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写作一、审题立论,确立表达的情感。议论文讲求以理服人,记叙文重在以情动人,理寓情中,扣题更加重要。感情的选择,最真挚的莫过于亲情,最感人的莫过于爱情,最纯洁的要属友情,最无私的师生情……写情要真,首先感动自己的,才能感动别人。二、选择事件,设计情节。围绕主题和感情表达的需要设计情节。情节是记叙文的骨架,选好了文章就有了。例:《烛之武退秦师》《赤壁之战》、《荷花淀》。三、像写小说一样写记叙文1、明确线索2、懂得一点技巧。如倒叙、插叙的方法安排情节,侧面烘托、对比描写的技巧,蓄势渲染的能力。3、多描写,少议论,会煽情,写活细节。背影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籍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父亲回家变卖典质,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的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还是(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两三回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顾(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直(真)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桔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太(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桔子望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桔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自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终于承认你已经老去心里也许藏有一个海洋,但流出来的只是两颗泪珠父亲倔强执拗有暴躁的脾气一直是我们父子关系的阻碍,使我不能靠近他。小时候,我拿回去的满是叉号的试卷,他看见了,立马会愤愤然地撕掉;我在学校里惹了祸,他当着老师的面,就会狠狠给我一拳,尽管我常常被他打得眼冒金星,依然英雄般纹丝不动。有时候也会为一些琐事故意找茬,激怒对方。母亲总会笑着说:天下还有像你们这样相像的父子吗?你们简直就是跟另一个自己吵架。他犟,我比他还犟,我从来不向他低头,哪怕他把我的屁股打烂了,把我的耳朵揪下来了,我也决不求饶。我喜欢看他企图将我的嚣张气焰打垮,自己却装得依然像皮球一样精神饱满时,颓然跌进沙发里的模样。感觉里就像打了一场胜仗,他也是一样吧,当我因为怕冷,不得不将他扔过来的热水袋乖乖拥进怀中时,他脸上的笑意,亦是生动鲜明的。但在我14岁的那年,一场突如其来的事故使他失去了双臂,他的脾气也变得更坏了,竟然闹到和妈妈离婚的地步,当妈妈问我要不要跟她一起走时,我看着角落里的头发蓬乱、神情凶恶的他,听他朝我大吼:别在这里晃来晃去,都给我走!我竟然突然很坚定地决定留下来和他在一起。乡下的爷爷奶奶赶来照顾我们。为了继续生存,父亲学会了用嘴衔着笔画图纸,保住了自己的工作,保住了我们的生活,保住了他做父亲的尊严和坏脾气。他照例对我大吼大叫,但,只有吼叫了,他那有力的臂膀,如今已是空荡荡的,只剩下两个在风里飘来晃去的袖管了。有爷爷奶奶的照顾,我从来没有想过他是怎样解决那些在我看来易如反掌的吃饭穿衣琐屑的事情的,后来的偶尔的一次,我一头撞进了他的卧室,见他正光着脊背,努力地将脑袋钻进挂在墙上的套头衫里去。那一刻的他,像极了一条笨拙的虫子,很可笑地将头从里面探出来,而后长长舒了一口气。当他看见我楞楞地站在门口的时候,他的裤子还松松垮垮地搭在“半山腰”上,头发,也是鸡窝一样地蓬乱。我们彼此对视了足足有一分钟,他的眼里写满了挫败和哀伤,我走上去,帮他把腰带细心地系上。他曾经是一个多么倔强好强的人啊,竟然让儿子看到了自己最尴尬最蠢笨的一个瞬间。没有想到,那次以后,他迅速地衰老下去,甚至到了什么都依靠我,什么都顺着我的地步。当他用最刺耳的话语骂我的时候,我没有哭;当他满屋子追着打我的时候,我也没有哭,可是当他温顺地对我时,我却哭了。在泪眼朦胧中,我又仿佛看到了倔强执拗暴躁的面孔,在我的心里已化作了一道美丽的风景。正确的构思过程和情节的设计原文那是一首诗墙上依旧挂着那个古钟,爷爷的钟,钟摆已不再摇动。但看上去,依然富含深意,诗一般的让人回味。爷爷最心爱的东西,就是这古钟。爷爷常说:“这钟啊,摇摆有力,稳定,报时准,从不误时……”爷爷是一村之长,整天忙着帮乡亲们办事儿,给人家看个孩子,帮人家担水,还带领乡亲们修路修桥。山与山没有多远,只要有桥。或者小道,或者脚步。人与人之间不隔肚皮,只要有心。或者目光,或者肝胆。每次干活回来,他都要去给古钟上弦,边用个小布子细细的擦着它,边念着上边的诗。我很好奇,总觉的爷爷比我还小。有一次我偷偷的踏在椅子上,想看看到底是什么让古钟这样的,不停的摇动。恰在这时,听到了爷爷急促的脚步声。我慌了,不小心将钟从椅子上碰了下来,同时自己也很不爽的跌在地上。呼呼一声,钟上的玻璃碎了,“嗒嗒”的响声停止了,我的脚腿也撞上了伤,血流个不停。爷爷冲了进来,抱起我来就向大夫那跑。汗珠从他的额头划落,像耀眼的流星。花了一大会的工夫,血才止住。抬头看了爷爷一眼,他那满布皱纹的脸露出笑容,尽管他还在大口喘着气。回到家,爷爷把我放在床上,叮嘱我别动,就去看那古钟。我咬牙从床上起来,看见爷爷拿着一张纸,还念念有词。一会儿工夫,钟修好了,又听见“嗒嗒”的响声,但爷爷已经疲惫的坐在地上。我问爷爷为什么他那么爱惜钟,爷爷告诉我,那是奶奶和他的共爱。钟音是忠,奶奶生前不止一次提醒爷爷要忠。忠于党,忠于群众……我终于明白了那首诗,那就是爷爷的忠。那古钟,在爷爷去世的那一天,停了。如今,我又拨动轴,给钟上了弦。钟仍旧“嗒嗒”的响,像是告诉我一首诗:山与山没有多远,只要有桥。或者小道,或者……点评:优点:1、线索很清晰2、主题揭示深刻3、有情节不足:1、人物的真实性2、文章点到的含义,对党和群众的忠诚没有诠释,没有照应,诗的涵义也未结实出来。3、情节的设计,先救孙子,再救钟,文章表现的是对夫妻恩爱、对党和国家的忠,大篇幅写对孙子的爱,详略不当,冲淡了主题。调整思路1、选准线索、道具:钟2、围绕“钟”展开联想:钟的“由来”、“含义”,引发的故事3、设计情节:设置悬念,爷爷如何爱钟,为救钟而受伤,钟的由来,即爷爷为何爱钟,阐释钟的涵义。4、任务设计:这么浪漫有文采的爷爷该是一个怎样的人,年龄应该在70岁左右,哪来的文采和诗意呢?那钟怎么算是爷爷和奶奶的共爱呢,这些问题都需要解决。大体思路:描写钟——钟在人亡——人如何亡(为钟而亡)——由来——涵义(发现那首诗)那是一首诗爷爷去世的那一天,那口古钟就停了,爷爷已去世好几年了,那口古钟还一直赫然地挂在正面的墙上,枣红色的框已变得黯淡,而玻璃罩上那个用红油漆写的“奖”字还是那么亮。爷爷在世的时候,每天都要用一块呢子布虔诚地擦拭它,并且嘴里还默默地念叨一番。我一直很纳闷,爷爷为什么这么喜欢这个钟呢,是不是钟里藏着什么好东西?有一次,我终于憋不住了,趁爷爷不在的时候,我踩着一个凳子,小心翼翼地想去查看那口钟的秘密,忽然听见爷爷的脚步声。我心里一紧张,腿一哆嗦,凳子要歪倒,我下意识地去拽那钟,我和钟一起摔下来。这时,爷爷正好进屋来,他不顾自己年事已高,腿脚不灵便,一个箭步就冲过来,用一种超出他那年龄极限的近乎鱼跃的姿势来接那口下落的钟,爷爷被倒在地上的凳子绊到了,我也重重地砸在他身上,钟平稳地落在他前伸的手臂上,安然无恙,而爷爷却摔坏了,看了一眼那钟就昏过去了。爷爷住了半个月之后离开了人间。爷爷去世的那一天,那口古钟就停了……我的后悔早就无以言表了,但爷爷和钟的秘密,过了好长时间我才知道。爷爷上学时成绩很好,但因为家庭成分不好,没有资格上大学,就回生产队干活。他一直在上学,干起农活来很吃力,加上富农的出身使他在生产队里抬不起头来,只有奶奶暗中帮助他。爷爷家托媒人去说,奶奶家说什么时候爷爷当上县里的劳模了,再说亲事不晚。爷爷当时很失望,感到希望渺茫,奶奶就鼓励他,让他跟老农学,开始别人不想教他,在奶奶的游说下,他帮助别人认字,别人帮他学农活,他还结合自己学过的知识活学活用。在第二年秋天,他真的被评上了县里的劳动能手。那一天,奶奶陪着爷爷到县里参加劳模表彰大会,会上爷爷披红戴花,县里还奖励了一口钟。回来的时候,还没到村口,乡亲们就迎出来了,有的是看劳模的,也有的是专门看那口写着“奖”字的钟的。爷爷奶奶结婚的时候,把那口钟端端正正地挂在正墙上,挂钟的时候,爷爷因磨磨蹭蹭地还捱了奶奶的训。我呆呆地望者那口钟,爷爷去世后,已好长时间没擦过了,我小心地擦拭着它,忽然我发现钟摆后面贴着一长泛着黄光的红纸,那是一首诗:山与山没有多远,只要有桥。或者小道,或者脚步。人与人之间不隔肚皮,只要有心。或者目光,或者肝胆。那是一首诗椎心刺骨和刻骨铭心都有骨有心,如果可以重来,他会选择珍惜。儿子的回忆如一首诗,诗的情节和谐优美,儿子年幼时,父亲总爱教儿子读《望岳》,一句句的教,一个字一个字地教,漫漫地,儿子也能背诵出来,只是不知什么意思。父亲爱喝酒,每每喝酒时,父亲吟完一句诗,接着盅酒顺着喉咙进入肚内,这时一旁的儿子笑了,父亲也笑了。几盅下酒下肚,已有醉意,于是抱着儿子漫漫地进入梦乡。幼时儿子喜欢依偎在父亲怀中听父亲吟诗,父亲喜欢搂着儿子睡觉,一老一少,其乐容容。岁月如梭,时光飞逝。弹指一挥间,儿子张大了。年轻力壮的父亲已渐渐变老,岁月的尖刀在他脸上刻画出了一道道岁月的印证。懂事了的孩子总嫌父亲爱唠叨。儿子沉迷于网络,童时的温馨已不复存在,儿子眼中,网络就是他的全部。父亲望着电脑面前的饿日子,一次次发出无助的叹息。一天,父亲走到儿子的面前用祈求的语气让儿子读一遍《望岳》给他听,儿子却用不懈的语气说:“烦不烦,没看正忙着吗?”伤心的父亲只好转过身去,泪水在双眼中不断的打转,接着又是一声叹息,慢慢离去。看着父亲离