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建设葛文彬教授前言群测群防体系的构成防灾预案的编制、明白卡的填报地质灾害天气预报和群测群防工作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编制、救灾工作组织大力宣传、普及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科学知识,增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民众的防灾减能力,建立、健全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则是具有中国特色和创新性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我国开展群测群防工作开展县市地质灾害调查建立防灾预案应急预案防灾明白卡受灾农户的避让搬迁工程气象地质灾害与群测群防相结合取得的成果成功预报地质灾害:我省宣汉天台乡、绵竹清平乡、813、814龙池、虹口等及时疏散转移:万人减少人员伤亡:47614人(2004年)减少经济损失:近百亿元推进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完善和规范此项工作;◇供各级政府完善群测群防体系借鉴;◇增强政府和公众防灾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存在问题◆认识上存在差异;◆尚无统一的要求和标准;◆防灾、减灾中存在亟待改进和完善的方面。培训目的第一部分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的构成一、法律依据二、工作组织三、调查制度四、监测制度五、预防制度和措施六、宣传和培训体系的构成一、法律依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组织有关部门采取措施,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加公众的地质灾害防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第十四条“国家建立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和预警信息系统。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建设、水利、交通等部门加强对地质灾害险情的动态监测。”第十五条“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县、乡、村应当加强地质灾害的群测群防工作。”第十七条“国家实行地质灾害预报制度”学习《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重要性★为群测群防体系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明确了群测群防体系的构成★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受威胁的基层政府、相关人员和居民责任、义务、作用作出了相关规定认真学习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精神,是编制好地质灾害群测群防方案,构建适合当地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的重要条件。二、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的工作组织组织工作的重点建立群测群防的行政管理体系群测群防工作责任制的落实1、行政管理工作体系与群测群防工作行政管理工作体系定义根据地质灾害分级(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划分中央和地方人民政府事权和财权的基础上,由各级政府统一领导,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协调、监督管理,相关部门和群众参与,有效防治地质灾害的行政管理工作体系。组织、协调指导、监督组织、协调指导、监督自然因素引发危及公共安全的地质灾害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土资源部市(州)人民政府县(市)人民政府领导参与领导参与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市(州)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组织、协调指导、监督参与组织、协调指导、监督领导领导省级相关部门受灾地区市(县)人民政府和群众等相关人员参与参与市(州)相关部门受灾地区县(市)人民政府和群众等相关人员参与组织、协调指导、监督县级相关部门受灾地区乡、镇人民政府和群众等相关人员参与参与参与县(市)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领导参与图1地质灾害行政管理工作体系框图危及铁路、公路、水利基础设施方面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各相关部门应在所在地政府领导下和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的指导和监督(会同)下,作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第十条“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县、乡、村应当加强地质灾害的群测群防工作”★县人民政府和国土资源管理及相关部门、乡(镇)村基层政府和基层群众组织是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的主体和有生力量。★应在前述行政管理工作体系框图表征的上级政府和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指导下,组织好县、乡、村三级群测群防网络体系建设,开展好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群测群防工作体系的建立,一定要牢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党的宗旨和“防治地质灾害,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宗旨,协调和整合行政管理资源和社会资源,创建和谐、协调、高效务实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管理工作体系。2.群测群防工作责任落实的三个方面:(1)行政分工及组织(2)相关的基础工作(3)责任制的落实:※国土资源部、各级人民政府负有领导的责任;※县以上地方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负有组织、协调、指导、监督的责任;※县(市)、乡人民政府和基层群众组织负有组织实施的责任。★开展县域地质灾害调查,确定治理项目;避让搬迁居民、村落;群测群防预案的编制。★编制国家、省、市、县四级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国家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和预警系统建立。★省、市、县年度预案的编制与组织实施。★突发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和应急防治制度。★在县政府领导下,国土资源部门要编好群测群防工作预案,落实县、乡、基层群众组织的防灾责任人;★按灾点明确监测责任人;★对危险区内的居民和相关人员,作好地质灾害宣传,按户到人填制好防灾明白卡。.•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县、乡、村在加强群测群防工作,落实防灾责任和监测责任人的同时,还应重视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内的地质灾害险情的巡回检查;发现险情,按要求及时启动群测群防工作预案。三、地质灾害调查制度•群测群防重要组成部分。•编制防治规划的重要依据。•制定好县年度预案和点预案的保障条件。重要性如何作好调查★充分注意成灾、致灾的地质环境条件,★与相关部门配合好,取得相关部门的支持。★划分好易发区(高、中、低)和非易发区,确定重点防治区和防治重点;★划定危险区,为危险性分级、编制防灾预案提供依据。四、地质灾害的监测制度•国家建立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和预警信息系统。•县级以上国土资源部门会同建设、水利、交通等部门加强对地质灾害险情的动态监测。•因工程建设可能引发的,建设单位应当加强地质灾害监测。•地质灾害易发区的乡、镇人民政府、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应在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内,加强地质灾害险情的巡回检查,发现险情及时处理和报告。监测网络构成★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群测群防工作手段;★了解地质灾害状态、发展变化趋势的方法和技术手段;★及时了解临灾前兆,启动防灾预案或采取避让、搬迁等措施。重要性监测工作注意事项●监测项目的测量、数据记录和分析;•临灾前兆和引发因素的判别;•险情的及时处理和报告;•监测设施保护。专业监测点群专结合监测点群测群防监测点监测点类型※结合实际条件,有针对性布设;坚持务实有效的原则※危害性大和技术经济条件许可,采用多种方法和仪器监测,并配置专业监测员;※群测群防监测点,宜采用简易监测方法;注意事项对监测人员要求:能较熟练掌握五、地质灾害的预防制度和措施•地质灾害的监测(前已述,略)•地质灾害预报•年度地质灾这害防治方案编制•出现地质灾害前兆、突发性地质灾害的措施•避让搬迁工作预防工作主要内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应当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和全面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第三条)”群测群防工作也不能例外。避让搬迁工作目的通过地质灾害易发区内隐患点的调查核实、避险搬迁选址、编制区划报告,为我省搬迁安置工程的实施提供依据。搬迁安置对象受地质灾害威胁的分散农户、村落为主基本规定1、调查与区划工作须在各级政府领导下,由各级财政、国土资源等部门组织、协调、指导、监督实施。2、调查与区划工作以县(市、区)为单位开展。3、调查与区划工作成果须经批准后,方可作为搬迁安置工程实施的依据。搬迁调查•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隐患点、•引发因素(人为、自然)•搬迁户、村社。调查内容搬迁安置户调查受地质灾害隐患点威胁农户的家庭基本情况、住房条件、生产现状、家庭财产及年收入、生活环境以及搬迁意愿等。具体调查内容见附表。选址原则安全原则:就近原则:安置与发展相结合原则:结合土地开发整理原则:搬迁选址评价表•适宜基本适宜不适宜安全性危险区外、安全危险区边界外、较安全危险区内,不安全生产生活条件改善持平或略下降明显下降农户村社认同认同宣传解释后认同不认同地基稳定性坡度<15度地基稳定15~25度地基较稳定>25度地基不稳定紧迫性评价表紧迫性分级引发因素频发程度隐患点稳定性临灾征兆紧迫高极不稳定明显较紧迫较高不稳定较明显一般中等欠稳定不明显注:三项条件中,有一条符合较高级别即划为较高级别。安置要求•就近安置•集中安置•分散安置•自主安置安置方式紧迫性为紧迫农户不认同时注意◆不宜强行组织搬迁◆作好预案、落实监测措施和监测责任人、防灾责任人◆有明显前兆时,按条例要求,可采取强制措施,避让至安全地带地质灾害预报是世界性难题!成功预报可提高减灾成效“国家实行地质灾害的预报制度”(第十七条)预报内容时间、地点、成灾范围影响程度地质灾害可能发生的预报方式(1)发布区域性地质灾害预报预警信息(各级人民政府组织实施);(2)群测群防点出现临灾征兆时,进行临灾预报(由政府委托的村、社或受灾威胁群众来承担)预报信息发布(1)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气象主管机构才能发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向社会发布地质灾害预报。(2)来不及进行发布审批的临灾预报,县级人民政府可在防灾预案中委托村(社)(社区)基层组织进行发布。震级的数量关系:En=33n8级7级6级≈33倍≈33倍1000倍5级4级≈33倍≈33倍33000倍1089000倍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编制:已成为省、市(州)、县人民政府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重要内容,取得了十分显著的减灾防灾效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同级建设、水利、交通等部门依据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拟订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公布后实施。”谁编制谁批准年度预案编制内容(1)主要灾害点的分布;(2)威胁对象、范围;(3)重点防范期;(4)防治措施;(5)监测、预防责任人1、发现潜在地质灾害隐患点,尤其规模水,危害大点,仍是地质灾害调查和年度预案编制须攻克和不容忽视的工作难点和重点。2、年度预案须结合上年度地质灾害发生情况和潜在危害性的变化编制,有针对性的年年编调。3、省、市、县的年度预案应按事权、责权划分,确定自身的防灾重点和职责。县级预案编制相对薄弱,应加强。需重视出现地质灾害前兆的防灾措施1.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及时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予以公告,并在其边界设置明显警示标志。2.禁止在危险区内进行爆破、削坡、工程建设以及从事可能引发加剧地质灾害的活动。3.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及时采取工程治理或者搬迁避让措施,保证危险区内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4.险情已经消除或者得到有效控制时,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及时撤销原划定的地质灾害危险区,并予以公告。六、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的宣传和培训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增强公众的地质灾害防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第八条“国家鼓励和支持地质灾害防治科学技术研究,推进先进的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的科学知识”。相关规定分类指导提高培训效能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基层政府、群众自治组织加强预案编制、临灾征兆的识别、预案组织实施易发区内的官员和公民地域内的地质灾害类型,职责及防灾减灾方法危险区内的居民和相关人员明白卡的填报,听从指挥按预案规定及时撤离至安全地带路径群测群防工作的关键在发挥基层政府和广大民众在防灾减灾过程中的巨大潜力。宣传培训工作的重点,也应在基层。第二部分地质灾害点防灾预案编制、明白卡填报一、地质灾害预案点的确定二、引发因素、临灾征兆的判定三、灾情、危害性的确定四、危险区的划定五、地质灾害预案点的分级与职责分工六、主要灾种地质预案编制方法(案)一、地质灾害预案点的确定1、组织专业队伍调查确定:通过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确定地质灾害预案点,编制预案,落实监测责任人和防灾责任人。划定出地质灾害易发区。2、群众报灾,经专业技术人员核实后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群众报灾的点,省、市、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根据职责分工,应及时派技术人员或专家组调查核实,确定预案点。并及时采取防灾减灾措施。3.突发性地质灾害点对依然存在险情隐患或可能引发次生灾害的灾害点,及时纳入防灾预案点,并编制防灾预案。二、引发因素、临灾征兆的判定.引发因素自然因素人为因素降雨、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