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8页)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教学目标一、基本知识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新中国政治建设的情况:开国大典、第一部宪法的颁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及发展情况。二、能力与方法1、识记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性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及职能、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指导思想、主要形式、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2、在教师指导下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和第一部宪法颁布的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概念、内在关系、建立的意义和特征。3、学生通过课前网络收集相关的文献资料、采访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课堂的交流、讨论、分析、归纳、探索,培养学生联系社会实际、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合作学习以及比较分析的方法和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课学习,引导学生充分认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中国国情的,高度民主的政治体系。它真正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创举。2、认识民主政治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逐步完善。树立崇尚科学、求真、务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增强学生的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进一步培养爱国主义情操,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理想。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第一部宪法的颁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和意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下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和意义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意义。难点:新中国政治建设的过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现了人民管理国家的高度民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建立的原因、政治协商和参政议政的含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教学方式切实贯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原则,采用教师点拨,学生讨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式。教学用具搜集、剪辑有关“人大”“政协”、少数民族的录像和资料,在充分了解分析学生和教材的基础上,精心制作POWERPOINT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第2页(共8页)教学过程(一)课前探究1、课前发动学生各历史学习小组通过网络收集“人大”的选举和职权、“政协”的政治协商、参政议政和“民族区域自治”的相关资料,要求有条件的同学采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做好记录。组内进行讨论,归纳,准备课堂交流。2、预习课文,思考课后“阅读与思考”和“自我测评”。进行合理的整理。(二)导入设计教学导语西方主要国家在资产阶级革命后先后建立起代议制和两党政治,那是资产阶级的民主。而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新民主义革命的胜利,成立了新中国后,建立了怎样的政治体制来确保我们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的人民当家,做国家的主人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第23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设计意图本模块贯穿古今中外政治制度演变的线索。这里以中西对比方式导入、点题,意在引起学生关注。屏幕打出以山水蓝天为背景的本课标题:第二十三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设计意图: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教学结构一、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1、新中国成立的准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的召开2、开国大典3、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二、第一部宪法的颁布1、背景、内容、性质2、颁布的意义3、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初步确立——1957年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1、确立:以宪法形式确立1949年9月《共同纲领》、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性质: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政体)3、意义:奠定了新中国政治建设的基础,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关系,昭示了国家最高权力属于人民。4、曲折: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人大”建设趋于停顿;“文革”时,名存实亡。5、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不断发展完善。6、认识:只有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会顺利发展。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下的多党合作——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1、基础: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共同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的历史2、确立:1954年以宪法形式确立。第3页(共8页)3、性质:是我国的政党制度。4、指导思想:“长期共存,互相监督”5、主要形式:政治协商6、意义: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7、曲折:1957年严重破坏;:“文革”时瘫痪8、发展:1982年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1、内容: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2、确立:以宪法、法律的形式确立3、意义:促进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以及地区经济的发展4、新阶段: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通过六、三大政治体制的建立和发展的作用设计意图本板书设计,供教师参考,以便更好地理解本课知识结构,并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疏理、掌握这些知识结构,同时可在巩固新课时灵活应用。(四)师生互动一、开国大典1、准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次全体会议2、开国大典3、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情景营造请全班同学齐读毛泽东词: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以感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和解放战争在全国的基本胜利的形势。课堂设问问题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的时、地、任务、内容?要求学生看书回答。情景营造放出开国大典图和国旗,让学生感受新中国成立时的情景。问题2:为什么说中央人民政府和政务院体现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团结建国的精神和特色?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分析得出答案。问题3:为什么说新中国的成立是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和新民民主义革命的历史得出答案。二、第一部宪法情景营造放一分钟一届人大通过宪法的录象,让学生感受第一部宪法通过情景。课堂设问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的目的、性质、内容和意义是什么?要求学生看书回答。2、要求学生分析部分宪法条文,回答(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怎样体现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2)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性质、根本政治制度和人民代表大会的组织原则。(3)宪法颁布有何意义?设计意图第4页(共8页)通过上述,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加深对宪法的理解,并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归纳能力。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1、确立:以宪法形式确立1949年9月《共同纲领》、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性质: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政体)3、意义:奠定了新中国政治建设的基础,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关系,昭示了国家最高权力属于人民。4、曲折: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人大”建设趋于停顿;“文革”时,名存实亡。5、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不断发展完善。6、认识:只有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会顺利发展。情景营造放一分钟一届人大开幕式录像,并要求学生看后快速看课本137页内容。课堂设问问题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怎样建立起来的?(注:所有提问均投影。)请学生回答上述问题。(《共同纲领》的规定,特别是1954年宪法的正式规定。)设计意图:看录像以增强直观感,看书是让学生自已归纳,并得出决论:是以宪法形式确立起来的。问题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三者有何区别?要求学生快速讨论回答。接着课件打出参考答案。(内容见课件)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理解上述三个概念的联系和区别。问题3: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职能是什么?请学生根据《共同纲领》内容回答。(参考答案见课件)(提问请概括说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请学生快速阅读并简要归纳课本137页宪法关于全国人民代表职权的规定。设计意图:上述两问是让学生区分人民代表大会和全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联系和区别,并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同时解决课后自测题。(各问在学生讨论和均投影出参考答案。)问题4:为什么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高度民主的,它的实行昭示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请学生归纳课本138页的第一段和表格内容,结合投影出的材料以及课前自己所掌握资料,分组讨论,各舒己见,概括回答上述问题。(提问后,教师可提示并说明自己的看法:1、与西方比较:三权分立,两党政治不适合我国;2、中国仍处于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3、选举制度:人民代表普选产生,有高度的民主性和广泛性。人民代表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4、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及全国人大的最高权力。)(在讨论中也许学生会提出许多问题,故教师应作好充分准备。如:人大代表有何权利和义务;允许自己推荐自己做人大代表候选人吗?在押人员有无选举权?等等。也可教师提出让学生去探究。)设计意图:1、通过提供新情景和有关材料使学生充分认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度民主的政治制度。培养正确价值观。第5页(共8页)2、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合作学习、探究的能力。(演示)教师演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结构图表。教师用多媒体演示这一图表,并简要加以说明选民与人民代表的选举、监督负责的关系,政府与人民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人民就是通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管理国家,实现当家作主。使学生全面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如时间允许可请学生上台演示设计意图:通过演示使学生进一步全面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进一步认识人民与人民代表、与政府的关系,进一步认识这一制度是高度民主的。从中培养爱国主义思想。问题5: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有何意义?请同学朗读138页大字第二段内容。接着投影意义主要内容,以加强对意义的掌握。问题6: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后经历了怎样曲折发展历程?你认识到了什么第一问要求学生快速阅读归纳课文要点回答。第二问请学生谈谈自己的认识。(参考答案见课件)设计意图:曲折发展历程,在下节有专门讲述,故此处引导学生自主归纳解决。无需用过多时间,这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又突出了前面重点,节省了时间。第二问要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从而得出认识:什么时候坚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社会在什么时候就得到顺利发展。因此,今天必须进一步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以培养爱国精神。如何进一步完善呢?可请学生进一步讨论,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参与意识。师:我们的国家实行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党制度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由此导入第二方面内容。)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下的多党合作——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1、基础: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共同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的历史2、确立:1954年以宪法形式确立。3、性质:是我国的政党制度。4、指导思想:“长期共存,互相监督”5、主要形式:政治协商6、意义: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7、曲折:1957年严重破坏;:“文革”时瘫痪8、发展:1982年提出成果:“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课堂设问:问题1:你知道中国有多少个民主党吗?请学生回答。接着投放出八个民主党派情况的表格。提问学生:前苏联和前东欧各国大多是一个政党,西方各国大部分实行两党政治或多党制,为什么新中国成立后建立起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这一制度是怎样建立起来的?。请学生快速阅读课本138页至139页内容后小组讨论回答。学生回答后,教师可从1、西方的政党政治不适合中国国情;2、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的基础;3、1949年各民主党派与共产党共同参加新政协;4、1954年宪法以国家大法的形式确立等方面提示。(参考答案见课件)第6页(共8页)设计意图:1、让学生掌握这制度建立过程。2、使学生初步理解这一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的。问题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请学生快速回答。提示:西方的两党政治中,一个是执政党,一个是在野党,两党互相竞争,互相攻击。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关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民主党派接受领导,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是多党团结合作的关系。设计意图:1、进一步理解这一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这一制度的内涵。接着请学生简要介绍采访政协委员(民主党派成员)参政议政情况。投影1949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