横槊赋诗”,而你我只是:14、客人感伤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是15、苏东坡以回答客人的方式,提出了另一种对宇宙对人生的看法,他紧扣水月,阐述了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来攻破客人“”的理想。16、指出如果从不变的角度观察,则万物都是无尽的语句是:17、《采薇》中以乐景写哀情的诗句是:1、不见复关,泣涕涟涟。2、桑之未落,其叶沃若。3、女也不爽,士贰其行。4、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5淇则有岸,隰则有泮。6、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7、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9、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10、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1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1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13、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14、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15、“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的理想。16、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17、昔我往矣,杨柳依依1、将子无怒,秋以为期。2、桑之落矣,其黄而陨。3、于嗟女兮,无与士耽。4、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5、反是不思,亦已焉哉。6天朗气清,惠风和畅。7、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9、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10、白露横江,水光接天。11、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12、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13、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14、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15、“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16、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17、昔我往矣,杨柳依依1、文中表明古人游赏有所收获不是随意的,而是经过深思而悟出来的句子是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2、和“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照应的句子是:夫夷以近,则游者众3、和“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不能穷也”,照应的句子是:险以远,则至者少4、强调了“志”的重要作用的句子是: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5、说明成功做好一件事,光有志是不够的,还需要借助“力”才能实现的句子是: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6、成功做好一件事,光有“志”与“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借助“物”才能实现的句子是:有志与力,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7、指出只要“尽吾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悔的句子是: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王安石列宁称其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其人王安石(1021-1089),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他“少好读书”。1042年登进士第。1061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1070年任宰相,推行新法,后因遭到反变法派的猛烈攻击,于1074年罢相,次年再为相。1076年再次辞去相位,退居江宁(南京)潜心学术研究和诗文创作。1086年司马光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忧愤去世。卒谥号“文”,故又称“王文公”。(谥号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见练习册)王安石其人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他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反对北宋初年浮靡的文风,主张文章“务为有补于世”。他的文章结构谨严,说理透辟,笔力雄健,语言洗炼,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他的作品今存《临川先生文集》《临川集拾遗》等。“唐宋八大家”之一临川:王安石塑像临川:王安石家族宗祠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登飞来峰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临川:王安石纪念馆褒禅山华阳洞褒禅山位于含山县城东北处7.5公里,旧名花山。唐贞观年间,高僧慧褒禅师结庐山下,死后葬此,其弟子改花山为褒禅山。北宋至和元年(1054年),著名文学家王安石游览此山,写下千古名篇《游褒禅山记》从此,褒禅山名扬海内外。解题•“记”是一种文体,分为四类:记游、记事、记亭台楼阁、记物•利用游记进行说理它以发议论为主而以记游为辅,议论又涉及哲理问题。(见练习册)理清思路一(1、2):记叙——游山经过。二(3、4):议论——游山心得。三(5):记叙的结尾,补叙同游者的籍贯、姓名。研读课文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名作动,建舍死因为(这个)缘故名作动命名因为倒伏碑文……者……也,判断句动词,刻文字辨认念大概因为错误山脚是山南水北第一自然段名作动向东和尚特殊句式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判断句:省略句:有碑仆(于)道而卒葬(于)之介词结构后置句: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1、这一段依次记述(每格一字):山之___、山之___、山之___、山之___。名寺洞碑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空间方位图2、这一段说明事物方位清楚,层次井然。交代空间的变化,其作用是介绍作者游褒禅山的踪迹。坐落在褒禅山西南面半山腰上的褒禅寺4、第一段写仆碑,为什么要特别提及仆碑上的文字?为文章后面的议论“深思慎取”提供依据。3、为什么说“华(huá)山”是“音谬”?汉字最初无“花”字,“花”小篆中写成,像花形;“花”是后起字,有此字后“花”与“华”分开,“华”才读“huá”。王安石认为碑文上的“花”是按照古音写的今字,仍然应读“huā”,而不应该读成“huá”。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对于因此感叹取独动作名,流传的文字名作动,说清尽道……的缘故古今异义,做学问的人谨慎地选择形容词使动,弄错第四自然段词类活用谬:弄错,使……错,使动用法。名:指识其本名,名词用作动词。特殊句式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译文:又因此感叹那些古代书籍没有保存下来。省略句:1、“古书之不存”跟第一段哪句话相照应?“其文漫灭”思考:2、“后世之谬其传”又是跟第一段的哪句话相照应?“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3、作者针对“花山”被误传为“华山”这件事得出的结论是什么?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在本段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这一观点是怎样演绎而来的?仆碑其文漫灭音谬古书之不存谬其传何可胜道也哉观点: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逻辑严密第四段:写由仆碑而得的感悟——议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空旷名作状从旁边多幽深的样子形作名,深度那些形作动,走到尽头而,连词代游洞者懈怠将要完于是一起动作名,所看到的第二自然段题字记游的人华阳洞入口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大概所到的(地方)不及,不到代游踪那些到的人更当、正在体力还用来形作动,照明已经有人责怪自己他享受尽,形作动平旷记游洞经过追记后洞中所见并表示遗憾心情前洞后洞记游者甚众窈、寒、深记游者少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悔——叙1、作者写游洞经过,用了哪些对比?⑴前洞的平旷——后洞的窈然⑵前洞记游者甚众——后洞的来而记之者甚少、其至又加少⑶“余所至”之浅——“好游者”所至⑷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2、作者略写前洞,详写后洞并作对比的作用是什么?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对于这种情况语气词取独观察收获因为他们的且的奇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