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上课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一课时《日月放光辉》连绵丝路黄河水当年一起贯南北一览群山凌绝顶五马奔腾不可追秋风起白发吹寒夜秋露那是谁伤心别下千行泪一声嚎啕万人悲情系百姓苦心为天下碎诚诚欲语平生事只说功与罪落幕萧萧下江河去不归天地茫茫无穷尽日月放光辉回顾诗歌知识关于古体诗与近体诗旧诗有古体、近体之分,此诗始于唐代。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诗称为古体诗。《春晓》(孟浩然)《望庐山瀑布》(李白)《山居秋暝》(王维)古体诗古体诗也叫古诗、古风。古体诗就是古代的自由诗,每首诗有多少句,每句有多少字,如何押韵,都没有规定。以唐代为界。唐代以前的诗都是古体诗,这包括《诗经》中的诗、《楚辞》中的诗、《汉乐府》中的诗及“三曹”诗歌、陶渊明的诗歌等。唐代及唐代以后,诗人们也写了许多古体诗,比如李白写的《古风五十九首》。一般来说,唐代及唐代以后,诗人们借乐府旧题所写的诗歌都是古体诗。也就是说,诗题中凡出现“歌”“行”“吟”“曲”等字样的都该属于古体诗,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的《琵琶行》等。近体诗近体诗也叫今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格律诗。近体诗在唐代初年正式形成。包括绝句、律诗。绝句共四句,每句五字的叫五绝,每句七字的叫七绝,二四句押韵,没有对仗要求。律诗共八句,每句五字的叫五律,每句七字的叫七律,偶数句押韵,一韵到底。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近体诗用字还要讲究平仄,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举例来说,我们所熟悉的杜甫的《旅夜书怀》、《登岳阳楼》等都是十分典型的律诗。走近作者——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读书和壮游时期(二)长安十年时期(三)战乱流离时期(四)漂泊西南时期杜甫七岁即能诗文,十五时在文坛初露头角。“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刻苦学习自述。二十岁后,他开始漫游生活,南游吴越,北游齐赵,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并在洛阳和李白结为肝胆相照的朋友。此时杜甫一腔豪气,满怀雄心:“放荡齐赵间,裘马颇轻狂。”“饮酣视八极,俗物皆茫茫。”这个时期的创作,表现了他青年时期的气概和抱负。如:《望岳》。一读书壮游时期二长安十年时期公元746年杜甫满怀政治理想到长安考试求官,由于奸相李林甫玩弄了“野无遗贤”的骗术,参加考试的人全部落榜,杜甫也身受其害,困居长安10年之久.“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有时不得不寄食朋友,卖药都市。未能有所施展,最后只做了一个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主要是看守兵甲杖器,库府锁匙的小官)不幸的遭遇是他进一步认识到统治者的腐朽,创作出《兵车行》《丽人行》等杰出的现实主义诗篇。诗的风格由早期的热情奔放,乐观坦荡变的悲壮凄凉,形成“沉郁顿挫”的诗风。困居长安时期三战乱流离时期由于安史之乱,杜甫携家和人民一道受冻挨饿,避难流亡,卷进了生活的底层。在沦陷区,山河破碎之感甚深。灾难的时代,震撼着诗人的心灵,使他写出了《春望》《北征》和“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具有高度人民性和爱国思想的不朽诗篇,并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安史之乱后于公元759年由甘肃颠沛流离到了成都。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离开成都开始了凄苦的漂泊生活.四十九岁,靠了友人的帮助在城西浣花溪畔营建了草堂。开始漂泊西南十一年的生活。公元770年逝于舟中,终年五十九岁。他在这里居住了将近4年,写下了240多首诗篇。《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等就是在这里写就的。四漂泊西南时期四、西南漂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统治者的罪恶作了较深的批判,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代由开元、天宝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故被称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继承和发展《诗经》以来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起着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被称为“诗圣”。代表作:《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羌村》、《北征》、《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等诗,皆为人传诵。有《杜工部集》。杜甫后期生活概况安史之乱前夕,杜甫离长安回奉先(现在陕西蒲城)探亲。不久安禄山发动叛乱并攻下潼关,杜甫一家人流亡北行,到了鄜州(Fū,现在陕西富县)。杜甫把家小安置在羌村后,恰值肃宗在凤翔(现在属陕西)即位,于是他只身前往投奔肃宗李亨(756~761年在位),不料中途为乱兵所俘,被带到长安,因官卑职小,未被囚禁。第二年即至德二年(757)四月,他逃出长安到了凤翔,被授为左拾遗,却因上疏救房琯(guǎn),触怒肃宗,被放还鄜州探亲。这年九月,唐军收复长安,肃宗还京,杜甫也回到京城,仍充当左拾遗。乾元元年(758),复出为华州(现在陕西华县)地方官。759年,郭子仪收复洛阳后,杜甫曾回河南探视旧居,旋即回华州,弃官入蜀,建草堂于成都西郊浣花溪畔,总算过上了比较安定的生活。然而好景不长,代宗李豫(762~779年在位)宝应元年(762),剑南兵马使徐知道发动叛乱,他又流亡到了梓[zǐ]州(现在四川三台)。过了两年(764),他的好友严武复为成都尹,他又从阆州(Làng,现在四川阆中)折回成都,入严武幕。不料严武第二年(765)即因病去世,使他失去依靠,他只好东下(永泰元年即765年5月离开成都),秋居云安(今四川云阳),大历元年(766)自云安到达夔州(今重庆奉节东),在夔州住了两年。此后他一直在水上飘泊,由江陵到公安,再到岳阳,于大历五年(770)卒于湘江舟中。唐代宗永泰元年(765)4月,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结束了5年来漂泊游离的生活,也促使他决计买舟东下,“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把回家的梦想付诸现实。第二年春天,杜甫携家来到夔州(今重庆奉节)暂居。在夔州居住的两年时间,杜甫创造了诗歌创作的又一个高峰,写了四百多首诗,或追忆往昔似水年华,或感叹时事如棋局反复,或借古遣怀,或悲伤衰老。本课所选的三首律诗,都是作于这个时期。杜甫在夔州居住时期是他创作中的一个繁荣时期,两年内写出了430多首诗,占全集诗中的七分之二,其中是不少千古流传的名篇,如《登高》《古柏行》《八阵图》《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阁夜》《九日》等,而且有不少长篇。我们常用“沉郁顿挫”来概括杜甫的诗风。其基调是悲慨。杜甫诗歌取得成就的主要原因在于感情的强烈,这种强烈的感情是杜诗最能打动读者的东西。就杜甫的诗歌艺术成就而言,其感情的强烈是第一位的。他的诗,蕴含著一种厚积的感情力量,每欲喷薄而出时,他的仁者之心,儒家涵养所形成的中和处事的心态,便把这种喷薄而出的感情抑制住了,使他变得缓慢,低沉,回环起伏。几欲喷薄而出,但又不得出,缓急回环,跌宕起伏,是为沉郁顿挫。沉郁顿挫沉郁:思想内容。“沉”即“深”——深刻、深广、深厚“郁”即“积”——真实、凝重、含蓄顿挫:艺术形式。字面上指遣词用句的停顿转折。情感的千回百折、节奏的徐疾相间、音调的抑扬顿挫、旋律的跌宕起落杜甫晚年许多诗歌均采取起承转合这一结构形式安排诗歌内容。起承转合之法的恰当运用是杜诗“沉郁顿挫”风格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所谓“起”,就是律诗的首联,要起的突兀,语出惊人。“承”是颔联,这一联要承题——承接第一联写下去,将首联涉及未尽的景或物进一步展开。第三联“转”由景转情,即由描写转为抒情,既要转的干脆,又能深化神格的主题。“合”是尾联,要收束全篇,卒章显志,将作品总的思想内容表达出来。一般地,好的律诗都有起、承、转、合,层次分明,描写、抒情、议论层层递进。如果纯粹地一味地描写,再好的景色也就是个描写了,没有灵魂,格就不高了。走近作品本课所选三首诗均作于夔州。这些诗是杜甫晚年的代表作品,显示出非凡的艺术功力,表现出沉实高华的特点。诗人突破了早期创作中较多写实的风格,不拘泥于现实生活本身,融优美的音律、奇妙的构思、精练的诗句、华丽的色彩、深远的意象于一体,升华思想情感,追求艺术美感,空灵洒脱,汪洋恣肆,仪态万方。即如《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这样联章的七律,皆为精心制作而成,为前此创作所未曾有。唯其早年有太多作品关注社会动荡,民生疾苦,赫赫在前,故晚年不再重复,独存精神,厚积所发,铸成更为深沉的诗情。怎样理解杜甫的悲秋情怀本课所选三首诗都作于秋天,其中两首直接写到了秋景秋思。怎样理解杜甫的悲秋情怀呢?悲秋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一个传统题材,所谓“春女思,秋士悲”(《淮南子·缪称》)是也。秋天万物凋零,霜风渐冷,给人以苦寒之感,容易使人产生人生迟暮、功业难成之类的联想,但也会让人感到时日无多,进而催人奋进(尽管这样的作品在中国古代数量很少)。杜甫的悲秋,融入了羁旅的愁思,家国的忧伤,身世的感慨,显得更加沉郁厚重。《秋兴八首》(其一)赏析背景:国家动荡不安,诗人客居他乡《秋兴八首》就是在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自己依然客居他乡的背景下写成的。八首诗各自独立而又互相勾连,一脉相通,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创新方面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安史之乱”虽于763年被平定,但国家的形势却仍不稳定,回纥、吐蕃等民族自是兵强马壮,不时侵略唐境,吐蕃还于763年一度攻占了都城长安;而唐朝内部在平定“安史之乱”战争中作大的军阀也拥兵割据,对朝廷构成了威胁。国运威迫,犹如四季之在暮秋,杜甫为此而深感忧虑。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秋兴》既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寓居四川的近十年,杜甫历经流离,备尝艰辛,身心憔悴。他日夜想回归故乡,却始终无法实现愿望。写《秋兴》时,作于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他已55岁,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来日无多,叶落归根之想更为迫切。正是在此种悲人生之秋和国运之秋的心境下,他写下了《秋兴》这首诗。本课选录的是第一首,从命意上看,有领起的作用,给全组诗歌定下了抒羁旅之愁,悲家国之事的感情基调。秋兴,从字面上说就是因秋感兴之意。朗读诗歌,注意节奏秋兴八首(其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理解词语①玉露:白露。②凋伤:使草木凋零衰败。③萧森:萧瑟阴森。④兼天:连天。“兼”,连的意思。⑤塞上:这里指夔州的山。⑥两开:第二次开放。这里是指第二次看到。杜甫去年秋天在云安,今年秋天在夔州,从离开成都算起,已历两秋。“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时光流走。⑦接地阴:风云盖地。⑧他日:往日。指多年来的艰难岁月。⑨系:系舟上岸。⑩寒衣:冬天的衣服。⑾催刀尺:赶裁新冬衣。⑿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这里是捣布,把布捣平整后用来裁剪衣服。砧(zhēn),捣衣石。翻译全诗玉露凋伤枫树林,——白露凋伤了漫山遍野的枫林,巫山巫峡气萧森。——巫山巫峡的气象满目萧瑟阴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峡中的江水波涛滚滚汹涌连天,塞上风云接地阴。——塞上风云漫卷密布天地一片阴沉。丛菊两开他日泪,——秋菊已开两度回想他日再流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孤舟靠岸系绳也系着我游子的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深秋季节处处都在为游子征夫赶制寒衣,白帝城高

1 / 20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