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_的意义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世界史古代东方在人类历史上,古代东方是最先跨入文明社会门槛的地区。大约从公元前3500年起,在北非的尼罗河流域、西亚的两河流域和南亚的印度河流域等地先后出现了一批早期国家。这些地区的古代居民得益于大河流域的水利之便,发展了以灌溉农业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并取得了辉煌的文化成就。古代埃及人创造了象形文字,建造了金字塔。古代两河流域的居民创造了楔形文字,制定了《汉穆拉比法典》。种姓制度是古代印度社会结构的特征。佛教起源于古代印度,并逐渐发展为世界性宗教。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中心之一。古代希腊城邦制度与当时希腊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进步相辅相成,培育了以雅典民主政治为代表的古代政治民主制度,为希腊古典文化在哲学、史学、文学、戏剧、建筑艺术等各个领域里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古代罗马是继古代希腊之后崛起于地中海地区的另一个古代文明中心。它通过不断的对外战争,从一个城邦发展成为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环地中海大帝国。与这一历史发展过程相应,古代罗马国家的政治制度经历了共和国和帝国两个时期,并形成了以“十二铜表法”、“公民法”和“万民法”为标志的罗马法律体系。在罗马帝国统治时期,巴勒斯坦地区的犹太人创立了基督教。古代伊斯兰世界伊斯兰教创立于公元7世纪的阿拉伯半岛,对阿拉伯半岛及周边地区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在人类科学文化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伊斯兰教随着阿拉伯人的向外扩张,逐渐演变为世界性宗教,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传播范围进一步扩大。中世纪西欧中世纪西欧社会建立在封建制度基础之上,农奴劳动和地租剥削是修封建经济制度的主要特征。自给自足的庄园是西欧中世纪农村基本的经济和社会组织。法兰克王国的采邑改革推动了西欧封建制度的发展。随着城市的复兴和商品经济的活跃,英法等国形成了等级君主制。中世纪西欧的王权与教权既互相依存,又互相争斗,阿维尼翁之囚标志着教权由盛转衰。中世纪西欧文化在各个领域多有建树,对后世产生了相当影响。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15、16世纪,西欧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领域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走出中世纪。英、法等过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君主专制取代等级君主制,有利于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新航路的开辟和西欧海外殖民扩张,推动分散的古代世界逐渐向整体的现代世界严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猛力冲击中世纪西欧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天主教会,对摧毁封建制度和建立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了巨大的历史影响。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从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末,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专制王权越来越成为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障碍。欧美大陆新生的资产阶级在政治和思想领域向封建专制统治发起了猛烈的冲击,先后爆发了英国革命、启蒙运动、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它们以排山倒海之势给旧统治以致命打击,在欧美主要国家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有力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工业革命的到来创造了条件。工业社会的来临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40年代,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英国率先发生,并迅速扩展到西欧、北美及其他地区,人类进入了工业文明时代。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铁路和汽船代替了马车与木帆船,煤炭和钢铁等新能源、新材料被广泛应用。与生产力迅猛发展相适应,工厂制、股份制、社会立法等新制度和新法规应运而生。工业革命不仅改变了社会产业结构,而且引起社会阶级结构、上层建筑、生活方式和社会风貌等的深刻嬗变。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制度得到巩固和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扩大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工业革命在推动人类历史进步的同时,也衍生了一系列新的社会矛盾。社会主义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工业革命开启了财富新源泉,但资本和劳动对立的社会矛盾,也因此趋向尖锐。工业化初期的西欧社会,冲突迭起,社会主义思潮应运而生。空想社会主义者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设计了理想中的和谐、协作和平等的社会。马克思和恩格斯立足历史唯物主义,在总结工人运动经验、洗去人类优秀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指明了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方向。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19实际中后期,资本主义工业化浪潮从西欧推向北美、中东欧和亚洲。美国通过工业革命和南北战争,向着世界强国的道路迈进;德意志民族以王朝战争的方式实现统一,在中欧迅速崛起;俄国自彼得一世改革后不断扩张,又经历农奴制改革,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日本通过明治维新,也跻身资本主义国家之列。第二次工业革命在推动生产力大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新兴强国后来居上,掀起了列强瓜分世界的狂潮。以英、法、德、美、俄、日新老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战20世纪初,世界已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竞争激烈,冲突迭起,国际风云变幻莫测。欧洲的两大军事集团彼此敌视。1914年夏,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战争的残酷超乎人们的想象。它摧毁了欧洲的四大帝国,改变了列强之间的实力对比。战后出现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一个新的国际政治体系,它建立在英、法、美等主要战胜国的意志之上,因而只能暂时稳定国际格局。人类社会依然面临下一场战争的威胁。1917年俄国革命与苏联的现代化道路第一次世界大战不仅确立了一个新的国际格局,也催生了1917年而过十月革命。革命回应了俄国民众对“和平、面包和土地”的呼声,开启了俄国现代化道路的新历程。1922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建立起以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为特征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大萧条”中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各国之间的经济往来更加密切,相互依存的程度进一步加深。然而,自由放任的市场竞争、世界经济组织与国际贸易规则的缺失,威胁着脆弱的国际新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崩溃是从世界经济大危机开始的。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资本主义国家各自寻求解困之道。其中,美国的“罗斯福新政”调整了19世纪以来的自由主义经济政治,尝试发挥国家在经济与社会中的调控作用。与此同时,意、日、德三国先后建立了法西斯体制,走上了对内独裁与对外扩张之路。人类社会面临战争的威胁。第二次世界大战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国家的兴起与结盟改变了世界战略格局。突破与维护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成为这一时期外交舞台上的焦点。从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开始,法西斯国家不断拨动战争的火焰。西方大国或坐视不理,或有意祸水东引,以致战争的阴霾再次笼罩在人类的上空。战争爆发后,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各国协同作战,扭转战局,取得了胜利。战后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雅尔塔体制构成了新的国际格局。联合国的成立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标志着世界整体化发展进入到一个新阶段。战后出奇,以苏联和美国为中心的“两大阵营”的对抗展开了东西方“冷战”。冷战时期的世界由两极逐渐向多极化演变,两大阵营的分化导致大国关系的重组,美苏争霸态势因双方力量的消长而发生变化。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以东欧剧变,德国统一,苏联解体为标志,东西方冷战宣告结束。世界格局进入一个新的转型时期。战后经济全球化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首先兴起于美国,它进一步加速了区域经济的一体化步伐。其中,西欧的一体化进程率先实现了民族国家之间的政治与经济联合。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各国经济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加深,经济全球化的速度加快,一个覆盖全球的世界贸易体系已经破茧而出。中国史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距今1万年前后,我国远古先民医学会栽培稻、粟,进入农耕时代。中国是世界农业的主要起源地之一。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揭示出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八方雄起、丰富多彩的特点。夏朝完成了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的历史转折。到商朝,国家形态是以商王为天下共主的方国联盟。农业、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特别是精美的青铜器制作技术和成熟的甲骨文字,说明商王朝是当时世界上发达的文明古国之一。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西周确立的封邦建国体制,周公倡导的德治与礼制,是周王朝的两大创设。经历春秋战国的社会大变动,中央集权官僚体制取代了封建世袭贵族制,大国兼并战争催生了“天下定于一”局面的产生。急剧的社会变动,推动了思想家的活跃和思想创造力的发挥。“百家争鸣”不禁对中国后世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是世界古代历史上灿烂的思想学术奇观之一。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国,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新时期。从两汉到南北朝的分合汉承秦制,革除前朝弊政,休养生息,国力有所增强。在此基础上,汉武帝加强集权,外御强敌,使汉代声威远扬四方,成为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强国之一。光武帝削平群雄,把汉王朝从衰乱中挽救过来,重振国势。然而以豪强地主为社会基础的地方势力日渐膨胀,最终演化为三国鼎立、南北长期对峙的分裂局面。分分合合之中,区域经济的发展和民族融合的推进,为历史进程增添了新的动力,中国走向新的统一。隋的创制和唐的鼎盛唐继隋统一之后,不禁巩固了大一统局面,还创造出了中国历史上辉煌灿烂的大唐气象。隋唐创立的三省六部等制度,“贞观之治”展示的统治者虚怀若谷、开明廉洁的形象,成为后世王朝效法的榜样。积建国八九十年的努力,终于成就了著名的“开元盛世”。大唐王朝以宽容开放的心态平等对待周边各族,吸纳外来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东亚中华文化圈的核心,名震遐迩。两宋的繁荣与元的统一北宋初期的制度创设,有效防止了类似唐末五代以来分裂割据局面的重演,但也带来冗官、冗兵、冗费以及积贫积弱的后果。北方民族的兴起与扩张,形成了多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经济重心由北向南的转移,至南宋最终完成。活字、火药等创造发明,表明宋代的科技水平处于世界的前列。元朝的行省制度在历史上有深远的影响,辽阔的疆域客观上有利于民族间的融合,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较以前更为积极和活跃。明朝的兴亡与清前期的强盛明清两朝,传统宰相制度被废除,皇帝独揽决策、行政大权,君主专制至于顶峰。明朝经济的发展令人瞩目,商品贸易有长足发展,但后期陷于深重危机,王朝统治在内外交困中土崩瓦解。强超前器,统治者励精图治,稳固政权,发展生产,加强对同一多民族国家的防卫和管理,一度颇为强盛。明清之际虽有过西学东渐的现象,但统治者的自大与保守终使帝国从海禁走向闭关锁国,拉开了与世界先进地区的差距。天朝的危机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挟坚船利炮,连续对中国发动两次鸦片战争,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从此,中国一步步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苦难深渊。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不断激化,催生了强烈的救亡图存意识。在内忧外患的双重刺激下,洋务派以“自强”“求富”相号召,开展了历时30多年的洋务运动,使中国走上了步履蹒跚的现代化之路。中华民族的觉醒与抗争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中国在现代化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却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民族的命运。19世纪中后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西方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掀起瓜分世界狂潮。甲午战争后,面对日趋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社会各阶层继续探索救亡图存的出路。无论是鼓吹变法图强的戊戌维新运动,还是以“扶清灭洋”相号召的义和团运动,以王朝自救为目标的清末新政,均以失败而告终。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武昌起义,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终结了中国长达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奠定了民主共和的始基。由此,中国的社会结构开始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中国民主革命的转折辛亥革命后,民国取代了专制王朝,但共和政体并未真正建立。二次革命、护国运动以几度余波显示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落幕。新文化运动对传统礼教的批判清扫了旧文化的地基,为人们接受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新思想做了重要准备。五四运动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先河。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诞生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推进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中国共产党联合“以俄为师”的国民党,进行了北伐战争,从根本上动摇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中国的土地革命与抗日救亡运动1927年,“四一二”、“七一五”争辩导致大革命的夭折。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保存下来的革命武装,汇聚井冈山,

1 / 1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