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老舍)课件完美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玩游戏(拉上所有的窗帘——进入人生考试场)要求:请按老师的提示思考并做出判断和慎重的选择。1、每人准备一张纸,一支笔,把你一生中难以割舍的几组人名写下来。父母、朋友、孩子、丈夫(妻子)。2、同学们思考并做出选择。请从四项中划去一项。一旦划去就意味着永远消失,在划去以前,要不断回忆它带给你的快乐和种种好处,然后慎重选择。请说出你这样划的理由。我的母亲老舍是历史,赋予母爱亘古的深沉;是深情,赋予儿女对母亲深深的依恋。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雨果成功的时候,谁都是朋友。但只有母亲——她是失败时的伴侣。——郑振铎我的生命是从睁开眼睛,爱上我母亲的面孔开始的。——乔治•艾略特活动一:请描绘一下我们的母亲。自读提示•“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回忆人物的散文以情动人。这篇文章更是如此。请大家在读课文的过程中找一找母亲都有哪些感人的事迹。读课文,悟深情。阅读思考:1.文章记叙了母亲的哪些事情?抓关键句,概括母亲的性格特征。2.母亲对“我”进行了什么样的“生命的教育”呢?3.作者在文中通过哪些细节描写来表达母亲对子女们的感情?4.品读句子,谈感受。(请从文中找出一句或两句你感触最深的话来谈谈你的感受或体会。)•老舍(1899—1966)•现代小说家、剧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主要作品有《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猫城记》、《离婚》、《月牙儿》、《骆驼祥子》、《四世同堂》、《鼓书艺人》、《无名高地有了名》、《我这一辈子》、《正红旗下》、《牛天赐传》、《樱海集》、《蛤藻集》,及《女店员》、《春华秋实》、《龙须沟》、《茶馆》等小说、剧本、杂文、报告文学多种。其中3幕话剧《茶馆》是老舍的顶峰之作,也是共和国话剧创作的精品之一。1951年12月老舍因此获北京人民政府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称号。1966年,老舍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害致死。他的作品为中国现代文学创造了一个丰满完整的市民世界和独特生动的市民形象体系,风格独特,成就卓著,为推动中国现代文学创作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其剧作生活气息浓郁,人物形象真实,语言精练,不少剧作还具有独特的“京味”风格。作品曾被译为多种文字,其中《骆驼祥子》被译成20余种语言出版。《我的母亲》背景•老舍的这篇散文发表在1943年4月《半月文萃》第九、十期合刊上。•老舍自幼丧父,由母亲独自带大,和母亲有着无比深厚的感情。老母病逝于1942年夏季,在北平。当时老舍孤身一人在大后方从事抗战文艺创作和组织工作。最初家人没敢把母亲病亡的消息立即告诉他,害怕加重他的孤独痛苦。拖了半年,才在家信里透露。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老舍每次接到家信都不敢立即打开,怕有不幸的消息。这次也是一样。12月26日收到家信,仍不敢拆读,临睡之前,才打开,这时,母亲去世已一年了。本文便是为纪念母亲而写的。1-2段叙述母亲的家世,突出点明母亲本是出身于穷苦的劳动之家,幼时便须经常下地干活,为下文描写母亲的勤劳能干和坚忍顽强的品格作了最初的铺垫。3段强调母亲“生在农家,所以勤俭诚实,身体也好”,既是总结上两段的内容,同时也明确了“这一点事实却极重要”,更是为下文写母亲的经历和品格作铺垫。事件一(1—3)叙述了母亲的身世(贫苦)•第4自然段:事件二——母亲的出嫁、生“我”典型的中国旧式家庭:早婚,多子女,夭折率很高。找出第7段中最令你感动的句子。•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白天,她洗衣服,洗一两大绿瓦盆。她做事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晚间,她与三姐抱着一盏油灯,还要缝补衣服,一直到半夜。她终年没有休息,可是在忙碌中她还把院子屋中收拾得清清爽爽。母亲的手的描写反映了母亲什么样的性格特点?•作者细致地描写了母亲的手,通过这些细节来表现母亲热爱劳动、勤劳能干、不怕吃苦的优良品德,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劳动妇女优良的传统美德。•5—8事件三——母亲的勤俭持家“我”从母亲身上学到了什么?•从这里,我学得了爱花,爱清洁。到如今我的好客的习性,还未全改,尽管生活是这么清苦,因为自幼儿看惯了的事情是不易改掉的。第9-10段事件四——母亲的待人接物,为人处事没有受过婆婆的气,还不受大姑子的吗?命当如此!•对大姑子的刁蛮,从来是逆来顺受,不加反抗,既是宽容的表现,更有宿命的成分,母亲深受传统道德与礼教的影响。从中可以看出母亲的忍让。•给亲友邻居帮忙,她总跑在前面——乐于助人吵嘴打架,永远没有她——安份守已,不多管闲事•不知道哪里来的一位侄子,声称有承继权,母亲便一声不响,教他搬走那些破桌子烂板凳,而且把姑母养的一只肥肉鸡也送给他。•——从不占他人的便宜•她不慌不哭,要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她的泪会往心中落!这点软而硬的个性,也传给了我。体现了东方女性内柔外刚的性格。“软”指的是女性与生俱来的细腻。“硬”指的是母亲没有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仍然自信、坚强的面对生活。我对一切人与事,都取和平的态度,把吃亏看做当然的。但是,在作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画好的界限。•这体现了中国人传统一“中庸”哲学。儒家—“中庸”哲学•“中庸”,作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贵和谐,尚中道。怎样才能实现“和”的理想呢?儒家认为,根本的途径,在于保持“中”道。“中”,指事物的“度”,既不偏不倚,既不过度,也不要不及。孔子用“持中”的办法作为实现“天人合一”的手段。•第11段事件四——母亲保护儿女(软而硬的性格)母亲的性格对“我”有何影响?•性格上:软而硬、中规中矩•习惯上:爱花、爱清洁、热情好客这种影响即“生命的教育”:母亲用实际行动感染了我,教会了我如何做人。阅读第12自然段,这一段主要写了哪几件事?哪件事对母亲的打击最大?母亲为“我”的学费担忧三姐的出嫁(打击最大)母亲孤独的度过除夕之夜•除夕,我请了两小时的假。由拥挤不堪的街市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愣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到我该走的时候,她递给我一些花生,“去吧,小子!”街上是那么热闹,我却什么也没看见,泪遮迷了我的眼。今天,泪又遮住了我的眼,又想起当日孤独的过那凄惨的除夕的慈母。••••••(心理活动描写)这一段是通过什么描写来刻画母亲形象的?运用了语言、神态和动作描写。以“笑”、“愣”、“叹”、“递”等字写出了母亲神态的变化及感情的变化,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疼爱。•第12自然段事件五——爱子心切儿女的生命是不依顺着父母所投下的轨道一直前进的,所以老人总免不了伤心。•程乃珊《吾家有女初长成》•“生命,是无法定制和预先设计的,只要生命是健康又向上的,就是美的。”“我”对母亲的两次重大打击没有遵从母亲的意思成婚,但作为旧时代过来的母亲却理解了“我”。“我”远去英国第13自然段事件六——母对儿的理解、牵挂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有母亲的人,心里是安定的。•儿对母的思念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这是儿子对母亲的一种感恩,一种充满歉疚的爱。母亲的优秀品质①勤劳诚实,做事总是那么仔细认真②热情好客③乐于助人,总不怕吃亏④有着软而硬的性格,善良而又坚强她与儿女之间语言交流不多(但之间的感情内敛而又深厚)怎样体现?文中写母亲对儿女的舐犊之情处处可见,我们也不能忽视另一面,即儿女对母亲的思念与热爱,请从课文中找出来,谈谈你的感受?品读以下几处:第12段结尾处,“今天泪又遮迷了我的眼……可是慈母不会再候盼我了,她已入了土。”13段中写“我”两次违背母亲的意愿,她都深深理解,默许了,表示出作者对母亲的愧疚和感激,第14~16段几乎都是对远方母亲的惦念之情。结尾“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让人一下子感爱到作者痛失老母亲后撕心裂肺的痛苦。我的母亲罗曼.加里•罗曼·加里(1914—1980)法国作家。处女作《欧洲教育》,自传体小说《童年的许诺》。•1956年,42岁的罗曼·加里就凭借长篇《天根》首获龚古尔文学奖。1975年凭借长篇小说《如此人生》再次获得龚古尔文学奖。传奇一生罗曼·加里是波兰人的后裔,跟随着母亲在立陶宛长大,母亲对他寄予了厚望,从小就到处夸耀他是一个天才,遇到有不识趣的邻居说这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孩子,或者用别的方式侮辱了加里,母亲就会带着加里打上门去,让他们睁大自己的眼睛,看看眼前的天才,他将会接触到当代的所有大人物,“他必将成为驻美国的大使”。•1945年,罗曼·加里发表了处女作《欧洲教育》,蜚声文坛,同年,他进入法国外交部工作,向着童年许下的做驻美国大使的诺言迈进了一步。罗曼·加里是一位优秀的外交人才,他先后担任过驻波兰大使、驻联合国发言人、驻阿根廷总领事,不幸的是母亲的身体越来越差,终于辞世,没有亲眼看到加里成为驻美国的大使,成为加里永远的遗憾。在完成童年的许诺,成为驻美国的大使,也结识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女人———好莱坞女影星琼·塞贝格后,加里辞去了外交部的工作,从此专职写作,间或自己编剧自己导演,玩玩电影,周游列国,过着常人无法企及的幸福生活。•70年代,法国出版社推出新小说《娇》,上市后引起轰动。作品署名阿尔嘉,出版社说他身世离奇,浪迹天涯。一些书评家认为《娇》手法圆熟,显然出于名家之手,而始终不肯露面的阿尔嘉很可能只是个化名。那么,真正的作者是谁?•1975年,阿尔嘉发表第二部作品《如此人生》,充满温情地描绘了一个小孩悄悄挽救养母生命的故事,最后养母去世,小主人公用香料保存了尸体。但自始至终,他没有让任何人知道做这些事的是自己。这充满隐喻的结局再度引爆议论。最后,一名青年承认自己是阿尔嘉。但他拒绝拍照,行踪诡秘。•不久,龚古尔文学奖揭晓,阿尔嘉的《如此人生》当仁不让,但他没有领奖。媒体介入调查,发现阿尔嘉竟然是作家罗曼加里的表亲。罗曼加里曾著有《天根》,萨特对其称赞不已,1956年获得龚古尔文学奖。有好事者将两人的作品进行比较,发现口吻极其相似。另外龚古尔文学奖明确规定:同一作家不能两次获奖。这是阿尔嘉不去领奖的真正原因吗?一系列的巧合使越来越多的人表示怀疑。•记者们为此敲开罗曼加里的门,但罗曼加里坚决否认,并登报指责阿尔嘉抄袭自己的风格。于是传言平息了,人们为自己找到三个理由:罗曼加里强弩之末,那么有灵气的小说怎么可能是他写的;另外罗曼加里依然有新作问世,应该没有时间同写两部书;最后,谁会和自己打抄袭官司?•此后,阿尔嘉和罗曼加里各自发表作品。不同的是阿尔嘉越来越受欢迎,罗曼加里越来越受冷落。1980年,罗曼加里突然吞枪自杀。1981年阿尔嘉公开承认自己是罗曼加里的替身,所有作品均由罗曼加里提供。•公众顷刻哗然,新的辩论就此展开。很多人承认希望像罗曼加里一样“杀掉”当前的自己,换个身份重新活。尽管强烈的幻想能变作现实,但角色冲突带来的迷惘往往更难承受,因此很少有人把想法变成真正的游戏。•1980年12月2日,法国巴黎,罗曼·加里用一把手枪结束了自己传奇的一生。他死后的第二年,遗著《艾米尔·阿尔嘉的生死》发表,解开了法国文坛的一个谜团:罗曼·加里就是阿尔嘉,他也从而成为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两次获得法国龚古尔文学奖的作家。1、各部分的段意:第一部分:通过描写母亲前往部队看望儿子的一个场面,来展示她张扬的个性。第二部分:通过回忆“我刚13岁”时的家庭生活,表现母爱的一个侧面。第三部分:通过回忆母亲的多个预言,表现母爱的又一个侧面。第四部分:仍是通过回忆往事,来刻画母亲,表现母爱。第五部分:写“我”探望病重的母亲。第六部分:是全文的高潮。写尔后的三年多的时间里,是母亲死前写下的近250封信,给了儿子战斗到胜利那一天所需要的力量和勇气。2、文章是篇记人散文,文章按照什么顺序来写?采用了插叙的手法来写,先写母亲前往部队看望儿子的场面,来展示母亲的个性,接着通过回忆往事来刻画母亲,表现母爱,再写到母亲病重探

1 / 6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